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误诊为急腹症的急性肾动脉血栓形成一例

2022-03-23吴立飞祁宇航王子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右肾肾动脉腹痛

吴立飞,邵 磊,高 超,王 翔,祁宇航,王子军

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北京 102400

急性肾动脉闭塞主要原因为肾动脉急性血栓形成或肾动脉栓塞,由于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急性肾动脉闭塞易被漏诊或误诊。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于2020年6月18日收治1例就诊初期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74岁,6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疼痛,为胀痛,伴恶心、呕吐,无发热、头晕、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症状,于2020年6月18日就诊于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急诊科。体格检查:右下腹固定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腹部CT平扫:双侧腹股沟疝,肝内及左肾低密度灶。血常规:白细胞14.4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924。遂以可疑“急性阑尾炎”收入普外科,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患者腹痛未见缓解。6月19日行腹部增强CT检查,结果提示右肾动脉血栓形成伴右肾梗死,肝脏及左肾囊肿。随即转入心血管外科。既往史:10年前曾诊断肠梗阻,予保守治疗后好转,具体病因不详;糖尿病史10年;吸烟史20年(20支/日);否认高血压和冠心病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6 ℃,血压150/80 mmHg(1 mmHg=0.133 kPa),腹软,右下腹轻压痛,压痛点位于麦氏点上方,右侧肾区叩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尿常规:潜血(-),尿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其他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855 ng/ml(参考值:0~234 ng/ml),同型半胱氨酸22.9 μmol/L,血肌酐102.6 μmol/L,C反应蛋白37.23 mg/L,抗磷脂抗体(-)。心电图:窦性心律,大致正常。患者无发热、转移性腹痛、麦氏点压痛、腹膜刺激征等,结合辅助检查,考虑右下腹痛与右肾梗死相关,可基本除外急性阑尾炎、胃十二指肠穿孔、输尿管结石等。

入院后于6月19日起予低分子肝素4100 U 每12 h 1次皮下注射、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口服、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患者腹痛逐渐缓解,动态监测血压、血肌酐无明显变化,无血尿、尿蛋白等。入院后血压控制不佳,最高达180/100 mmHg。6月24日行肾动脉造影检查,术中左肾动脉未见狭窄,血流通畅。右肾动脉起始端闭塞,可见远端显影,更换6F JR4导引导管,0.014 in导丝顺利置入右肾动脉远端,经导丝引入微导管,造影证实微导管位于右肾动脉管腔内,随即注入尿激酶30万单位,20 min后造影示右肾动脉起始端重度狭窄,右肾动脉主干充盈缺损,部分再通,使用2~20 mm、3~20 mm、4~30 mm球囊逐级扩张右肾动脉起始狭窄处,再次造影示狭窄处并未缓解,分支血管显影尚可,术后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术后第3天行肾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示双肾动脉显示清晰,右肾动脉起始端重度狭窄。术后第5天再次行肾动脉造影示:右肾动脉起始端重度狭窄,右肾动脉主干及分支血管血流通畅,无充盈缺损,于右肾动脉起始端置入6~19 mm球囊扩张支架1枚,造影示管腔通畅,无明显残余狭窄,再于右肾动脉注入尿激酶20万单位后结束手术(图1)。患者术后血肌酐74.8 μmol/L;肾动态显像:双肾血流灌注时间正常,左肾实质影像正常,右肾血流灌注减低,肾小球滤过功能中度受损,左肾肾小球滤过率43.77 ml/min,右肾肾小球滤过率20.69 ml/min。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后1周,无右下腹疼痛、腰痛,无血尿、尿蛋白,血压125/65 mmHg,准予出院,出院后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利伐沙班10 mg。出院后4周门诊复查,无腹痛、腰痛、血尿、蛋白尿,血压135/77 mmHg,血肌酐88.6 μmol/L。肾动脉超声示右肾动脉支架通畅,右肾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120 cm/s。肾动态显像:左肾肾小球滤过率46.50 ml/min,右肾肾小球滤过率18.22 ml/min。肾脏CT平扫:右肾片状低密度灶,右肾大小10 cm×12 cm,左肾大小12 cm×14 cm。嘱患者术后3个月停服利伐沙班,术后6个月停服氯吡格雷,终生服用阿司匹林,支架术后3、6、12、18、24个月复查,此后每年复查1次。

讨 论

急性肾动脉血栓形成、肾动脉栓塞、肾动脉夹层、外伤等均可导致急性肾动脉闭塞及肾梗死,其中,急性肾动脉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肾动脉闭塞最常见的原因。急性肾动脉闭塞临床少见,且多发生在55岁以上人群。Korzets等[1]报道急性肾动脉闭塞发生率仅为0.007%,患者中位年龄67岁。单侧急性肾动脉闭塞发生后,对侧肾脏功能会迅速代偿性增加,因此,临床上缺乏典型症状,易被忽略。Hazanov等[2]报道发生急性肾动脉闭塞致肾梗死患者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血尿(72%)和腹痛(68%),其次为发热(49.3%)、恶心和呕吐(40.4%)、腰痛(14%)等。此外,肾区叩痛和肋脊角压痛为急性肾梗死的常见体征。黄毅等[3]研究发现,急性肾梗死后约2~3周多伴有血压升高,其可能机制为急性肾梗死后肾素释放增加。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目前急性肾动脉闭塞诊断的金标准为肾动脉造影。对于急性腹痛,临床医师通常会考虑常见疾病,如急性阑尾炎、胃十二指肠穿孔、输尿管结石等,或血管源性急腹症,如肠系膜上动脉急性闭塞,但其往往伴随严重腹痛,进展较快,体征相对较轻,临床特征明显,往往不易被误诊,而对于急性肾动脉闭塞者,由于发病率低且临床表现不典型,导致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容易错过早期诊断的最佳时机,因此在不能除外相关疾病且无禁忌证时,应尽可能早期完善腹部增强CT检查,以免漏诊及误诊。

急性肾动脉闭塞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抗凝治疗,在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外科干预。缺血时间是决定是否进行外科干预的关键,但在这一问题上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有文献报道,缺血时间超过2 h,肾功能迅速衰竭,远期指标仅能恢复至基线水平的30%~50%[4]。但也有小样本研究或病例报告显示,即使缺血时间较长,对急性肾动脉闭塞患者进行血管再通将恢复部分甚至全部的肾功能。Lacombe[5]观察20例患者在急性肾动脉主干闭塞后18 h~68 d接受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术后死亡率为15%,肾脏存活率为64%,并且肾功能恢复情况令人满意。因此,应综合考虑患肾缺血时间、健侧肾脏功能、侧支循环、肾动脉闭塞原因、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因素制订具体治疗方案。急性肾动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是肾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尤其是重度狭窄伴高血压、糖尿病者,其他原因包括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凝血因子V Leiden基因突变等。本例患者糖尿病史、吸烟史多年,有明确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造影检查证实右肾动脉起始端闭塞,考虑为右肾动脉起始端重度狭窄基础上合并急性右肾动脉血栓形成。腹部增强CT示部分右肾皮质强化,提示右肾侧支循环代偿尚可,可能来源于肋间动脉、腰动脉、髂内动脉、性腺动脉、肾被膜动脉等的侧支循环有效地维持了肾活性[6]。因此,尽管在急性肾动脉血栓形成12 d后进行血管再通,仍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本例首次介入溶栓治疗后,右肾动脉主干仍有残余血栓,考虑此时置入肾动脉支架可能会导致血栓脱落,引起右肾动脉远端栓塞,因此,在第2次造影证实右肾动脉无充盈缺损后,才置入右肾动脉支架。目前,对于急性肾动脉血栓形成进行介入治疗并置入支架的临床研究较少,仅有一些小样本的队列研究,且围手术期的药物治疗缺乏高级别证据或指南的指导。对于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药物治疗,一般是参考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经验,采用双联抗血小板维持至术后3个月,并使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维持长期治疗[7]。本例术后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利伐沙班10 mg药物治疗方案,术后3个月停服利伐沙班,术后6个月停服氯吡格雷,终生服用阿司匹林。此外,急性肾动脉闭塞经外科干预后,血肌酐水平、肌酐清除率并没有恢复至正常水平,可能因对侧肾脏起到良好的代偿作用,而肾动态显像由于其可以明确区分肾功能,因此在评价患肾功能恢复方面具有优势。

A.术前腹部增强CT显示右肾动脉血栓形成伴右肾梗死;B.首次腔内治疗,造影示右肾动脉血栓形成,右肾无明显灌注;C.局部溶栓后,见右肾动脉起始端重度狭窄,肾动脉主干仍有充盈缺损;D.溶栓治疗后第3天肾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示右肾动脉起始端重度狭窄;E.再次腔内治疗,右肾动脉主干充盈缺损消失,右肾动脉起始端重度狭窄;F.右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右肾灌注恢复良好

综上,急性肾动脉血栓形成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易误诊、漏诊,需要结合影像学资料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面,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缺血时间较长、但侧支循环情况较好的患者,也可尝试外科干预,进行积极肾动脉再通治疗。

猜你喜欢

右肾肾动脉腹痛
肾动脉供血形式与DeBakey Ⅲ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肾萎缩的关系探讨
血压“飙升”或因肾动脉狭窄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比较
血压“飙升”竟是肾出了问题
外伤致肾萎缩残疾评定1 例
不同病理类型右侧多灶性肾癌1例
超声诊断马蹄肾合并腹膜假黏液瘤1例
请收下这份腹痛指南!!!
后腹腔镜下右肾癌根治术中肾静脉处理方法比较
特发性腹痛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