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2-03-18蒋晓俊王思敏

怀化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村民传统

蒋晓俊, 王思敏

(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引用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阐释,认为一个民族无论何时都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大多起源于乡村,历史悠久,在乡村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对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设起着极大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各种西方思潮的不断涌入,村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匮乏和危机,缺少精神追求,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这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的规范作用失效存在极大关系。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文化方面提出文化振兴的目标,要求在乡村地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因此,乡村振兴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中国文化的根脉在乡村,正如历史文化名人梁漱溟所说:“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2]乡村文化是维系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纽带,凝聚着世代村民的勤劳与智慧,丢弃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求发展、求创新,必然招致失败。因此,乡村要发展、要振兴,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可间断,继承与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

1.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避免片面追求乡村经济发展,在满足村民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维系社会稳定。近年来许多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日俱增,特别是在精神层面有了更高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等形式简单、参与感较低的文化生活,开始追求更加多元、更加丰富、更具参与感的文化生活。乡村中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节庆活动、传统手工技艺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诸如:端午赛龙舟、三月三唱山歌、丰收长桌宴、剪纸艺术等,都能为村民的闲暇生活提供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素材,在各种极具参与性的活动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增进邻里和睦和民族团结。

2.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乡村的文明程度。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对乡村传统文化有所“扬弃”,使得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能够在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当前农村地区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不良倾向,比如,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盛行,“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社会公德水平较低,文明意识和礼仪仅停留在表面等,如果任其扩散蔓延,将不利于文明乡村的建设。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礼尚往来、尊老爱幼、崇德重义、以和为贵等传统价值观念和优良作风在现代农村的重新普及与推广,将有利于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升乡村的文明程度。

3.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激活村民的文化需求,推动乡村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文化振兴还要调动村民的热情,合理开发和利用好乡村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助力形成地域文化品牌,带动村民就业。乡村中的许多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能与文化产业相衔接,利用好各类具有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文化遗产,赋予乡村传统文化以现代生活理念。同时结合旅游、文创等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与现代消费需求相一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将为乡村文化振兴持续不断地注入经济活力。

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

乡村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但是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乡村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阻碍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使得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败之势。具体而言,当前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以下主要困境。

1.现代化进程对传统价值观念产生冲击,诱发文化认同危机

工业文明使得社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加快,乡村与城市间壁垒逐渐被打破,在提高村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乡村中优秀传统价值观和当地特色乡风民俗不断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而逐渐被边缘化。许多村民的价值观被各种蜂拥而至又复杂难辨的文化所影响,“原来被视为不对的现在被人追捧,原来被认为神圣的现在却遭到遗弃,天理良心、礼义廉耻等价值观念不再受人信奉。”[3]一方面,一些信鬼神、算八字等封建陋习和“三纲五常”等封建糟粕文化披着复兴传统文化的外衣活跃在网络之中,使得部分村民难以辨别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与精华,转而去攻击和摒弃尊德守礼、尊老爱幼等优秀传统价值观和男女平等的科学价值观;另一方面,现代化发展催生的城市文化以及市场经济趋利的价值导向正强势地冲击着乡村中的传统主流价值观。部分村民“利”字当头,一切以物质利益为追求,一切没有物质报酬的活动都拒绝参与,传统的勤俭持家、以和为贵等优秀传统美德被金钱利益所模糊。长期以来形成的民风习俗、村规民约、伦理道德规范等乡村治理约束力量,在当下亦趋于弱化,乡村凝聚力和认同感降低,有些人片面地认为乡村的一切文化都是陈旧落后的封建余毒,传统的乡村文化风俗早已不适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人自我意识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实现成为村民追求的目标。

2.人口空心化对传统文化传承产生影响,导致传承人才缺位

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推进以及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开放,许多村民特别是青壮年为寻求生计或发展需求,选择前往城市就业或定居。此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乡村青年人才大多从小受到“走出农村”“摆脱农民身份”等思想的影响,在适应城市便捷化和快节奏的生活后不愿回到乡村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青壮年大量外出致使传统文化继承缺乏新鲜血液。例如在湖南辰溪县,辰溪丝弦、辰溪渔鼓、辰河高腔等传统技艺、民族语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传承人的消减而日渐消失。当下,由于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不断加剧,这一类乡村特有民俗文化的传承人正面临着断层,传承主体大多为乡村中的老年群体。即便是愿意留在乡村的年轻人,多因为继承传统文化所需要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相关扶持制度不到位等原因,不愿意、不乐意继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专业文化人才补给不足,致使传统文化在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的过程中缺乏创新引领主体。当前农村人口构成主要以妇女、老人和儿童为主,他们大多受到自身年龄、性别、阅历、教育程度和价值观等的限制,对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利用水平有限,对新事物、新观点和新形势等接受程度有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轻松的艺术形式,以再现其文化魅力。

3.功利化思想对文化遗产保护产生阻碍,生存场域日渐式微

农村的各类文化遗产生存场域日渐式微,在中西部地区的一些村落,村民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缺乏长远意识,重经济轻文化,忽视了文化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一方面,当前有部分村干部忽视了在乡村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精力集中于发展地方经济,片面地认为各类文化遗产仅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从而过度地开发乡村文化遗产,忽视了对乡村文化遗产的规范化设计和传承保护。甚至,武断地用城市文明代替乡村文明,对传统古村落、人文景观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不合理的改造,导致“中国传统建筑样式所承载的审美文化情趣、古民居门楣楹联所寄寓的人文艺术志趣都消失殆尽”[4],造成“千村一面”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借助乡村文化旅游带动地方经济长远发展,而且丢失了乡村中文化遗产独有的特色和内涵。另一方面,部分村民对于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呈现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认为文化遗产的开发只要不影响自身的利益即可,只想借由文化遗产的躯壳发展经济来充实自身的腰包,忽略了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甚至有村民认为乡村各类文化遗产是致使乡村贫困落后的因素,发展乡村经济最先需要舍弃的就是各类乡村文化遗产,因此,为了追寻经济利益而会出现人为地去破坏和放弃一些人文景观等。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路径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学术机构、民间文化精英群体和广大乡村村民。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为更好实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针对其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从不同层面探究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出路,使政府、社会、农民等明确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合理规划传承与发展机制

第一,国家层面要制定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相匹配的法律条文,建立一套包含激励机制与问责机制在内的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各地区要加大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应的认定标准和程序,建立以文化部门为中心、多部门协调配合的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组,共同推进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建设工作,确保乡村文化的保护朝着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制定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加强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凡是与乡村文化有关的各类开发项目都需要相关部门进行严格审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历史遗留古迹进行有限度的修缮改造,以保存乡村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5],避免盲目开发致使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遭到无端破坏。

第二,地方政府要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相结合,进行整体性的工作部署和规划。在确定保护范围上要一视同仁,不论是历史文化古村、古建筑遗存、传统技艺、传统节庆、名人传记,还是家族家谱等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都要列入为文化保护的专项内容。与此同时,还要统筹规划乡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及人文历史等,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组织好文物保护部门人员和相关专家学者对各类乡村文化进行价值评估,量体裁衣,在保证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性和立体性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保护与传承措施,对乡村进行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建设。

2.重塑村民价值观念,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第一,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一方面,破除乡村中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和陈旧思想,抵制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利用广播、电视和手机等媒介加强对村民的宣传和引导,组织权威学者、文艺工作者、青年大学生等到农村开展科普工作。另一方面,传承好优良家风乡风。不仅要开展好“立家规、明家训、严家教、传家风”、寻找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等活动,组织群众聆听良好家风故事,感受孝道等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模范人物、优秀乡贤的先锋带头作用,号召群众向优秀模范学习,以良好家风来淳朴民风、文明乡风,还要发挥好乡村民间庆典、地方传统节日、传统文化遗址和文化作品等的滋养作用,增强村民对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第二,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文体志愿服务小分队、网络短视频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优秀传统价值观融合起来开展宣传教育,便于使其内化于村民的精神追求,外化于自觉行动。其次,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树立乡村道德模范。推进诚信建设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组织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积极开展优秀人物事迹的宣传,及时推出一批村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榜样人物,建立和完善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的长效激励机制。再次,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例如,鼓励文艺工作者传承与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鼓励群众开展集体性节日民俗活动,在传统节日氛围中传承先辈们的优秀传统价值理念;在公共场所设置公益广告、文化墙、宣传栏宣传良好家风家训等优秀传统文化。

3.合理开发传统文化,发展特色乡村文化产业

我国乡村众多,但乡村文化却大相径庭,各有特点。在打造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能体现地域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并与市场形成良性结合,形成“各美其美”又蓬勃发展的乡村文化产业。

第一,在保存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对于具有较高建筑工艺水准、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并且能展现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古村古镇等,在保留其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地建造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乡村特色农家乐等。例如,怀化市辰溪县对五宝田村古建筑群的合理性开发和利用,使得五宝田村重新焕发生机,发展为游客休闲度假的打卡胜地。

第二,增强创新思维,积极开发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既可从提升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意设计着手,将现代文化创意设计融入当地名人历史、文化遗址、风俗礼仪、传统工艺等,守正创新地推出体现乡村特色的系列文创产品,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品牌;也可从发展文旅融合的新型文化产业着眼,推出一系列“乡村文化+”的旅游新模式。例如:“乡村文化+休闲体验”模式,将美景、生态、人文等相结合,让游客在置身乡间秀美景色之中的同时陶冶情操,体会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乡村文化+有机养生”模式,将秀美原始的乡村生态、传统民间医学文化和现代健康管理方式相结合,让游客在青山绿水中放松身心的同时体会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的神奇魅力;“乡村文化+互联网”模式,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将乡村传统文化向外宣传推广等。总之,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积极探索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与现代消费需求相一致,才能赋予乡村文化产业更加多元的发展可能性。

4.唤醒农民主体意识,建设综合性文化传承队伍

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重点在于“人”,必须建设以农民为主体、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乡村传统文化传承队伍。

第一,鼓励文化传承人破除陈规,积极传播传统技艺。在技艺传承人的培养方面,打破陈旧门规训诫,扩招潜心学艺的传承人,改变“传男不传女”“父传子”等传统模式,有条件的还可以开班授徒,搞好“传、帮、带”,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在技艺的存续与传播方面,推动传统技艺与时俱进,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一些复杂的技艺保存下来。例如,通过摄制影像资料的形式将传统戏剧记录下来,通过编撰书籍将传统手工技艺作为重要文档保存下来等。同时要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将传统技艺与互联网接轨,提升其传播速度,扩大其传播人群,让外出游子记得住乡愁,让其他外乡人感受到不同地域传统技艺的魅力。

第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特别是新一代的青年农民工,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增加乡村就业机会促使其返乡创业就业,并立足于乡村实际需求,加强其从事乡村传统文化相关工作的能力培训。利用各类文化下乡宣传活动对村民开展必要的乡村文化价值教育,培养村民主体意识、激发村民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热情;对于留守乡村的老人和妇女,充分发挥她们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的品质,鼓励其在农闲时间学习传统技艺。例如,传统手工饰品的制作、特色美食的烹饪、传统刺绣等,既增加她们的收入,又保证许多传统技艺得以继承和发展;对于乡村青少年而言,学校的文化教育中可以适当引入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让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独特魅力,还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培育传承乡村文化的意识。

第三,积极吸纳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通过企业参与、对口帮扶、社会合作等形式,鼓励广大社会企业家、文化工作者、科普工作者、退休人员等投入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中;通过政策支持、资金保障、条件创造等多种方式,鼓励传统文化爱好者、志愿者以及关心家乡文化发展建设的相关人士充分利用自身影响力,以互联网和各自媒体平台为依托对家乡传统文化进行对外宣传,增加当地知名度,塑造特色文化名片。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村民传统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与文化遗产相遇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老传统当传承
活态文化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