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床旁颅脑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2022-05-05邓娜许慧黄志平

江西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脑膜脑室颅脑

邓娜,许慧,黄志平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赣州 341000)

在导致新生儿死亡的因素中,颅内出血占比较高,临床上对颅内出血患儿进行有效的抢救治疗后,大部分患儿后期都会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极大地影响着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有研究人员发现,孕周低于34周并且体重低于1500克的新生儿,其发生颅内出血的概率要明显高于足月儿[1]。临床治疗人员根据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部位将其分成了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脑膜下出血、脑室管膜出血等几种,这就需要采用有效的诊断方式尽早明确出血部位,为临床治疗及预后的改善提供重要的指导依据[2]。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超声、CT、MRI等方式对疑似颅内出血的新生儿进行诊断。本院近年来对疑似颅内出血的新生儿实施了床旁颅脑超声诊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次研究选取了210例疑似颅内出血新生儿,通过对其实施床旁颅脑超声诊断,详细地分析了此种诊断方式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接受床旁颅脑超声诊断的疑似颅内出血新生儿中随机选取210例,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1)结合新生儿的临床症状、生化检验结果等怀疑为颅内出血;(2)患儿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其他因素导致的脑积水;(2)先天性因素导致的颅内出血;(3)遗传性脑炎。本组中男性新生儿与女性新生儿分别为109例和101例;最小胎龄30周,最大胎龄38周,平均胎龄(32.62±3.01)周;年龄最小8 d,最大20 d,平均年龄(14.29±2.33)d;体重最轻2010 g,最重4345 g,平均体重(3133±195)g;本组中未足月新生儿和足月新生儿分别为106例和104例。本次研究经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对所有新生儿进行床旁颅内超声诊断,并对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复查。首先所有接受床旁颅脑超声诊断的新生儿只需要在安静状态,最好是睡眠状态下接受检查,检查人员指导新生儿家属采用仰卧位的体位将其放置在检测台上,采用本院床旁颅脑超声诊断仪(型号:百胜MyLabAlpha)以及与其配套的凸阵探头和浅表高频探头,将凸阵探头的频率设置为1.5~3.0 MHz,对其进行常规检查,超声探头沿着新生儿前囟脑门部位进行详细的扫描检查,从冠状位、矢状位等多个方向、角度进行检查,在扫描检查的过程中对新生儿脑室双侧前角纵径的宽度、第三脑室、双侧颅骨至中线的长度、脑室前角至中线的长度等进行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做好详细的记录,对于床旁颅内超声诊断发现出血的患儿,再采用浅表高频探头进行检查,应对患儿颅内出血部位血流分布的特点进行分析。详细观察其颅脑出血的部位以及程度。下图1—图5为冠状面扫描,图6—图7为矢状面扫描,图8为侧脑室中央—后角层面,图9为脑岛层面。

图1 1.大脑前正中裂(纵裂);2.双侧脑半球的额叶

图5 枕叶层面:1.枕叶白质

图6 正中矢状层面:1.扣带回;2.胼胝体;3.第四脑室;4.透明隔腔;5.第3脑室;6.中脑导水管;7.脑干(中脑和脑桥);8.小脑

图7 旁矢状面:1.侧脑室前角;2.尾状核;3.豆状核;4.背侧丘脑

图8 侧脑室中央-后角层面:1.侧脑室;2.脉络丛;3.丘脑;4.尾状核;5.豆状核

图9 脑岛层面:1.颞叶;2.脑岛

图2 侧脑室前角层面:1.侧脑室前角;2.透明隔腔(足月时多数已经消失);3.胼胝体;4.尾状核头部

图3 第3脑室层面:1.第3脑室;2.背侧丘脑;3.部分尾状核头;4.颞叶;5.大脑外侧沟;6.侧脑室前角

图4 侧脑室中央部-后角层面:1.侧脑室后角;2.脉络丛;3.小脑(蚓部及小脑半球)

1.3 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床旁颅内超声诊断的结果,对诊断阳性率进行统计,对已经确诊的患儿,对其颅内出血的部位进行详细观察,颅内出血的部位包括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和硬脑膜下出血,其中脑室内出血的程度进行评价方面,临床上将患儿脑室内出血的程度分成了4个级别,即Ⅰ级(表示只出现了颅脑层基质内出血)、Ⅱ级(表示脑室出血)、Ⅲ级(表示脑室出血增加)、Ⅳ级(表示脑室出血对脑实质造成累及)。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采用[n(%)]表示颅内出血阳性率,并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床旁颅脑超声诊断结果 本组210例新生儿均经床旁颅脑超声诊断后确诊13例(6.19%)为颅内出血,其中早产儿和足月儿分别为8例(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硬脑膜下出血分别为5例、2例和1例)和5例(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硬脑膜下出血分别为3例、1例和1例),占所有早产儿和足月儿的7.55%(106例)和4.81%(104例),床旁颅脑超声诊断准确率为100%。

2.2 13例颅脑出血患儿的出血部位以及出血程度早产儿颅脑出血的程度与足月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脑室内出血的患儿多于脑实质、硬脑膜下等部位出血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13例颅脑出血患儿的出血部位以及出血程度

2.3 颅内出血新生儿床旁颅脑超声诊断影像学特征 本组患儿均经床旁颅脑超声诊断后其影像学特征显示,8例脑室内出血的患儿其脑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宽,与此同时脑室内还伴有大量的回声,经过液化后,脑室中央底部高回声转化为低回声,脑室周围伴随出现了囊泡结构,囊泡结构内部回声较强。个别脑室内出血量较少的患儿,其出血部位表现为较强回声,脑室内部散在地分布着一些点状回声,回声的强度随着患儿体位的变化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一些脑室内出血量比较多的患儿,其侧脑室扩张明显,并且脑室内部表现为较强的回声;3例脑实质出血的患儿,其脑实质内部形态均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脑实质大小各不相同,出血部位边界清晰,呈现为团块状的强回声(见图10、图11和图12);2例硬脑膜下出血的患儿,其脑组织与颅骨之间表现为强回声,随着扫描时间的延长,逐渐转化为无回声间隙(见图13)。

图10 脑实质内出血

图11 脑实质内出血

图12 脑实质内出血

图13 硬脑膜下出血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受到早产、各种因素导致的脑缺氧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新生儿发生颅内出血呈现出了逐年增多的状态,新生儿发生颅内缺氧后主要表现为嗜睡、肌张力降低、厌奶、反应迟钝、呼吸节律不齐等症状,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呼吸暂停,甚至死亡。由于颅内出血患儿的病情累及了脑部神经,在后期即便是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大部分患儿都会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随着临床研究的逐年增多,有研究人员发现,导致新生儿出现颅内出血事件的发生还与新生儿的胎龄有关,并且新生儿胎龄越小,其发生颅内出血事件的概率越高[3]。所以,对于疑似颅内出血的新生儿,一定要选择有效的方式进行早期诊断,结合诊断结果实施有效的治疗,一方面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预后,另一方面还能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因此早期准确的诊断极其重要[4]。临床上对疑似颅脑出血新生儿实施诊断时,传统的方式为CT诊断,但是此种检测方式不但检测用时较长,并且还会对新生儿的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辐射损伤。

随着我国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被应用于临床上的诊断设备得到了更新和优化,超声技术以及先进的超声诊断设备被广泛地应用在了对各种疾病的诊断中。床旁颅内超声在诊断疑似颅内出血新生儿中,对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新生儿在围生期之前,其囟门还没有完全闭合,此时采用床旁颅内超声诊断,在超声诊断时,可以采用超声探头经过前囟脑门进行检查,此时将前囟门作为透声窗,经过超声探头能够将颅内组织以及结构影像特征清晰地显示出来。所以从这方面来看,采用颅脑超声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情况进行诊断,基础还是比较优的。在采用床旁颅脑超声扫描诊断后,脑出血部位不同,其影像学特征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为颅脑超声能够准确地检测出颅脑出血患儿脑部出血的位置以及出血程度,这也为临床治疗人员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指导性的依据。在经过大量的研究后发现,颅脑超声诊断实际上主要通过超声波对患儿机体组织结构以及病变的范围进行扫描诊断,属于无创性检查,不会对患儿的机体造成任何形式的损伤,因此可行性比较高[6]。由于新生儿各脏器功能比较弱,采用颅脑超声诊断,其诊断结果还能够为预后评估提供准确的指导依据,临床应用优势更加明显。

在采用床旁颅脑超声对颅内出血新生儿进行疾病诊断时,能够对新生儿的病情情况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临床治疗人员能够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预后评估人员也能够根据分析结果对患儿的预后进行准确的评估。我们在经过多次应用后发现,对疑似颅内出血新生儿采用床旁颅脑超声诊断,虽然应用优势比较多,但是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再对硬脑膜部位出血患儿进行诊断时,尤其对新生儿出血部位体积进行测量时,由于受到旋转靶目标的影响,极易导致出血部位边界不清,使得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比较低,因此颅脑超声诊断的准确率比较低[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3例颅内出血的患儿中,脑室出血患儿为8例,脑实质出血患儿和硬膜下出血患儿分别为3例和2例,并且在出血程度方面,早产患儿与足月患儿之间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这进一步提示颅内出血新生儿其出血部位大都在脑室内,但是患儿的胎龄大小并不会对颅内出血程度造成影响,即颅内出血患儿其出血程度与胎龄大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7]。

在床旁颅脑超声影像学特征方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儿中,8例脑室内出血的患儿其脑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宽,脑室内伴有大量回声。出血量较少的患儿,其出血部位表现为较强回声,出血量比较多的患儿,其侧脑室扩张明显,并且脑室内部表现为较强的回声;3例脑实质出血的患儿,脑实质大小各不相同,出血部位边界清晰;2例硬脑膜下出血的患儿,其脑组织与颅骨之间表现为强回声,随着扫描时间的延长,逐渐转化为无回声间隙,其中只有1例患儿其颅脑与脑组织之间的间隙比较宽,出血部位呈现为半月亮型,回声较强。这说明对于处于脑部中央位置病变组织,颅脑超声能够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并且此时颅脑超声对脑部中央位置病变组织的分辨率比较高,通过囟门,能够详细地观察到患儿出血部位的具体位置、病变组织的出血范围、病变组织与其周围其他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等[8]。这进一步提示,颅脑超声能够对新生儿脑部出血部位进行准确的分辨,并且颅脑中血液的回声与脑实质、脑积液等组织回声相比较而言要更高,虽然在早期出血时,颅脑中、脑实质、脑积液等部位回声均表现为低回声特征,但是在出血稳定期,颅脑中血液回声明显增高,这可能是因为颅脑中血液回声吸收了颅脑中心部位的低回声。所以,部分诊断人员也会通过对颅脑中回声的高低情况进行观察,根据观察结果进一步判断颅脑出血部位以及出血的严重程度。床旁颅脑超声诊断较好地实现了零放射性、零创伤、快速性的检测,还能进行重复性检查,随时了解到新生儿颅脑出血的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的情况[9]。由于床旁颅脑超声诊断操作性比较便捷,在经济方面不会给患儿的家庭带来较大的压力。但是诊断人员需要注意,在采用床旁颅脑超声对疑似颅脑出血新生儿进行诊断时,还要加强对床旁颅脑超声诊断仪器的操作管理,从多个方面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保证新生儿在检查过程中的舒适性[10]。但是同时,对于存在明确产生病史的新生儿,在分娩结束后要对其及时进行床旁颅脑超声检查,待明确后,还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每间隔3 d~7 d进行再次检查,将本次结果与上次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颅内出血的情况、脑室扩张情况、脑室周围出血性梗死情况等等,待出血稳定后,进入吸收期以后也要至少每个月进行一次复查[11]。本次研究结果中所检出的硬膜下出血患儿只有2例,这可能是因为超声对硬膜下出血组织分辨率比较差,所以,床上经床旁颅脑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为阴性,但是根据其临床表现依然高度怀疑为颅内出血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的7 d~10 d,对其进行CT诊断,或者也可以进行MRI诊断,进一步明确[12]。

综上所述,临床上采用床旁颅脑超声对疑似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进行诊断,能够及时发现出血部位以及出血程度,准确率较高,不会对患儿的机体造成任何形式的损伤,可行性较强,经济性较高,诊断速度比较快,能够为颅内出血新生儿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准确的指导依据,建议将此种方式推广在更多的临床上应用。

猜你喜欢

脑膜脑室颅脑
成人幕上脑胶质瘤切除术中进入脑室相关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
影像学表现为硬脑膜肥厚和多发结节状占位样的肥厚性硬脑膜炎1例报告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1例新生儿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脑室手术案例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常见的颅脑损伤有哪些
基层医院颅脑损伤的救治
脑膜刺激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