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问题的设置策略

2022-04-05樊宗宝

甘肃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化学教学合作学习初中

樊宗宝

【摘要】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推广应用,教师不断尝试将不同的教学模式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多种学习模式中,以小组互助合作、师生合作为主流的合作学习模式备受教师的喜爱和学生的欢迎。合作学习模式在新课改中占主流地位。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能否顺利开展,收到预想的教学效果,课堂的引入和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合作学习中问题的设置若能兼顾趣味性、全局性、挑战性、灵活性和关联性,便可以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合作学习;问题;设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4—0075—04

伴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同时要求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1]。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面对社会需要和课程发展要求,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活动引领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保证三维目标顺利达成,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培育出更多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面对全新的要求,在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组织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了全新的转变,逐步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的绝对掌控地位被撼动,教师不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掌控者。师生的角色彻底反转,教师成为整个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而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有着绝对的主体地位。要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认真思考课堂上将要设置和提出的问题,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课堂练习、备作业设计。课堂上所设置和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经过认真的思考,既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力争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使课堂教学能保证“学优生”吃好、“后进生”吃饱。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都能感受到课堂学习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

为了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最优化,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问题引领,合作学习”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实践证明,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应具有以下五大特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好的开始,才可能有一个好的结果,才有可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保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顺利达成,同时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2]。因此,在备课过程中,笔者积极探索和寻找备课素材,在课堂教学引入环节,通过设置有趣味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能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能快速将学生思维带回课堂,高效引导学生融入课堂,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如果设置的问题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是学生比较关注的话题,那么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也便于学生快速接受所学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反之,如果在引入环节创设的问题情境不是学生关注的问题,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学生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对所提及的事例或问题不甚了解,在思考过程中就没有头绪。那么,整堂课的学习氛围是死板的,直接影响学生整节课的活动参与度,就谈不上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比如,在“分子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将以下素材:远远地闻到花的香味、经过羊肉馆和饭馆时闻到的气味、刚回家就可以闻到母亲所做饭菜的香味、同样的衣服放在太阳下容易晾干而阴凉处不易晾干等内容,巧妙地引入教学。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这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实例,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既便于学生快速掌握所学知识,又解开了学生心中的一些困惑,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去备学生,要多了解一些学生的想法,找出学生关注的问题和话题,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学生好奇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将这些素材巧妙应用于教学之中,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多方面的因素,同一班级中,学生发展不平衡,在每一个班级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后进生,而后进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可彰显一堂课是否成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学优生和中等生对知识的掌握之外,更多地要去关注后进生整堂课的表现。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后进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创造出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让不同学情的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如果设置的问题难易适中,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结果和想法,那么在课堂展示环节,不同的学生或不同的小组会各抒己见,积极发表看法,相互评价对方的见解,将课堂氛围推向巅峰状态,这样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氛围是活跃的,学生的参与度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可以得到有效提升,也能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强化。相反,如果设置的问题无法让后进生融入课堂中,那么教学活动就很难开展,学生就难免会开小差,干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在进行二氧化碳制取研究的教学活动中,先要求学生共同回顾氧气的制取原理、制备装置的选择、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收集方法、收集装置的选择、验满方法、检验方法的操作及现象等知识,这部分知识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二单元已经学习,而且在学习第二单元的过程中,教师已经明确这部分知识为中考必考内容,教师也加大了对学生这部分知识掌握情况的监管,对于学困生来说或多或少也可以回忆起一部分内容和实验细节。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可优先提问一些学困生,当他们回答不完整时,再选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这样既可以进一步掌握他们的学情,又有利于后进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回顾上述知识之后再提出对二氧化碳制取方法、制备装置的选择、制备原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收集方法、收集装置的选择、检验方法、验满方法的选择及实验现象的探究问题。这样,所有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都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引导学优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带动后进生共同探究,對知识进行梳理、对比和整合,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最终经过教师点拨,得出最终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在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同时,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设置的问题简单易解,没有挑战性,课堂教学中,学优生难免会感到无趣,如果这样,将不利于学优生的拔高,甚至他们的学习会退步,在课堂上不愿去配合老师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导致课堂学习活动很难继续开展[3]。这就要求,教师设置问题时,要做到全面关注,保证后进生吃饱,学优生吃好,为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机会,进而,让每个学生在这堂课上都有所收获。比如,在进行酸碱盐性质复习课教学中,授课之初或前一天要求学生归纳酸碱盐各自的化学通性,由于教学过程中,章节知识的安排,部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在中和反应和盐的性质教学中才进行了学习,此时,学困生不能对所学内容有效整合,只能归纳出课本章节教学时所学习的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而对于中和反应和盐的性质教学中所学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不能快速梳理出来。而学优生有较强的知识归纳和梳理能力,他们可以通过知识整合,建立前后知识的联系,对酸碱盐化学通性进行完整归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优先提问后进生,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之后在肯定后进生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中等生和学优生补充回答,最后通过老师补充和点拨,有效对知识进行系统整合,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突破易错易混点。在整个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不同学情的学生都创造了展示的机会,也可让不同的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让学优生感受到自己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既有效体现了他们各自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价值,调动了各自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的参与度,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有一定的收获。

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各自会产生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置的问题要具有灵活性,要有探讨的价值,问题值得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果设置的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学生通过讨论后,各小组的答案都一样,那么,这个问题就没有讨论的价值,它的设置不但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长此下去,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更严重的是,会抹杀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比如,在进行燃烧和灭火的教学活动中,对灭火原理的探究可以通过设置如何熄灭一支燃着的蜡烛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经过讨论提出多种熄灭燃着蜡烛的方法,在学生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各小组记录各种方法,同时思考不同熄灭方法的理论原理和实践操作的可行性。当所有小组展示结束后,再经过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每一种方法的可行性,过渡归纳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在这个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所学知识提出了不同的熄灭燃着蜡烛的方法,但是在这些方法中,有的可操作性强,有的在操作过程中会产生不可逆的后果,其方法的实践操作性不强。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提出方法与老师和同学共同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整个课堂活动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参与了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都有一定的满足感。通过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有自己特有的收获,有效提升了课堂学习活动的实效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学科之间要相互渗透、相互关联,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任务。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适当借助一些名人的故事、古诗词、谚语作为教学素材,也可对比不同学科相似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充分体现学科间的关联性。比如,在水的净化教学中,可以选取鲁滨孙漂流记为素材,提出鲁滨孙漂流在一个孤岛上,没有干净的水饮用,进而提出对水的净化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最终归纳出不同净化水的方法和各种方法净化程度的高低。又如,在“分子运动”教学中,可通过引用“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古诗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谚语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再如,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教学过程中,关于计算环节设未知数的要求、计算过程中和计算结果带单位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比化学方程式计算和数学中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明确化学方程式计算中设未知数不带单位,计算结果带单位,而数学中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设未知数时必须带单位而计算结果不带单位,二者在计算完之后都必须回答的要求,引导学生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以名人故事、古诗词和谚语作为素材引入新课或开展课堂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名人故事、古诗词和谚语的记忆,又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设计问题对比数学方程计算和化学中化学方程式计算过程中的联系和区别,有效加深了学生对易错点和易混点的掌握,也有效实现了多学科互促互补,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有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建构各学科相互关联又有一定区别的学习理念。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喜好,学会换位思考,不断挖掘教学素材,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巧妙设计课堂教学问题,灵活开展合作学习。

[1]潘德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12(14):35-37.

[2]曾思平.新课程下化学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策略[J].学周刊,2017(28):43-44.

[3]吳顺敦.初中化学复习课问题设置实践与探索——以《日常生活与酸、碱》复习课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0(17): 79-80.

编辑:张昀

猜你喜欢

化学教学合作学习初中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