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跳出两难求两全:秉持道德良心

2022-04-17王本陆

新教师 2022年3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

王本陆

【摘 要】解决教育两难问题应努力追求两全其美的结果,为此,在进行教育两难问题决策时,必须秉持道德良心办事。道德良心或良心是伦理学的重要术语,它是后天修养的产物,是人的综合性道德能力表征,是人的道德心理结构的功能表现。良心包含良知、良情和良意等不同方面,表现为人在道德生活中明辨是非、爱憎分明、见义勇为、坚持不懈等。在教育两难问题决策中,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需要努力突显道德意志的力量,以敢作敢为的精神去化解矛盾。

【关键词】教育两难情境 道德良心 教育伦理决策 案例分析

我们一起讨论教育两难问题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两年时间了,结合案例分析,明确了教育两难问题背后的价值立场差异和种种矛盾冲突。换言之,我们已经比较全面地认识了教育两难问题。基于此,就可以进而探讨教育两难问题的合理决策和有效解决了。今年的教育两难案例研讨,将主要围绕两难决策这个主题展开。

众所周知,教育两难问题不好解决。但是,作为当事人或局中人,你无法真正回避问题,哪怕迫不得已、硬着头皮,也得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果我们抱着认真解决问题的态度去直面现实,通常情况下,还是办法总比问题多的。简言之,教育两难问题并非绝对无解的问题。真正的困难在于:我们如何破解两难困境而求得两全其美,得到皆大欢喜的结果?如何避免出现两败俱伤、满盘皆输的局面?这是对人的智力和德性的双重考验。这篇文章我们先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如何秉持道德良心而跳出两难求两全。

一、教育两难案例

家校纠纷是学校要经常面对的一个难题。应该说,绝大多数中国家长是重视子女教育的,自己也是通情达理的,更是感恩和支持学校工作的。但是,也有个别家长溺爱子女,蛮不讲理,经常给学校工作制造莫名其妙的麻烦。如何化解个别蛮横家长给学校工作带来的冲击,营造和维护学校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是考验学校领导人格和智慧的重要挑战,也是教育管理伦理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案例:小吃请,大风波

A校是B市一所闻名遐迩的公立学校。学校规章制度严谨,特别重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施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如果教师出现师德师风问题,将被学校解除聘任合同,不再续聘。

李老师是A校的语文教师,已在校工作近20年,两年前评上了市级骨干教师,教学功底扎实,管理班级也颇有方法。新学期开学后,学校安排李老师担任五(2)班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开学不到两个月,五(2)班就表现出了良好的班风班纪,得到各科任课教师的高度肯定。学校领导对此很满意,多次在全体教师会上表扬李老师,鼓励新教师向李老师学习。

但是,李老师平静而充实的生活意外地被一封家长举报信打破了。11月中旬,学校领导收到了五(2)班王明(化名)同学家长的举报信和一个U盘,举报内容为李老师严重违反师德规范,歧视打击王明并接受家长宴请,要求处理李老师并调离工作岗位,U盘是一段李老师与王明家长一起吃饭的视频。收到举报信后,学校领导很震惊,马上找李老师核实情况,结果却与举报内容有很大出入。

李老师向学校领导诉说了事情原委。王明是她新接手的五(2)班的学生,课堂小动作多,平时不太服老师管。周二上午上科学课时,在小组合作环节,王明因与同学起了冲突而受到任课老师批评,他又和老师顶起了嘴。下课后,李老师便把王明请到办公室,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也对他应如何改正错误进行了耐心指导。王明接受了李老师的批评教育,表示愿意改正错误,情绪也比较稳定。周三下午,李老师接到王明妈妈打来的电话,约定下班后见面聊聊孩子情况。下午五点左右,李老师见到了王明妈妈,了解到王明妈妈对王明周二被老师批评一事很不满意,便又将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后两人又围绕王明学习情况聊了很久。下午六点半左右,李老师准备下班回家了,但王明妈妈以还想请教李老师教育孩子的经验为由,坚持要和李老师一起吃顿饭,边吃边谈。李老师婉拒再三,最终扛不住王明妈妈的不懈坚持,就和王明妈妈一起去了学校旁边餐厅,一边吃饭一边继续谈论王明的情况。这顿饭两人消费两百多元,李老师建议AA制,但被王明妈妈拒绝了,李老师也没再坚持。

学校领导听了李老师的申述之后,又询问了李老师所教班级的学生和同组的老师,证实了这个家长所反映的情况和事实有较大出入。王明家长和李老师在如何教育王明的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这次家长故意约李老师吃饭录下视频,试图用这样的手段来逼迫学校处理李老师,有挖坑陷害之嫌。于是,学校领导便想努力化解矛盾,一方面联系家长做工作,希望取得家长谅解;另一方面对李老师进行批评教育。考虑到李老师与家长一起吃饭虽然违反了师德规范,但并不是多么严重的违纪行为,学校决定以取消李老师学年绩效考核的方式进行惩罚。

令人意外的是,王明家长不同意学校的调解和处理方案。王明家长害怕自己采用这样“不光彩”的方法投诉李老师会使王明在学校遭遇冷暴力,于是,便將此事投诉到了区教委。区教委下了调查函,学校领导看事情闹到了这一步,开始对是否继续“保”李老师有些左右为难。无论如何,这次的处理决定会直接影响学校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执行力。最终,学校班子经会议商议做出决策,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决定不再继续聘用李老师。考虑到李老师多年的工作表现,学校计划低调处理此事,不以“开除”解聘的名义而是“自愿”调离的方式让李老师离开学校。

处理方案出来后,李老师非常不满,认为学校领导没有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为了迎合上级和避免家长纠缠而选择牺牲自己,这是不公正的。于是,李老师又去找校长求情,最终失望而归。李老师越想越寒心,一气之下,便跑到教委去“告状”,举报了学校的一些“违规”事情,如违规给教师每月发放“福利”等。教委了解到情况后,对学校进行了通报批评,并取消了A校教师的特殊“福利”。学校教师们原本比较同情李老师,但发生了“告御状”事件,大家利益受损,便都不太愿意和李老师说话了。李老师虽然发泄了怒气,但处境也更艰难了,于是,不得不在学期末调离了A校。王明妈妈终于如愿以偿,王明在A校似乎也获得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因为老师和同学都知道他妈妈是个惹不起的人物,于是,便尽量避免和王明有实质性的接触。

(案例素材由北京师范大学学校课程与教学专业2020级博士生苏菲提供,本文作者做了删节修改。)

这是一个如何妥善处理家长状告教师违反师德规范的案例。在各种家校纠纷中,这是一种常见的矛盾冲突。不难看出,A校领导最初试图秉持良心努力化解这个矛盾,但迫于各种利益考虑,并没有坚持到底,最终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假如学校领导能够始终秉持道德良心,事情会否有另外的结局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思考和探讨这个问题。

二、关于道德良心的基本认识

在某种意义上说,良心这个词是最能体现伦理学特色的雅俗共赏的术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有良心”“没良心”来区分好人坏人,“做人要讲良心”更是得到普遍认可的道德法则。在伦理学界,良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概念和学术议题,我国和西方众多哲学家、思想家均对此做过深入的讨论。一般认为,孟子是我国最早提出良心概念的思想家,他认为人性本善,人有天赋道德良心,具有良知和良能。这一思想为后来的众多儒家学者所坚持、发扬和修正,有的强调仁义之心,有的倡导善心、道心,而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学说,建立了系统的道德良心理论。西方关于良心问题的讨论,始于古希腊时期的德谟克利特,古罗马时期的西塞罗、塞内卡,现代著名思想家卢梭、康德等人均对此有精辟论述。

作为普通人,我们经常把“良心”一词挂在嘴上,但是究竟什么是良心?良心从何而来?良心如何发挥作用?细究起来,基本也是一知半解的。在伦理学界,自然围绕这些基本问题进行过大量讨论,但答案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清晰明了,总体来说还是处在既有共识也有分歧的状态。下面试结合伦理学的有关研究,就道德良心的基本认识问题简单做些介绍。

第一,良心或道德良心(相近的词汇还有仁义之心、道心、实践理性等)是人的综合性道德能力表征,是人的道德主体性的集中体现。美国学者弗兰克·梯利指出:“我们必须强调这个事实:良心仅仅是一个用以表示一系列复杂现象的一般名称,而不是一种独立的专门能力。”[1]蔡元培先生在《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关于良心为伦理学纲领的解说,可以与梯利的观点互相印证:“人之有本务之观念也,由其有良心。”“良心者,命人以当为善而不当为恶。”“准理想而定行为之善恶者谁与?良心也。”“从良心之命者,良心赞美之;悖其命者,良心呵责之。”“伦理之极致如何?从良心之命,以实现理想而已。”[2]体会这些命题,可以发现,良心涉及(影响)人的道德观念、善恶标准、行为准则、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诸多方面,关联一系列复杂现象,是各种道德力量(如认知力、行为力、意志力、情感动力)的综合表现和系统发挥。

第二,良心是人的道德心理结构的功能表现。良心并不是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它有客观现实的物质—精神基础,这就是人的道德心理结构。道德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均存在基本的道德心理结构,其主要的构成要素有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信念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知情意信。基于道德心理结构,人们开展各种各样的道德活动,如道德认知、道德实践、道德评价、道德体验、道德学习、道德反思等。而良心就是贯穿在各种道德活动中的人的道德觉悟和向善力量。有关研究指出:“良心的构成有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的成分。”[3]相应的,良心在人的道德生活中,主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1)是非曲直的辨别问题,即正确地进行道德认知。明辨是非是道德生活的理性基础,是行善积德的认识前提。良心帮助人明辨是非,避免不分黑白。(2)对待善恶的情感态度问题,即产生适宜的道德情感。良心使人对不同行为产生不同的道德情感体验。对自己而言,做了好事会内心喜悦、心神安宁;做了坏事会内心烦躁、心神不安。对别人而言,会敬佩赞扬好人好事,而憎恨反感坏人坏事。(3)见义勇为的道德意志问题,即积极践行道德义务。在行为执行层面,良心会驱使人们克服困难做好事善事,阻止人们不择手段使坏为恶,是一种扬善抑恶的力量。这三种良心成分或力量,有研究者称之为良知、良情和良意,“良心是良知、良情、良意的有机统一,三者互为因果,互相配合,其中良知是基础,良情是关键,良意是源泉”。[4]从理论上讲,这是科学合理的论断。但在现实生活中,良知、良情和良意之间很容易脱节,尤其是言行脱节、知行不一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这也说明,在道德生活领域,知易行难是一个客观事实,良意最为难得。

第三,良心主要是不断修炼的产物。在伦理学界,一直有一种主张,良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能力。这似乎很难证实也很难证伪。西方一些社会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部分证据,表明人的道德品质和某些遗传基因有关联。在伦理学界,更具普遍性的观点是,良心是人后天修炼的结晶。我国从古以来就有修身养性的传统,强调正心诚意,修身齊家,格物致知,重视慎独、三省、改过迁善。在现代社会,各国都很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教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模式。这说明,人们一直很重视良心的后天修炼。综合分析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可以大致概括出良心发展的三条路径:一是社会习俗的自然熏陶。所谓习惯成自然,从孩提时代开始,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习俗行事,并逐渐内化为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二是专门机构的教育教导。总体来看,学校教育和宗教活动是深刻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社会力量,具有强大的社会教化功能。在古代社会,从世界范围看,学校教育还不够发达,宗教活动可能是道德教化的主力军。在现代社会,随着公共教育大发展,学校教育日益占领了道德教化的主阵地。三是个人的交往和道德实践。每个人独特的生活交往圈和社会活动形态,给予每个人不同的生活感悟和道德历练,从而改造其道德观念、涵养其道德情感、砥砺其道德意志。总之,良心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沉淀下来的综合的道德力量。

良心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作用,它是决定道德活动性质和价值的主体力量。人们常把教育工作视为良心活,各种教育伦理矛盾的处理,更应自觉秉持道德良心法则,力求做到决策进退有据,结果两全其美。

三、秉持道德良心,化解教育两难

“小吃请,大风波”这个案例,非常直观地呈现了良心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这个事件有三个主体:学生家长、班主任和学校领导,相关联的人物有学生、学校教师和上级主管领导。这个教育两难情境的出现,源于学生家长(王明妈妈)主观臆断班主任歧视压制自家孩子,于是设法布局获得了班主任接受家长吃请的视频,并以此要挟学校领导解聘班主任工作,在要挟未果的情况下不断扩大事态,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小人搞事得手的案例。由于小人搞事,学校领导面临两难决策:是依据有关规定,昧着良心解聘表面上有过错的好教师;还是秉持良心,顶住压力,公正地处理好吃请事件?班主任总体来说是秉持良心做事的,但因防人之心不足而陷入被动局面,最后被愤怒情绪左右而泄愤举报,使自己真正陷入进退两难境地。在整个案例中,家长和班主任是矛盾冲突的双方,而学校领导是解决矛盾冲突的关键主体。从问题解决的结果看,学校领导化解矛盾的努力是失败的,虽然表面上维护了制度尊严,但一个好教师抱屈调离,学校被通报批评,教师们若干“福利”被取消,可谓失去很多而收获甚微。

为什么学校领导未能有效化解教育两难问题呢?分析起来,小人难缠是一个外在原因,而未能坚定秉持道德良心办事则是内在原因。案例中的学生家长属于真小人,她缺乏良知,是非不明;同时,非常偏执,意志顽强,不达目的不罢休。这种小人做事不择手段,偏激执着,一旦被缠上就很难全身而退,因而一般人都很害怕与他们打交道或正面对抗。这也是社会上小人容易得志的根源。在处理这起家长投诉班主任的事件上,学校领导最初是秉持道德良心办事的,这主要表现为:全面了解事实真相而不是听信家长的片面之词,有化解矛盾、促成双方和解的善心,能根据违纪事件的性质给出比较公平合理的纪律处分方案。但是,当学生家长扩大事态,引起上级主管部门关切时,学校领导经历了内心纠结,最终却放弃了道德良心而选择息事宁人:学校领导怕家长继续闹下去,怕上级领导不满,怕学校规章的严肃性受损,于是,便不再顾及事实真相和公正尺度,变相地解聘了班主任,但也还保留了一点点善心,就是没有公开开除这位班主任。从学校领导角度看,这似乎是能够兼顾各方感受的解决矛盾冲突的合理方案了。但是,对于被变相解聘的班主任来说,没有矛盾化解的感觉,只有被抛弃的感觉,即那种舍卒保车的感觉。于是,沉默的小卒發起反击,引发了新的危及学校和领导威信的违纪事件调查,最终出现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局面。这说明,昧着良心做决策,表面上看起来解决了问题,但可能适得其反,使问题越搞越大。

假如我们是A校领导,坚定地秉持道德良心办事,如何有效化解这个两难问题呢?大家不妨开动脑筋,多想想办法。个人以为,化解这场纠纷,有几个关键点:第一,明辨是非。要全面查证家长举报是否属实。了解事实真相,这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从案例材料看,班主任与家长一起吃饭,很难说是宴请活动,较合理的定性是工作餐(因为家长是以请教教育孩子经验之名提议的)。班主任没有付工作餐的费用,是过失所在。严格来说,把这个事件归结为家长和班主任之间的经济纠纷而不是师德问题,可能是更合理的定性。第二,尺度把握。退一步说,如果把吃饭事件定性为违纪问题,该如何把握处罚的分寸?这是决策过程中要明确解决的重要问题。学校有“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的规定,但怎么具体理解这一规定?难道教师们只要有一点过错,就不问青红皂白,一律解聘了事?这是需要深思的。不枉不纵是现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师德治理也应体现这一现代治理精神。在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看来,教师被动与家长吃一顿饭,即便有过错,也决不至于被解聘。因而,家长要求解聘班主任的诉求是不合理的,是充满恶意的要求。抵制这种恶意要求,是秉持道德良心的决策底线。第三,排除干扰。案例的要害人物是学生家长,事情因她而起,事态因她而扩大和恶化,因而,如何与这个学生家长打交道,是个难点,也是真正的发力点。A校领导采取迁就态度,这就很难化解矛盾冲突。在了解事实真相后,A校领导应和这位家长做一个深入沟通,一方面反馈学校对班主任违纪行为的认定和处罚,另一方面更要严肃指出家长夸大歪曲事实的问题,指出其解聘班主任的要求是不合理的,细心地对其加以教育劝解,努力唤醒家长的道德良知,并表明学校维护全体学生和教师正当权利的态度。如果这个家长迷途知返,矛盾冲突也就到此为止了。如果这个家长执意要继续纠缠,那么,学校领导就要拿出与小人做斗争的决心和勇气,奉陪到底。这就涉及意志较量了。大家一定要相信,邪不压正,如果我们能秉持良心,意志坚定地与恶人小人斗争到底,最终总会走出困境,化解危机的。

总之,道德良心是化解教育伦理矛盾冲突的首要武器,是破解教育两难问题的主体力量。在进行教育两难问题决策时,要充分发挥良知作用,明辨是非曲直,把准尺度分寸;要充分发挥良情作用,增强扬善抑恶的情感动力;更要突显良意功能,敢作敢为,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地追求美好结果。

(责任编辑:林彦)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克·梯利. 伦理学导论[M]. 何意,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1.

[2]蔡元培. 中国伦理学史(外一种)[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09.

[3][4]魏英敏. 新伦理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454-456.

猜你喜欢

案例分析
中学数学中的解题教学及案例分析
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案例分析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科技劳动视角下的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探析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