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教学要紧扣语文要素

2022-04-27贾金凤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部编版语文要素古诗教学

贾金凤

内容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传统文化的渗透,因此2016年部编版小学语文高年级教材中大量增加了古诗相关内容,古诗作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愈来愈受国家的重视。小学高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形成,古诗教学不仅可以有效落实传统文化的渗透,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以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为基础,分析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如何落实语文要素,从而促进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

关键词:部编版 语文要素 古诗教学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学生要打好文化基础,具备人文素养、情怀和审美情趣,陈先云也提出小学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初步审美能力四个方面,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提出了具体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针对不同学段提出了学生古诗词学习目标,2016年部编版语文教科书古诗文有132篇,占课文总数30%左右,增幅达80%左右。在部编版教材中增加古诗词的选编,充分体现我国教育界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和期望,所以怎样适应部编版教材中的新变化,成为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巩固学生查阅资料能力,体会诗人情感

如何引导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结合所查阅的资料理解古诗,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同时也是对小学中年级查找、整理资料基本方法的巩固。

譬如,教学林升的《题临安邸》时,我依据高年级的学情,结合这首诗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确定“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学生所要掌握的重点,亦是难点。学生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是查找有关诗人的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疑:你对诗人林升了解吗?下一步是搜索古诗创作的年代资料。学生搜索资料且进行取舍后可以了解到:这是南宋诗人林升所作的一首“墙头诗”。当时赵构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为什么诗人要写这首“墙头诗”呢?结合查阅的资料,诗人是生活在由北宋到南宋的动荡时期,经历了朝代的更替,国家破败,民不聊生,内心怎能波澜不惊呢?再看看当时的官员,诗人一腔愤懑之情无人懂啊!最后一步是关注关键词。本首诗的地点关键词有两个:临安和汴州。临安即今天的杭州,也是当时南宋的都城,汴州是北宋的都城,不由得让人发出疑问,诗人为何会发出“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呼喊呢?进一步结合本首诗名词关键词:暖风和游人。“暖风”不仅是指当时天气回暖时所吹的风,更指当时不思恢复失地,沉迷于享乐的南宋的达官贵人在西湖玩乐的淫靡之风。同时学生就不难理解“游人”的意思,不仅是指游西湖的普通游客,更加强调的是醉生梦死、在西湖游玩的南宋达官贵人。国家灭亡,百姓水深火热,而那些本该商讨恢复北宋的达官贵人却在西湖天天寻欢作乐,早已忘记自己是北宋的官员,应为恢复北宋而努力,而是在西湖醉生梦死,这多么讽刺啊,多么令人痛心啊。

从全诗来看,学生借助查阅的资料,理解诗人内心对醉生梦死的南宋官员的愤懑之情,全诗看似写西湖的乐景,却是以西湖的乐来反衬那些生活在南宋镇压下的有志之士内心无助的呼喊,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失地啊?

通过这样有梯度的一步一步设疑,一步一步解答,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查找资料的能力,也达到了情感的共鸣,真可谓“润物细无声”啊!

二.提升课后题应用能力,落实语文要素

2016年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实行以来,语文要素已经成为教师解读教材的“准绳”。部编教材使用恰当与否,落实语文要素是关键。纵观三至六年级的课本,语文要素清晰明确的出现在课本的单元导语页的右下角。古诗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备课程资源,也是培养学生古诗运用能力的学习材料。

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是语文要素两个必不可少的方面,且与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密不可分。古诗教学的基本要素应包括对古诗词感知、理解、鉴赏的具体阅读活动以及顺利完成古诗词学习所必需的正常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个性。古诗教学与落实语文要素的完美结合,是教师思考的问题,也是对教师的挑战。

翻阅部编版教材,课后题已经成为部编版教材的一大亮点。检验教师是否落实了语文要素,课后题就是检验的“准绳”。

如部編版小学高年级四首古诗的课后题:

第一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背诵积累一定诗文是小学语文的课标要求,正确书写一直贯穿整个小学阶段。这是一个有梯度的课后题。

第二题: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第一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借助注释了解到,诗人李贺将用金子来装饰马的笼头,好一个“踏”字,通过想象我们仿佛看到当年的李贺骑上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骏马,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那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正体现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第二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助注释“浑、清白”,了解到“浑不怕”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表面上是写石灰石要留清白在人间,实际是以石灰石喻自己,磨难再多,依然屹立,只做纯洁清白的人。一位高大挺拔的形象屹立在我们面前。

第三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同样通过注释“任、尔”的理解,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那任凭你刮炎热的东南风,还是凛冽的西北风,经历过无数磨难和打击仍身骨坚劲的英姿。这首诗虽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但我们却感受到了诗人那种坚韧不拔的品质,感受到了它的神韵和顽强的生命力,落实了语文要素关注神态、言行描写,体会到人物的品质。

同样是咏物诗,但所咏的对象、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借助课后第三题: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整理资料如下,学生一目了然。

结合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这也是本单元第二个语文要素的要求。诗人李贺的《马诗》,看起来是写马,实是借马来抒情。诗人怀才不遇,不被重用,壮志难酬啊!于谦的《石灰吟》,以石灰自喻,自己光明磊落胸襟和坚强不屈的人格如石灰洁白无瑕,不容玷污。郑燮的《竹石》,以竹子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来烘托诗人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通过对古诗的诗人和写作背景进行梳理,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深度挖掘古诗的内涵,让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深刻地学习。

三.借助古诗插图,展现古诗意境

古人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对古诗词中的插图不仅可以直观的展现诗词创作的背景、诗人情感、诗词表达内容,还可以将精炼的诗句转化为生动的视觉形象,高年级古诗每课都配有相应的古诗插图。这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兴趣,还可以帮助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在注释的基础上借助插图“由景入情”展现诗词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思,感知诗词中的画面,更好的进行古诗词教学,可见古诗词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1.利用插图,激发兴趣

课前导入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在课前导入的环节中,要充分利用好古诗中的每一幅插图,提高运用插图意识,通过观看课文插图的方法来对古诗内容进行初步感知,与此同时,五彩缤纷的插图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进行《书湖阴先生壁》一课教学时,课前学生先自己观察教科书的插图,并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勾勒出一幅动态的画面,教师再进行提问。

师:同学们,先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古诗《书湖阴先生壁》插图,然后我们闭上眼睛,联想出此时此刻王安石与湖阴先生杨德峰正在干什么呢?

生:预设(在喝茶闲聊)

生:预设(在谈论诗词)

生:预设(在制作农具)

生:预设(在划拳喝酒)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将湖阴先生家分作内外两部分的?王安石抓住哪些事物来描写静态与动态的画面?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巧妙借助插图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带着疑问去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图导学,入情入境理解诗意

根据年龄特点,高年级学生更愿意观看一些画面丰富、色调鲜艳的图片。课本插图将古诗中的课文内容以图片的形式直观的呈现出来,借助于更加感性的方式传递文本信息,弥补文字信息表达的不足,实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学生入情入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如《江南春》插图描绘了江南水乡风光,插图中近景有柳树、红花、酒旗、茶馆、山村,将广阔的江南地区,绿树掩映着红花,依山傍水的村庄、迎风招展的酒旗,尽显出江南春色之美,也描绘出江南独特的地理风貌和生活气息,画面中寺庙、楼台、烟雨是远景,是写意,进一步感受江南春景的另一面,即烟雨迷蒙的朦胧美,也能照应首句“千里”所表达的地域上的广阔,极力赞美江南水乡之美。诗句中“四百八十”是一个虚数,述说佛寺数量之多,述说着南朝历史上江南地区佛教盛行的历史风俗。杜牧这年来到江南,不禁想起当年南朝事佛的虔诚,误国害民,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江南春》表面上是写江南美景,实际上是对唐王朝统治者的劝诫。

通过仔细观察插图来理解诗意,生动体现了“文不足以图补之”,很好地与诗词内容相融合,使学生入情入境,走进诗词意境,增强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四.想象画面,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想象画面,进一步掌握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教学古诗《宿建德江》一课时,先让学生画出诗中描写事物的词语,如小舟、烟雾、沙洲、日暮、旷野、低树、江水、明月。这些词语组成了三幅画。第一幅画有小舟、烟雾、沙洲。第二幅画有日暮、旷野、低树;第三幅画有江水、明月。同学们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接着用语言描述出来,大胆想象,用上两三句话写出来。

第一幅画,一团团烟雾从水面上升腾起来,笼罩着整个小洲,小船停靠在小洲边,不停地摇摆。第二幅图,站在小舟边,看到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三幅图,清澈的建德江江水缓缓流淌,在月光下显得更加明亮。这三幅图美在哪里呢?

第一幅圖美在“移舟”“烟渚”,这是南方水乡特有的景物。第二幅图美在“低”和“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傍晚时刻,野外苍苍茫茫,无边无际,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让人觉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给人一种压抑之感。第三幅图美在“近”和“清”,也是相互映衬的。夜暮降临,天上的明月倒映在清澈的建德江中,和船中的诗人是那么亲近,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船上才能领略到。诗人怀着思乡的感情,在这无边无际而又十分宁静的荒郊野外,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心灵似乎寻找到了慰藉。这些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是孤独、寂寞、冷清,也正是诗人内心真实写照。

因此,只有想象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读者与诗人对话,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进行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陈先云.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J].小学语文,2017(Z1):1.

[2]游忠燕.小学语文要素教学:价值、内容及实施[J].教育科学论坛,2021(29):20-22.

[3]李春霞.利用问题导向促进语文要素的有效落实——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1,22(04):50-53.

[4]陈光华.语文要素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J].新课程,2021(30):146.

本文为2020年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20YB1014)。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部编版语文要素古诗教学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重视儿童本位的回归
论小学语文“多元阅读”校本课程的实施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及时代意义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