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术前NLR、CA125及血浆D-二聚体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22-04-20游盛俊张洪玲饶靖红周爱秀董珍珠陈桂莲吕育纯苏密龙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二聚体血浆内膜

游盛俊 张洪玲 饶靖红 周爱秀 董珍珠 陈桂莲 吕育纯 苏密龙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一种发生于女性生殖系统的具有侵袭性生长特性的肿瘤,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整体发病率有呈进行性增长的趋势[1]。目前多使用分段刮宫法对其进行初步筛查,漏诊率较高,宫腔镜检查虽可降低漏诊率,但其为有创检查,且可能存在肿瘤播散的风险[2]。因此,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努力寻找新的诊断方法,相关研究提示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在EC患者静脉血中存在升高的现象,但也有研究发现,仅有1/3左右的EC患者出现CA125增高[3]。因此,本研究尝试使用一些新的检验指标,来改善EC早期诊断的特异度及灵敏度。如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 count,NEU)与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 count,LYM)的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是近来新发现的机体炎症相关状态的评价指标,有研究表明炎症反应与肿瘤预后相关,甚至有学者发现NLR与卵巢及宫颈恶性肿瘤预后相关[4]。血浆D-二聚体是人体脉管系统中纤维蛋白原降解后的相关产物,研究证实其在乳腺癌患者中高表达,并且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及五年生存率密切相关[5]。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科2017年3月—2020年3月完成手术并且有明确病理诊断的154例患者,旨在探讨NLR、CA125、血浆D-二聚体三个指标在研究对象中的表达水平及上述指标联合检测在EC诊断中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0年3月于我科住院且经手术治疗并有明确病理诊断的1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子宫内膜良性肿瘤组(病理结果为子宫内膜息肉)83例及子宫内膜恶性肿瘤组(病理类型均为EC)71例。子宫内膜良性肿瘤组年龄39~69岁,平均(55.86±7.67)岁。子宫内膜恶性肿瘤组年龄33~73岁,平均(54.38±6.6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再将子宫内膜恶性肿瘤组按肿瘤分期分为早期(Ⅰ~Ⅱ期)组41例,中晚期(Ⅲ~Ⅳ期)组30例。纳入标准:(1)均有完整的临床病史资料;(2)手术切除肿物均原发于子宫内膜;(3)均为首次手术。排除标准:(1)术前使用过免疫制剂、激素、放化疗者;(2)既往有慢性感染性疾病者;(3)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4)身体其他部位合并肿瘤者;(5)存在血液系统及相关性疾病者。

1.2 方法

采样和检测:于术前1周内采集患者空腹状态下外周静脉血,并检测血清NEU、LYM、CA125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一步计算NLR值(NLR=NEU/LYM)。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CA125进行检测,对外周静脉血中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使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所有检测均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流程进行,术中切下组织标本于我院病理科处理后进行相关病理学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用率(%)、 (±s)表示,分别采用χ2、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ristic,ROC)曲线是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一种坐标图式的分析工具,在本研究中所有收集的最终数据均用其分析表达。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NLR、CA125及血浆D-二聚体的比较

子宫内膜恶性肿瘤组NLR、CA125、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良性肿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NLR、CA125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NLR、CA125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s)

分组 NLR CA125(U/mL) 血浆D-二聚体(mg/L)子宫内膜良性肿瘤组(n=83) 1.80±0.64 10.88±4.37 0.18±0.08子宫内膜恶性肿瘤组(n=71) 2.33±0.98 21.69±9.66 0.36±0.17 t值 3.908 8.687 7.546 P值 <0.001 <0.001 <0.001

2.2 子宫内膜恶性肿瘤早期组和中晚期组NLR、CA125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

早期组的NLR和血浆D-二聚体的表达水平低于中晚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组CA125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早期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子宫内膜恶性肿瘤早期组和中晚期组NLR、CA125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s)

表2 子宫内膜恶性肿瘤早期组和中晚期组NLR、CA125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s)

分组 NLR CA125(U/mL) 血浆D-二聚体(mg/L)早期组(n=41) 2.19±1.01 14.82±2.65 0.34±0.16中晚期组(n=30) 2.51±0.92 31.07±7.62 0.38±0.18 t值 -1.379 -11.193 -0.796 P值 0.172 <0.001 0.429

2.3 NLR、CA125和血浆D-二聚体单项及三项联合检测在EC诊断中的效果

CA125诊断EC的曲线下面积为0.710,NLR诊断EC的曲线下面积为0.620,D-二聚体诊断EC的曲线下面积为0.752,联合检测诊断EC的曲线下面积为0.787,见表3、图1。

图1 NLR、CA125和血浆D-二聚体单项及三项联合检测在EC诊断中的效果

表3 NLR、CA125和血浆D-二聚体单项及三项联合检测在EC诊断中的效果

3 讨论

目前,在欧美女性中,EC的发病率位居生殖系统相关恶性肿瘤首位,其总发病率及病死率每年增加1%~2%,这些数据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充分重视[6]。我国EC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其中85%的患者在50岁以后确诊,其早期五年生存率约为95%,中晚期下降至16%~67%[7]。因此,尽早识别EC患者对其整体预后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主要探讨在术前检测患者外周静脉血中NLR、CA125及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是否有助于对EC早期诊断。

CA125是学者Bast1981年发现的一种糖蛋白,临床上常用来诊断卵巢恶性肿瘤,吴颖等[8]在对70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研究中发现EC患者CA12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子宫内膜良性肿瘤组(P<0.05),类似的结论同样存在于包香香等[9]对51例EC患者及40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的研究中,EC患者CA12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P<0.05),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即EC组在CA125表达水平方面显著高于子宫内膜良性肿瘤组(P<0.01)。夏丽等[10]对120例E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EC患者CA125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呈正相关,中晚期组CA125表达显著高于早期组(P<0.01),这与本研究结论相一致。根据荐桂丽等[11]的研究,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为早期恶性肿瘤细胞尚未分泌CA125,导致CA125未明显升高,而中晚期恶性肿瘤细胞分泌CA125量明显增加。

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飞跃,细胞及分子研究日益成熟,部分研究发现炎性分子参与组成肿瘤发生及发展的相关微环境,并且发现机体内环境稳态受炎症反应影响[12]。因此对于炎症反应的研究可以从细胞甚至分子层面了解恶性肿瘤,这为后续治疗提供证据支持。有研究表明NLR可作为部分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预后因素,如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13]。本研究结果显示,子宫内膜恶性肿瘤组NLR显著高于子宫内膜良性肿瘤组,其原因为NEU相对升高和/或LYM相对减低。NEU在机体稳态变化时首先发生变化,NEU在肿瘤生长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促进作用。LYM是机体免疫反应主要细胞,LYM的降低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相对下降,从而为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相关研究证实,某些恶性肿瘤表面能表达T淋巴细胞抑制分子,从而导致肿瘤相关性T淋巴细胞活化受阻并出现持续性凋亡[14]。王兴等[12]通过对155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研究发现NLR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结合本研究结果,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尝试使用NLR鉴别EC与良性子宫内膜病变,对于NLR异常升高者应进一步进行检测。有学者发现炎症指标与肿瘤分期存在相关性,根据秦佳睿[15]对335例子宫内膜病变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的研究,发现患者血清中NLR水平越高,其肿瘤的分期越晚,深肌层浸润可能性越大,但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及中晚期恶性肿瘤NL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现有研究结果不符,可能原因为本研究晚期EC患者数量相对较少,相关研究数据代表性有待加强,具体应于下一步研究中增加Ⅲ~Ⅳ期患者数量以提高结论的说服力。

血浆D-二聚体是一种小分子降解产物,是人体脉管系统中最简单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有研究表明在卵巢癌患者体内,肿瘤组织的侵袭性生长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从而导致人体内促凝和纤溶两大系统的平衡被打破,使患者外周静脉血中血浆D-二聚体的表达水平出现增高的现象[16]。同为女性恶性生殖系统肿瘤,本研究发现在EC患者中同样存在血浆D-二聚体高表达的现象,且该现象发生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良性肿瘤患者,这与兰新志[17]对89例子宫内膜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研究结果相符,进一步说明了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常常处于相对性高凝状态,这为肿瘤患者抗凝治疗提供依据。但本研究还发现早期及中晚期恶性肿瘤组在D-二聚体表达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而李苗皊[18]通过对9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血脂及凝血指标的研究发现,血浆D-二聚体表达随肿瘤分期的增高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为本研究为单中心、小样本研究,代表性不强,且早期与中晚期患者数量有一定差距,可能会造成结果存在部分偏倚,因此需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明确。

在临床工作中,现有检测方式均存在不足,因此进行联合检测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本研究将NLR、CA125及血浆D-二聚体进行联合检测,发现在EC患者中存在NLR、CA125及血浆D-二聚体异常升高,并且发现联合检测显著提高了EC诊断的效果,因此对NLR、CA125及血浆D-二聚体进行联合检测可尝试用于EC的早期诊断。但考虑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且研究中纳入的样本量相对较小,缺乏多中心数据支撑,部分结果可能存在不可避免的偏倚,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完善,这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更多方向。

猜你喜欢

二聚体血浆内膜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病变超声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异常子宫出血,是子宫内膜息肉惹的祸吗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子宫内膜增厚需要治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