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2-04-18王岱霞钱梦婷

关键词:空间结构城镇浙江省

王岱霞,王 蕾,钱梦婷

(浙江工业大学 设计与建筑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掌握沿海发达地区区域空间结构的组织特征及演变规律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浙江省的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在沿海地区中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城镇是浙江“块状经济”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深入研究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与影响因素,及时归纳总结其发展规律与建设经验,对于区域城镇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背景

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的关键是增强城市和区域竞争力,其核心又体现于城镇空间的组织效率,因此,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依赖于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作为全球70%工业资本和人口集聚地的沿海地区,借助海湾地区有利资源条件,形成了大都市或大城市群所能辐射影响的广大腹地,城镇群密集、核心城市凸显、产业高度集聚、交通网络体系发达,呈现“多圈、多核、叠合、共生”的空间形态,是区域创新的引领者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1-2]。我国已初步形成以环杭州湾地区、粤港澳地区、环渤海地区为代表的湾区,湾区、都市区、城镇群成为东部沿海区域空间结构深化发展的重要空间形态。以环杭州湾地区为例,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南翼,是全国第二大湾区。2003年浙江省政府正式启动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随后《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提出四大都市区和三大城市群的省域空间结构。2017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谋划实施“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并支持台州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2018年进一步提出统筹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战略[3]。2019年起,浙江编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有机更新塑造高品质国土空间,更加注重对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国土空间的利用质量和效益,以空间协同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以分区管治支撑美丽浙江建设。

(二)研究综述

学界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基本围绕区域客体的空间关系、空间作用和空间演变三个方面,具体而言,包括对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的分析、对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的分析,以及对其他影响空间结构的因素的解析[4-7]。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与人口两个方面,经济活动的集聚引发人口增长,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相关性,可以认为以经济集聚度表示的空间结构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内在属性,而以人口分布表示的空间结构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外在表征。已有文献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城镇化过程、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群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等,但对本土特色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理论创新研究尚显不足;研究方法包括空间计量方法、空间统计方法、模型等,还应深化综合交叉集成研究,探索新的理论、方法和模型[8]。就研究尺度而言,以宏观尺度的省、地级市或县(县级市)为基本空间分析单元的研究较为常见[9-12];从微观尺度全面剖析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比较匮乏。对浙江省的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多从区域及县、市单元的尺度分析长三角地区差异化的空间特征、产业集群空间等。城镇是区域空间结构体系的基础层级,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战略支点,推动区域资源优化重组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13-16]。浙江省的城镇是本土民营经济的重要承载地区。立足于微观城镇单元,基于经济和人口两条主线深入探索浙江省城镇空间结构的表征和影响因素,归纳具有普适性的区域城镇空间结构模式方面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三)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微观尺度镇(乡、街道)一级行政单元为基本空间分析单元,深入解析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和政策供给。基于对覆盖浙江省全域的镇(乡、街道)单元的数据梳理,从经济和人口两方面测度浙江省区域城镇空间格局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借助回归模型解析“城镇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以期对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发展和制定差别化的城镇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及指标体系建构

遵循全面性、可比性、合理性的原则,建构“城镇空间结构”的解析框架。基于数据可获取性,选择地均工业企业总产值衡量城镇经济空间结构,选择建成区人口规模衡量城镇人口空间结构,并选择37项解析层原始指标(表1)。本研究所指的浙江省城镇包括建制镇及乡,统计单元及空间数据库中的镇一级的行政区划单元依据《浙江省2019年村镇建设统计报表》,对应至2019年12月的行政区划情况,共有1 259个镇一级行政区划单元,其中乡和镇883个,街道376个。除地形情况的数据来自省域高程数据、空间地理位置和道路交通的数据基于空间实测数据外,其他所使用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浙江省2019年村镇建设统计报表》《浙江省2017年村镇建设统计报表》《浙江省2015年村镇建设统计报表》。

表1 城镇空间结构作用机制指标体系

表1 (续)

(二)城镇空间结构特征的测度方法

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方法测度经济空间结构。借助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来解析区域城镇经济空间结构的空间关联和空间差异程度,并选择“聚类和异常值分析(1)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将区域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经济空间类型:High-High类型,区域自身和周边地区的经济水平均较高,二者的空间差异程度较小;Low-High类型,区域自身经济水平较低,周边地区较高,二者的空间差异程度较大;Low-Low类型,区域自身和周边地区的经济水平均较低,二者的空间差异程度较小;High-Low 类型,区域自身经济水平较高,周边地区较低,二者的空间差异程度较大。”“优化热点分析(2)与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具体到每个高值聚集点相比,优化热点分析考虑空间属性,更能看出区域整体与区域间的经济分布情况。优化热点分析将区域划分为“热点区域”和“冷点区域”两类,“热点区域”说明不但本身数值高,周边数值也很高,是高值和高值的聚集区;“冷点区域”说明不但本身值很低,周边数值也很低,也就是低值和低值的聚集区。”两种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度量每个区域单元与周边单元之间的局部空间关联和空间差异程度。借助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来解析区域城镇人口空间结构的空间关联和空间差异程度,结合采用位序规模分析的方法测度人口空间结构,并合理划分人口等级,明确小城镇体系的等级结构和层级分布关系。

(三)城镇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的解析方法

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主因子。采用KMO检验(3)KMO是Kaiser-Meyer-Olkin的缩写,KMO检验用于检查变量间的相关性和偏相关性,取值范围为01。统计量越接近于1,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偏相关性越弱,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实际分析中,KMO统计量在0.7以上时效果比较好;当KMO统计量在0.5以下,此时不适合应用因子分析法,应考虑重新设计变量结构或者采用其他统计分析方法。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4)Bartlett球形度检验用于判断数据的分布是否为相关矩阵以及各个变量是否各自独立,当sig.的值小于0.05时,数据呈球形分布,可以进行因子分析。验证因子分析法的可行性,检验值分别为0.672和0.000,基本符合因子效度标准,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对解析层指标变量进行降维因子分析,提取能够反映城镇经济空间结构和人口空间结构特征且“特征值”大于1的成分作为公因子,根据主因子载荷矩阵,相关性较大的指标间进一步整合优化形成13个主因子。得到13个公因子,合计方差为65.674%(表2)。

表2 13个主因子与35项原始指标的对应关系表

根据各因子的贡献度计算每个城镇对应每个主因子的综合得分,并进行离差标准化处理,用于后续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分析。采用最小二乘全局回归(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镇区域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进行建模和分析。对比OLS回归模型、GWR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结合OLS、GWR回归模型中参数的有效性,筛选出影响经济空间结构和人口空间结构的有效因子,并分别对影响经济空间结构和人口空间结构的主因子进行空间分布分析。

三、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一)经济空间结构:沿海临湾区的极化发展特征和区域梯度式多变性特征

浙江省城镇在区域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经济高度聚集的显著聚类特征(表3)。省域城镇经济空间发展的区域分化十分明显,浙东北环杭州湾和浙东沿海地区的发展较快且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体现出明显的极化特征;浙西地区发展缓慢,尚不能形成较强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图1)。省域内片区间城镇空间结构的差异体现了城镇系统组织演化的层级性和阶段性。沿海、临湾区的“热点区域”城镇群已形成集聚发展的态势并已产生一定的规模效应,城镇群发育更加完善,城镇规模较大,如浙东北环杭州湾地区。内陆“冷点区域”的城镇整体发展层级较低,城镇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但分布零散且尚未形成具有带动作用的核心城镇,如浙西南衢州、丽水以及台州西部的城镇群(图2)。

(二)人口空间结构:规模梯度不均和空间分化布局

浙江省城镇的人口空间结构也呈现显著的聚类特征,但其聚集度较经济空间结构略低(表3)。从规模分级看,省域城镇的首位度较高,城镇人口规模分布相对集中,越大型城镇的规模效应越明显,而中小型城镇发展尤其不足,城镇体系不完善(表4)。把浙江省城镇人口规模合理划分为五个等级,省域城镇数量的分布呈现规模上的不均衡性,单个城镇人口规模越大,城镇数量下降越快;从空间分布看,城镇建成区的人口密度分布呈现“整体平均,中心突出”的态势。省域城镇人口空间结构与经济空间特征的分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四大都市区、各地级市的中心区体现出较强的人口吸纳力。

表3 浙江省城镇经济空间结构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指数表

表4 浙江省城镇位序规模法则分析指数表

四、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中GWR模型的残差平方和与AIC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R2和调整R2呈现显著提高趋势。GWR模型在模拟精度和影响因子的空间表征上均比全局OLS明显改善,且拟合优度更高,故本研究以GWR模型的有效因子分析结果为准。GWR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城镇经济空间结构受三个有效因子影响,按影响力由强至弱分别为人口综合、消费能力、地域综合(负相关);区域城镇人口空间结构受五个有效因子的影响,按影响力由强至弱分别为消费能力、人口综合、休闲设施(负相关)、历史风貌、绿化面积。

(一)有效因子对省域城镇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

影响区域城镇经济空间结构的三个有效因子具有极化和圈层式分布的特征。其中,“人口综合”因子的峰值显著集中在杭州、湖州地区,高值区域主要分布于嘉兴、温州及台州等地区;“消费能力”因子对经济空间影响较大的区域为宁波、舟山沿海地区和绍兴市东部地区,对浙西的衢州、丽水以及杭州的西部边缘地区影响较小;“地域综合”因子对经济空间的影响程度与地形地貌特征一致,这一因子与经济集聚度呈负相关,标准差越高的城镇对经济空间结构的负作用越明显,高值出现在浙中和浙西南山地地区。与OLS模型分析获取的有效因子相比,浙江省城镇基本配套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因此“公园健身”因子与“体育设施”因子并未在GWR模型中体现足够的有效性。在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着重治理“低小散”块状行业,包括改造升级、整合入园、合理转移、关停淘汰等措施,2017年至2019年期间,每年淘汰产能落后企业1 000家以上,淘汰和整治问题企业(作坊)10 000家以上。因此指标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比上升,使得“产业层级”这一因子得分愈发趋同,无法在GWR模型中达到足够有效性。

(二)有效因子对省域城镇人口空间结构的影响

影响区域城镇人口空间结构的五个有效因子的分布更具区块集聚的分布特点。“消费能力”因子对人口空间结构影响程度的峰值出现在台州地区,低值出现在杭州市西部、衢州地区;“人口综合”因子对人口空间结构影响程度的峰值出现在湖州、温州南部,低值出现在宁波东部及舟山地区;“休闲设施”因子与人口聚集程度呈负相关,标准差越高对人口空间结构的负作用越明显,高值出现在浙西南山地地区,低值出现在舟山地区,呈现以环杭州湾地区为中心向外围逐步增强圈层状分布特征;“绿化面积”因子对宁波、绍兴地区的影响最为明显,影响程度由宁波地区向外逐渐减弱,低值出现在丽水、温州地区;“历史风貌”因子对宁波东部、绍兴及金华北部地区的影响较大,低值出现在杭州、嘉兴地区;与OLS模型分析获取的有效因子相比,“基础设施”因子包含的原始指标均为农村基础设施,对于城镇常住人口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弱;“社会保障”因子与“体育设施”因子在浙江省城镇层面的区分度并不明显;“地域综合”因子包含的三个原始指标均为交通可达性层面,自“十三五”规划以来,浙江省内四大都市区基本建成层次清晰、衔接高效的轨道交通网络,地区间的综合交通发展差异进一步减小。

五、区域城镇的差异化发展策略和建议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差异凸显了地域间的发展分化,沿海临湾区和内陆的城镇应分别找准自身区域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和比较优势,选择不同的提升发展路径。

(一)湾区城镇:科技提升、以人为本

位于湾区的城镇,依靠较强的消费能力、人口吸纳力及优越的地理条件推动了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集聚和规模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领头羊。应合理引导城镇体系的优化完善,提升极核城镇的层级,融入都市区的发展体系,引导与都市区中心城市、一般地级市、县(县级市)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联动发展的城镇体系。湾区城镇与中心城市之间要素流动密切,作为科技、人才要素扩散转移的主要目的地,科技创新成为该区域城镇的重要推动力,应推动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应重视“人”的发展,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依赖于公共服务在城镇空间的均等化,通过建设或与都市中心共享完善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平台建设等门槛规模要求较高的专业化公共服务,塑造低成本、高品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聚集,并依靠科技创新衍生以高端制造、创意文化、创业孵化为主的特色产业,以高品质的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动力和质量内涵。

(二)沿海城镇:点轴融合、供需互动

沿海城镇依靠较强的消费能力、人口吸纳力及优越的地理条件推动了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集聚和规模发展,带动了沿海区域的发展。对于尚未表现出明显经济集聚优势的区域,应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强化小城镇与中心区及周边中小城市的交流与协作,提升城镇间的功能耦合与深度融合,构建依托于沿海发展轴,以核心城市为主、多等级城镇为辅的区域空间结构。沿海地区消费能力的提升对人口空间结构的影响显著,应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全面促进消费、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同时,历史风貌的提升对人口空间结构具有一定影响,应进一步加强对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为城镇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三)内陆城镇:重点培育、特色发展

内陆地区的经济空间结构的集聚性相对较弱,消费能力、人口吸纳力不足。应采取重点城镇培育和一般城镇适度发展相结合的方式,根据重点城镇的特点和资源禀赋,通过城镇合理功能定位,尽快提升重点培育城镇的发展规模和能级,并逐步形成辐射与带动周围城镇发展的效应。通过提高区域城镇间产业集聚与关联度,加快培育区域产业链,形成城镇之间的发展合力和竞争力,提升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加强城镇公共服务功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通过对生态与地方文化的传承保护、促进乡村旅游开发,形成适度规模化的特色发展,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从经济空间结构、人口空间结构两个维度深入解析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为区域城镇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但对于大尺度、大数据量的区域城镇研究,受限于基础数据的完整性,研究中也存在指标选取进一步优化等问题,后续研究可进一步系统分析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和各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希望本研究能引发对区域城镇发展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城镇浙江省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试论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相关要点
第十五届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暨2021年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年会圆满召开
欢天喜地过大年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
道路绿化带的不同空间结构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浅析《被占的宅子》的空间结构
河北燕郊的空间结构规划
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