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治理视阈下南京市临终关怀机构志愿服务发展对策研究

2022-03-31刘兰婷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机构

丁 静 刘兰婷

(南京邮电大学 社会与人口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8)的定义,临终关怀是指以各种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关怀的手段,干预和缓解临终患者的痛苦,并以此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兼顾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需求,让患者尽量以积极的方式离开世界。 临终关怀服务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和美国,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临终关怀服务因其特殊性而吸纳了大量志愿者,在美国,仅2013年就有35万志愿者为临终患者提供了1600万小时的服务。20世纪60年代末,欧美国家开始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日臻成熟。在亚洲,日本和我国的香港及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将生命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而参与临终关怀服务,无疑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实践方式之一。

我国大陆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临终关怀的理念,但相关事业的发展却较为缓慢;生命教育的概念则在21世纪初才进入内地,理论探索方面稍有发展,但相关实践却相对罕见。除上海等地之外,在大部分地区并未受到重视,因此生命教育的发展也一直停滞不前。EIU(《经济学人》杂志的信息部,2015)对世界8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临终关怀服务质量进行了评估,报告显示:我国临终关怀的质量,尤其是可获得性和民众临终关怀意识水平等方面,显著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1)SARAH MURRAY.The 2015 quality of death index:ranking palliative care across the world.London: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2015.。可获得性低,与临终关怀机构的数量与质量严重不足、临终关怀工作开展不够深入有关。而民众临终关怀意识水平低,显然与落后的生命教育存在密切的关系。

江苏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江苏60周岁以上老年常住人口达到1850.53万人、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72.65万,占全省总人口比例分别为21.8%、16.2%(2)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76.html.。抽样调查显示,全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比例为77.4%,失能、半失能、失智老人约130万,达7.3%。为应对老龄化趋势,江苏省办公厅出台《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实施意见》(2018),以促进省内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省政府多个部门联合制定《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8),严抓临终关怀服务质量。政府的推动工作卓有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8200家,街道日间照料中心589家,各类养老床位75万张,257万老年人接受居家上门服务。江苏志愿服务人数日趋增长,江苏民政厅的民政业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江苏省共有97155家社会组织,79255名持证社工专业人才,1627.7万名实名注册登记志愿者(3)江苏民政厅民政业务数据. http://mzt.jiangsu.gov.cn/col/col78570/index.html.。

社会治理精细化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渐显、家庭结构转型、养老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疾病死亡谱的变化、癌症医疗的高昂费用以及终末期疾病给患者带来的巨大痛苦,推行临终关怀服务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社会发展趋势。然而,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寻求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对策。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深入剖析南京市临终关怀机构的运营情况、面临的困境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民众死亡态度和临终意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了解临终关怀工作不同人群的心理状态,将职业倦怠、应对方式、人格特点和社会支持等心理维度引入临终关怀工作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考量;采用量化研究与质性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出更为全面的结论,为临终关怀工作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南京市临终关怀机构的发展提供有效建议,使临终关怀工作者能够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推动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为从业人员提供更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引导高等院校加强对大学生死亡态度和临终意识的关注,促进生命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普及,从而提升公众的临终意识水平;以项目研究为契机,建立大学生临终关怀服务志愿团体,投入到临终关怀工作中去,并为数量众多的民间志愿者参与临终关怀服务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

二、南京市临终关怀机构运行现状

从临终关怀的实施方来看,主要由医疗系统、养老护理机构、社会组织这三大来源开展临终关怀工作。2003年,南京市鼓楼安怀医院被迫拆迁,此后江苏省内再没有独立的老年临终关怀医院。目前,社区型和居家型的临终关怀服务较为少见,从业人员多在医院的临终病房开展工作。

课题组从南京市各大医院、养老机构、社会组织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走访临终关怀相关服务机构,采用量化研究与质性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死亡态度和职业倦怠等),明确参与临终关怀服务的成员构成、角色定位以及各自发挥的作用。死亡态度问卷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的问卷量表采样研究,由美国精神病学家E.S.Shneidman编写,经中国台湾学者丘爱铃翻译成中文。问卷共有 20个题目,均以“是”或“否”回答。自编临终关怀志愿者职业倦怠问卷,问卷共有13个问题,分别涉及志愿者的所属组织、工作性质、工作报酬、工作指导、家人支持程度等层面的态度,问题均以“是”或“否”回答。使用SPSS22.0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统计方法使用一般描述统计、卡方检验、t检验、相关分析等,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政府对于志愿服务的治理体制尚不完善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提供者和分配者,在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江苏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卫生健康、老龄部门高度重视老年健康问题,贯彻《江苏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十三五”时期,江苏省各级财政累计下达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42.2亿元。积极呼应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和关切,多个部门联合制定《江苏省健康老龄化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2020)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但由于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志愿服务内在活力的发挥。《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0)》显示:志愿服务经费不足依然是志愿者组织遇到的最大挑战(87.30%),而且与2018年(43.45%)相比,经费不足的比例呈现出翻倍现象,原因可能是志愿者的增长,导致经费不足问题越来越严峻(4)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81-82页。。目前,南京市临终关怀机构的运行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各方的捐助,运行限制较多,服务人员的薪水普遍低于同行水平,投身工作的热情不高。虽然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援助,但仍远远不够,还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推动发展。数据统计结果显示:49.3%的工作人员希望政府能够更为积极地组织相关活动,45.1%的工作人员表示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

(二)民众对临终关怀工作的了解程度不足

高等院校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施教场所,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重要基地,在临终关怀事业中,并没有发挥其优势,广泛地参与进来。单从大学生的数据来看,就有接近90%的人完全不了解临终关怀工作的具体内容。普通民众对于临终关怀的了解更是少而又少。几乎没有一家机构敢用“临终关怀”这几个字给自己的机构冠名,在很多民众的眼中,临终关怀的机构与医院的太平间没什么区别。另一方面,民众在面对自己亲人临终的时候,非但不能与亲人真挚话别,反而离亲人愈加遥远,一方面是对死亡的内在恐惧,另一方面是由于无力感而产生的巨大内疚。民众往往通过葬礼仪式的繁冗复杂让自己面对亲人的离开,而这样所有的深情都掩藏在形式的华丽衣袍下面,成为了永远的遗憾。这个困境,造成的不仅仅是民众自身的情感困境,也造成了临终关怀机构发展的巨大阻碍。

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受教育水平不同的民众在死亡态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其死亡态度得分显著高于本科及以上学历,死亡态度更为镇定。政治面貌与死亡态度也存在关联,党员或预备党员的死亡态度得分显著高于非党员人士,死亡态度更为镇定。专职从事临终关怀工作人员的死亡态度得分显著高于兼职的工作人员,死亡态度更为镇定。有偿参加临终关怀工作的人员,其死亡态度得分显著高于无偿参加工作的人员,死亡态度更为镇定。决定近期离开临终关怀工作岗位的人员,其死亡态度得分显著低于决定留下来工作的人员,死亡态度更为脆弱。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独立性T检验

(三)综合医院、各类养老机构的临终关怀工作开展较少

从医疗系统的临终关怀服务来看,南京现有的35家三甲医院,明确配备临终关怀病区或临终关怀病房、安排全科医生和专职护士及护理员的医院仅有4家,此类病区或病房的床位极少,规模极为有限。江苏省人民医院的老年科、南京鼓楼医院宁馨病房具有临终关怀的性质,解放军四五四医院临终关怀病区,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肿瘤科等,都接受与其合作的临终关怀志愿者团队服务。但由于医生主要负责药物的使用,因此,护士除了日常的医学护理以外,还担任着陪伴型志愿者的角色,成为临终关怀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护士们强烈要求专门的临终关怀志愿者能参与到他们的工作中来。然而,志愿者们更愿意去做导诊、送药的工作,更愿意接触那些疗愈希望很大的患者。对于即将死亡的患者,他们存在明显的回避心理。社会工作者、心理工作者和志愿者存在严重缺乏的现象。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临终患者并没有接受到上述专业工作者的帮助。医院内部虽然都设有相关的岗位,也面向社会公开长期招募志愿者,但报名者寥寥。

从养老护理机构的临终关怀服务来看,各类养老机构临终关怀工作开展较少。南京市民政局发布的《南京市重点养老机构名册》,截至2020年10月,南京全市共有各类重点养老机构262家,其中5A级的有6家,4A级的有33家,3A级的有36家。南京市共有75家3A级及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提供康复保健、生活照料和志愿服务,但仅有12家明确表示能够提供老年临终关怀服务,而这些服务也常常仅限于疼痛治疗,或者志愿者的日常陪伴与文艺演出;机构筹建的心理咨询室,也由于专业工作人员的缺乏而长期闲置。

(四)临终关怀机构或组织之间的交流较少

近年来,临终关怀机构之间的交流虽有增加,但仍然很少。高校的志愿者组织基本上是自行开展活动的,医院肿瘤科只是把陪伴工作交给志愿者,谈不上双方真正的合作。课题组参加过的老年服务国际研讨会上,医护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心理工作者和志愿者以及科研工作者会聚一堂,共同讨论临终关怀工作开展的艰难之处。但是,参与讨论的专家代表,会场的讨论基本上都是分开的,实际上并没有开展真正的交流。在工作实践中,团队当中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志愿者不能代替医生使用药物,护士也不能代替志愿者走入患者的日常生活。如果能够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广泛交流和深入沟通的合作机制,各种类型的临终关怀工作者和机构能够有一个好的平台,得以相互学习和讨论,临终关怀事业必然会有大跨度的发展,这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

从临终关怀的具体工作方式来看,各机构开展的临终关怀工作是比较单调的,基本上遵循生理治疗、疼痛治疗为主,志愿者日常陪伴为辅的工作模式。临终关怀工作者将自己的工作对象依然看作是重度病患,在潜意识里面,将患者看作是不同于他人的“人类”。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工作支持方面,70.4%的工作人员在专家指导下开展工作,有接近30%的工作人员完全是自行开展工作的。在接受临终关怀相关培训方面,平均培训时间为12.0个小时,但也有工作人员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有37%的工作人员接受的培训低于5个小时。

(五)临终关怀志愿者的流失率较高

临终关怀服务团队大多立足于所处社区,有时也会与医院临终关怀病房合作。一般采用“专业人员+志愿者”的模式进行工作,专业人员包括:有医护背景的社工、专业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包括:社区志愿者、社会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的构成,大多是社区刚刚退休的群体,他们熟悉社区,有充分的时间接受培训和开展活动,是志愿活动当中比较稳定的成员。但是这个群体也有明显的问题:刚刚退休的群体虽然离临终阶段还有些遥远,但是身体的衰老以及社会身份的变化,其实使得他们在死亡这个话题上面存在着较多的防御,在实际开展工作的时候,也常常会回避这个话题,使得临终关怀的服务变成单纯的陪伴工作。未能直面自身死亡话题的志愿者,很难在临终关怀服务当中涉入更具深度的工作。

在本次问卷中,调查组织机构、受教育水平、工作类型、薪酬情况、工作指导、家人支持程度与临终关怀志愿者近期退出活动的关系。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卡方检验

注:经调查者整理所得。*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检验志愿者所属的机构与退出活动之间的关系,sig=0.028<0.05,不同组织机构的志愿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志愿者更倾向于近期离开工作岗位。将教育水平分为(1)高中及以下和(2)本科及以上两种类型,sig=0.026<0.05,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志愿者存在显著差异,高中及以下的不会选择在近期离开岗位,而本科及以上的更倾向于近期离开工作岗位。专、兼职的工作人员与退出活动之间的关系,sig=0.028<0.05,存在显著差异,兼职的更倾向于近期离开工作岗位。有无报酬的工作人员与退出活动之间的关系,sig=0.01<0.05,存在显著差异,有报酬收入的倾向于留在现在的岗位,无偿工作的志愿者更倾向于近期离开工作岗位。是否有专家指导工作与退出活动的关系,sig=0.018<0.05,存在显著差异,有专家指导的志愿者,近期不会离开工作岗位。家人是否支持与退出活动的关系,sig=0.000<0.05,存在显著差异,家人不支持的志愿者更倾向于近期退出活动。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志愿者、家人不支持其工作的、自行开展活动的、兼职的工作人员更容易出现离开岗位的现象,最后得到的收获也不多。而有偿工作机制、机构归属性、专家的指导、稳定的工作环境,能够有效地降低服务人员的流失。

(六)临终关怀志愿者的心理工作存在缺失

伊丽莎白·罗斯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死亡五阶段论,认为:“人类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会有五个阶段:否认、愤怒、挣扎、抑郁和接受。”(5)E KüBLER-ROSS.On Death and Dying.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69, p.234.临终关怀工作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知识。你无法强行要求一个正在否认期的患者开始接受自己的死亡,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的临终关怀研究和政策基本仅侧重老年人,大部分机构的临终关怀工作,服务对象仅针对患者本人,也随着患者离世而宣告结束。而患者家属在患者临终期的心理状态,以及患者离世之后的哀伤过程,长期受到忽视,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家属在得知患者处于临终状态的时刻,就遭受了创痛,就已经开始了痛苦的告别之旅。他们和患者经历的五个阶段是很类似的。然而,目前的临终关怀机构却很少针对家属开展工作,当然,这和工作人员的严重不足有很大的关系。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与人开展深度的沟通,也并非是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快速掌握的内容,需要长期接受心理学的相关培训和学习。

针对“人”开展的工作非常消耗情感。在心理学领域,这种现象就是“职业倦怠”,属于工作性质对人心理状态的一种侵蚀。这种侵蚀如能适当处理,可以成为个人心理成长的资源,如果不进行及时处理,则会成为心理危机的诱发因素。临终关怀繁重的工作任务,低微的收入水平,长期目睹或经历生死离别,使从业人员面临较多的应激事件和心理危机,潜伏着职业倦怠的危险。在临终关怀工作中,心理学工作者的加入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导致志愿者得到的心理支持不足。但是,几乎没有机构能够真正关注到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并采取相对应的举措。

调查问卷的独立样本检验显示,学历高的志愿者,情感耗竭的程度显著高于学历较低的,更易感到疲劳;自行开展工作、没有专家指导的人员,其人格解体的程度显著高于有专家指导的,更容易陷入冷漠的状态。具体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独立样本检验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越是年轻的志愿者,情感耗竭的得分越高,越是觉得疲劳;每周工作时间较短的,越容易感到疲劳;参加培训越多的,越能收获成就感;疲劳的志愿者,情感越倾向于冷漠,成就感也就越容易降低。但是,死亡态度和职业倦怠之间的相关性不大。具体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相关性分析结果

注:*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 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通过以上统计数据,对于临终关怀志愿者的心理状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志愿者、家人不支持其工作的人员、自行开展活动的服务人员以及兼职的工作人员,更容易出现离开岗位的现象;而有偿的工作机制、机构归属性、专家的指导以及稳定的工作环境,能够有效降低服务人员的流失。

2.学历较低、中共党员、专职工作、有偿工作的、想要长期工作的、年龄越大的、工作时间越长的、每周接触患者时间越长的、接受培训时间越长的工作人员死亡态度更为镇定。临终关怀工作人员比普通大学生的死亡态度更为镇定。

3.学历高的、年纪较轻的、每周工作时间较短的工作人员更为疲劳;自行开展工作、没有专家指导的工作人员更为冷漠;参加培训较多的工作人员成就感更高。疲劳的工作人员更容易变得冷漠,成就感也更容易降低。

三、南京市临终关怀机构志愿服务发展对策

课题组在对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临终关怀机构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对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推动临终关怀志愿者服务事业的发展。

(一)政府促进社会治理中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治理视阈下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的认同,发挥志愿服务组织的协调作用,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完善公共参与机制,提供多元公共服务,推动社会治理提速,才能实现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监督临终关怀机构服务质量,保障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权益。依托行业协会和专家委员会,制定临终关怀机构服务质量考核细则。组建质量督查团队,针对南京市注册成立的临终关怀机构,开展定期暗访、现场公开调研和整体评估等相关工作。定期公开发布临终关怀机构服务质量报告书,同时还要选拔示范单位,编制示范服务案例进行行业内部推广。制定临终关怀服务的伦理守则,明确从业人员的资质标准和考核细则,严格评估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对于存在法律、道德和伦理问题的从业人员实行一票否决制,终身不得从事相关行业。

(二)普及临终关怀理念,深入开展生命教育

关于民众严重缺乏生命教育、临终关怀服务受到文化阻碍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普及工作。临终关怀事业要想得到更多的认识、理解、支持和推广,就必须要有更大规模的、更大范围的、更具深度的、形式更为多样化的、更有针对性的宣传普及工作。依托行业协会、媒体、教育系统和各类临终关怀机构,采取志愿服务、讲座课程、社区宣传等方式,广泛推广生命教育课程,增强临终关怀服务的接纳度。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普及性、即时性、丰富性,通过微电影、公益广告、纪录片、人物访谈、专题报道、社交网络、公众号等媒介,广泛传播临终关怀相关知识,促进民众思考人生、感悟生命,开始追求更富有意义的人生。

(三)加强工作交流沟通,创新志愿服务形式

依托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建立交流、培训和督导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增强从业人员的专业认同感、归属感、专业能力。针对从业人员的不同岗位,制订系统的培训计划,遴选优秀的培训师资,开展临终关怀专业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避免徒有形式、缺乏内涵的临终关怀工作。定期开展或者召开临终关怀研讨会,邀请各个领域的从业人员共同交流心得体会,相互学习对方的经验和智慧,在学术、实践两个方面推进临终关怀工作。

探索创新临终关怀工作,构建个性化的服务机制。通过调研、讨论、实践、评估等方式,在临终关怀试点机构,探索新的临终关怀工作形式,如老幼相伴、植物治疗、动物治疗、艺术治疗、催眠治疗、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根据临终患者、家属的生理需要、经济情况、个性特征以及其他独特需求,通过团队成员和社会资源的广泛合作,努力为其提供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临终关怀服务。伊丽莎白·罗斯是美国临终关怀工作最为重要的促进者。她和同事们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临终关怀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他们的实践工作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在美国很多的疗养院里面,允许那些临终的患者,饲养小动物、给幼儿园的孩子们讲故事等等,心理工作者还会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组织各种各样的团体心理治疗,通过这些心理治疗,家庭关系得以缓和,许多积压的情绪得到释放,更多的可能性在人们面前展开。这些团体治疗的开展,甚至得到了临终关怀工作人员的喜爱,他们会和患者一起参与团体工作,向患者学习,去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要想实施更为完善、丰富,更贴近患者需求、更人性化、个体化的临终关怀工作,就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的参与。

(四)培养专业人才团队,保障志愿服务发展

关于临终关怀机构长期缺乏志愿者的问题,“高校要依托行业协会和教育系统,深入研讨生命教育的普及性课程以及讲授和实践的方式,针对广大学生群体开展系统性的生命教育。”(6)丁静:《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机制路径研究》,《江苏高教》,2018年第12期。推进临终关怀专业的学历化教育,保障专业人才的接续性,为临终关怀事业提供长远保障。依托高校系统、行业协会和专家委员会,广泛调研国内外的相关情况,鼓励高校在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专业开设与临终关怀相关的专业必修课、选修课,比如,临终患者的疼痛治疗与管理课程、死亡哲学课、死亡文化学、临终心理学和哀伤心理学等课程。促进高校与各类机构建设临终关怀实务课程,联合培养临终关怀领域的专业人才。比如,在医学院校设置临终关怀学科,让在校学生接受专业的临终关怀课程知识的学习,帮助其树立临终关怀意识,培养专门的临终关怀医生和护士;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需要重点培养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工作态度、志愿爱心、交流能力、心理素质等,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坚持和深入体会。可以与临终关怀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培养临终关怀领域的社会工作者。

同时,组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践行高校生命教育。鼓励高校在实践学分管理中加入志愿服务活动,重视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志愿服务课程培训,充分理解志愿服务的深刻内涵和意义,树立志愿服务意识和精神,建立起具有专业素养的大学生志愿者团队。鼓励高校成立大学生临终关怀志愿组织,招募对临终关怀事业有兴趣、有热情、会思考、能坚持的大学生,进行专业培训,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鼓励其参与到临终关怀服务的各个环节之中。鼓励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结合临终关怀志愿活动,促进大学生在直接体验的社会实践中完成生命教育的课程。

(五)广泛吸纳心理工作者,提供心理支持服务

要高度重视心理工作在临终关怀事业中的重要位置,著名存在主义治疗大师I.D. Yalom在其重要作品《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一书中指出:“人类常常采用两种方式来处理死亡恐惧,第一种是顽固坚守自己的独特性,第二种便是寻找外部拯救者。”(7)欧文·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黄峥、张怡玲、沈东郁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16页。倪婉红对参与临终关怀服务的大学生开展研究时发现:“参加临终关怀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其死亡恐惧的原因和程度发生显著变化,他们在遭受死亡冲击的同时,接受专门的死亡教育培训,反而更能发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8)倪婉红:《大学生临终关怀志愿者死亡恐惧研究》,华东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团体心理支持需要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工作者带领,有很强的专业性,有一整套理论和实践体系。实际上,针对医生和护士等工作群体,国外早已开创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模式,也就是巴林特心理小组模式。对于临终关怀工作者和志愿者,也应当采取同样的工作模式,邀请心理工作者,专门为临终关怀工作者,以巴林特小组的模式开展支持工作。临终关怀机构也应当与高校系统、医疗系统和社会机构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心理咨询师以志愿者或低收费专业工作者的身份进入社区,为居家的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心理支持服务。同时,进一步发动更多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业教师作为大学生志愿组织的指导老师,定期开展交流、学习和督导,邀请心理咨询师为志愿者提供长期的心理支持,进一步深化生命教育相关主题的学习和探索。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机构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