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红楼梦》之德育价值

2022-05-05许娟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德育价值红楼梦高中语文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文章关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挖掘《红楼梦》片段“宝钗扑蝶”的德育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红楼梦》;宝钗扑蝶;德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12-0044-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统编版教材将《红楼梦》纳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2],“宝钗扑蝶”片段的文本细读可以作为学生走进红楼、深入研讨人物形象、实现文本德育价值的重要抓手。

一、咀嚼鉴赏民族语言

(一)故事情节

1.蝴蝶将至

“宝钗扑蝶”的故事发生在四月二十六日,即“芒种节”,这一日大观园的女孩们要饯花神,人物群像描写为“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动植物人格化,桃之羞愧,杏之让位,燕之妒忌,莺之惭愧,形象而生动,从侧面表现了女孩们打扮得娇艳美丽。片段开始的大观园环境描写“满园”的“绣带飘飘,花枝招展”与人物群像的描写从视觉上给读者以极强的画面感。读者不禁要感叹,暮春时节的大观园是如此色彩绚丽,否则怎么引来那一双蝴蝶呢?

2.蝴蝶已来

“一双玉色蝴蝶”出现了,作者用夸张并富有象征意义的手法进行了描写。说夸张,是因为它们“大如团扇”,作者言其大来展现蝴蝶的耀眼和引人注目,以至于引起一向举止娴雅的宝钗的关注,并调动起她的少女情怀去追逐。此外,蝴蝶的颜色也值得推敲,为什么偏偏是“玉”色,作者不会轻易用“玉”字,因为“玉”字总是和宝玉相关,会不会是作者的隐喻?“蝴蝶”这一传统意象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常常象征着爱情,梁祝化蝶的故事最早产生于晋代,料想曹雪芹也读过他们的故事,蝴蝶的出现就由此蒙上了一层凄美的意蕴。宝钗对于两只玉色蝴蝶的追逐,除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许还在暗示宝黛爱情中宝钗的介入,且宝黛爱情的结局终究也会是凄美的。

(二)德育价值

作者在语言运用中展现出的民族语言之大智慧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细细品读、鉴赏,并在品鉴中体会到民族语言之博大精深,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字斟句酌地去运用民族语言。这即是语文学科“语言建构与运用”及“审美鉴赏与创造”之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二、分析论证人物形象

(一)故事情节

1.追扑蝴蝶

宝钗被一双玉色蝴蝶吸引了,她“取出扇子”“向草地下来扑”,还要“蹑手蹑脚”,这些动作无不为读者展现出一位青春少女的活泼烂漫。而“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这样的细节描写,让读者眼前又浮现出一位体态丰腴的妩媚女性。然而,宝钗一时兴起的扑蝶行为最终还是在“香汗”与“娇喘”下戛然而止,人类活泼天真的本性被贤淑端庄的礼仪要求压制。追蝶来到滴翠亭的宝钗听见亭内有人说话,她近乎本能地“便煞住腳”“往里细听”,“煞”字形象地展现停下脚步之急,而“细”字则呈现出听这一行为的认真仔细,表现出宝钗对周遭人情世故的关注。宝钗心中揣度“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她素昔眼空心大,最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东西”,试想,如果宝钗不是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人,怎会通过声音就能猜测出说话人,加之她与红儿的交集不多,怎会了解红儿的个性?而红儿给宝玉递茶,宝玉竟不认识,甚至惊讶地问:“你也是我这屋里的人吗?”

2.金蝉脱壳

宝钗即将被发现偷听时,急中生智,心理描写“她们岂不臊了”“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解释了她施展金蝉脱壳之计的初衷:她是为了不让红玉和坠儿尴尬,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要保持自己在众人面前的良好形象。于是一句“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便“出卖”了黛玉。这里宝钗并非故意陷害黛玉,由前文可知她本来要去找黛玉,于是下意识说出黛玉也情有可原,当然,在客观上却让红玉和坠儿信以为真。此外,宝钗的三“笑”更是让读者看到了她的处乱不惊、成熟稳重。第一次笑是动作、神态与语言描写的结合,“故意放重了脚步”“笑说道”“故意往前赶”,宝钗为自己创设了一个与黛玉玩闹的语境,两次“故意”引起亭内人的注意,实则将自己抽离出偷听亭内人讲话的语境,多么老练,多么聪明,多么处乱不惊啊!第二次笑是对“吓怔了”的两个婢女的回应,宝钗“反向她二人笑道”,把还未回过神的两个婢女拉到了自己虚构的语境中,虚实两个语境合二为一,两个婢女的思路也就不由自主地跟着宝钗走了。前两次“笑”都是对宝钗说谎话时的神态描写,是实写,而第三次“心中又好笑”为心理描写,是虚写,是对自己遮过去这件事的满意的笑。

(二)德育价值

曹雪芹通过小说情节的巧妙设置与推进以及人物形象的多维塑造,为读者展现了善于观察,聪明世故,成熟稳重,处乱不惊,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宝钗。教师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同时通过分析文本的细节来论证人物形象时,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够得以提高。此外,片段中,宝钗是否故意陷害黛玉,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适时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通过还原生活来分析论证,同样是语文学科“思维发展与提升”之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三、传承理解习俗观念

(一)故事内涵

1.传统节日习俗

“宝钗扑蝶”发生在“芒种节”,芒种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亦是“忙种节”,在每年的春末夏初。从这一日起,下层劳动人民将抓紧农事,进行辛苦的劳作,种植各种谷类稻类作物,这是学生较为熟知的节气与农事的关系。而文本中曹雪芹却为读者呈现了一番花红柳绿、五彩缤纷的饯花神习俗。在芒种这一日,大观园的女孩子们正在以她们的方式“祭饯花神”。这个风俗是怎样的呢?原来要“设摆各色礼物”,如“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并“用彩线系了”,且“每一颗树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这些还不够,女孩子们还得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以示对于“花神”的敬重以及对于这一风俗的重视。

2.传统爱情观念

文本中红玉和坠儿的对话描写也很精彩,真实再现了两个小女孩之间围绕一块手帕的秘密交谈。红玉道:“拿我这个给他,算谢他的。”转而又紧接着道:“你要告诉别人呢?须说个誓来。”一块手帕竟要发誓,可见在当时私相授受手帕是一件多么不符合封建礼俗的行为。坠儿的誓言“我要告诉一个人,就长一个疔,日后不得好死”,以生命为誓,也印证了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否则她们也不会担心他人偷听。而宝钗听后把红玉判为“奸淫狗盗的人”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并非宝钗刻薄,而是呈现出宝钗对于爱情的观念是传统、保守、封建的。

(二)德育价值

饯花神乃“尚古风俗”,表现的是古人对于自然的敬畏,那么在现代社会,这样一种风俗是否可以传承和发展呢?如果得以传承,必将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真情流露。此外,理解传统爱情观念对于人性的压抑和戕害,读者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对于自由的向往。现代社会的人们要珍惜自由的生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本身就是对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在阅读学习中进行文本细读,咀嚼推敲,分析论证,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提升,还可以使其思维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曹雪芹.红楼梦(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

许娟(1978~),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硕士,中级教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德育价值红楼梦高中语文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续红楼梦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大学生篮球选修课的德育价值研究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民俗的德育价值
学生游戏的德育价值及游戏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