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中公民意识与工匠精神融合培育探析

2022-03-17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工匠公民培育

梁 成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高职院校既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又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民主和法治的人,即合格公民。在高职学生中实施以国家观、社会观、权利义务观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公民意识教育,可以从精神层面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内在支持。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高职院校应立足新发展,更新教育观念,制定一套体现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完备教育体系。“职教20条”明确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提出要尽快形成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为此在实施公民意识培养基础上形成一体化、全方位的工匠精神的实施路径,有助于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一、公民意识与工匠精神的内涵关系:双向互动机理

在厘清中国公民意识内容的基础上,探讨工匠精神与公民意识能实现结合的条件与机制,努力创造具有中国化特征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公民意识强调的是职业规范,工匠精神强调的是职业道德,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契合性,相互促进可以起到激励作用。

(一)公民意识视角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架构

工匠精神所涵盖内容和公民教育内在要求具有契合性,是相互贯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发展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充斥着机遇和挑战,负面思潮更容易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实施有公民教育特征的工匠精神培育,可唤醒高职学生公民意识和契约精神,完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宗旨和目标。

(二)公民意识视角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现路径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主体性会凸显和觉醒出来。在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第二课堂、实习实训等场景下,重塑高职学生主观世界与内在精神,探索学生工匠精神的实现路径。高职院校作为开展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阵地,在学生体验、理解和思考中,应探析如何进一步内化工匠技艺和工匠文化、塑造校园强大理想信念和道德风尚、倡导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自主价值追求。

(三)公民意识视角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评价机制

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实现路径,对学生培育实效和价值观建立评价机制,即工匠精神培育应与学生公民教育相配合。注重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多维度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及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

二、公民意识为工匠精神奠定现实基础:把握培育导向

工匠精神是当下高职教育必答课题,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公民意识的最佳时机也是大学阶段。工匠精神既着力培养德技双修人才,又与高等教育的初心——立德树人相契合。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应放在学校和社会两个维度进行讨论,学校的“教”关注公民观念的教化和引导,社会的“做”关注公民意识的形成和成长,无论是技能与态度,还是在价值与目标等方面,都不断输入工匠精神和文化,最终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够真正做一名合格公民。

教育过程中秉持的观念会直接影响教育的产物和结果。教育价值观念转型必然会给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模式带来转变。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是当下“精益求精”的代名词,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好、做精,并持续投入精力、尽心尽力。从公民意识视角探讨在高职学生中实施分层、立体的工匠精神教育模式,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渗透到高职学生实现目标、追求价值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终会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的合格公民。

公民意识的养成既可作为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是工匠精神养成的重要途径。学校公民意识和工匠精神的服务对象都是学生,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应呼吁回归学生主体地位,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培养健全完备的职业人格,以生为本,让高职院校成为工匠精神培养的沃土,工匠精神的培养模式也不会成为简单的技能传授,学生个人也会得到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践活动中锻造工匠精神培育范本,使企业文化、大国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成为培养核心,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会立志成为一名合格的职校人,逐渐成长为各行各业中的大国工匠。

三、公民意识视角下工匠精神的培育标准:良好“蓝领工匠”

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蓝领工匠”特质,在将来工作岗位才会有更多交流互动提升的空间。根据行业内广泛认可的规则和标准来培养有公民意识标识的“工匠文化”,这是职业素养、纪律观念和公民教育的体现,也是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方向。高职学生形成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和信念,把成为“大国工匠”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才会与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同向同行。

工匠精神从认识到付诸行动,再到最后形成信念,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学生需要在反复实践和反思中,才能将自己“放进去”,才能唤起自身的公民意识和自我潜能。工匠们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衍生的工匠精神必然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精神,大国工匠身上散发的强烈爱国之情,正是不断攻坚克难、取得技艺上的突破、完成艰巨科研任务的驱动力。在工匠精神的实践活动中弘扬体现国家观、社会观、权利义务观的公民意识,才能干好手头上的工作,干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学校是工匠精神的孕育摇篮,企业则是工匠精神的成长摇篮。鼓励企业深度融入和参与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更多联动,推行合同订单班、1+X制度等,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专业和行业。高职学生终会走上工作岗位,当他成为社会的一员时,已经通过教育具备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已经完成一定程度的社会政治化,这也彰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公民教育优势。构建这一类型公民意识,学生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科学把握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个人成长与国家富强的整体关系,以一种“蓝领工匠”面貌实现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四、公民意识覆盖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有效融合路径

(一)推动课程教学的改革

在专业课程中输入公民意识,以教育强化工匠精神培育。专业教师备课环节中应寻找体现公民意识的元素,结合技能技艺的讲授,在练好学生内功的同时提高工匠精神培育的实际成效。专业教师应积极讲评重要社会事件,用时事政治内容丰富工匠精神的内涵。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公德意识等都可以成为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专业教师在展示核心技能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处理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更好发挥公民意识的教育意义。专业教程应更加重视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存在于各行各业当中,在教材和教学中要倡导社会平等观念,职业可以成为每个人的舞台,只要发扬工匠精神、工匠文化,就能在劳动中展现个人价值,感受到职业幸福,激发学生的“工匠梦”。

(二)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育人活动

每年举办工匠文化周活动,开设创新创业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体验职业环境,提升职业素养,形成良好的职业人格。发挥劳模和大国工匠的榜样引领作用,讲好劳模和工匠成长成才故事,在主题活动中让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传承发扬下去,成为高职院校的指向标。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发挥专业特长服务社会,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收获信心,促进良好公德意识的形成。分析高职学生成长机制,拓展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找到适合培育工匠精神的社会实践教学场所,带动学生深入企业、深入一线,增强学生工匠精神的体验感和互动感,建立健全活动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奠基作用。

(三)营造工匠精神养成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应坚持“合格教育”“兜底教育”,而不是“掐尖教育”“精英教育”。应当摒弃对匠人的刻板印象,宣扬优秀工匠的成长事迹,特别是本校优秀的毕业生。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专题报告会、座谈会,介绍优秀工匠的学习成长历程、就业人生轨迹,于实处发力,于干处创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对什么是一个“好公民”、什么是一个“好社会”、什么是一个“好国家”方面形成共识,在德育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社会进步而奉献自我的崇高信仰,形成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人民命运休戚与共的情怀。

合格公民的最终落脚点仍是工作实践,高职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锻炼机会,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做到学有所依、学有所托,提升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满足时代所需,技能素质和综合素质双向推进,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效果。

猜你喜欢

工匠公民培育
论公民美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