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朝阳区南部医联体贫血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2022-04-20王欢叶芳李宁宁舒亚南童春王玲张立男

临床医药实践 2022年4期
关键词:血液科骨髓平均值

王欢,叶芳,李宁宁,舒亚南,童春,王玲,张立男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北京100021)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全世界有超过25%的人口贫血[1]。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居民贫血患病率为18.2%[2]。2010年—2012年中国城市居民贫血状况研究显示,60 岁以上居民贫血患病率最高,为12.5%[3]。贫血可发生于人体各系统疾病,大部分贫血是由血液系统疾病之外的其他系统疾病引起,且大多数贫血患者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常发生漏诊、误诊。因此,除了血液科医生,其他专业的专科医生、全科医生需提高识别贫血的能力,明确贫血病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3月北京市朝阳区南部医联体15家医疗机构共12 506 例贫血患者,其中男4 228 例,女8 278 例,年龄(62.86±20.72) 岁。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4]中贫血诊断,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 g/L,成年女性(非妊娠)血红蛋白<110g/L。贫血程度诊断:血红蛋白≥90 g/L为轻度,血红蛋白60~<90 g/L为中度,血红蛋白30~<60 g/L为重度,血红蛋白<30 g/L为极重度。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贫血诊断标准者。

1.3 方法

应用日本SYSMEX公司XS-500i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全血细胞分析。每日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质量控制均在规定的范围内。骨髓涂片采用瑞氏—姬姆萨染色方法,必要时进行细胞化学染色。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4]。

1.4 观察指标

分析贫血患者的病历资料和血常规结果,观察患者年龄、科室分布、主要诊断及血红蛋白具体数值。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贫血发生率

12 506 例贫血患者中,男4 228 例(33.80%),女8 278 例(66.20%),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年龄段分为三组,18~54 岁组、55~79 岁组和≥80 岁,55~79 岁组贫血发生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组患者性别构成单位:例(%)

2.2 科室分布

就诊科室涉及临床各科,其中血液科1 662 例(13.290%),其余科室10 844 例(86.710%)(见表2)。极重度贫血5 例(0.040%),主要分布在血液科1 例、妇科2 例、普外科1 例及消化科1 例。重度贫血438 例(3.502%),中度贫血3 283 例(26.251%),轻度贫血8 780 例(70.206%)(见表2)。

2.3 主要诊断

原发于血液系统疾病521 例(4.2%),前4位疾病依次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83 例(15.9%)、多发性骨髓瘤66 例(12.7%)、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56 例(10.8%)、急性白血病38 例(7.3%)。继发于其他系统疾病9 207 例(73.6%),前5位疾病依次为甲状腺功能减退958 例(10.4%)、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523 例(5.7%)、新生儿贫血403 例(4.4%)、慢性肾脏病肾性贫血203 例(2.2%)、消化道肿瘤104 例(1.1%)。

表2 贫血患者的就诊科室

2.4 不同年龄组血红蛋白平均值

所有患者血红蛋白平均值101.00 g/L[(87.00~109.00) g/L],其中男性97.00 g/L[(79.00~107.00) g/L],女性103.00 g/L[(91.00~110.00)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5~79 岁组与≥80 岁组血红蛋白平均值均低于18~54 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组血红蛋白平均值比较

2.5 不同科室血红蛋白平均值

各科室血红蛋白平均值不同,血液科最低(83 g/L),其次是ICU(84 g/L),肾内科(93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4)。

表4 不同科室血红蛋白平均值比较

3 讨 论

临床上贫血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本研究中,女性占66.20%,男性占33.80%,女性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蚌埠市某医院31 533 例健康体检者中,共检出999 例贫血患者,男性检出率1.03%(177/17 203),女性检出率5.74%(822/14 330),男性贫血检出率远远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女性往往因月经量大、减肥节食等原因容易出现贫血[6]。结直肠肛门疾病易合并贫血,该类疾病女性是男性的2倍多[7]。

贫血可发生于各年龄段,本研究中55~79 岁组为高发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5~79 岁组与≥80 岁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平均值低于18~54 岁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年龄越大,贫血程度越重。其原因可能为年龄大的患者往往合并其他系统疾病,这些疾病会加重贫血。此外年龄越大的患者因为经济、文化水平、就医观念等原因,往往做不到定期体检,因此早期未能发现贫血[8]。

贫血可由各系统疾病引起,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急性贫血常表现为血压下降、烦躁不安、脉搏细弱甚至休克等;慢性贫血往往表现为乏力、心慌、气短、头晕、耳鸣、皮肤黏膜苍白、食欲不佳等[9]。贫血首诊科室不一定是血液科,本研究中以血液科为首诊科室的贫血患者仅占13.290%,其他主要分布于急诊科、发热门诊、呼吸科、心内科、肾内科、消化科、妇产科等。因此,非常有必要提高非血液科医生对贫血患者的识别和诊治能力。

本研究中血红蛋白平均值最低的科室为血液科(83 g/L),其次是ICU(84 g/L)、肾内科(93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极重度贫血分布在血液科、妇科、普外科、消化科。引起贫血的血液系统疾病前4位依次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急性白血病。围绝经期女性占妇科门诊贫血患者的1/3,这跟女性特殊生理结构特点如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和体内分泌的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密切相关[10]。普外科患者贫血的常见病因为结直肠肿瘤、痔疮[11-12]。消化科患者发生贫血往往与消化性溃疡或消化道肿瘤有关。

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Jankowska等[13]研究结果显示,约50%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存在骨髓铁缺乏,提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贫血发生风险较高。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缺铁发生率较高,可能与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等有关[14]。此外,高龄[15]、骨髓造血功能下降[16]、血红蛋白异常[17]也是冠心病贫血的主要发病原因。血红蛋白水平与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及死亡事件呈正相关[18],贫血患者比无贫血患者更易发生心绞痛,且用药时间更长。

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往往合并贫血。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使红细胞寿命缩短;甲状腺激素缺乏导致骨髓发育不良而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往往食欲下降,胃酸分泌减低,胆囊收缩功能减弱,造成胃肠对铁、叶酸及维生素B12的吸收不足,使合成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原材料不足;体内产生抗胃壁细胞抗体、抗内因子抗体,抑制叶酸及维生素B12的正常摄取;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月经过多,长期失血及体内造血物质利用不充分[19]。

肿瘤相关性贫血(CRA)是肿瘤患者本身或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贫血[20]。2019年中国肿瘤贫血调查显示,肿瘤患者贫血的发生率为49.24%[21]。CRA可导致放化疗疗效下降,对患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22]。CRA尤以肺癌以及妇科、泌尿生殖系及胃肠道消化系统肿瘤发生率最高[23]。CRA的发病机制与肿瘤自身的高代谢消耗、出血、红细胞生成素(EPO)生成相对不足、红细胞寿命缩短、红系祖细胞对EPO反应性减弱、铁代谢障碍、抗肿瘤相关治疗措施的实施有关。研究表明[24],CRA患者高表达骨形成蛋白6(BMP6),低表达铁调素和可溶型铁调素调节蛋白(s-HJV)。BMP6表达与s-HJV表达呈负相关,两者均调节铁调素水平,在贫血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继发于慢性感染、恶性肿瘤及炎症反应的贫血称为慢性病贫血[25]。它容易与慢性系统性疾病(如肝病、肾病及内分泌疾病)伴随的贫血混淆。后者是由于疾病的各种症状(如失血、营养不良及肾功能不全)导致的贫血。慢性病贫血由炎性因子介导,直接抑制红细胞生成,同时也抑制EPO的生成,表现为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下降,血清铁蛋白或骨髓铁染色铁储存正常或增高。慢性病贫血的治疗包括:治疗基础疾病;纠正“铁失利用”;促红细胞生成治疗;对症支持治疗[26]。

明确贫血病因对贫血的治疗尤为重要。仅通过血常规很难判定贫血原因。临床工作中,各科医生应建议贫血患者去血液科进一步就诊,完善骨髓穿刺、骨髓染色体核型、基因突变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贫血的发病原因,从而制订相应的诊疗方案。

猜你喜欢

血液科骨髓平均值
骨髓穿刺会大伤元气吗?
最后一个夜晚
赞美骨髓
巧用1mol物质作标准 快速确定混合物组成
改良简易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确定高危跌倒人群对预防血液病患者跌倒的影响研究
血液科化疗药物外渗导致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血液科患者感染危险预见性护理
裸露
人性化护理应用于血液科患者的效果
变力做功时运用F=F1+F2/2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