APP下载

大学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

2022-05-07邹静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审美观应用探究美术教育

邹静

【摘要】伴随美术教育的不断发展,目前高校内部的美术教育所展现出的理论通识结合专业技能培训正不断显示出引导學生主体审美价值的内在功能,一定程度上有效弥补高校美育长期缓慢发展的差值。本文将联系大学美术教育的具体课程概况,以审美教育的角度探讨其对学生审美观的影响策略。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观;应用探究;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2)02--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美术已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高校教育中,美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和手段。当前大众对美术教育的认知基本停滞于中小学课外兴趣的刻板印象中,尽管部分学生确实怀抱艺术志向坚持选择进入美术课业,但不可否认,多数家长眼中的美术教育就是个人兴趣特长被附加培养以增强考试成绩的一门捷径,功利性远超其本身的审美价值。而高校的美术教育又呈现一种个性化的常态处境,除非专业的美术院校或是师范、综合类高校下辖的艺术专业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几乎无法接触大学美术教育,但本文重点并非是对国内高校美术教育的探讨而是就目前此种大学美术教育环境的前提下寻找受教育学生审美教育的变化提升应用,以美术见美育,以审美观念复归人的生活世界。

自先秦诸子时期,孔子便有意提倡艺术作品对于个人人生价值的引导作用,五四时期蔡元培先生延承席勒美育思想提出了知名的“美育代宗教”,艺术作品的欣赏创作其内涵超脱于一般的实际量度思维,无论是理论知识的建构还是灵感显现的一般实践都是个体对世界的体量输出,这种和合世界的感悟需要自我的感悟也需要美术教育的体系培养。联系大学美术教育制度的动态变化,高校美术教学模式正趋于走人文综合视野的培养道路,以往技巧性的训练将不断容纳包容万千的艺术背景,开创设计新鲜多元的美术课程,强调学生主体对世界的感悟与交流,指引学生进入如审美格调和时代风尚等审美观念相关的真实感性体验。

一、国内高校美术教育概况

国内涉及美术教育的高等学校若以联系度为参考区分,主要集中于专业性显著的各大美术学院,例如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再是以培养美术师范生为主要目标的师范院校美术系,尽管两者在课程设置、方向培养、技能训练等方面各有千秋,但双方共同呈现出一种自我沉浸式的专业割席倾向,即只在美术专业内部进行方法学习,与其他非艺术专业的联系微乎其微,最常见的便是以选修课身份进入非艺术生源的课堂中,由此带来的强目的性学习和闲散心态使得美术教育对人的启发掩盖在选修学分的功利主义之下,严重损害了美术素养对自我质素的维持与联系。因此,探寻国内高校美术教育现状需要厘清相关校方对待大学美术的课程安排与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参考美术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就具体发展脉络进行思考,判断当前美术教育正处于何种阶段,以及美术教职工作者对待美术专业的教育心态。

一般而言,无论是专业美院还是大学内部二级学院对于美术学科的具体开课都采取通识性理论知识结合专业性实践训练的二元结合授课指南,不同的是,这两种课程具体占比需要考虑校方预设的学生培养方案,专业美院更偏向艺术家生成摇篮的处境预定,对学生艺术解析能力和创作技能较为关注,而大学下辖二级学院则需要依托主校设定来进行相关课业安排,以师范类高校和综合性高校为例,师范类高校专注师范人才的训练,美术教育在此类高校专业中受重视程度较高,美术教师的人才培训与师范类通识知识并肩,对于具体艺术作品的涵义解构与创造工艺成品的能力维持在基本范围内即可,更为重视的是如何将美术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课堂实操,就此而言,美术通识知识的成绩占比要高过学生本人对于艺术成品的生成创造;在综合性高校中,美术系的地位则略显一般,学校整体定位于综合全面发展,院系专业以理工科稍显重视,此类专业常常是社会讨论的焦点,流行性与兑现性都格外突出,而美术专业则处于边缘地位,校方态度平淡,培养目标一般,这类高校的美术教育夹存于专业美院与师范美术院系中,唯一可供讨论的则是综合大学的品牌头衔,具体系内至美术教育不过尔尔。以上情况表现在院系具体分布上则是中国画、油画、壁画、插画等专业导向突出的美院对比美术教育、美术史论为主的师范大学内部美院的差异现状。

由此可见,目前国内高校对待美术教育表现欠佳,尤其忽视了美术学科自带的疗愈气质,对热门强实际专业的偏爱远大于美术人文学科。这种对美术教育不明朗的暧昧态度自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就已存在,不同的是,教育年龄早期阶段,家长学生都比较热心美术专业技巧画法的训练,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深入体验与真诚感悟,而随着教育体制中所谓主要必修科目的精力挤占,美术学科被迫边缘化,美术教育也随之断层,而发展到高等学校阶段,这种断层产生的链接中断极少能够被完全弥合,学生经历了填鸭式的主科攻击,不可避免的丧失了对于生命的活的把握,感觉器官沦为理性思考的备选,情感与艺术的呼唤需要经历一段时间内的空白反应才有可能得到主体的原处体验复归。

联系中国美术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来看,原初发端来自晚清学府的京师大学堂创办中对于课本绘图的需要,受历史要素的影响,日欧等国的教育模式推动着近代图像课业的生成,也就是当代美术的前身。不过从美术教育生成之初,国人就有意将美术师范生与美术艺术生做区分,作为美术科目下的不同路径,教授美术与创作美术成为渐行渐远的艺术支脉。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等的进行,专业美院开始正式确立,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成为新时代美术创作者的根源地,中西合璧式的美术教育背景决定了专业美院也并非严格尊崇中式古典技法,现代西洋油画的渗入扩大了学生的创作视域;师范类的美术教育则一直保持美术专业知识与教师职业通识素养的契合,两者依时代蓬勃发展,开始趋近现代大学美术教育。值得一提的是,中西合璧式的美术教育背景后来再次分化为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技法差异,中式写意与西式写实成为美术创作者面临的首要风格问题,同时,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开始不断动摇美术工作者的旧有的艺术观念,作品解构与先锋艺术渐趋流行,杜尚、安迪沃霍尔等人的艺术理念逐步成为当代艺术的标示性观念,一些大学美术专业注意到此,开辟了新的二级学科,例如中央美术学院的实验艺术学院中实验艺术方向,但更多的美术院系则依然保持美术教育的割席化倾向,沿袭原有制度继续前行。

随着时代社会的理念变换,部分学者也注意到这种情况,就当代美术教育制度发展做了个人式的预测与转向,例如武小川2012年著文《迷失与重塑—構建中国当代美术教育模式的思考与研究》,详细的就模式、系统、机制三维度做了美术教育模式的运行策略。何晛含2020年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两种模式比较研究》一文中选取师范高校与专业美院的美术教育模式进行定量参照,建设性的针对二者提出了当前中国美术教育发展模式的猜想。归根结底,美术教育的发展始终不能背离其人文学科的本质规范,人文发展的重要性理应被显示在美术教育的前进历程中,专业分工与理论素养的二元背离极有可能导致美术教育的分崩离析,专业美院与大学内的二级学科建设都需要厘清美术课业的本质特征,人的参与是美术教育最重要的因素,人文综合经验的参考是美术教育不断发展的未来。但目前可见,国内美术教育概况基本稳定在二元差异发展与边缘割席模式的常态中。

二、提升高校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效建立艺术与人的双向联系

审美教育通常被称为美育,在中国美学的历史中,孔子就已经发现艺术作品对促进引导个人正向人生价值的关键作用。审美教育主要通过艺术作品做具体承载,在艺术作品创作欣赏的过程将自我纳入载体,艺术作品以其观照对象变更为承载个人情感意识形态的再创作成品,这种审美观照自生一种审美体验,人在观照过程中进行了“移情”活动,观照的本质其实是自我。在美术教育中,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链接是美术课题的重要环节,美术生需要理解感知创作者的意图,有效进入美术作品,消解人与物的对立关系。通常情况下,缺乏审美教育的学生习惯于使用他者视角对美术作品进行客观分析,此时他与美术作品之间如若人踏独木桥过河,理性客观试图解释一切的欲望反而遮蔽了艺术作品的真实世界,彼岸世界的建构不过是自我对立的客体印象,无法破除理论的中介完整纳入艺术世界中。这样的理性介入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是自我内耗的过程,不能真诚打开个体心扉以象见意象,意境的缺失阻碍了人与艺术的互动交往,长期保持则会影响对艺术品的见解,亏损审美判断能力。高校注重审美教育的培养与体验能极大改善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他者化分析,将人与艺术贯通于一,使得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能极大感悟到天地世界的质朴合一,艺术与人的联系升华成为步入世界的基本经验,能够提点相关艺术专业学生的审美意识生成。

(二)个体人生价值的思考反思转向

依上文所述审美教育的加强能够促进人与艺术世界的交互联系,这种和合融汇的状态正是美学界所提倡的“如所存而显之”“显现真实”的理想境遇,当人与艺术创作交相体验时,艺术作品的图像将升华至人的意象显现,加之美术专业学生敏锐的艺术经验,与未在场事物的生成共同创造出艺术意境,此时作为专业学习的美术活动转为一场审美活动,人的存在将体验到真切的艺术作品意蕴,这种体验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和真善美的合成都具有重大作用,人在此刻通过艺术美见诸美的世界真章,美术作品等的艺术创作被不断生成,二次迸发出生生新意。长此以往,专业学生较之普通学生将更具艺术体验能力,这对于提升专业学生的个人素养作用极大,而非专业学生在了解审美教育后主动探寻世界本源,是个体成长与链接世界的自我价值实现路径,为熟悉的理性客观思考套路提供反向发展,避免理性思维的绝对化占据。此外,审美教育在高校的发展能够鼓励学生探寻自我意义,实现人生价值,这同世俗所讲的物质观念不同,审美教育所强调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问题,这种审美活动下的审美认知刺激着个体发展目标的再思考,促进个人对于审美人生的向往与追求,纯粹道德境界的转向能够弥补功利人生关注物质享受而导致的精神迷失,审美教育的发展正是不断反思实现人生价值的枢纽。

三、大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观的建树引导

(一)扩充学科审美来源

在中小学乃至大学教育中,语文学科被视为唯一需要感性理解的主科目,无一阶段不被视为能够影响个体人生价值的重要航向标,以至于大学阶段非中文系学生仍需继续研究探讨大学语文科目下的文学世界。语文学科依靠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为读者展示光怪陆离的文字世界,而大学美术教育如同被圈禁在美术学院内部成为美术专业学生体验世界的唯一选择。不过大学美术教育开始向外扩散,一些非专业学生正以选修课的形式接触美术科目,在一些开设美育课程的学校内部,美术选修是其报名火热的课程之一。虽然多数学生保持懒散心态进入美术课堂,但在九十分钟的课堂讲授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能够收获美术相关知识,在素描、绘画等专业操作课堂上,学生不得不全神贯注将精力集中在绘画对象中,以此为绘画的进一步工作做准备,在这种过程中,美术便能够发挥其艺术创作的功效,学生被无意识的吸引进入艺术创作的过程,短暂几秒钟之内就能发生人与世界的贴合,这充分扩充了传统将语文学科视作唯一能进入审美感性世界的观念,美术教育同美育充分联系在一起,教学工作者也应当将美术教育的这类功效合理运用,以引导学生将语文和美术科目互作理解,达到文字与画面的互补交替,这种学科并向交合对于提升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具有多元开放的促进作用。

经济活动的发展,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概念被广泛表露在当代生活中,受此影响,寻常生活中的物件图示能够在创作中颠覆形式意义,成为新概念的承接实体。大学美术教育的通史理论以及审美经验的体会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朴素生活的二次创作,寻常物件通过美术创作能够被赋予完全相反的意义,个人的美术视域附着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平凡生活里熟悉不起眼的物件表现出或夸张或内敛的情感世界。此外,大学美术教育应体谅在野艺术的存在,避免一昧陷入学院派教学或理论主义空谈,可以适当将课堂与采风活动相联系,引导学生进入艺术馆、个人展览或民间艺术环境中,多方面汲取艺术体验,真实把握日常生活的玄妙之处。鼓励学生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活动文化空间,就地球生态做艺术处理。同时,美术教职工教师能够有意识的提供各种文化沙龙活动,开放艺术社区空间为学生灵感创作提供实际支持。所谓日常生活美学体验,落实重点仍然在于美学体验中,要求学生真实的体验世界领悟生命存在的日常变化,这种审美情感体验需要美术教师提供相关的日常生活艺术空间支持或引导学生落实基层艺术,避免艺术割裂的局面。

四、结论

大学美术教育对于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一题早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观察此类文章基本集中于大学美术教育现状、实施美术教育的关键作用以及美术教育如何应用审美观以上三部分,就本文而言,笔者更侧重美术教育与美学相关的联系角度,强调大学美术教育背后体现的美学基本问题。大学美术教育单就其具体概念,所涉及的美术教育发展历史、高校美术教育模式就已十分繁复,本文仅从基本高校美术教育内涵基础上简单的区分了美术教育的高校类型,对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国内两种美术教育模式进行了举例对比,引导出当下大学美术教育模式的背景策略。

综上所述,本文所关注的大学美术教育对审美观的应用在联系艺术与人的存在模式前提下,通过国内当下大学美术教育的情况与推断,关注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就美学角度进行审美人生相关的思考,联系教育制度下被看做唯一有人生意义的语文学科,美术教育成为学科审美影响的第二选择,加强美术教育的推行能够弥补单项学科的审美意义,另外人被建构于日常生活中,需要关注普通生活的审美意义,有意识的找寻普通生活中的审美教育议题,向下关注在野艺术的可能性,美术教师在此基础上也应提供基本的帮助。最后以审美标准和审美人生相联系,提议高校内部需要维系基本的艺术准则,但不等于标准边界的绝对化,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导维护美术专业学生合乎纲常的标准,将人生境界思索的意义纳入自身整体学习中,从学科建树到人生意义多尺度探讨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观的发展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夏燕靖.艺术学交叉与应用理论建构的多元格局〔J〕.民族艺术,2020(05):112-129.

〔2〕曹海生.关于设计教育游离于艺术的反思〔J〕.艺术百家,2020,36(01):174-179.

〔3〕张元芝.理工科院校美术教育的多维度价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5):158-160.

猜你喜欢

审美观应用探究美术教育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电预热在城市热水供热管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美术欣赏深度介入促生学生幸福感研究
论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观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