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素养”视野下朗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2-03-18余锦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月光曲阅读素养感情

余锦

(古田县第二小学,福建 古田 352200)

所谓阅读素养,顾名思义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语文学习,能够产生阅读兴趣和动机;掌握阅读的方法和策略;能在合适的语境中正确表达、合理运用;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在“阅读素养”视野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也必须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让学生愿读、乐读

朗读是一种基于书面文本的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它所呈现出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比书面文本更“表情达意”、更生动鲜活。[1]轻松愉快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提升阅读兴趣,朗读时入情入境,提升语文阅读素养。从“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小学生从低段到高段的朗读能力的要求。可如今,学生要么不愿意朗读,要么敷衍着读,谈不上“朗”读,具体表现为三种现:其一,矫揉造作型。他们要么拿腔作势,要么声嘶力竭地用普通话“有感情”地读课文,看似有感情,实则无感情。其二,唱读型。他们是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可每个词都拉长了音调,既处理不好词语的停顿,又掌握不了标点符号的作用。其三,帮扶型。他们很努力地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可总是时不时中断,需要帮助才能勉强读完全文。

让学生愿读、乐读,首先,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师在朗读训练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及时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往往能成为学生朗读的激情和动力。特别是小学阶段,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学生读得好的地方,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都要加以表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激励和指引下,感受阅读的魅力,体会阅读的快乐,形成阅读的素养。陈雪英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松鼠》一文中,一位学生朗读“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衬上一条帽缨形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这句话时,能抓住关键词,很好地表现了松鼠的美丽、漂亮、讨人喜欢。陈老师笑着说:“词语是有温度的,你和作者布封一样有一颗热爱动物的心。”另一生读后,陈老师赞许地点点头:“漂亮,原来它是现代网红的鼻祖。”温暖的评价让课堂氛围轻松和谐,学生朗读的内驱力被极大激发,很快就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很有感染力。其次,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有的学生喜欢一个人朗读,有的喜欢与同学一起读,有的喜欢读其中的一段,有的喜欢边读边演,有的甚至想和教师一起读……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尊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并适时进行指导。儿童的语文学习方式和成人不同,他们需要更形象化的途径,表演性的朗读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进行理解,将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2]如《月光曲》一课中兄妹俩和贝多芬的对话,就可以让学生们分角色进行表演性朗读,体会贝多芬对穷人的关爱,感受兄妹俩对音乐的热爱。

二、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会读、能读

“教师在教学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教育过程,自觉地、有根据地选择具体条件下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好方案”[3]。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许多时候,学生做不到有感情朗读,其直接原因是无法理解语言文字所蕴藏的美感与魅力,看似书声琅琅,其实一知半解。教师要求要读出黄山的迷人与壮观,但学生无法理解,只能为完成“有感情地朗读”的任务而朗读。因此,对于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是实现朗读教学最优化的必要手段。语言是语文的精髓。朗读就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理解、品味,从而读出味道。

如苏教版第二册《春到梅花山》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时,可以先让学生把这句话同“盛开的梅花,像蓝天下的彩云”作比较,发现少了“我挨着你,你挨着我”和“片片”的修饰;然后让学生再读这两句,品味这三个词语说明了什么,当学生理解这三个词说明了“梅花开得多”时,就引导学生朗读这句话,读出梅花的“多”。这样学生在朗读时很自然地重读了这个词,读出了“多”的味道。不仅如此,在朗读时,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边读边想象画面。如教学《出塞》时,教师在指导朗读时,结合插图,启发学生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自己就是出征的将士,拿起酒杯,想对谁说些什么?从而深切体会远征边关的将士们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豪迈之情。再出示飞将军李广的资料,让学生们想想飞将军还在吗,为什么让将士们念念不忘?学生在朗读时边读边想象“明月”“边关”“人未还”“飞将”“胡马度阴山”的不同画面,随着感情动态的变化,语调逐渐提高。有的同学还加上了动作,仿佛自己就是出征远行的战士。这样的朗读指导不仅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策略,而且引导学生体会文字的魅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三、安排合理充足的练习,让学生善读、多读

苏教版教材生字量非常大,新课开讲前,学生要做到读准文中生字,读熟生字组成的词语,读顺长句,读通课文,真正做到文章不熟不开讲。这就要求教师沉下心来,舍得把时间花在学生的读上。但如果只一味地让学生自读,缺少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再精彩的课文,学生也读不出所以然。朗读的方式有很多,在细读和精读环节上,教师要设置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加深理解和感悟,有所思考和启迪,受到情感熏陶,享受读书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月光曲》这节课时,笔者就很注意引导学生积极读书、积极悟情、学以致用,进行知识迁移就水到渠成。其中,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如下:1.品读《月光曲》创作背景,体会兄妹情深;(课文第一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内容。)(1)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写了贝多芬几次为盲姑娘弹琴?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第一首乐曲?(2)交流读书感受,重点感悟兄妹对话部分,体会兄妹情深。(3)听了贝多芬弹的第一首乐曲,盲姑娘有什么表现?品味“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吧?”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创作环境,读出理解,读出真情。2.感悟文中的联想部分,体味联想部分的层次和乐曲的旋律。(1)试着用“起先、接着、后来”将联想部分串联起来读一读,读出层次,感悟音乐的旋律。(2)去掉“起先、接着、后来”读出层次,尝试背诵。这一课时的教学几乎是围绕“朗读”进行的,让学生在合适的语境中正确表达并合理运用。

又如张之路的《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童话,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红头和青头两只蟋蟀既神奇又惊险的冒险经历。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红头被卷进牛嘴时的害怕、被吞进牛胃时的悲哀、绝望和青头目睹这一切时的着急不安。当学生入情入境分角色朗读后,又可以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更多的动物朋友。

朗读是一种技能,而任何一种技能的形成都有赖于反复训练,因此,学生要提高朗读能力,提升阅读素养,就必须摈弃烦琐分析、形式主义等做法,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总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线语文教师们如果能长期坚持让学生乐读、会读、多读,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就水到渠成,学生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和阅读素养的提升也顺理成章了。

猜你喜欢

月光曲阅读素养感情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月光曲
月光曲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大学生阅读素养现状分析及高校图书馆对策探究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从“知沟”理论谈城乡学生阅读素养差异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