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探讨

2022-04-02罗建宝

学周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小学数学

罗建宝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要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质疑和探究,在具体的实践当中逐渐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中的创新目标。文章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并就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探讨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2-013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2.046

数学学科注重推理,很多内容是比较抽象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做到对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一、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生物,是因为人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这也是人能够成为社会主体的根本原因。人的思维在不断发展,当发展到某种程度时现实世界便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人就会积极开动自身的思维,去创造一些新的事物,创造一个更为理想的现实世界,因而说创新是人类内在的一种自觉追求,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符合人的本质发展的。人需要通过创新对现实世界进行改变,所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可以为其今后改造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这也正是人类进行教育的最高目标[1]。教育是人类继承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通过个体的智慧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知识财富,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二、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因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深,现阶段有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利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讲解新的知识点和数学解题方法,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比较有限,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仅局限于数学问答。虽然学生之间也会进行小组讨论,但是讨论的问题缺乏一定的拓展性。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题和课后练习题时都将重点放在基础知识记忆或是计算方法上,很少涉及创造性和开放性的数学作业,而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局限,久而久之思维能力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2]。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但现实情况却是,很多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呈现出单一化倾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甚至在数学学习中出现抵触情绪。而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三、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普遍性原则

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面对全体学生,要具有普遍性。每一个小学生都具备创新的潜能,并不是说学习优秀的学生才具备创新潜能,而教师进行教育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将每个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开发出来。

(二)层次性原则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育对象所处的不同层次进行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目标、内容、方法以及途径的确定。小学生的年龄段不同,思维想象以及独立活动能力就会有一定的差别,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在这些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坚持层次性原则[3]。

(三)差异性原则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对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考虑,每个个体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要能够运用多元化的教育手段来促进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心理学将人的智慧分为绘画、音乐、人际关系等七种,每个学生的身上都会潜藏两三种智慧,需要教师去发现并开发。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为学生创设创新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将自身的创新灵感有效地激发出来[2]。

(四)基础性原则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时,一定要以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如果学生自身并不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就无法形成正确观点,在分析问题时也没有依据,更不用说对知识的创新了。所以,教师在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时一定要注重基础性。学生只有打好了学科基础,并建立起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够去探求未知的知识和世界。

(五)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教师通过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将重心放在学生自主实践探索上,而不是一味关注活动探索的结果上。教师要通过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六)激励性原则

学生的创新源于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支持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求异,要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而不是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甚至是横加干涉。教师要通过激励性评价策略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学习时可能会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教师要尊重和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这种个体差异性,做到同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及时给予学困生关照和帮助,引导其自主进行数学知识的分析和解决,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增强其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在设置学习目标时也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个性化目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对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进行感悟,能够在数学学习当中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4]。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每一个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而只有充分地挖掘出这种潜能,才能使其转换成真正的创新能力。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确保师生关系之间的平等,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想要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到数学知识探索中,将自身的创造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要改变教师主导课堂的现状,为学生留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此外,一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非常严厉,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学习,即便有独特的想法或出现问题也不愿意和教师沟通,这样会导致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意识逐渐丧失,阻碍其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一定要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并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想象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很多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形式单一,讲课的内容也只局限于教材,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小学生年龄较小,社会经历较少,自我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使学生自主投入到数学问题的学习和探究当中,有创造性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之中,相对于概念化的知识来讲,具有情境化和感知性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设置具有内驱性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精心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逐渐从对知识的好奇升华为兴趣、志趣以及理想。教学内容的设计一定要具有适应性、开放性和趣味性,要给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使数学学习的目标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一定的困惑,并对其进行反思。在进行数学教学情境的设置时,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分析当中,而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比如,在学习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先对下水道井盖进行观察,然后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下水道井盖都是圆形的?能不能用其他形状的井盖来替代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最后再进行验证。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出井盖之所以是圆形的,是因为圆形的直径是相等的答案。通过独立自主的分析思考,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5]。

(四)允许学生突破常规,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越是具有创造力的人,其个性表现方式就越独特,这样的人一般不会轻易随波逐流,反而经常会做出违反惯例的事情,他们对于事物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创新性思维是学生创造力的基础,但现阶段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往往会按照既定的思维和教案来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只能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而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见解,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分析和解决,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独特想法和问题提出来。

(五)开放性教学方式,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每一个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创造潜能,并不是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才具有创新能力,大多数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需要教师去挖掘的。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一定要坚持普遍性原则,要通过开放式教学方式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潜能。

教师在设计教材内容时一定要具有开放性,要以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需求优化整合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的生活化,以适应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训练,不能否定学生的自主探索,对于学生与标准答案不同的解答要表示尊重,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即使学生答案错误,教师也不要急于给予否定,而是要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答案,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设计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时,也一定要具有开放性。开放性数学问题要求的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其需要小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从多個角度全面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运用多种解题方法得出结论。由于开放性数学问题注重的是小学生解题的过程和思路,为小学生提供了自主发挥创新意识的空间,因此说,开放性问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一年级一班女生有21个,男生有18个,已知条件下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如果说想要对全校的学生人数进行统计,我们还需要掌握哪些数据呢?”第二个问题就需要学生从更多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可以通过全校男女生的总数进行解题,也可以先算出每个班级的人数、每个年级的人数,最后再将这些人数相加进行求解。这道题的解题过程,不但锻炼了小学生的读题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培养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最简单的数学解题方法,使小学生掌握初步的逻辑推断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六)利用多种手段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多媒体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可以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如此,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容易,有利于对课堂数学知识的夯实。学生只有基础知识扎实了,才能形成正确的观点,在对问题分析时才能够做到有理有据,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创新性的学习,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五、结语

数学是小学教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其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将教学重心放在知识的讲解上,还应当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其能够全面地进行发展。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的观念,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在课堂中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要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数学问题分析、探究,使学生能够自主获取数学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春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一代,2021(1):189.

[2] 谭轲.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初探[J].魅力中国,2021(1):303.

[3] 魏永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学周刊,2021(15):55.

[4] 雷小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研究[J].学周刊,2021(8):7.

[5] 赵兰英.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魅力中国,2021(5):135.

[责任编辑 梁爱芳]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培养小学数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