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刺经筋法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血清SOD、NO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2-04-12冯树军厉文凤

陕西中医 2022年4期
关键词:经筋面神经面瘫

王 萍,冯树军,王 宇,厉文凤

(1.济南市中医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0;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中的常见疾病,又被称为Bell麻痹,症状为口眼喎斜、眼裂扩大、闭眼露睛,一侧面部表情肌丧失部分或全部自主伸展收缩能力,前额皱纹与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不能成功完成抬眉、闭眼等动作[1-2]。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复杂,现代医学理论认为,该疾病是由于其他疾病或病毒引发茎乳突孔内面神经发生水肿、髓鞘剥落和轴突变性等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所致,通常是导致面部一侧麻痹,双侧较少,并且该疾病无性别年龄差异,我国每年患病人群至少300万,对患者的生活、心理、社交和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3]。目前对于周围性面瘫无特效药,西药常用抗病毒、糖皮质激素及维生素B类药物治疗,短期内疗效良好,但不良反应较大,患者服从性较差,不利于长期治疗[4]。近年来,大量学者研究发现[5-7],针刺如针灸、穴位埋线法、电针等,对于周围性面瘫有良好的疗效,可以促进面部肌纤维的收缩,改善局部微循环,减轻炎症。本文选择研究观察透刺经筋法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血清SOD、NO水平及免疫功能的临床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就诊的88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18~65岁,平均(45.32±5.14)岁,病程2~9 d,平均(3.67±0.59)d,左侧发病21例,右侧发病23例;观察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18~66岁,平均(45.68±5.26)岁,病程2~8 d,平均(3.47±0.53)d,左侧发病24例,右侧发病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治疗方案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例纳入标准:诊断符合《临床常见疾病治疗标准》[8]以及《内科疾病诊断标准》[9]中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发病突然,口眼斜,面部表情肌伸缩麻痹,眼裂增大,喝水、刷牙时口角漏水;额头皱纹和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患侧耳部疼痛;患侧舌前2/3的味觉消失、眼泪增多;肌骨超声影像证实[10];年龄18~68岁;病程不超过10 d;近2个月内未服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者;尚未使用周围性面瘫相关治疗药物的患者;服从性高,遵从医嘱的患者。排除标准:对研究药物有过敏反应的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有恐针心理的患者;中途退出治疗的患者;合并其他面瘫疾病的患者;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合并心、肝、肾等脏器重大疾病的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甲钴胺(国药准字H20041703),1次1片口服,3次/d,疗程4周;维生素B1片(国药准字H22020375),30 mg/次口服,3次/d,疗程4周;醋酸泼尼松片(国药准字H41020600),30 mg/次,1次/d,症状减轻后每天递减5 mg,直至停药。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透刺经筋法治疗,主穴: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地仓、颊车、风池等穴位取患侧,合谷取健侧;配穴:闭目露睛症状者,取四白穴或睛明穴;耳后疼痛者,去翳风穴;人中沟歪斜者,取水沟穴;口角歪斜者,取下关穴;乳突疼痛者,取完骨穴;鼻唇沟变浅者,取迎香穴。具体操作:选取针具为0.25 mm×40mm毫针,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取穴局部皮肤,循行少阳、阳明经筋,阳白三透,即一穴三针,针尖与皮肤呈15°透刺攒竹、鱼腰、丝竹空3穴;用经筋排刺法多针浅刺地仓穴和颊车穴之间,每针间隔0.5寸,每10 min行针1次,每次10 s;四白穴需两透,针尖与皮肤呈15°透刺,并且针尖指向目内眦和目外眦;睛明穴,针尖与皮肤垂直进针0.5寸;斜刺水沟穴0.3~0.5寸,常规直刺合谷(健侧)、下关穴、翳风穴、完骨穴、风池穴、迎香穴0.5~1寸。所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除睛明穴外均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25 min,周一至周五每天行针1次,疗程4周[11-13]。

1.3 疗效标准 根据《临床常见疾病治疗标准》[8],本研究的疗效标准为,痊愈:治疗后面部表情肌可自主伸展收缩,两侧面部对称,闭目、转眼正常,鼻唇沟和前额皱纹恢复正常,舌前味觉恢复,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显效:能基本控制面部表情肌,眼睑不能完全闭合,鼻唇沟和前额皱纹基本恢复,但不对称,口角稍有歪斜;有效:面部表情肌控制不自然,口角歪斜,眼睑用力闭合时不完全,舌前味觉未恢复,鼻唇沟和前额皱纹出现,但不对称;无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14]。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①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15]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躯体功能(FDIP)和社会生活功能(FDIS)进行评估。FDIP评分项目为吃、喝、说话、刷牙漱口和眼睛干涩或流泪5个行为,根据每项行为的完成度评分为0~5分,分数越高表明面部功能越正常,最高25分;FDIS评分项目为患者平静心态、孤独感、睡眠状况、发脾气频率和社交活动情况,每项1~6分,分数越低表明面瘫程度越轻,最低5分。②面神经功能(H-B)量表[16-17]将面神经功能分为六级,Ⅰ级:面神经功能正常,0分;Ⅱ级:面神经功能有轻度障碍,表情肌轻度麻痹,能感觉到联带运动,1分;Ⅲ级:面神经功能有中度障碍,表情肌明显无力,面部较自然,联带运动明显,2分;Ⅳ级:面神经功能有重度障碍,表情肌明显无力,不能完成抬眼、闭眼动作,面部不自然,口眼斜,联带运动严重,3分;Ⅴ级:面神经功能有严重障碍,无联带运动,口眼斜,面部两侧极不对称,表情肌无法自主控制,4分;Ⅵ级:面神经受损严重,面部完全麻痹,表情肌无张力,无联带运动,5分。总分0~5分,分数越低表明面神经功能越正常。③面瘫(Portmann)评分量表[12],让患者做闭眼、皱眉、鼓腮、吹口哨、动鼻翼和露齿6个动作,与正常面部比较相同计3分,差异较小计2分,差异较大计1分,无法完成动作计0分,并且患者平静时面部两侧对称计2分,稍有不对称计1分,完全不对称计0分,总分0~20分,分数越高表明面神经功能越正常。④采取患者治疗前后早上空腹状态时的肘静脉血5 ml,转速2000 r/min,离心30 min,取上清液,运用放射免疫法测定IgM、IgG、IgA的水平,三者正常参考区间依次为0.6~2.6、6.9~16.2、0.7~3.7 g/L[5],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抑氧法、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一氧化氮(NO)水平[18],严格遵从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8%,高于对照组的7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FDI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FDIP评分和FDI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DIP评分提高、FDIS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评分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DI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H-B评分和Portmann评分比较 见表3。治疗前,两组H-B评分和Portmann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B评分降低、Portmann评分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H-B评分和Portmann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见表4。治疗前,两组血清IgM、IgG、IgA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种血清抗体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血清抗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g/L)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OD和NO水平比较 见表5。治疗前,两组血清SOD和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OD和NO水平均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OD和NO水平比较

3 讨 论

周围性面瘫多因腮腺炎、带状疱疹、风寒、代谢障碍等疾病引发面部血管痉挛、缺血缺氧、面神经水肿、髓鞘剥落,导致面部肌肉麻痹[19]。中医中记载该疾病为“口僻”“吊线风”等,其病因为患者正气不足,气血两虚,脉络空虚而风邪乘虚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导致面部一侧气血痹阻、肌肉无张力而发病,因此针刺阳明、太阳、少阳三阳经穴以祛邪散寒、养气益血、濡养筋脉[20-21]。手足三阳经穴多分布于颜面的颧部、颞部、目内眦、目外眦、前额部、颊部、口部等,与当代解剖学面部颧肌、眼轮匝肌等表情肌位置对应[22],针刺地仓,可祛风止痛;针刺阳白,以清明疏风;针刺下关,可治口疾;针刺颊车,可调和营卫,温养经络[6,23]。透刺法在《玉龙歌》有记载,是将毫针按一定角度刺入穴位后,在皮下透向另外一个或多个穴位的针法,可以增强针感,易得气病灶,催气导气,有利于刺激颜面部皮肉浅薄的穴位。针刺可以刺激局部的血液循环,调节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调节神经因子的释放与分解,改善血液黏稠度,具有调和营卫、扶正祛邪、舒经活血的作用。

SOD是自由基清除剂,可以清除、分解体内氧化应激产生的自由基,可抗衰老、抗炎、抑制心脑血管疾病;NO可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其血清水平过低会使神经内膜毛细血管收缩,导致神经缺血缺氧损伤,水平过高时会作为具有神经毒性的因子,参与脂质过氧化,损伤神经细胞[24]。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发炎,引发机体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刺激免疫反应,使IgM、IgG、IgA水平升高,而SOD和NO水平降低,使体内自由基增多,神经血管缺血缺氧,炎症反应加重。本研究中,两组治疗后IgM、IgG、IgA水平均降低,SOD和NO水平升高,并且观察组水平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说明透刺经筋法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与炎症反应,促进抗炎因子的释放,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与王中来[5]所述结论相似。治疗后两组FDIP评分和Portmann评分升高、FDIS评分和H-B评分降低,表明透刺经筋法可以修复表情肌张力,促进面神经的修复,促进水肿吸收,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面瘫症状,与王琼芬等[11]、曾志文等[12]、房涛等[14]结论相似。并且观察组的临床疗效(93.18%)高于对照组(77.27%),表明透刺经筋法的疗效良好,可以促进面神经修复,减轻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透刺经筋法可以调节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炎症,调节细胞因子的释放与分解,扩张血管,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修复表情肌张力,有良好的疗效。

猜你喜欢

经筋面神经面瘫
梁清华教授扩肛法治疗肛肠经筋病经验探析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如何平衡肿瘤全切和神经功能保留
颈项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经筋辨证与推拿治疗探析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前庭神经鞘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颞骨内段面神经前移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