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三省一市技术市场复合系统协同度研究

2022-04-18王黎萤李胜楠

关键词:三省子系统长三角

王黎萤,李胜楠,杨 妍

(1.浙江工业大学 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3;2.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3)

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是协同。高质量的区域创新,应当同时具备“走得快、走得稳、走得远”的特质,常常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正协同效应。党的十九大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矛,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为腕,以华中、华北为肩的新时代、新经济、新特色的“三新”格局逐步成形。其中,长三角区域作为国内最活跃的创新高地,通过助力一体化的推进使得区域技术市场一体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三省一市技术市场在市场协调机制、信息交流、服务中介与政府服务等方面仍存在各种壁垒与堵点,使得长三角区域创新要素资源融通流动受到限制,影响技术市场协同发展进程。罗芳和吴旋(2020)[1]通过研究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协同创新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需要提升创新生产率要素,政府企业要设计合理的机制保护创新要素流动,同时也要保障信息交流畅通;曾刚(2021)[2]提出要改革长三角公共管理体制机制及加强联动机制,构建统一的企业服务平台,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一体化;杨微波和周小虎(2021)[3]采用协同发展模型方法得出长三角三省一市流通业和制造业两个系统协同发展关系仍处于较弱的状态,两个系统存在价值贡献落差都将削弱协同水平;陈文佳和谌凯(2021)[4]利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通过测度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科技创新方面的有序度与协同度,表明亟需完善区域协同体制机制、加强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力度、引进高水平创新型复合人才并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合作共享;武翠和谭清美(2021)[5]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科技中介服务能力还有待加强。

虽然近年来关于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的研究层见叠出,但关于技术市场创新发展与协同水平的评估和提升技术市场协同能力方面的研究较少。与之相对的是区域创新发展失衡现象昭然若揭,尤其坐落于长三角区域的城市群间发展水平不均衡、协同发展水平低的问题突出[6],促使本研究加强对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协同发展的探讨。鉴于此,围绕长三角三省一市技术市场协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特征,协同发展程度等要素如何影响区域技术市场协同等问题,从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技术市场复合系统构成出发,建立了技术市场协同发展水平测度体系,运用系统有序度模型、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等对长三角三省一市技术市场协同创新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一、长三角三省一市技术市场协同发展机理

数字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技术应用推动技术市场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呈现出联通化、数字化和生态化特征。技术跨区域转移、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通促使技术市场生态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技术市场生态系统多主体交互、多链条融合、多模式并存的特征愈发显著,其主体由技术供给方、技术需求方、服务机构以及政府所构成,创新要素涵盖了技术、资金、人才和信息等,技术市场协同发展离不开各主体交互与要素的流通。周正柱等(2020)[7]研究表明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呈现出五大特点,即技术转移中心的服务功能日渐强化、跨区域技术交易逐渐活跃、技术交易网络呈现出多中心分布格局、技术市场机构服务能力得到较快提升、技术市场服务成效比较显著;孙博文等(2020)[8]表示技术市场发展有助于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以及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同时也对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大有裨益。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纵向和横向视角对技术转移、技术交易的模式以及机制、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以及长三角区域创新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研究,并得出了很多有益的结论。比如刘志迎等(2012)[9]将技术转移系统分为技术开发、技术传播、技术应用以及辅助四个子系统,并对技术转移系统的协同度进行了测量;Marco Ceccagnoli(2013)[10]对技术转移过程中供应商的知识转移能力、需求方的吸收能力以及需求方产业中研发和上下游之间的分工进行研究;汪良兵等(2014)[11]将技术转移体系划分为五个子系统,分别为技术研发、技术吸收、技术扩散、技术转移政策以及技术中介,并对其进行模型构建;刘大勇等(2017)[12]从技术人员、品质、需求以及技术环境四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对成熟度进行测量;杜传忠等(2017)[13]从技术研发能力、技术转移能力、技术转移效果三个方面对跨部门技术转移绩效进行分解;马丽仪等(2019)[14]认为技术扩散服务体系由组织要素体系、资源要素体系、环境要素体系构成;方炜等(2019)[15]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分析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设,对技术转移体系存在的问题则从应用、研发、中介以及政策四个子系统进行剖析。其中政策体系、知识产权保护(Arora and Ceccagnoli,2006[16];Gans and Stern,2003[17])、技术商业化或技术可行性(Sangjae Lee,2012[18])、科研能力与科研活动经费、区域创新能力等被认为是影响技术市场发展关键因素。

通过梳理分析以上文献,结合协同创新理论得出技术市场生态创新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又是由构成技术市场的各个主体构成,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内部研究机构、其他个人等为主体的技术供给方,以技术交易平台、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为主体的技术交易服务机构以及企业、产业等为主体的技术需求方,以上三个主体构成了技术市场的核心层。在技术市场核心层外,本研究根据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将以政府支持为代表的外部支撑环境也作为技术市场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从技术市场系统演化过程分析,目前的技术市场已发展为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技术交易服务平台等核心层以及信息市场、金融市场、政府机构等环境层组成的技术市场生态系统,技术市场生态系统的各子系统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实现整体作用效果,协同层的支持和配合保障技术市场高效运行,促进科技创新成果高质量转化。

鉴于此,本研究将长三角三省一市技术市场复合系统划分为平台服务、外部支持环境、企业技术应用吸收以及高校院所研发等四个子系统,协同发展机制如图1所示。

二、技术市场协同发展水平测度体系及模型构建

(一)测度体系

长三角三省一市技术市场的协同不仅取决于各类资源投入的影响,还受到系统内结构性因素的制约,高校院所技术研发能力、平台服务能力、企业技术应用吸收能力和外部支撑环境之间的协同度一定程度上影响技术市场功能的发挥。谢乔昕和王斐波(2016)[19]的研究表明协同发展是复合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及相互反馈的情况下促进系统整体发展大于各子系统单独发展的效能总和,推动整体由无序向有序发展,达到“1+1>2”的协同效应目的。因此基于技术市场数字化和数字化技术转移两个方面探讨信息市场等协同层要素与核心层的协同关系,利用各个子系统的协同度表征复合协同创新发展水平,将技术市场协同发展嵌入四大子系统所构成的复合系统中。依据科学性、代表性、可行性、系统性以及连续性等原则,选取于技术市场协同发展水平序参量的衡量指标,通过收集整理前人文献所作贡献,得出长三角三省一市技术市场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子系统和22个评价指标组成(表1)。

表1 协同发展水平测度体系

(二)模型构建

本研究借鉴孟庆松和韩文秀(2000)[20],樊华和陶学禹(2006)[21],刘志迎和谭敏(2012)[9],吴笑等(2015)[22]学者的研究,使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长三角三省一市技术市场协同发展程度进行测量。

1.系统有序度模型

系统有序度模型是对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量化以测算和评估系统内部有序程度一种实证方法,其中有序度是衡量系统有序结构与状态的程序。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协调,在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演化过程中会出现协同度提高的现象。当各要素协同度提高到某一程度时,各变量的作用便会出现分化的情况,当中有一部分变量则对系统状态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即为序参量。假设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有i个序参量,设序参量为ej=(ej1,ej2,…,eji)且i≥2,公式为

(1)

式中:αji≤eji≤βji,j∈[1,n],其中βji表示序参量的最大值,αji表示序参量的最小值,前k个序参量代表正向序参量,表示μj(eji)的取值随着eji的增大而增大,对应的系统有序程度也会提高。后n-k个序参量为负向序参量,表示μj(eji)的取值随着eji的减小而减小,对应的系统有序程度也会降低。序参量功效数值μj(eji)∈[0,1]越大,μj(eji)对整个系统有序贡献就越大。总贡献度通常用μj(ej)表示可以通过uj(eji)的集成来实现,常用集成方法包括几何平均法和线性加权法[20][23],本研究采用后者,具体计算为

(2)

2.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3)

三、技术市场协同发展实证分析

本研究设定研究时间维度为2009—2018年,各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等,通过国家统计局官网、中国科技数据库、中国教育数据库、中国金融数据库以及中国高技术企业数据库进行搜集整理。为保证测算结果的准确性,将通过熵值法来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24]。熵值法主要是通过熵值信息体现出各个指标所具有的效用价值,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具体步骤如下:

非零标准化。利用离散标准化对原指标(xij,其中i代表指标数,j代表受试数)进行标准化和非零化处理,即将所有数据离散标准化后加0.000 1以避开零值,得到yij。

(4)

定义熵值。面对非零标准化后的样本,定义第i个指标的熵为同款指标下总计n个不同受试个体间的差异程度,得到hi。

(5)

求熵权。在明确总计m项二级指标的熵值后,可以得到各项二级指标的熵权λi。

(6)

经上述三步,研究得到外部支撑环境子系统(E1)、高校院所技术研发子系统(E2)、平台服务子系统(E3)和企业技术应用吸收子系统(E4)的二级指标(即序参量指标)的熵权(表2)。

表2 区域技术市场复合系统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得到二级指标(子系统序参量)的熵值与熵权后,仍旧适用熵权法迭代得到一级指标(子系统有序度)的熵权。

对三省一市各个子系统的协同度和有序度分别展开具体分析,得出安徽省技术市场四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协作水平较高,浙江省协同度为0.739略低于江苏省技术市场协同度;上海技术市场协同程度最低为0.658,2010年技术市场协同水平在三省一市中最高。但随后几年内,协同度增长速度缓慢,甚至呈现出下降趋势,上海市技术市场协同度年均增长速度为24%,低于其他三个省份;江苏省技术市场协同度高于浙江和上海两地,其年均增长速度最快,四个子系统协同态势也较为良好。在外部支撑环境子系统有序度方面:上海市有序度从低协同增长到高度协同;江苏省在2013—2015年有序度水平较低,增长速度较慢,2016年增长速度加快, 2018年外部支撑环境子系统有序度有提升;浙江省有序度的增速虽然不高,却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安徽省有序度大幅提升,带动技术市场协同度的后续增长提升。高校院所技术研发子系统有序度方面:上海市在2011—2013年期间增长迅速,但从增长趋势来看,高校技术研发能力子系统的协同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江苏前期有序度增长速度较快,其中2010年增长率高达到90%;浙江省也呈增长趋势,2012年增长速度最快,2013年、2014年增长速度放缓,发展趋势仍为缓慢增长状态;安徽省有序度在2016年出现负增长,表明三省一市高校院所流通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平台服务子系统有序度方面:上海市有序度提升速度也较快,子系统有序度在2018年也有明显提升;江苏省有序度增长速度较快,但增长速度不平稳,在2016年和2017年有序度提升幅度不明显甚至有下降趋势;浙江省有序度增长速度最快,在2015年之后明显提升;安徽省有序度较低,反映出服务平台在推进技术开发的专业研发人才以及推进技术转让的资金流通方面仍存在问题。企业技术应用吸收子系统有序度方面:上海市有序度增长逐渐减缓,年均增长速度在四个子系统中最低,仅为9%;江苏省有序度较高;浙江省有序度增速呈缓慢上升趋势;安徽省有序度增长速度明显,四个系统全方位的发展,协同推进安徽省技术市场的发展,使其有序度快速提升(表36)。

表3 上海市技术市场复合系统的子系统有序度及协同度

表4 江苏省技术市场复合系统的子系统有序度及协同度

表5 浙江省技术市场复合系统的子系统有序度及协同度

表6 安徽省技术市场复合系统的子系统有序度及协同度

将长三角三省一市技术市场各子系统有序度结果代入公式(3),对长三角三省一市技术市场复合系统协同度加以评价,得到2009—2018年长三角技术市场复合系统协同度计算的结果,如表7和表8所示。实证研究可以看出长三角三省一市技术市场的协同发展程度保持增长态势,且技术市场协同度不断优化,但各个子系统的有序度呈现差异性,发展速度不一致。技术市场的协同不仅取决于各类资源投入的影响,还受到系统内结构性因素的制约,高校院所技术研发能力、平台服务能力、企业技术应用吸收能力和外部支撑环境之间的协同度一定程度上影响技术市场功能的发挥。

表7 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复合系统的协同度

表8 三省一市技术市场复合系统的整体协同度

研究通过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量长三角三省一市技术市场的协同度,结果显示:长三角三省一市技术市场的协同度逐渐提升,但协同发展水平还未达到高度协同,在2009—2015年期间技术市场协同发展程度为低协同状态,2016—2018年技术市场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程度为中度协同,距离高度协同和完全协同还有一定的距离,说明协同发展中共治机制不完善和创新要素流通不畅问题仍然存在(图2)。从四大子系统的有序度分析结果看,外部支撑环境子系统有序度的提升是推动技术市场协同发展的主要动力,技术市场数字化以及数字化技术转移对技术市场有较大影响。但平台服务子系统有序度低,高校院所技术研发子系统有序度是制约技术市场协同度提升的“短板”。由此可以看出长三角三省一市技术市场各子系统发展速度不一致,长三角区域资金、研发资源等流通存在问题,共建共享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尚未建设完善。

分析影响技术市场协同发展有序度增长的主要原因:上海市复合系统协同度水平较低是由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向长三角其他区域转移,导致企业技术应用吸收子系统的有序度增长逐渐减缓;江苏省局限于相关配套资源、支持力度、金融市场和信息技术未能较好满足相关经济活动要求的问题,从而致使其只实现了复合系统的中度协同;浙江省未能实现良好协同的主要原因在于外部支撑环境子系统增速缓慢;安徽除去高校院所流通机制尚未建立完善,科研力量短板尚未补足外,其服务平台在推进技术开发的专业研发人才以及技术转让的资金流通方面也存在问题。

四、长三角三省一市技术市场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技术市场协同创新发展能够有效加快长三角三省一市融合发展。通过上述实证研究得出长三角三省一市技术市场协同发展仍然存在市场协调机制和共治机制不完善、信息交流模式缺少多元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此针对技术市场在协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壁垒与堵点提出对策建议。

第一,积极推动外部环境优化,加快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应用,建设“互联网+”全球性技术交易网络,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平台成果、需求等精准推送、匹配与对接;推动金融市场与技术市场进行对接融合,加快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放宽银行业外资市场准入,促进资本跨区域自由流动,鼓励地方政府联合设立长三角技术市场发展投资专项资金,促进风险较高的技术进行转让;通过政府强化对创新政策的扶持力度与财政支持力度,从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方面,健全完善激励科技创新财税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第二,加强技术转移与区域间协调发展,推动长三角地区技术交易一体化。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通过加强与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安徽科技大市场等地合作,在实现信息资源、服务资源、创新资源等信息交换共享的基础上,共同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在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的合作框架下,按照“三中心一平台”的目标要求,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共同打造全球技术交易枢纽。

第三,着力推动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集聚整合创新资源要素。在资源利用方面破除条块分割弊端,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为长三角区域资源整合消除制度性障碍,推动长三角资源共享、要素共生和共建,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完善“三级运作”议事机制,对不同行政区资源统筹规划,第一级决策机制涉及战略产业以及重大技术攻关与创新平台合作,第二级协调机制开拓分项领域的互通,第三级是执行机制负责具体机制的设计和落实,通过“三级运作”实现资源统筹规划,加快创新要素资源在区域内流通的效率。

第四,加强对技术市场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引导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技术转移转化服务,进一步发展壮大区域技术市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在各省市技术市场条例中要体现出对人才发展的重视,对科技创新转化成果做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实施绩效考核评价办法。推进企业、高校及科研院设立人才培养基地,如高校开设有关技术转移的学科和专业,通过输送高层次人才提高技术市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效率。

猜你喜欢

三省子系统长三角
三省发布“十四五”交通规划 明确智慧交通任务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区域联动护流域
豪华的龙舟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团队与知识管理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