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骈文教学文美与质优的协同挖掘

2022-03-18翁晓君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骈文典故情感

翁晓君

(福州第十一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语文教学由于受历史上文体之争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比较重视古文、相对忽视骈文的现象。这首先反映在教材中文言文的选择上,所选古文的篇目要远远超过骈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出于学时限制的原因,又或是应试需求,大部分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上仍然将重心放在字词翻译等方面,而忽视了“文章”与“文学”的统一。但事实上,不论是语言上的含蓄之美,还是情感上的抒情之优;不论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上,还是在传统优质文化的传承上,骈文都有其独到之处,值得教师深化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探索。

一、赏骈文的含蓄之美

骈文的含蓄突出体现在其抒情方式的间接委婉。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骈文很多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将情感投射于所描绘的情境中[1]。许多流传至今且影响深远的优秀骈文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创设情境,表达思想内涵,如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王羲之《兰亭集序》、王勃《滕王阁序》等就是骈文名篇的代表作。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把握一个重要环节,即引导学生学习借鉴骈文名篇中以生动的语言描述景物、情景的创作方法,通过描绘良好情景气氛,渲染人性审美观念,进而自然而然地创造了正向审美的内涵与生动形象的比喻,有助于引导学生充分挖掘骈文中美的内在要素,进而准确并深刻地理解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哲理思想。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通过描写优美的自然环境来映衬风雅人文生活,“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朴素的文字表述,含雅美生活于其中。描写山脉,以崇山、峻岭作为本色形容,朴素为真,自然色调淡雅;描写流水,言其清澈、平静为主要特征,淡雅之美,环境清幽;写竹林,突出修长、茂盛,充满生机,清和雅致;写气候,点明气清天朗,惠风和畅,突出宁静雅致的环境。通篇文字层层递进,全文叠加描绘各景色,分布点缀兰亭四周;处处充满盎然生机的良好生态,好一幅的暮春山水的优美画卷。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抓住景物的特点,通过不断诵读,让学生体会其中“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之“乐”,进而同后文的“悲”形成转折,启发学生思考情感的转折在于何处,从而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作者创作之时的复杂背景,包括作者有感于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情怀。除了借景抒情,骈文也采用借事抒情的方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感。所谓借事抒情,即引用典故,也称为隶事手法。骈文中的用典鲜明特点是借古明今、以彼喻此,让人们由浅入深的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例如,中学教材中选用的《滕王阁序》课文,其用典之多,可谓是集诸家之精华。此文引用典故的手法有正、反用之分,正用之美令人回味,如引自《汉书·终军传》的“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作者是借此表达了内心之困惑,即年龄相若于终军,却请缨报国无门路;反用之妙亦令人称奇,“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就是引自《晋书·阮籍传》典故之一,作者借此表达自己要明志振作、自强不息,而决不能够像阮籍那样萎靡不振,沉沦不起。实际上,引用典故还有直接与间接表述之分,如朗朗上口的“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就是直接引用典故之言,其中上一句是引自《世说新语·言语》,而下一句则是引自《列女传·母仪篇》,作者直接表达了自己虽不是名家豪门出身,但依然要注重自我修养,决不可懈怠之意;间接表述之语也十分巧妙,“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是引自《晋书·吴隐之传》中名句之一,作者借此来展示强行振作的决心,尤其是表达了要在逆境中更加坚定的心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典故的来源,引导学生思考典故与作者际遇中的相似或相反之处,并依此揭示以典借喻的具体内涵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深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真切情感与深刻哲理。

二、赏骈文的情感之美

有学者认为,骈文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2]。而这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审美情感的生动形象表达方面,只有“情致婉约,摇曳生姿”,才能生动表达骈文的气韵曼妙之美感。实际上,骈文往往以丰富的情感来表述作者对人或者事物的看法,文字或喜悦、或悲伤、或感慨、或萧淡,随着作者对现实事物或者历史典故的认识加深,语句可以由淡变浓,由轻变重逐渐递进,以不同语句变化形式表达作者的情感,或喜欢、或爱恋、或讨厌、或召唤等,这些都能使作者与读者获得审美体验。值得关注的是,人们按照审美标准对物质或人文现象进行深度感受与审视评价,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审美情感,在进行系统比较与人为评价之后,就会相对应产生一种富有思想碰撞的内心体验,不同个体的内心体验显然是各异的[3]。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情感思绪与作品描绘的客观景物产生碰撞,或者与典型事件产生相互交融,这需要引导学生充分把握骈文的抒情特征。

例如,李密在《陈情表》中述:“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形象地简述其儿时丧父、母亲改嫁的不幸遭遇,老祖母含辛茹苦抚育自己,表达了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真切感情。可谓是:语言虽朴素,则句句感人肺腑,故事催人泪下;表述虽平凡,则字字凄切哀婉,孝心情真意切;就此,作者在闲适静谧的情境中依然透露出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孤高和人生苦短的哀叹,这种悲喜交织的情感一直渗透于字里行间。

骈文中“文”与“学”是一个整体的两面,从“文”到“学”深刻描述了人们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的心理嬗变过程。中学骈文教学除了传授基础知识之外,要通过“文”中之“学”,充分领略“文”的美质,深刻理解“学”的真谛。优化骈文作文教学一个很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作品展示正向赋能,同时要给读者以审美情感的享受。骈文既要传授优秀骈文的“文”之经典,更要挖掘优秀骈文的“学”之哲理。为此,活化骈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哲理认知很好地组织意境,并用优美文字表达出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更要突出意境创设与思想内涵的研究统一,既要有效引导学生欣赏骈文整齐的格律与华丽的文辞,更要将“美文”与“深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美文阅读而产生审美情感,让学生通过作文创作而促进正向赋能,不仅提高审美水平,而且强化时代担当。只有懂得欣赏美文,才能实现意境合一,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重点是让学生在作文练习中,深刻理解并熟练运用对偶、排比、对比等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增强灵活运用修辞句式和创新意境写作能力,增加文学精美色彩。

三、挖掘骈文古为今用之潜力

活化骈文教学的要义在于充分了解历史背景,古为今用;充分挖掘美文内涵,超越升华;学习借鉴创作方法,突破传统约束;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优秀骈文的鉴赏能力,体会优秀骈文的美文美质,让中学生在作文训练中明确具有时代感的鲜明主题,学习借鉴与熟悉运用骈文的一些修辞手法,只有学以致用,才能体现应用价值与实际意义[3]。另外,骈文具有畅通的文脉、整齐的文气,更易于诵读,便于熟记于心。实践表明,优秀骈文之所以流传至今,很重要的原因是文章涵括天地阴阳变化、九州风物规律乃至体制沿革成效及其人才兴替贡献等,将那个时代的文化之盛、之美、之秀,集中于朗朗上口优秀骈文之中,进而给人们留下无穷的思索。只有将骈文的逻辑美、文字美、对称美、音律美、思想美有机地统一起来,写作示范作用就更为突出。学习不同时代的优秀骈文,就是要让学生在正确审视发展历史之时,学习如何记录难忘历史的文章之美,力求提高审美水平与练就文辞口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在创设情境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对偶、排比、对比等手法,力求在写作中予以活化运用。文言文教学以朗读为基础,教师应当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多读,如听范读、同桌互读、点评同学朗读等,通过多种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对偶、排比手法所带来的声韵上的回环往复;多评、善论,从正反对偶学习对比;既要丰富作文内容,又要注重创作手法,以达到充分了解骈文表现手法与深刻表述内涵的目的。对教师而言,更为重要的是要着力引导学生应用综合写作方法,把要描绘的画面、人物、情调或气氛等逻辑递进地表达出来,充分体现层次美,交叉美,决不能平铺直叙,更不能简单堆积,要力求与学生作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融合,只有如此交叉递进,穿插其中,才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水平与作文质量。充分挖掘骈文含蓄之美,并在写作中加以学习运用,这或许就是文言文教学中骈文与散文的相同之处或者相似之处。俗语道“师其意不师其辞”,能将古典文化作品的气脉吸收、创新并运用到现代文写作过程,这无疑是有益的。毛泽东同志的磅礴大气又诙谐幽默白话文无不令人钦佩,这跟他长期熟读骈文和赋文密切相关。整个教学过程,要强化学生对优秀骈文作品的深度阅读与要义分析,不断强化学生的领悟内涵能力与畅读作品的审美水平,这一过程应当是主动的、不受任何拘束的。只有充分调动积极性,把握时代性,激活兴趣点,才能实现“教”与“学”递进互动,“活”与“化”的有机融合。

猜你喜欢

骈文典故情感
北魏新贵族的形成与骈文的新变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论明清之际骈文的经典化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启事一则
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