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泽城汤帝庙相关问题考述

2022-03-17王广广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阳城县重修建筑

王广广

(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山西 晋城 048026)

泽城汤帝庙坐落在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固隆乡泽城村东北,四周地势宽阔平缓,耕田环绕,绿荫依依,风光独好。

阳城古称濩泽,西汉濩泽县的治所就在今泽城村东北200 米左右,属河东郡,现城址尚存。东汉在此范围内建立濩泽侯国,行使县的职能。三国魏废侯国复置县。北魏兴安二年(453),阳城县治由泽城移至今日县城。1982 年,濩泽县故城被阳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汤帝庙就建在这块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土地上。

一、“成汤祈雨”传说及相关记载

上古时期,旱灾严重时常焚人求雨,“成汤祈雨”的神话流传了数千年。故事讲述了汤帝以自己作为祭品自焚,向上天谢罪求雨的故事。传说阳城县域内的析城山,是成汤祈雨的桑林之地。晋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商汤的先祖契曾帮助大禹治水,因功封于商地(河南商丘),因此有商汤一族源于晋南之说。商伐夏自东向西一路争战,以晋南为中心战场,最终取得胜利。商汤立都城为西亳(今河南偃师商城、一说郑州商城),阳城与晋南接壤,同属王畿之地,处于商部落的活动范围,以上史证使商汤析城山祈雨成为可能。

《禹贡》《太平寰宇记》均有析城山的记载,相关记载同时收录于《泽州府志》。《禹贡》记:“山甚高峻,上平坦,下有二泉,东浊西清,左右不生草木,数十步外多生细竹,其水自山阴东入濩泽水。”《寰宇记》云:“山顶汤王池,俗传汤旱祈雨处,今池四岸生龙须草。”旧志云:“周四十里,上有二泉,亢旱不竭,与济渎通。”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析城山地貌良好,不竭的水资源注入濩泽水并与济水相通。至今,析城山顶的汤王池(娘娘池)依然水量充沛,到有水的地方祈雨自然符合人们的正常心理。

就目前发现的文字史料,汤庙祈雨可以追溯至唐末。2013 年春,有工作人员在阳城县寺头乡马寨村南岭汤王庙遗址考察时,发现一通北宋开宝三年(970)《敕存汤王行庙之记》石碑,此碑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关于汤王行庙的记载,现存阳城县博物馆。碑文歌颂了汤王的历史功绩、焚身祈雨的兼爱品格与圣王情怀,记述了泽州阳城县长安乡长兴村(今寺头乡马寨村)在唐宋时期修建汤王行宫的情况及行宫的形制。从碑文“咸通一十五载(874),重修殿宇廊轩”得知,此汤王行庙于唐懿宗咸通十五年以前就已创建,析城山汤王祈雨在唐末已初步形成。

析城山圣王坪被认为是汤庙祈雨最初的遗址,也是晋城地区成汤祖庙遗址所在地。《山右石刻丛编》收录了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加封析城山神敕》碑记,碑文记载了政和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奉圣旨特赐析城山商汤庙嘉润公一事。《泽州府志》所载金代状元李俊民撰文《析城山重修成汤庙记》中有相同记录:“宋熙宁九年(1076),河东路旱,委通判王伾亲诣析城山祷雨,即获休应,十年(1077)五月牒封析城山神为诚应侯。政和六年三月,析城殷汤之庙可特赐广渊之庙为额,诚应侯可特封为嘉润公。”碑文记载了神宗、徽宗两位皇帝加封析城山神的敕文。由此可见,析城山汤王祈雨最迟于北宋时期就得到了官方认可。

晋东南地区的汤王庙以阳城县居多,唐、宋初建时比较分散,至清代时汤王庙已遍布全县各地。《山西通志》载:“成汤庙,在西南七十五里。相传成汤祈雨于此,有二泉,亢旱不竭,与济渎通。宋熙宁九年(1076),河东路旱,遣通判王伾祷雨获应,奏封析城山神为诚应侯。政和六年(1116),招题殷汤庙额曰广渊,晋封山神为嘉润公,敕书勒壁。宣和七年(1125)重葺……金时庙存九楹,烬于火……元元帅延陵珍重修,状元李俊民撰记。后陕西副使石凤台、邵武知府原蒙建祠山上……”以上摘录了存于析城山汤王庙宋代敕封碑的内容,并记录了析城山汤王祠庙的续建情况。从中可知,金元时期汤王祈雨同样很受重视,并且进一步向阳城周边地区扩展。

根据碑刻记载,汤帝庙正殿供奉成汤大帝,东偏殿为显圣王白龙神、五瘟神,东耳殿为吴王;西偏殿为释迦牟尼、三大士,西耳殿为高禖(子孙祠)。院落外东南角小院供奉蚕姑、牛王、咽喉神,西南角院落供奉五虎、风神。

泽城汤帝庙是当地社庙,承担社祭之职。迎神赛社、春祈秋报是社祭的表现形式,民间祈雨常会融入其中。汤庙祈雨、析城山取水都是民间祈雨仪式的主要内容。出现严重旱情时,就会专门举行祈雨仪式,上析城山取水则是民间祈雨的重要环节。因析城山路途遥远取水不便,古人也懂得变通,随之形成了不同的取水地点,崦山就是一处取水之地。《阳城县志》卷五“风俗”篇云:“迎神赛社,断无不洁之染盛,祷雨祈年尤深严肃。每岁仲春,各里人民向析城、崦山换取神水,仪从靡费,不能枚举。”

二、关于泽城汤帝庙

(一)泽城汤帝庙的创建历史

《豆村重建舞庭之记》立石于金泰和八年(1208),由金代进士刘居简撰文,现石碑不存,有碑拓存于阳城县档案馆。碑文曰:“玆殷王庙者,豆村泽城皆属焉。自正殿暨土地堂共之,由东厢及舞庭系豆村,由西厢及端门系泽城,各执县据。而舞庭之坏,独豆村当重修之。其轫基于皇统岁在乙丑,迨泰和甲子,垂六十年矣。”根据碑文记述,泽城汤帝庙创建于金皇统五年(1145),为豆村、泽城村共有,豆村于泰和四年(1204)重修了舞庭。

现存于泽城汤帝庙内,勒石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重修成汤圣帝碑记》开篇追溯了汤帝庙创建与重修的历史,“古濩泽县,天宝间(742—756)迁东,□□改为泽州,由衙道土地祠前,居民建立汤帝祠焉。盖有年矣。其开基始于皇统,至永济石立,记岁六十重修焉。分殿东厢房至东行廊、舞庭属豆村,分殿西厢房至西行廊、端门属泽城,一时改造焕然□目,独舞庭称最。”唐天宝年间,古濩泽城东迁,民众在官道土地祠前修建汤帝庙,开基动土于金熙宗皇统年间(1141—1149),至完颜永济当政时立石,用于记录六十年后的这次重修。关于建庙时间与汤帝庙归属关系的追溯与《豆村重建舞庭之记》的记载基本相符。

舞庭在金皇统五年(1145)创建后,金泰和甲子年(泰和四年1204)进行了重修,后又在嘉庆元年(1796)前三年增加了石柱,从目前遗留的石柱形制来看,应该是从北向南第二排两根石柱。正殿的创建年代无可考,但根据清雍正九年(1732)重修的梁架题记,元至元二十年(1283)进行过一次建修,这就是析城山在元至元十七年(1280)认可其为一道正式行宫后进行的一次修复。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包括之前提到的清雍正九年(1732)和清光绪三年(1877)。其他建筑的创建年代也没有准确记载,重修时间都集中在清代。

因之前祭祀中献舞演戏的功能由位于中央的舞庭承担,所以之前碑刻中记载的端门,只是一个普通的山门,并没有倒座戏台的存在,但后期由于戏曲形式的变化和祭祀的需要,就在端门的位置修建了下层能出入、上层能演戏的戏台。但修建年代没有准确的记载。山门前的两根石柱记载是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所置办,应该是其重修时间,因为在清乾隆乙未(乾隆四十年1775)的碑刻中记载了修补戏楼,说明戏台创建年代要早于清乾隆时期。

(二)整体建筑形制及主要单体建筑

泽城汤帝庙在泽城村东北100 余米处,地势北高南低,东瞰府底村,南临濩泽河,西望朝圣山,北靠黄龙山。整个院落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768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建有山门(上为倒座戏台)、舞庭、成汤殿,两侧有妆楼、廊房、偏殿(两侧各有耳殿)。山门的正门两侧各开一处掖门,为东华门和西华门,庙外东南和西南角各建有一个偏院。

1.山门(戏台)

一座建筑,两种功能,山门与倒座戏台面各南北。正中是大门,两侧是东华门、西华门。山门前檐的两个狮形柱础雕工精细、栩栩如生,为雕刻技艺的上乘之作。

上下两层,面宽三间,进深七架椽,悬山顶式建筑。一层为山门,二层为倒座戏台。一层采用石质柱础、柱支撑承重,承重后尾插入墙中,承重梁上托楞木、支条、楼板。戏台柱上设大额枋,上置柱头科、平身科斗栱共七攒,其中柱头科斗栱四攒,平身科斗栱三攒,斗栱为五踩,外拽单杪单下昂,耍头为龙头变体,里拽双杪。

戏台进深2/3 处安装“出将入相”隔扇,区分前后台。隔扇正中横披题曰:“当作如是观”,两侧绘有戏曲故事。前后屋顶施天花,明间天花正中向内凹进,凹进部分呈八角形,内用木条钉成阴阳八卦图。戏台梁架为七架梁前端置于额枋上斗栱后尾,后端置于后檐墙柱头之上,五架梁上立瓜柱,柱上置三架梁,三架梁两端置平檁,中部立脊瓜柱,脊瓜柱上依次为随檩枋、脊檩。脊檩两侧用叉手支撑。梁架纵向有额枋、平板枋、随檩枋相互联系。

2.舞庭

金泰和四年,豆村重修舞庭,在原有基础上增高拓宽,使其更为广阔。“是以一十二人自相纠合,辙为重建,比之旧制增益其广阔,高大其梁栋,勾心斗角,檐牙轩昂。”历经近八百年风雨,这座金代舞庭依然完好保留至今,离不开历朝历代的修缮与维护。目前所见,梁架与斗拱仍保留了金代的建筑形制。舞庭进深六椽,面阔一间。歇山顶,山花向前,飞檐上翘,出檐深远。舞庭、戏台多采用山花向前的建造方式。石质台基之上东西各四根小混棱砂石柱,雕有阴刻花卉、钱币纹式,底部为方形素平起沙石柱础,柱头额枋粗大,东西两侧不施阑额。大额枋上共施斗拱二十攒,除柱头和转角铺作外,补间铺作南北各三攒,东西每间各一攒,为单抄单下昂五铺作,柱头铺作和转角铺作耍头作昂形,明间补间铺作出斜拱,符合金代建筑特点。后世,庭内另增加八根木柱,同石柱一起支撑起梁架和屋顶。

屋顶梁架异常精巧,各类建筑构件相互穿插、连接,向我们展示了一组匠心独具之作。柱头铺作耍头作昂形,耍头后尾由昂尾、华拱及抹角梁相托,上置大角梁,承接下金桁与采步金梁。各补间铺作出真昂,尾部有十字斗拱直承下金桁,因此,四椽栿(五架梁)被省去,直接从六椽栿(七架梁)上起二根蜀柱托平梁(三架梁)。蜀柱下有合 ,两侧有托脚支撑,托脚与昂尾相嵌,平梁上带叉手及合 与蜀柱共同承接十字拱托脊桁,六椽栿下有随枋相辅。梁架结构严谨之外还要加入美的元素,每间襻间枋、平梁之间用两组各四根撑木相互拉接呈伞状,再由垂莲柱固定,这个简易的藻井造型使整个屋顶很有设计感。

舞庭创建之初承担着祭祀和演出双重职能,既要满足祭祀供盏礼仪的需要,又要考虑观众观看戏曲表演娱神娱人的便利。因此,采用南北纵向构建,将人群放置两侧可谓一举两得。

3.成汤殿

正殿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前出廊,单檐悬山顶。

前檐四个方形抹角砂石柱,柱下设鼓礅础。前檐金柱间施隔扇门,明间额板书“成汤大帝”。檐柱之上承托大阑额,阑额上置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柱头五铺作单杪单下昂,耍头多为龙头,唯两侧角柱柱头铺作削成昂形,而且是转角45°铺作,使正面形成歇山式屋面。纵向之明间补间铺作出大斜拱。

梁架结构为六椽栿对前剳牵,前剳牵出头为柱头铺作耍头后尾,前剳牵上置蜀柱、平槫,形成廊步脊槫,通过采用椽搭接,形成一个屋面,六椽栿上置蜀柱于前檐金柱,共同承托平梁,蜀柱对后剳牵,承托后檐下平槫,平梁上再施叉手、合沓与蜀柱,借助十字拱撑起屋脊。纵向每间皆置攀间枋相连。

4.东西偏殿

东西偏殿形制相同,面宽五间,进深六椽,一层单檐双坡悬山顶建筑。梁架结构为五架梁直达前金柱与后檐柱,其上立瓜柱,承托三架梁,三架梁两端置随檩枋、金檩、后檐檩,中部立脊瓜柱,柱头设随檩枋与丁华末亥栱相交承脊檩,两侧施叉手支撑。前廊梁架为金柱柱身出单步梁,梁头与异形正心瓜栱相交置于前平板枋承前檐檩。瓜柱、脊瓜柱纵向用枋拉接。

5.东西妆楼

东西妆楼形制相同,倒座,二层,面宽四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一层平面成矩形,设一门三窗;二层出廊,设一门三窗,地面方砖铺墁。

梁架结构为五架梁通达前后檐,后出单步梁,承托檐檩,五架梁上置瓜柱支持三架梁,三架梁两端置檁,中部立脊瓜柱,脊瓜柱上依次为随檩枋、脊檩。脊檩两侧用叉手支撑。梁架纵向有拉接枋、随檩枋相互联系。

(三)附属文物壁画彩绘

汤帝庙的正殿和偏殿都不同程度地保留有壁画和彩绘。壁画以汤帝殿内墙的为主。

1.壁画

壁画是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绘画的一般规律和元素,如构图、色彩、造型、线条等。但壁画又和其他绘画存在着很大差别,壁画是与建筑紧密联系的,是画在建筑中的艺术展现,是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体现出老百姓所具有的群体共同意识和感情。这些壁画世代相传至今,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断变化,丰富与创新其内涵,逐渐呈现出很多富有地域特色的作品,反映了当地所具有的文化气息,以及一种民族精神和气质。汤帝庙正殿、东偏殿后墙和山墙都有壁画。渭水访贤、老子出关都是壁画的内容。

2.彩绘

彩绘和壁画的表现内容和思想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运用的地方不同,彩绘多用于木质结构的表面。汤帝庙的彩绘主要集中在正殿和偏殿的走马板上。根据内容大致可分为佛教类、道教类、民间神类、孝子类、高士类和博古图案类等。

三、泽城汤帝庙价值评估

(一)历史价值

泽城汤帝庙集金、元、明、清历代建筑艺术成就,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特色与风格,同时经过百余年的文化积淀,完好地保存有彩绘、壁画、石碑等文物艺术珍品。庙内现存大量碑刻记载了历代修葺和迎神赛社的经过,与实物相对照,是研究当地建筑风格变迁和社会历史状况不可多得的生动实例,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

(二)艺术价值

成汤殿的壁画、彩绘尤其精美,栩栩如生,静观若动,神态生动自然,笔法细腻精妙,堪称精品。舞庭木结构形式少见,工艺精湛,错落有序,繁而不乱,自然流畅,实为不可多得的珍品。无论文物本体还是附属文物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三)科学价值

汤帝庙的建筑是研究金至清代木结构建筑科学的直接、丰富的信息源,也是研究山西木构架建筑地域风格珍贵的实物资料。在中国建筑史、材料力学、建筑力学、建筑美学等研究方面,极具教科书意义,对研究历代建筑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舞庭在建筑力学和建筑美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值得我们今天认真研究和借鉴,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遍布山西阳城的商汤庙构成了众多的祈雨文化空间,民众传承的传说和仪式是祈雨文化的遗存,这些构成了祈雨的文化链。阳城的农耕生活和蚕桑文化是祈雨文化形成的动因,而汤帝崇拜的文化心理是民间祈雨的精神需求。这充分说明阳城的成汤祭祀文化和汤庙祈雨文化在农耕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阳城县重修建筑
阳城县“耕心微写”课题组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阳城县林权抵押贷款改革经验浅谈
学分制下高校重修工作持续改进路径研究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阳城县:“一一四四”开展“以案促改三服务”活动
敦煌写本《曹议金重修开元寺功德记》考释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