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产业发展战略

2022-03-18洪业应

怀化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人才农村

尹 健, 洪业应

(1.菲律宾永恒大学拉古纳分校研究生院; 2.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3.重庆市涪陵区行政学院,重庆 涪陵 409000)

我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建设和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民生等各方面的发展。习总书记在2021年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在脱贫攻坚战上取得了全面胜利,提出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保证农村获得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基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如何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也是农村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从一个人均钢铁产量只够打一把镰刀的落后农业国家,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城市建设水平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际性大都市越来越多,几个重点城市的GDP 发展水平已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重点城市,我国的城镇化率和城市发展质量正在稳步向前。但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只看城市建设的水平,尤其是我国,农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基础型产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农村居民为6.74 亿人,农业用地占国土面积的61.2%。因此,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加强农村建设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解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1]。实行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城市反哺农村,先富带后富,促进资源的互补和整合,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其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能够促进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村,真正通过产业带动,产生虹吸效应,吸引年轻人或是有志于服务三农的人回到农村。更多懂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有志之士回乡,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增强农村经济的活力,推动更多的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才流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形成集聚效应和乘数效应,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走真正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农村发展道路。最后,乡村振兴提出要“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人才振兴和产业振兴将会带动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和生态振兴,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2]。

二、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产业选择“特性”不足

特色产业是在其特定的地域,在独特的地形、环境、气候、地理位置和管理等因素影响下,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赋予了农业独特的价值,而在其他地方生产不出来、难以模仿的农业产业。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结合当地光照、气温、水等一系列生产要素和种植技术。笔者实地调研的怀化市A 县,发现当地在发展产业时,没有根据本地域处于山地地形、气候湿寒、常住人口不多、青壮年劳动力较少、交通不便等实际情况,盲目跟风其他地域实行大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来发展经济,试图快速实现GDP 倍增。因而,准备发展千亿工业制造业、物流园,进行大规模集中土地征收,大搞工业园区建设,最后导致财政亏空严重。千篇一律,产业不接地气,在地形崎岖的山地进行大规模工业用地开发,搞园区式、集群式产业发展模式,盲目发展高耗能、对交通通达度要求高的产业等,既耗费大量的财政资金、人力、物力,又没能利用好当地特有的气候资源、地形资源和其他资源禀赋,浪费了潜在的资源,导致产业发展不能获得成功[3]。

(二) 特色产品品质难以保证

特色产品是当地根据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和技术水平生产出的具有地域印迹的产品,它是特色产业的基石和细胞。由于具有地域特殊性和文化特殊性,在生产标准和加工制作技艺上,难以统一衡量。又由于没有行业统一质量监管体系和规则,监管不到位,导致流向市场的特色产品品质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当地特色产业的市场口碑和声誉。笔者在怀化市B 县的实地走访中发现,当地土腊肉非常著名,在省内甚至国内小有名气,但其县城有上百家腊肉加工厂、小作坊,装修设计简单,以石砖砌的平房为主,面积在50—2000 平方米不等,负责人和制作人员加起来不足10 人,腊肉制作的材质筛选、加工烘烤方法、包装设计和储存方式各有千秋。因此在市场上售卖时,由于材质和加工技术的差异,导致价格各不相同、口味不一,很少经过ISO9000质量认证。以分散的农产品生产者为主体,难以形成规范的市场评价标准,生产者生产技术也参差不齐,生产出的腊肉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从长期来看,也不利于形成规模化、品牌化,消费者也难以放心购买产品,最后给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带来巨大阻碍和损失。

(三) 特色产业链未形成体系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对于发展地方性农业特色产业还处于研究阶段,很多制度性内容还不完善,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产业环节相互脱离,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笔者在调研怀化市的A 县发现,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也未能形成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链条,只是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销售出去,而不重视农产品的产品加工、设计包装等。例如,当地根据其湿润的气候、无污染的山涧流水和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发展食用菌产业、种植赤松茸,但是农户只种植赤松茸,处在产业链低端的生产环节,承担着种植和管理过程的自然风险,产品生产出来后以不高于市场同类产品价格标准被中间商统一收购,农户获取的是生产种植的小部分利润,而中间商则处于产业链中高端的加工销售环节,利用当地特有的文化习俗等优势设计包装和营销,又加上农产品冷链、烘干等加工技术的成熟,为农产品储藏提供技术支撑,保质期被延长,降低了产品储存风险,从而获得了大多数利润。严重错位的农业剪刀差发展模式,既严重挫伤了生产种植者的积极性和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也影响了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

(四) 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审批程序多

很多地方当地政府有专项资金专门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如笔者走访的怀化市B 县,当地政府对于重点发展的柑橘产业和旅游业给予贷款支持,但其他特色产业难以获得政府的专项融资。此外,其他民间金融资本下乡难、下乡慢的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在前期需要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和场地建设的,或购买技术设备需大量资金时,因资金短缺而流产情况的较多。虽然当地金融机构也支持多种形式的小微金融贷款,为农户提供融资贷款的渠道,但是资金利用效益较低,比如当地农商行和邮政银行有严格审批程序和资产评估程序,有一系列信用评级和严苛抵押的条件限制[4],有些审批耗时几个月甚至一年,因为审批耽误融资良机,严重影响了融资时效和特色产业的良性发展。

(五) 产业发展缺乏专业人才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乡村振兴核心是人才振兴。农村人才分为两类,一类是农村本土人才,一类是引进的人才。农村本土人才包括村干部、产业能人、致富带头人,本土人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很大部分不会应用信息技术。如上网查资料、拼音与五笔打字、电脑文件收发等都不精通,难以利用网络信息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其他本土人才难以回村,农村成了他们乡愁记忆之地,导致农村出现空心村、空壳村和人才流失村。此外,由于农村生存发展空间和生活环境受限,基础配套设施难以满足需求,引进的人才很难留得住,导致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笔者走访了怀化市A、B 两县共15 个村,发现村里基本都是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稍微有一些技术或者读到大专以上的人都会选择出去发展。其中一个村的村支书曾经承诺,只要本村的高中及其以上的人能回村发展,在尊重意愿情况下,破格提拔为村委。在这样的条件支持下,有一名大学生回村,当了3 个月村委,由于低薪和较差的工作环境,还是辞职了。

三、特色产业发展战略

(一) 构建示范村,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道路

乡村振兴示范村产业发展需要将地域与文化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推动农村产业进一步发展。在振兴过程中,需要将农业、农村和农民多个利益体相结合,整合乡村的本地资源,实行“产行政学研”,促进乡村产业区域间的合作与振兴。

“产”指探究提高产业产量与质量的方式,主动调整生产方式,构建现代农业新型产业体系,产业构建应当尊重不同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乡村差异化的背景下,实现共同发展。

“行”指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仅要积极参与相关行业的工作,还要及时了解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障碍和解决方法,掌握有关产业发展的重要信息。

“政”指的是争取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学”指的是与中高等学校(院) 开展密切合作。加大力度进行乡村振兴示范村产业发展的创业培训,请专家进村入社服务、指导工作,建立返乡创业人员激励机制,增强乡村人才工作活力。

“研”是指开展与专业科研团队的合作,科研团队为乡村振兴示范村进行科学规划策划,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发展战略方向,学会按照当地乡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状况,去探索适宜的乡村发展方式。

(二) 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打造特色品牌

特色农业应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消费者需求入手,将特色农业与消费者需求紧密结合,以需求促生产,不能只局限于某一区域的需求,而要对接国内外的产品需求和市场,做好典型性调查,深耕消费者需求、细化服务,通过消费者的需求来筛选细化产业发展的品种品类,有针对性地进行特色打造和包装设计。农产品的价值并不是随着加工环节多而增加,加工设计是为迎合消费者需求,成功与否关键看能否切中消费者的兴趣点。笔者在调研怀化市B 县某乡中发现,当地的萝卜在整个区域都非常有名,具有防癌、去火、减肥的功效,可看到所售卖的萝卜都是直接从田地里采收后的生萝卜,单个重量大都在两斤到五斤之间,没有进行加工包装,价格也不低,但销量非常好,并且他们认为加工包装后的萝卜,四分五裂,还破坏了萝卜本身的味道,加工后的价格远不如未加工的萝卜价格。因此,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不能仅仅理解为靠外在加工、包装设计,而是要看如何迎合需求、满足消费者的效用值,强化效用值,锁定消费者对产品的特有印记,才有利于形成特色,形成品牌。

(三) 延长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链的韧性

产业过于单一会导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失去发展活力,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短期利润,但是不利于产业的整体性发展。由于我国大多数地区对于发展地方性的特色产业还处于研究阶段,再加上很多地方政府对于产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导致地方的特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这些都会给乡村振兴政策实施带来阻碍。所以对于特色产业的发展,要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产业布局,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形式;要组织专门的工作团队和专家团队,对于目前市场变化进行专业化分析,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以及周围市场环境变化,完善产业链条。例如,农业产业链条可以涵盖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从产前的技术开发到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化服务,再到产后的农产品贮藏、深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都可形成、延伸有效的产业链。这样既可以应对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增强韧性、抵御市场风险,又可以实现农业增值增效。

(四)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

1.家庭经营

家庭经营是农业经营的基本单元。2019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意见提出,保持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长久不变,保持农户依法承包集体土地的基本权利长久不变,保持农户承包地稳定,而且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相互融合,从而维持家庭经营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家庭经营这一生产模式是中国农业经营的基础,其主要的农业特点和家庭特点决定了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5]。因此,保持家庭经营有利于稳定农村产业发展。

2.家庭农场

未来农业的基本单位可能是家庭农场,农村在坚持农户经营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索。坚持乡村人口城镇化,这是形成规模农业的重要条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再次完善,将已脱离耕地家庭承包的土地再次流转给种地的农民,让一部分农民能够种更多的地,从而培育形成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否能成为农村经营模式的主流,需要明晰产权。乡镇基层部门应提前抓好家庭农场的建设和治理等工作,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村民经营的内生动力和水平。农村基层治理不仅需要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更要增强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治理的主体性[6],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家庭农场发展。

3.农村专业合作社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生产者的重要经营组织,合作社通过一些方式把农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联合起来,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经济和民事责任。将分散的小农户汇聚在一起,调动其积极性,发展成农业经营主体,既促进农业集体化的发展,又有利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利益。

综上所述,首先在整体上培育家庭农场,再将家庭农场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载体,激发农民的内在合作需求,最后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这样发展多种形态的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可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

(五) 产品销售策略要多样化

仅仅注重产品质量,也难以保证产品能够一直受到消费者欢迎。因为随着时代发展,商品越来越丰富,可供选择的越来越多,所以在产品的销售环节就要注重制定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营销策略。可以说有了成功的销售策略,就相当于产业发展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要结合目前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利用网络技术,将产品更好地宣传推介和销售。例如,在新经济时代,人们对于一些口碑好的主播较为欢迎,可利用一些正能量的网红直播带货为当地产品代言直播,为销售打开另类渠道[7]。同时,也可以结合产业链中产品的特点以及当地特点,雇佣专门的营销团队,制定个性化的营销宣传方式,拍摄制作一些有特色的短视频带货,为特色产品带去巨大流量,从而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 通过“吸”“育”“留”方针获取人才

“吸”是用好当地对于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通过多种方式将“本土乡贤”“能人”“本地在外成功人士”吸引回来投资,引导和鼓励外出发展的有志青年回乡创业,可以建立在外人才资源库和微信群,健全联络服务机制。用好“乡情牌”,以“乡情牌”作为联系感情的纽带,用感情留人,即使不能回来,也可为家乡提出意见建议、贡献聪明才智,让他们能参与到乡村振兴的村级治理和产业发展中来,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计划决策中来。

“育”,一方面指通过选派人员参加外出培训、现场培训、线上学习等方式,培养一批经营管理带头人才,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重点实施返村致富创业带头人培养计划,支持有培训意愿人员参加创业培训,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补贴;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每年选送一批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带头人参加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高素质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要培育村支两委干部、党员、生产组长,邀请法律专家或者其他法律组织进村开展普法活动,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和法治为民的意识,将涉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此外,争取相关政府培训和民间免费培训,按照“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新型职业农民”的方式[8],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村干部,为乡村源源不断输送本土人才。

“留”是指为人才提供良好的服务,建立政府领导和人才的密切联系机制,定期与人才进行联系,举行人才座谈会和沙龙活动,增加与人才之间的沟通交流,为人才在“医疗、教育、交通、晋升”等方面提供实惠和服务,提升人才在当地的幸福感、获得感。此外,在创业融资方面给予人才以绿色通道和政策扶持,通过创新创业、津贴补贴等多种形式,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成长的沃土,形成爱才、惜才、助才成长的氛围,增强其自豪感和荣誉感。

(七) 构建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畅通融资渠道

金融的本质是资金融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而金融又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要完善乡村振兴的金融组织体系,打造多元化的融资局面,减少融资时长,提升融资效率。首先要为乡村振兴融资立法,政府要成立专门的乡村振兴融资办公室,专门研究乡村产业振兴中存在的融资难题,为农村小额贷款融资提供法律依据。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信贷、金融保险和银行贷款的支持力度,支持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下乡,为真正守信用、有需要的农户提供低息、无担保的贷款,发挥政府财政对金融的撬动作用。再次,鼓励进行多种形式的融资模式,例如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等,增加融资种类和来源。最后,加强对融资机构的监管,改善对金融机构的考核,对不同的金融机构实行差异化的考核,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9]。

四、结语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新时代农村建设带去了新的活力,而在乡村振兴的基础上讨论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抛砖引玉。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人才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人才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