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与合作共生 能力与素养齐飞
——略论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语课堂合作学习

2022-03-22潘静薇

考试周刊 2022年42期
关键词:精卫汇报组员

潘静薇

语文核心素养即孩子们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以及关键的学习能力,是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它将为孩子们的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小组合作性学习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思想相契合。老师如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且合理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有可能使得孩子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精神共生,个人能力与综合素养齐飞,从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软着陆。

一、 交流共享孕育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自信即孩子们内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且对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抱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们之所以能够被一代代地流传下来,因为其凝结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承载着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我们的语文教材也收录了许多承载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作为一线老师的我们应当引导孩子们细心发现、用心体悟,并到生活中继续寻找,不断提升自己的民族自豪与文化自信。

笔者在执教四年级上册的《精卫填海》一课时,引导孩子了解精卫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困难重重,感受她想要填满大海的决心,想象她几乎不可能达成愿望的结果后,让孩子们分小组讨论精卫的形象,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师:孩子们,大海这么大,能填满吗?

生:不能。

师:那这只精卫鸟想干吗,这只收录于《山海经》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出来的精卫,难道就只是一只傻鸟吗?

生:不是。(孩子们都表示抗议。)

师:你们都认为不对,那你们从这精卫的身上仿佛看到了谁的影子,小组讨论看看。

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

小组1汇报:精卫绝不是一只傻鸟,我们小组从精卫身上仿佛看到了那个靠着一己之力为人类开天辟地的盘古,那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手顶天、脚踏地的盘古,那个为我们打造美好世界的盘古。他们都不傻。

师:是啊,他们同样重复做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这种重复并不傻。

小组2汇报:我们小组从精卫身上看到了不停造人的女娲,从第一个小人开始,她就没有停下来过,一个、两个……人是造不完的,就像海是填不满的一样,可她们从未放弃。

师:你们小组从精卫和女娲所做事情的表面看到了他们不肯放弃、坚持到底的本质。我们敢说坚持是傻吗?

小组3汇报:我们小组从精卫身上看到的是夸父,太阳明明永远也追不上,可他却不停地追,只为了心中的梦想,我们觉得精卫心里一定也有着这样的梦想。追求梦想的人都不傻。

师:看哪,你们从精卫的身上看到了我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共同的梦想,不管多么困难,我们都要用自己的坚持和执着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生活,谁能说这是傻?

小组4汇报:我们小组还从她的身上看到了雷锋,雷锋叔叔曾告诉我们“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他也确实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一次次帮助他人,默默无闻地做着平凡的螺丝钉,这不正像文中的精卫鸟那样吗?

师:真好,你们小组从神话走到现实生活中来了。

小组5汇报:我们似乎还看到了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他埋头在田间无数次地实验着,只为让我们中国人吃饱饭,让世界人民吃饱饭,直至生命的尽头。

师:是啊,各组提到的这些人物,都和精卫鸟一样,看似很傻,看似很吃亏,但是他们都傻得可爱,傻得执着,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叫作——坚持不懈,承载着这种精神的这个故事就叫作——精卫填海。

一个人的积累是非常有限的,但一组人积累的已有知识更容易在宽松的小组交流活动中被互相激发和调动出来。“你们从这精卫的身上仿佛看到了谁的影子?”这一问题如一块掉落在水里的小石子,激起了孩子们小组合作的千层浪,从同是神话人物的盘古、夸父、女娲,再到现代的雷锋、袁隆平,孩子的思路越来越广,从孩子们热烈的讨论中不难看出他们对“坚持不懈”这一优秀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在逐步加深,从他们谈论这些人物时无意识流露出的自豪的语气、神态,我们可以相信从课堂合作里走出来的孩子们正在这些中华伟大人物的肩膀上搭建起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自信,那不是老师强加给孩子的知识和道理,是他们自己体会到的精神和感动,这也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才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吧。

小组合作除了能够激发组员间的原有知识积累,引发文化自信,它还能拓宽组员间现有的知识层面,提升文化自信。以小组团队合作的方式搜集与课文相关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必然比一个人搜集来得效率更高,层面更广。

笔者在执教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课时,除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通过民间故事中平实的文字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反对压迫、争取自由幸福的精神之外,更让孩子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后继续搜集网络、课外书中的民间故事,并以故事会的方式将搜集到的动人情节、精彩的人物分享给其他同学。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口头艺术,语言浅显朴素,方便记忆和传诵,小组成员搜集的过程便是一个吸收内化的过程,而挑选的过程又是理解鉴赏的过程,同时,由于我们要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一方面组内交流时,孩子们就先筛减掉了大部分重复的民间故事,提高了后续班级汇报的效率;另一方面组间交流时,孩子们会尽量选择不同的故事进行最终的呈现,这就无形中拓宽了故事展示的面,而最后故事会的呈现展示环节则是交流共享的过程,组内、组间的孩子们通过这一系列有意思的语文学习活动,很轻松地接触到了大量的中国民间故事,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二、 互补合作助力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即孩子们在丰富自己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初步具有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逐步了解我国通用语言文字的基本特点和常用规律,并最终习得自己特有的言语经验,拥有能够更加正确、规范地运用国家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建构并运用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而小组合作学习恰恰为这种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搭建了实践的平台。在良好的小组学习氛围中,组员们敢于各抒己见、碰撞思维,激发彼此间对文本的感受与理解,让所有小组成员一起有效地发现文章的特点与规律;而由此形成的一系列个体特有的言语经验,又需要借助组员间的探讨交流得以梳理,实现其运用的价值。

以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一课为例:

师:今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的二三自然段,看看巴金先生是如何按照顺序写天气晴朗时的海上日出的。4人小组合作学习:听组长读这两个自然段,组员们边听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圈出表示顺序的词语,并讨论你们小组捕捉到的太阳哪些方面的变化?注意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组1汇报:综合所有组员找到的词语,我们最后整理确定表示顺序的词有:转眼间、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一刹那间,所以我们认为巴金先生是按照时间顺序写海上日出的。(师相机板书:时间顺序。)

师:根据找到的关键词,这个小组一下子理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小组2汇报:我们小组发现按照时间顺序,巴金先生写到了太阳颜色、亮光和形状这三个方面的变化。(小组成员补充这三个方面具体的变化情况。)

师:你们小组不但弄清楚了作者的写作顺序,还找到太阳按照时间顺序发生变化的三个方面。

小组3汇报:我们有补充,除了颜色、亮光和形状变化了,我们小组的两位同学还发现太阳的位置也随着时间发生了变化。

师:大家合作学习,一下子归纳出了在时间的推移里,太阳四个方面的变化,高效!

从笔者执教的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组员人数明显少于班级人数,小组长更好管理,从而确保每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发言内容的重复率也较全班发言来得低,所以孩子们的参与面很广,而每个人的意见都对小组的汇报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从而使得孩子们对待自己的发言珍视而慎重。此外,对“圈出表示顺序的词语”这类检索性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搜索答案比个人单打独斗更具优势,组员间可以互相核对、补充信息。因此,通过小组合作,孩子们很快就能建构起这样的语言模式: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事物颜色、形状、位置等方面的不同,可以表达出事物的具体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次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孩子们用该语言模式分享生活中见到的随时间变化着的景物,进一步实现语言的运用。

又如在执教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笔者首先带领着孩子们找出课文中“毛主席闪耀登场”“毛主席郑重宣布”“毛主席按钮升旗”三个重要场面的描写,并就三个场面的共同点请孩子们小组合作展开讨论:

师:孩子们,《开国大典》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文章,文中三个经典的典礼场面跃入我们的眼帘,深深感染着我们,下面请大家小组合作,再次走进这三个场面,讨论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

小组1汇报:我们小组一致认为,三个场面中都描写了毛主席的言行和现场群众的反应。

师:对,场面中对毛主席的描写就是我们之前说的——个体描摹(小组1补充),而对现场群众反应的描写就是——群像描写(小组1补充)。

小组2汇报:我们小组认为课文中的这三个场面,都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开国大典的宏伟场面。

师:真好,一针见血点出文章的写法,现学现用。

小组3汇报:我们小组补充的是毛主席当时的一言一行就是这个场面当中关于点的描写,这个点通过还原毛主席的言行突出了他伟大的领袖形象;而对大典中激情澎湃的人民群众的刻画就是该场面中的面,该描写既渲染出场面热闹宏大,又衬托出毛主席形象的伟岸。

师:太了不起了,补充了第二小组关于点面结合写法的作用。接下来请大家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小组合作写一写“下课了,操场上顿时热闹起来”这一场面。

在这个案例中,点面结合的写法是该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开国大典》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孩子们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后,大多都能较为敏感地感知到文章中存在的点和面的描写,但是每个孩子对点面结合写法的感知能力不同,阐述的观点也多偏于碎片化,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孩子们有了充分的时间进行各自观点的表述,在互相倾听、协调、整合后,每个小组汇报出的观点都更加成熟,足够多时间的语言建构,也使得各组代表的表述更加流畅。看似花了更多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实际上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更好地将前两课学到的知识在本节课中得到内化和运用。在此基础上,老师如果让孩子们根据既得的点面结合模式范写生活中见到的其他场面便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三、 头脑风暴触发思维发展与提升

会学贵在善思,能思源于善疑。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过他的弟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思维发展的学习就是伪学习。单个人的思维生成存在固有的惯性,即容易陷入思维定式,而进入团队的思维可以有效地打破思维定式,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在执教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一课时,笔者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孩子们认识美丽的丁香花,相机引发孩子们对题目质疑,并试着小组合作释疑:

师:孩子们,宗璞奶奶的许多作品都直接以植物为题,比如《红豆》《好一朵木槿花》,那为什么这篇文章的题目不直接叫《丁香花》,要叫《丁香结》呢?小组交流,讨论看看。

小组1汇报:直接叫《丁香花》太普通,《丁香结》能激发读者的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设置悬念。

师:你们小组从写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小组2汇报:刚刚老师给大家展示的图片中可以看到,丁香花的花苞就是抱成一团,像一个个的结。

师:你们小组特别善于观察。

小组3汇报:我们小组查了字典发现,“结”就是绾成的扣,和丁香花的形象特别像。

师:你们也觉得《丁香结》取自丁香花的形象,但是你们是通过查资料得到的启示,真会学习。

小组4汇报:我们发现在课后的资料袋里,有好多带有“丁香结”的诗句,作者的《丁香结》的题目应该是取自古人的这些诗句。

师:你们还知道追根溯源。

小组5汇报:我们小组在课文中找到了这个句子“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所以作者将丁香花与盘花扣相比,并以此为题。

师:有理有据。

小组6汇报:课文中有一半的文字是作者根据“丁香结”三个字生发的感想,丁香结是文章的线索,所以我们组认为作者是以线索为题。

师:从线索的角度推测作者选题的原因。

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小组交流的宽松氛围中,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组员们在头脑风暴中,互相打破对方的思维惯性,大胆推测想象,畅所欲言。我们不知道宗璞奶奶在写文章的时候是否也想了这么多,但是孩子们的想法确实都言之有理,他们的思维在一次次的碰撞中,产生了美丽的火花,这种敢想敢说的品质本身就非常可贵。

再如笔者在执教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一课时,与孩子们分享了自己在网络上搜到的一个同学讲笑话的视频。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说说这个同学讲笑话时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了让所有小组都有机会发言,所以每个小组只能选择一条最值得借鉴的优点和一条最有必要改进的地方来说。

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

该教学片段中,学生在小组合作分析视频的过程中,同样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不难得出视频中学生讲笑话的优点有:准备的笑话积极向上;选取的笑话与我们的生活非常接近;讲笑话的过程中自己忍住不笑场等。也很容易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有:讲笑话的过程中口头禅过多,影响了笑话的整体表达;讲笑话的同时还可以增加一些肢体动作,增加笑话的表达效果等。但是由于老师设置的小组任务是:每个小组只能选择一条最值得借鉴的优点和一条最有必要改进的地方来说。换言之,这场风暴我们要生成的不是更多样化的答案,而是淘金,找出最有意义的部分。所以汇报的时候,需要取舍,不能够按照组员各自的意志汇报,得综合考量,这就考验小组的团队合作精神,同一个小组的孩子们在取舍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矛盾,如何解决矛盾,是说服组员,还是通过对比后被对方说服,孩子们的思维在坚守与放弃的平衡间也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再一次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

四、 兼容并包生发审美鉴赏与创造

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感知能力不同,因此他们对同一个文本的理解、审美也会有所不同。在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教育的过程中,合理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鉴赏交流,互相弥补感知缺陷,合作探究文学美感,加强对文本的审美认知。

笔者在总结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一课时,请孩子们小组展开讨论。

师:课文上到这儿你们认为什么是真正的荷兰。

小组展开激烈的讨论。

小组1:组员1:我认为牛马成群就是真正的荷兰。

组员2:我认为无边无际的原野就是真正的荷兰。

组员3:我认为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就是真正的荷兰。

组员4:我认为宁静的夜晚就是真正的荷兰。

笔者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小组谈论气氛浓烈,孩子们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借助课文的词句,有的自己归纳总结,大家语言丰富、思维活跃。当孩子们讨论得最热烈时,笔者适时打断,告知作者的写作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荷兰在一战中保持中立,免受战争的摧残,所以展现出了一派宁静祥和之貌,孩子们的答案都对,大家对美的感知能力都很强,但真正的荷兰之美源于和平,以这种激烈讨论后先肯定孩子们的感知再升华孩子们对美的认知的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比直接灌输背景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孩子们对文字的思考,引发他们审美的鉴赏欲。

又如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时,笔者让孩子们了解到词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中的一对数量词“七八个”和“两三点”都是虚指后,引导孩子们去体会词用陈列景物的手法所营造出的意境美。

师:孩子们,这首词中的“七八个”和“两三点”既然都是虚指,能不能将它们对调,将诗句改写成“两三个星天外,七八点雨山前”这样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小组1汇报:我们小组认为不能,因为“七八个”在古诗词中多指数量多,而“两三点”在古诗词中多指数量少,如果对调的话就不符合当时词人在黄沙道漫步时看到的真实场景了。

师:你们小组是认为数量不对了是吗?哪个小组有不同意见。

小组2汇报:我们同意第一小组的观点,但是这里不仅仅是数量的问题,“七八个”在这里指道中繁星满天,给人营造出一种深夜星月皆有的宁静美好,而“两三点”在这里指词人夜行的过程中天空时而飘下小雨一点两点,给人很舒适悠闲的感觉。

师:说得多好,你们小组仿佛是辛弃疾的知音,是啊,满天繁星的夜里漫步在黄沙道中多么惬意,雨丝点点一点都不碍他行路,这样的闲适才有他后面的“路转溪桥忽见”啊。辛弃疾是有名的抗金将领,这首是他词作中难得一见的小清新,是他在被罢官不得不闲居江西上饶十年期间所作。所以在他描绘的宁静祥和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内心寄托呢?我们继续讨论。

平时的课堂中,当老师抛出这样能不能对调、能不能修改的话题时,大部分孩子都是一下子看透老师的套路,一个劲儿地摇头,课堂看似很顺利,但他们并没有深入思考为什么不能对调,对调后的情境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的审美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而给足孩子们时间,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开来,他们的审美就会在碰撞的过程中得到激发和交流,就像案例中“七八个”和“两三点”的区别不仅仅存在于数量上、语境上,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数量词和繁星、细雨搭配的情境也不同,它们所营造出来的宁静感和悠闲感是不能对调的,辛弃疾被称为“词中之龙”,他的词句可豪放,可婉约,而老师真正要做的就是带着孩子们穿越时空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从他的文字想开去,自然引入他抗金名将的身份,在此基础上告诉孩子们这样美好的田园风光是在表达词人当时的心境,他的内心对现实不满,是在关心北方失地的百姓,希望他们也能安居乐业,获得岁月静好就显得水到渠成。而孩子们的审美与鉴赏能力也在感受语境、感悟情境、感叹心境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教师是否能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孩子们的素养能力,取决于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观念以及在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的引导。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老师们就要在平时努力挖掘文本,找出文本的关键问题,然后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在小组合作中尝试与同伴进行有效沟通,在互补互助的学习模式中充分调动已有的学习经验,大胆去说去探讨甚至去辩论,在努力表达与用心倾听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对比去辨别。让所有孩子在敢想敢说的基础上学会选择与包容,平衡坚持与放弃,达到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共生,同时促进学生个人能力和小组综合素养的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精卫汇报组员
你的不开心,让园艺温柔治愈
精卫填海
精卫的烦恼
防疫关隘,我向省长汇报
小组落幕
电视汇报片的艺术表达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
我每天都得“早请示、晚汇报”
“撕名牌”大战
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