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血管病患者并发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经康复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2022-04-11侯定敏

医学前沿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活自理能力运动功能脑血管病

侯定敏

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治疗在脑血管病并发肢体运动障碍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94例脑血管病并发肢体运动障碍患者,用电脑产生随机数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7例,分别予以常规治疗、常规协同康复治疗。比较两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损伤状况与生活自理能力。结果:康复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arthel指数(ADL)评分较对照组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HISS)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脑血管病并发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康复治疗的实施,可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损伤及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生活自理能力;运动功能;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脑血管病;康复治疗

由于老龄化进程的较快、作息与饮食习惯的改变,脑血管病发病率显著增高,现已成为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问题之一[1]。脑血管病的发生,会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一定损伤,经有效治疗后,一些患者会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导致其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相关研究表示[2],对脑血管病患者予以康复训练干预,可最大程度减轻其残疾程度,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为明确康复治疗于脑血管病并发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實施效果,现对此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脑血管病并发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4例(2021年1月~12月被本院收录),以电脑产生随机数法均分为对照和观察两组。对照组(47例):22例女,25例男;年龄(41~79岁)平均(63.45±3.12)岁;疾病类型:28例脑梗死,13例脑出血,6例脑栓塞。观察组(47例):23例女,24例男;年龄(41~80岁)平均(63.52±3.17)岁;疾病类型:29例脑梗死,12例脑出血,6例脑栓塞。以上数据比,均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可实施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抗感染、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神经等。

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治疗的同时,开展康复治疗:1)卧床期训练:对处于卧床期患者,每隔60~90min辅助其调整1次躺卧姿,翻身时,按摩其背部,以避免其局部长期受压,改善其局部血液循环,预防压疮。指导患者开展患肢被动训练,合理摆放其良肢。2)言语训练:客观评估患者语言功能,结合其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语言训练,保障训练的循环渐进,先从简单发音开始,之后缓慢过度为简单词汇、句子。训练期间,还可开展听力、写作训练,以便于其语言功能的恢复。3)坐、站姿训练: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床头适当抬高,先从30°,之后缓慢过渡为45°、60°、75°,一直到端坐,每次时间控制在5~10min,每日3次。若患者端坐过程中,未出现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可指导其实施坐、站训练,先开展屈膝训练,引导其把下肢由床上移动到床下,坐在床边进行膝关节伸屈运动,之后可尝试着站起,再重新坐下。初始训练时间为5min,后期增加到20mmin。4)行走锻炼:首先,扶住患者腰部,从原地踏步过渡到抬步前进,在其行走步态逐渐趋于平稳后,放开其腰部,采用搀扶方式协助其进行训练。后期,根据患者康复情况,指导其借助利用器械行走,缓慢提升其行走速度,之后实施侧向行走锻炼。5)日常生活训练:指导患者实施日常生活训练,包括洗脸、穿脱衣服、梳头等,缓慢增加运动量,待取得初步成效后,引导其开展轻度负重训练和精细工作,如剪纸。两组治疗观察时间均为1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损伤情况、生活自理能力。借助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HISS)、Barthel指数(ADL),评估两组康复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神经损伤程度和生活自理能力。FMA、ADL评分区间均为0~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越佳。NHISS评分区间0~42分,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以统计学软件SPSS 24.0处理数据,计量/计数资料( ±s/n、%)用t、X2检验,组间差异显著为P<0.05。

2 结果

康复治疗前FMA、NHISS及ADL评分比,均无明显差异。康复治疗后,较对照组,观察组FMA、ADL评分较高,NHISS评分较低(P<0.05),见表1。

3 讨论

脑血管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若治疗不及时,可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不可逆性损伤,甚至会导致其死亡。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脑血管病常见后遗症,不仅会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还可提高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如压疮。而早期对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则能帮助患者重建运动反射弧,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的重构,最大程度恢复其肢体功能,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在实施康复治疗期间,应先从简单活动开展,如被动活动、翻身、按摩等,待患者初步适应简单训练内容后,指导其进行坐、站训练,合理控制运动时间和量,训练期间,患者若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训练,及时予以对症处理措施。当患者可独立坐、站后,引导其进行简单的生活训练,包括洗漱、吃饭等。训练过程中,加强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关注,及时予以精神鼓励和心理疏导,以提升其训练配合度。本研究中,观察组康复治疗后FMA、NIHSS及ADL评分均较对照组理想。表示康复训练治疗可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综上,予以脑血管病并发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可强化其肢体运动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减轻其神经功能损伤。

参考文献:

[1]从洋洋,蒋留军,解二康,等.脑血管疾病康复治疗新模式初探[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0,17(11):3.

[2]杨冠军,刘金竹,褚廷广.针灸联合康复理疗对老年脑出血病人认知功能和脑血管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8):1305-1307.

猜你喜欢

生活自理能力运动功能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知多少
科普一下:脑血管病诊断中CT与MRI的优劣!
脑出血超早期强化降压对患者血肿扩大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运动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神经智力及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分析
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在改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
早期康复治疗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针灸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表达的影响
我院近12年9630例脑血管病住院病例统计分析
脑血管病昏迷患者的基础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