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请把此类作业列入“负面清单”

2022-04-03朱旭光刘春

江苏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负面清单双减政策

朱旭光 刘春

【摘 要】当下,教育“双减”政策正深入落实,课程改革已进入“培养核心素养”的3.0时代,可小学语文作业与30年前相比变化不大,作业中充斥着大量“把字句”“被字句”互改、缩句扩句等类似练习。这些作业脱离语境,于语用无益;机械操练,致学习无趣;挤占时间,令学生无奈。对此,呼吁学校、教师基于“双减”的需要,列出作业负面清单,让“减负提质”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双减”政策;负面清单;脱离语境;机械操练;挤占时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7-0060-03

【作者简介】1.朱旭光,江苏省邳州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邳州,221300)小学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2.刘春,江苏省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徐州,221111)小学语文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在“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部分的第6条给全体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意见》出台后,执行如何呢?

2021年秋季开学后,我们进入校园走访、调研,看到的真实状况仍然让人揪心。各种机械抄写、陈旧无效的作业类型依旧大量存在。2020年5月,教育部网站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主要目的是为“各地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超标超前培训行为提供依据”,其中理科科目还对练习题提出了基本要求。《通知》发布后,引起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与共鸣,纷纷为教育部这一做法叫好。在当下“双减”背景下,由此清单,我们不由想到了小学语文学科是不是也应该有这样一份“作业负面清单”,让教师明確哪些类型的作业无须做,真正让学生的作业负担减下来。

笔者都是小学语文教研员,从教30余年。从我们做教师时起,学生的语文作业中就有默写拼音中的声母、韵母、音节,“把字句”和“被字句”互改,反问句和陈述句、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互改,扩句和缩句,照样子写句子、生字学习中的组词抄写等练习。这类作业最早是如何进入学生作业领域的,笔者大多未去考证。三十多年过去了,课程改革已经历了“夯实双基训练”的1.0时代、“聚焦三个维度”的2.0时代,现在已迈进“培养核心素养”的3.0时代了,可小学语文作业题型依然是“老调重弹”“涛声依旧”,各类练习册、练习卷,甚至一些杂志、网站提供的各类检测卷中,此类题目铺天盖地。从一年级一直到六年级,学生反反复复地做,无休无止地做,没日没夜地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从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角度看,做这类作业弊远大于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脱离语境,于语用无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培养这种能力自然离不开语文知识。那么,语文知识如何学习?《课标》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这段话强调了三点: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二是学习时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系统讲授,机械操练;三是不能要求学生背诵概念和定义。《课标》上说得清楚明白,可实际教学中,作业设置与课标理念却背道而驰。就像“把字句”和“被字句”互改,教师依然紧盯改的技巧训练,教的是程式化操作:第一步先圈出句中施动者和被动者;第二步将其互换位置,“把”字换成“被”字;第三步再将其他部分照抄下来。如此“教”,只管“考”,既不指向理解,也不服务表达,更没有运用的语言环境,是纯粹的文字游戏,于语用无益。这类作业训练的实质是语文知识本身,学生掌握的是僵死的知识概念与做题技巧,与能够在真实情景中灵活运用还很遥远,甚至没有多大关系。正确的做法是,教学“把字句”“被字句”此类语文知识应结合具体文本语境进行,引导学生通过改变句式、互文比较、推敲揣摩,体会其表达效果,领会此处作者采用这种句式在表情达意上的独特作用,进而建构句式,内化知识,实现知能转化,并能主动在新语境里尝试使用,直至熟练掌握。

二、机械操练,致学习无趣

这里有两个真实的案例。一是一个学生“道路”的“道”总是写错,被老师罚抄50遍,妈妈说,50遍哪够,再加50遍。孩子抄了100遍,“道”字不再写错,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能“抄”没了。实际上,学生在习作中出现一些错别字很正常,这是汉语的特点决定的,有些错别字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量的增加会自然消失,大可不必这样折磨孩子。再者,纠正错别字要讲究方法。以“道”字为例,“道”是会意字,金文两边合起来是“行”字,意为“道路”,后衍变为“辶”;中间为“首”,意为“领头”。“道”的本义是“道路”,后来引申出方向、方法、技艺等多种意思。纠正“道”字,给学生画一画图形,讲一讲字理,学生自然就记住了。第二个例子,某教研群中为了一道题目,老师们争得不可开交。题目是给“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这句话缩句。(原句出自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沈从文写的《腊八粥》。)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正确答案上,到底是“叹气在继续”,还是“粥的叹气在继续”?原句的意思有两重:通过品读句子,让我们感受到八儿等粥等得心焦,“叹气”暗含了八儿的失落心情;同时这一拟人句也形象地表现出了腊八粥熬制初期的情状,引发学生想象。缩写后的句子,答案到底是哪个正确姑且不论,只看“(粥的)叹气在继续。”这,还是正常的句子吗?不伦不类,搞得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试问:我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境下用到这样的句子?缩句到底又有怎样的前世今生?如何成为现在小学生必做的作业的?追根溯源,缩句最初来自于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一书,是句子成分分析法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去掉枝丫,凸显主干,便于更好地认识句子成分;后来,廖序东先生发明了层次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法渐渐不用了。显然,这种练习进入小学语文作业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是“夯实双基”时代的产物。从知识领域划分,它属于语言学范畴,其实质是脱离具体的运用语境和交际功能的语言分析行为。这种练习和“把字句”“被字句”互改、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改、肯定句和双重否定句互改等练习一样,表面看起来是句子,似乎也有语境,其实是假语境,没有语言实际运用的对象和目标,违背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背离了语文课程教学的宗旨。而当下,此类练习搞得教师无所适从。不做吧,试卷上经常会考;做吧,学生苦不堪言。这样的机械操练,只会败坏学生学习的胃口,让他们失去对语文的兴趣,致使学生认为母语烦琐复杂,学起来难于上青天。有关调查显示:学生在小学阶段语文基础知识学得比较扎实,初一的成绩一般都不错。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语文学习的兴趣,到了初二之后,语文成绩越来越平庸。

三、挤占时间,令学生无奈

当下,统编教材已全面进入小学语文课堂,与以往各个版本的教材相比,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是将课外阅读纳入了课内教学,大力倡导学生多阅读。表现在教材编排上,一年级有“和大人一起读”,二年级有“我爱读书”,三至六年级设置了“快乐读书吧”。另外,不少课文后面还安排了“阅读链接”,引导学生从一篇走向多篇,走向一类文本,走向整本书,尽可能地拓展学生阅读边界。教材上的这些改变,为完成《课标》在各个学段提出的课外阅读总量的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关于课外阅读,统编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先生说,“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他认为,“中国语文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学语文不读书,读书少”。“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较广的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温儒敏先生的这些话一针见血,切中时弊,同时也为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是,这类机械的低效的无休止的训练式作业,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迫使学生处于无奈境地,无暇读书。这种现状必须改变。

目前,教育“双减”政策正深入落实,核心素养理念已深入人心,统编语文教材也全面使用,作业与考试的改革理应及时跟上。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研人员,我们呼吁学校、教师基于“双减”的需要,加强教学研究,列出作业的负面清单,明确哪些类型的作业不要做。同时,让评价的指挥棒发挥导向作用,做到教学评一致,形成合力,从而让《意见》得以全面贯彻,让“双减”真正落到实处,彻底将学生从作业堆里解放出来,还时间于学生,让他们自由读书,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负面清单双减政策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负面清单的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