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境·创疑·搭台

2022-04-01陈秋仙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紫藤萝花海导图

陈秋仙

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那一篇课文需要教什么呢?笔者进行了一番教学实践。

一、开展情境教学

随着这两年来统编教材的广泛应用,情境化教学备受关注。学生在教师设定的情境中学习、思考、探索,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引发情境体验,从而有效地理解文本。

例如笔者在执教郑振铎的《猫》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假如你是一名法官,你会把谁送上被告席?

“我”  妻子 张妈 妹妹

我会把 送上被告席 理由: [我是从文中 (字、词、句、标点等)得出结论的]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几乎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其中。有的同学说,会把“我”送上被告席,理由是“我”完全凭个人主观臆断,妄下定论,冤枉了猫。文中“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许久”中的“好像”,说明“我”不是亲眼所见,只是猜测,然而就是凭借这种猜测,“我”一口咬定是猫咬死的。也有同学说应该把文中的“妻子”送上被告席,理由是妻子没有亲眼所见就主观臆断,文中的“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用反问句来加强肯定,强调是鸟咬死的。学生的思维在兴趣的推动下瞬间被点燃,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对文本的探究也就变得有深度和广度了。

二、设计思辨问题

教师要设计一些思辨性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和探究,使其准确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关键。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作者運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紫藤萝的壮观、美丽,但是作者为什么不把紫藤萝比作“花海”呢?“花海”不是比瀑布更能表达出壮观、美丽的特点吗?为此,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紫藤萝比作“花海”好不好,为什么?学生通过探究“花海”和“瀑布”的异同,发现“花海”缺少流动感,而“瀑布”的动态美正体现出生命的永无止息,这与宗璞此时此刻的心境不谋而合,这时教师再提示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 ,姐弟俩感情深厚,作者无法排解心中的悲痛。”这样学生就更能理解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了。

三、搭建活动平台

教师可以搭建教学活动平台,使学生突破个人理解的局限性,丰富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

(一)利用思维导图

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既熟知了文本内容,又对故事情节或情感脉络有了直观感知。如讲授《驿路梨花》时,笔者让同学们略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

通过思维导图,学生能清晰地发现小说情节的巧妙:三次悬念、两次误会。学生也深刻地感知到了一波三折、波澜起伏的小说情节所带来的魅力。

(二)利用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扩展和提升,思路得以开阔,认识得以加深,见解得以升华。如在讲授《驿路梨花》时,笔者就利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对人物精神的品读。让学生品读下面关于小茅屋陈设的句子。

1.草顶,竹篾泥墙,屋里漆黑。门从外扣着。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2.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3.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学生边读边用这样的句式在组内交流感受:“我”通过__________(哪几个字?),感受到了小茅屋主人的__________。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生完成了对“黑、白、请进、厚厚、装满、粗大、有米、有盐、有辣子”等词语的品读,进一步完善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到了助人为乐精神品质下的细心、热情和周到。

猜你喜欢

紫藤萝花海导图
花海
咏蜂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花海寻踪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你从花海中走来
美丽的紫藤萝
紫藤萝瀑布
紫藤萝
第6章 一次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