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多元情境创设的原则与教学策略

2022-03-18池金章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直观道德与法治道德

池金章

(霞浦县西关小学,福建 宁德 355100)

《道德与法治》虽然脱胎于生活,但是属于抽象化的理论,小学生形象思维较丰富,逻辑思维还在初步阶段,理解起来有很大困难。教师若是能充分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教学情境,便很容易将其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共12 册,不同的内容适合不同的情境创设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在明确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多元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保障其实际学习效果。

一、多元情境教学的内涵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吸引学生融入课堂中,以便更好学习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多元情境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运用多种方法,采用不同的手段,有目的地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愿学、乐学、高效学。多元情境教学强调“多元”二字,凸显的是教学实践中不同情境的灵活创设[1],主要包括直观化情境、生活化情境、探究性情境、主题式情境、主线式情境。其中,直观情境或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或通过实物展示,能带给学生直观化的感官冲击,吸引学生融入所创设的情境中;生活情境需要立足所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将学生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融入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熟悉的氛围;探究情境需要有意识地设置问题,以问题为线索推动学生去思考与探究,并在此过程中巧妙融入知识的学习;主题情境则直抒胸臆、开门见山,令学生能一目了然地明确具体所要学习的内容;主线式情境则将若干个情境有效连接到一起,共同形成统一的、具有极强逻辑性的完整教学情境。

二、《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与创设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一)《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且符合时代发展趋势,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法治意识等。这就决定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生活化特点,很多内容都适合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创设情境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像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便契合刚入一年级小学生的实际特点;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有好习惯”等,也与一年级学生需要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一成长特点相符合。[2]

此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与理解能力的增强,教材在难度的设置上也有了明显的调整与提升,这时便可以创设直观化的情境,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等,借由直观化内容的呈现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便于学生理解。

当然,教材中的一些内容适合学生开展思考与探究,据此,教师可以围绕这部分内容设置问题,创设需要学生探究的情境,如“正确认识广告”“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等。借由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深化其对具体知识的认知。

具体来讲,纵观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十二册的内容,其创设情境的形式分布广。直观化情境:呈现有关大自然直观图片及视频便于学生理解,如一年下册“我和大自然”等;生活化情境:契合小学生实际生活使得学生容易建立生活与知识联系,如二年下册“我的好习惯”等;探究性情境:设置探究性问题引导与推动学生深入思考、学习,如三年上册“我们在公共场所”等;主题式情境:依托特定主题便于学生直观认知所学内容,如四年上册“信息万花筒”等;主线式情境:以线串联情境架构形成完整情境体系,如六年级下册“多彩文明,多彩生活”等。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创设情境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上课时注意力很难快速从课间不相干的事物中调整、转移过来。教师若巧妙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感到有趣的同时不自觉地集中注意力,达到思维过渡的效果,为接下来的正常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创设情境有助于建立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选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及其现象,这其实在无形之中拉近了所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有助于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氛围与环境,推动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其认知更轻松、有效地建立起对知识的理解,攻克学习重难点,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

再次,创设情境有助于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小学生年龄小,接触的事物极其有限。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他们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情境中又包含不同的素材及其内容。这在无形之中使得小学生接触的信息与内容越来越多,起到了扩宽学生学习视野、丰富其学识见识的良好目的。

最后,创设情境有助于推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创设与所教学内容高度契合的情境,能充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得学生的身心融入课堂教学中来,此时的学生能根据教师的节奏进行思考、探究,也能主动依据情境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困惑。可以说,情境的创设搭建起了学生与知识之间互动的桥梁,有助于推动学生深度学习,进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三、《道德与法治》多元情境创设的原则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多元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还应当严格注意以下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教学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为教学所服务的,情境的创设自然也是如此。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点,确保不同的情境创设都能紧扣教学内容,服务师生的教与学活动,而不能单纯只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导致所创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无益。这样的情境注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二)趣味性原则

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将思维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教学情境应当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不可过于死板、单调,否则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融入其中的兴趣与热情,以情境推动课堂教学活动有序组织与开展的预期目的也无法有效达成。

(三)操作性原则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讲究一个“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自然也是如此。作为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点,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要创设情境,要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切不可不管不顾,一味地创设,胡乱地创设,这样不仅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且还很容易产生适得其反的不良后果。

(四)探究性原则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多元情境的创设要能起到引发学生产生探究兴趣与求知积极性的良好效果,以吸引学生融入其中,展开后续具体知识的深度学习。由此出发,教师必须要注意一点,即情境的创设要具备一定的探究性,不能仅仅为学生描述内容,而要注重所引入内容的深度,以此促使学生在情境中形成疑问,乐于探究且能主动展开探究。

四、《道德与法治》创设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直观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尚未完全发展成熟,在认知与理解外界事物时更多地依赖自身直观化的思维。因此,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实际特点想方设法创设直观化的教学情境,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其更积极而主动地融入具体学习中来。[3]

例如,在教学“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这一节知识时,笔者有意识地借助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们播放了反映生活中种种浪费画面的图片、视频等。目睹着眼前一盘盘被倒掉的饭菜,看到水龙头里哗哗流出来的干净的清水,学生们恍然大悟般理解了一人一点的浪费积累到一起是这么大的一个量,而这些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可以说,创设直观化情境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为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具体知识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创设生活情境,建立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所学到的知识都是与日常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密切联系的。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知识与内容更是如此。为此,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便可以有意识地将生活中那些学生有所经历的素材引入课堂教学中来,创设学生熟悉且亲切的生活化情境,这样一来,学生会建立起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联系,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悟与体会生活,而这才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本质追求与归宿所在。

例如,在教学“学习有方法”这一节知识时,笔者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对于学习,小学生再熟悉不过了,因此,大家发言的积极性格外热情且主动。大家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交流着、互动着。这一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便为“学习有方法”这一节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创设探究情境,推动学生进行重难点学习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也是有着自己一定的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感受的,且他们能思考、能探究,需要教师做的便是有意识地为其创设适宜的情境,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与相信。从这一层意义展开来讲,创设探究情境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学生置身于探究情境中进行深度学习,同时收获自主学习能力的进步与发展。

例如,在教学“合理消费”这一节知识时,笔者便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适宜其进行探究的一些问题。像“我们会喜欢很多好吃的零食、好玩的玩具,对于这些我们是不是都要将其买回来放到家里呢”“如果爸爸妈妈没有答应我们购买的要求,我们该如何做,去调整、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呢”……这些问题所涉及的情况相信大部分学生都有体会,因此,他们会想要阐述与表达。大家便能据此构建一个充满智慧的认知框架体系,形成对“合理消费”这一内容的更深刻理解。而这显然要比教师只是照搬宣科地对其进行讲解能对其产生深远影响,有助于其直观认知、灵活掌握。

(四)创设主题情境,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主题情境,是指有着明确的中心思想及其意图的情境,其相较于其他情境更能凸显教师创设的预期目的及其所想达到的意向。创设主题情境,有助于学生更精确地明白接下来所要学习的内容,在与情境共互动的过程中有效开阔学习视野,为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做好充分的前提准备。

例如,在教学“传统游戏我会玩”这一节知识时,笔者便有意识依靠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个又一个传统游戏玩法的视频,像“老鹰抓小鸡”“丢手绢”“打陀螺”“摔四角”等。这些传统游戏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当前小学生被各种昂贵的玩具环绕,被各类电子网络游戏包围,他们中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这些既好玩又能锻炼身心的传统游戏。因此,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学生目睹这些传统游戏的有趣玩法,心里不由得跃跃欲试,产生了满满的期待感与尝试的欲望。就这样,通过这一主题情境的创设,既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在无形之中启迪了他们可以多玩耍这些带有民间智慧的传统游戏,而且能为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引导其走到室外多运动、多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创设主线式情境,推动学生深度学习

所谓主线式情境是指由一条线串联起若干个情境,形成一个完整情境框架的教学方法。主线式情境强调统一性,从头到尾围绕共同的主题展开,更能推动学生展开思考,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教学“说说我们的学校”时,笔者从所在学校入手,引导学生回想霞浦县西关小学所在的位置、成立的年月、发展至今得到的荣誉、现在的规模、学校社团活动、校徽、校训、学校布局等。这一番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融入本节知识的学习中。以此为基础,笔者又耐心询问学生对学校的看法与评价、想对学校说的话,以此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内心感知这片生活、学习的地方对自己的重要性,形成热爱学校、自觉维护学校的积极情感。而这便是本节知识所预期的、理想的教育效益。

猜你喜欢

直观道德与法治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数形结合 直观明了
简单直观≠正确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几何直观,相时而动有讲究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