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价值及路径研究

2022-03-24邓凤玉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教育

邓凤玉

(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9)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1]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繁荣富强,走向伟大复兴,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作为承载着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的广大青年大学生身上必定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高职院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引导的关键课程,必须把生态文明这个时代新元素注入到铸魂育人的课程教学中,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生态素养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程是时代赋予的新任务

世界发展总是辩证的。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当代所创造的科技成果、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所有时代,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土地退化与荒漠化问题,淡水、各种矿产等资源短缺问题,大气、水体等自然实体的污染问题,物种加速灭绝问题……其中每一个问题都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实现人类永续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从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到党的十八大把其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再到党的十九大把它定为永续发展的大计。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以克服生态环境危机为本意,以重构人与自然和谐为导向,以实现人民的生态福祉为目的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生态文明观的确立是基础。为此我们需要依靠生态文明教育来加以引领和推动,从而培养人们生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形成合理消费的、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所谓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地对大学生的观念和思想进行引导,使之自觉形成一种与自然之间积极的、富有创造意义的协调关系而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学校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掌握生态的思维,形成生态的世界观并转化为生态化的实践行动。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把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密集地推出一系列部署。2015年,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2016年,环保部等要求推进学校环境教育,培育青少年生态意识。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从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方面上加强,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形成人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参与者的良好社会风尚。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强调要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紧接着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也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学校教育,夯实美丽中国建设。国家从战略全局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这促使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以往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等教育为主要内容逐步向生态教育领域拓展,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系统、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动态的课程,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应不断丰富充实其教育的内容。如,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智慧等生态教育资源的挖掘,扩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因此,高职院校理应把顺应时代发展的生态文明教育与作为培养学生三观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思政课结合起来,自觉地承担起为国家培养具有“生态人格”及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责任,完成时代赋予思政课的新任务。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程的途径

(一)融入“思法”课,聚焦价值导向

“思想道德与法治”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修养、道德修养、法律素养的课程,该课程虽然涉及生态文明的内容,但并未进行系统地阐述。因此我们应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的相应章节,聚焦价值导向,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

一是在思想修养部分,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丰富的生态智慧。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如,体验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天人合一”自然观,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取用有节”的生态发展观,这些思想呈现出人们在面对自然的一种态度和价值追求,为人类贡献了一份宝贵的思想财产[2]。这对于当代世界由于工业化与高科技的极度化发展而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变质与异化,从而导致生态危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不可持续的严重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意义。

二是在道德修养部分,可以借鉴国外合理的生态理论,增强人们的生态正义感和生态伦理责任感。如,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敬畏生命伦理学”,认为动物拥有与人类一样的固有价值而非工具价值的“动物权力论”,认为人类和其他物种一样都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一个成员的“生物中心主义”,认为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才是最高的善的“土地伦理学”,认为大自然中非生命物质及大自然本身同生命物质一样都有其内在的和客观价值的“自然价值论”,认为人类与人类之外的其他生物与非生物是平等的“生态中心主义”。这些生态理论对自然内在价值以及对自然的关怀,在广度上由人际间扩展到种际间,再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在深度上由肯定自然物的表层价值走向肯定自然物的深层价值,最后上升为一种人类“自我实现”的生态智慧[3]。这极大地唤醒了人们的生态良知,增强了人们尊重自然物及保护自然物的责任感。

三是在法律素养部分,可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严密法治观为指导,讲好法治体系中关于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法治观念。生态良好,必须要发挥好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所谓的生态法治就是指用法治手段调节和规范人、社会与自然关系,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强制的属性,其中包含着生态优先原则、风险预防原则和综合治理原则[4]。生态环境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建设美丽中国不仅需要用法治提供保障,还需要每个公民遵法守法,自觉践行生态法治。因此我们在享有天蓝、水清、地净的优美生态环境的权利时,也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保护环境的义务,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者、贡献者。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严密法治观为遵循,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法治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

(二)融入“概论”课,强化理论指向

“概论”课在宏观层面上主要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在微观层面上又是一门拥有丰富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理论宝库。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可以把党中央在不同时期形成的生态文明理论与课程结合,以强化“概论”课中生态文明理论的指向。

一是在毛泽东思想教学中,可以重点讲述美化全中国的绿色梦[5]。20世纪50年代后期当环境问题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出现后,人们开始意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需并存。在中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如火如荼地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拉开了保护、改善和美化自然环境的序幕。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规划森林覆盖面积”实现“要在飞机上看见一片绿”的绿化祖国的号召。1958年,毛泽东不仅提出要以园林化的方式绿化祖国,还要发展林业。1959年,毛泽东提出了美化全中国的长远和终极的构想。可见,从美化全中国的绿色梦想到建设美丽中国,充分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的绿色情怀,把这融入毛泽东思想教学,可以使生态文明教育找到切入点。

二是在邓小平理论教学中,可以重点讲述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化和法制化。邓小平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在其主政期间,确定了国家植树节,明确了公民植树造林的法定义务,上马了三北工程,不仅响应了毛泽东“绿化祖国”的号召,还提出了要以法制保障、制度创新等方式来保护生态环境。1978年的《森林法(试行)》《草原法》《自然保护区条例》,1979年的《环境保护法(试行)》,1984年的《水污染防治法》,以及1987年、1988年《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法》等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可以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将环境保护法制化、制度化,体系化,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了新方略[6]。

三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学中,可以重点讲述可持续发展理念[5]。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即在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的同时又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良好。它以代内代际公平、持续和共同为原则,它追求的是生态平衡、经济稳定和社会可持续相统一。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工业文明和市场自由经济三者相结合的社会发展模式把整个世界带入快速发展的时代。这种发展模式由于强大的生产效率带动经济的飞速增长,使人类的生活福利水平迅速提高,与此同时,这种发展模式也极大刺激了人们的物质消费欲望。人们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改进和发明新技术,加大向自然界索取,“掠夺性”地耗尽各种资源,导致了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为了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人类的永久性生存与发展,1992年183个国家汇集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的全球环境与发展大会。在这场地球峰会上,作为一个人口多、人均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弱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向世界庄严承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两年后中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21世纪议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应对世界上的突发事件考虑,从子孙后代考虑,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重要战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文明前途命运的深远考虑。因此,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国家和人类责任意识。

四是在“科学发展观”教学中,可以重点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新世纪,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握我国基本国情,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新发展阶段出发,对生态文明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2002年,党的十六大重申保护环境与资源的基本国策,并对生活、生态、生产的观念提出了要求。“三生”的提出为我国选择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铺好路基。2003年,党中央提出经济、人、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并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从产业结构、消费方式等方面为突破口,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路径。由此,生态文明的观念从理论走向了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们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脉络。

五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中,可以重点讲述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一系列具有创新的理论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世界意义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如,构建了生态自然观,树立了绿色发展观,建立了生态治理观,形成了民生福祉观,创立了生态制度观,共谋生态全球观,引领全球建设清洁美丽世界[7]。因此,重点讲述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可以唤醒大学生的绿色意识,激发大学生倡导绿色生活,营造绿色人生,建设绿色社会、绿色国家、绿色世界的深层动机。

(三)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紧扣时代脉搏

生态文明是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国际社会给予了重要关注。我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自党的十七大报告里将生态文明视为一种工具理性后,我国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日益活跃。目前我国生态建设事业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不仅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的理论,也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策制定、制度保障、资金投入、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大了实践路径的探索。“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紧扣时代脉搏、辨清时代航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认清全球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坚定和增强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8]。

首先,需阐明世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全球生态危机产生的主要责任者[9]。从历史的角度看,生态环境危机是随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系的内在演变而不断积累和加剧的。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的生产不是为使用而生产,是为交换而生产,其生产和再生产的目的是赢利。资本家为了赢利,必须进行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为了无休止的资本积累,必须要扩张——整个生产的扩张和地理的扩张。”[10]生产上的扩张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在生产的过程中会尽可能地降低生产的成本。一方面向自然界攫取更多的原材料和能源,另一方面把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直接排向自然,这就对自然构成了双重破坏。地理上扩张是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从欠发达或不发达国家进口原材料和能源,并把工业生产与生活的废物和污染物转移到这些欠发达或不发达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种千方百计地逃避处理废弃物和污染物的责任,最终都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损害,因为地球的生态系统是整体的。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自然对整个地球上的人类进行的报复和惩罚。因此,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必须辨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

其次,需阐明中国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做出的贡献。生态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必须携手解决的重大问题,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同应对,共治共享。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派,采取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市场机制、增加森林碳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以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方式,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大国担当。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以专题补充的形式把我国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的中国经验、智慧和方案传达给学生,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激发学生的生态报国情怀。

三、结语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的方针政策宣传阵地,这个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引领青年大学生自觉投身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行动中。因此,高职院校应依托三门思政课,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教育与教材结合的最佳路径,为培养出具有良好生态素养的人才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