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务人员职业压力重点管理干预的应用效果

2022-04-20马芬芳刘玉嫦吴锐娟伍优爱雷红菊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症状

马芬芳 刘玉嫦 吴锐娟 伍优爱 雷红菊

职业压力也称为职业紧张、工作压力、工作应激等。是因工作责任过大、负担过重等导致从业人员身心处于过度紧张状态所引起的压力。通过情绪、行为、身体健康等能反映出过高的职业压力能明显降低从业人员生活质量,并对工作绩效造成严重影响[1]。研究显示,随着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医疗体制改革刚进入深水区,导致各方面医疗矛盾集中于医院,致使医患关系紧张、工作量增大等[2]。在高压环境中,90%以上医务人员出现暴躁、抑郁、焦虑、恐怖等心理问题,其中急诊、重症监护室(ICU)、外科等风险较大的科室出现心理问题的医务人员占比较高[3]。因此,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本院重点关注的对象。压力管理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通过专业的方法创建有助于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树立员工积极正面的心态,保持愉悦的心情与健康的心理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4]。本研究笔者通过不同的压力管理对医务人员实施心理干预措施,为寻求更有效缓解人员压力的办法展开分析,旨在为临床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各科室医务人员(包括医疗管理干部、医生、护士等)共500例纳入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法[5],将急诊、ICU、外科人员分为观察组(234例),其他科室人员分为对照组(266例)。观察组男77例,女157例;年龄20~51岁,平均年龄(29.08±1.51)岁。工龄1~33年,平均工龄(12.68±2.51)年。对照组男85例,女181例;年龄21~52岁,平均年龄(29.58±1.57)岁。工龄1~32年,平均工龄(13.08±2.46)年,两组成员在性别、年龄、工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具可比性。

1.2 方法

组建问卷调查小组,包括6名调查员,均进行培训通过,采用统一指导语和匿名填表方法,分时段发放问卷,当场回收,并检查答卷完整性,并剔除不合格试卷。其中观察组成员实施重点干预,对照组成员则采用一般干预。干预1年后,进行第2次问卷调查。

压力管理干预:对照组进行一般干预,为医务人员提供心理干预及组织支持等方案,主要包括,(1)心理干预:开设《情绪调节与心理减压》专题讲座[6]、宣传片及本院自制的《正确认识及应对压力》宣传手册等,正确引导全体医务人员对压力的认知、放松技巧、自我减压等。(2)职工保健:加强医务人员预防和应对职业损伤,组织定期健康体检,确保全体员工身体健康,同时对戒烟、慢病管理等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与膳食科合作,为医务人员提供健康膳食。(3)党政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党政工团合作,正确引导医务人员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实行人性化管理、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同时提高生活条件及待遇等。

观察组在此干预基础上,实施重点干预,其中包括:(1)开展团体心理培训:通过换位思考,体会人际支持,发掘内心积极力量自我激励、应对挑战。(2)心理交谈:对医务人员进行干预后,每月组织员工进行减压经验分享,开展讨论,解答减压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3)建立人文小组:通过团队拓展训练,促进医务人员的团队凝聚力,增强同事间的关系和集体责任心,并选出高年资且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带领学习,分享倦怠情绪的自控、如何应对悲伤的办法等,提高成员的职业防护能力及理性处事能力,并对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者实行“一对一”心理治疗,1次/周期且学习时间>30 min。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成员干预前后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评分比较包括:躯体化、强迫、抑郁、人际关系、焦虑、恐怖、敌对、偏执、精神症状9项,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0分为无,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偏重,4分为严重,得分越高,则说明精神状态水平越重[7]。

比较两组成员干预后出现不良心理症状的发生率:采用健康调查量表心理部分(SF-36 mental component summary,SF-36MCS)评价两组成员出现不良心理症状情况,该量表包括容易与人争论、暴躁、缺乏信任、迷失自我、实施反复行为5个方面,采用Likert 4级评分,总是(4分)、有时(3分)、偶尔(2分)、从不(1分),总分为各项评分均值,得分越高,则说明不良心理状态越重[8]。不良心理症状发生=总是+有时+偶尔。对比两组不良心理症状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学资料采用SPSS 21.0专业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SCL-90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成员的SCL-90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躯体化、强迫、抑郁、人际关系、焦虑、恐怖、敌对、偏执、精神症状等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CL-90量表评分比较(分, ±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CL-90量表评分比较(分, ±s)

组别 躯体化 强迫 抑郁 人际关系 焦虑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266) 3.89±0.81 2.88±0.49 3.47±0.68 1.93±0.64 3.37±0.25 2.36±0.4755.63±5.172.81±0.45 4.25±0.58 2.67±0.53观察组(n=234) 3.92±1.03 1.54±0.43 3.57±0.71 1.65±0.44 3.36±0.49 1.48±0.3356.13±5.881.41±0.32 4.34±0.59 1.64±0.34 t值 0.36 32.57 1.60 5.75 0.28 24.45 0.407 40.43 1.72 26.16 P值 0.72 0.00 0.11 0.00 0.78 0.00 0.685 0.00 0.09 0.00

表1(续)

2.2 两组干预后心理症状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容易与人争论、暴躁、缺乏信任、迷失自我、实施反复行为等不良心理症状发生率为5.56%,对照组为23.68%,观察组不良心理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31.49,P=0.00),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后不良心理症状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行医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风险,及不可避免受到自身伤害的风险性所造成的工作压力。近年来,工作压力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话题[9]。美国学者研究指出,对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调查后,提出“心身耗竭综合征”的观点,主要因自我的心理能量长期风险于他人、过度索取等产生过度的身心疲惫、感情枯竭为主的综合征,长时间高压状态下,容易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引发各种心身疾病,并导致医务人员对工作产生厌恶、丧失同情心、自卑等心理问题[10]。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患方对医务工作人员的期望值逐渐增加,导致医患矛盾扩大,对我国280家医院的调查数据显示,73.33%医院出现殴打、辱骂医务人员行,59.63%的医院因患者对治疗结果不认可出现威胁医务人工人身安全的行为等[11-12]。过度紧张的医护关系和职业环境,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的职业预期,导致精神压力人数逐步上涨。作为高风险职业,若不及时有效缓解工作压力,会导致医务人员出现精神功能效率降低、引发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多种心身疾病,严重者直接影响工作质量[13-14]。因此,如何保证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工作效率高、素质过硬的医疗团队,已备受临床关注。

压力管理是通过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心理疏导,形成一套完整高效应对压力的方案[15]。主要分成3部分:(1)针对性解决应不适当的环境及管理因素所造成的压力;(2)缓解压力所产生过激情绪、行为、生理等;(3)改变自身弱点,包括不良生活方式、行为、信念等。研究发现,SCL-90精神症状自评量表是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心理健康测试表之一,通过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抑郁等十个因子判断心理健康程度[16]。前期调查数据显示,急诊、ICU、外科的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因急、危、重患者较多、抢救任务重、突发事件多更容易造成躯体不适,因此,将其归为重点干预对象。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躯体化、强迫、抑郁、人际关系等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证实了加强预防及应对职业损伤、定期体检等,医务人员的躯体化均明显改善,组织拓展训练及团队心理培训,通过启发式运动、趣味游戏等,培养积极心态,挖掘自身潜力,增强信心,克服恐惧战胜困难,在相互依存的环境条件,认识群体作用,提高责任心,增进集体意识,改善人际关系及偏执思维,增加团队凝聚力[17]。此外,在与人争论、暴躁、缺乏信任、迷失自我、实施反复行为等不良心理症状方面,干预后观察组出现以上不良心理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证实了通过高效的压力管理更能有效控制不良心理症状的发生。其中,通过媒介学习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不同层次实施心理疏导,使医务人员学会自我减压、情绪管理等,同时实施人性化管理,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关心和调整护理人员心理,树立医务人员正确面对挫折,学会自我调节,在提高心理健康的同时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大幅度提升社会、患者及自身满意度,有利于减缓抑郁焦虑心理,改善医务人员的强迫倾向,增加医患关系[18-19]。

综上所述,压力管理干预能有效缓解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其中重点干预后,对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提高效果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症状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医务人员新冠疫苗接种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茄子主要病虫害识别与为害症状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针刺伤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