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双身份”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与理论逻辑

2022-03-14谢小燕

关键词:助理身份群体

谢小燕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学习习惯差、责任意识不强、就业后频繁跳槽、职业认同感低等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对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学生身份的認同感低。广东N学院探索“学生+X”双身份育人模式,即在大一阶段实行“学生+队员”,大二阶段实行“学生+辅导员助理”,大三阶段实行“学生+准员工”。理论和实践证明“学生+X”双身份育人模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对高职院校文化、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身份及未来职业的认同感。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不良现象;“双身份”育人;认同

一、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现实困境

高职院校的生源很大部分是达不到本科分数线或者达到了本科线但是落选了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由于各种无奈的现实原因就读于高职院校。这其中的部分学生并不认同自己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这个身份,抱着能毕业就行的态度来高职院校读书。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这种对自我身份的不认可、对学校的不认同,导致了其对未来就业的担忧,甚至有少部分学生产生了在高职院校读书没有未来、没有出路的心理暗示。在负面心理作用的情况下,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出现学习兴趣低和学习主动性差、就业后对职业认同感较低、工作不够踏实、跳槽率高等现象。

(一)学习习惯差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复练习形成并稳定下来的学习行为方式。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反,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有巨大的阻碍作用,最终成为学习习惯危机。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关乎着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成为“优秀生”还是“差等生”。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没有学习目标、更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基本上是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来学习。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走神,或玩手机,或交头接耳,或迟到,或早退;甚至少部分学生直接逃课在宿舍打游戏、睡觉等,考前临时抱佛脚,甚至有部分学生考前也不抱佛脚;部分学生虽然有心学习,但是由于不善于与他人进行学习交流,不善于利用学习资源,不善于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学习效果不佳,学习成绩难以提升。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挂科严重,以致于学生产生学习恐惧症、情绪焦虑症,最终导致学校学习资源、教育资源的浪费,这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二)责任意识弱

责任就是做好自己分内应该做的事情,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使命。只有拥有这种心态,才能把事情做好。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甚至部分学生干部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通常是抱怨、不情愿、不理解的,觉得自己不应该被安排这么多任务,感觉自己被压榨,所以处理事情总是敷衍了事,做“完”就行,而不是高质量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就是责任意识弱的表现,这一表现通常会延续至学生实习就业、学生就业后,对于工作通常也是敷衍了事、马虎完成即可。

(三)就业后跳槽频率高

据统计,2018年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入职不到半年就离职的学生高达42%。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初次就业后通常对于自己的工作环境、薪资报酬、工作内容、人际关系感到不满。迫于现实工作境况,很多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在入职2个月后由于工作不顺心选择离职。然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要想熟练掌握一个岗位的工作技能,通常需要2年的工作时间。学生在未获取岗位技能的情况下就贸然离职,对于其之后的职业发展十分不利。

二、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困境的原因

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学习情况差、责任意识弱和就业后跳槽频率高的主要原因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身份的不认同及对未来职业的不认同有很大关系。

(一)学习动力不足

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良好的学习动力,可尝试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或者鼓励学生参与社团,通过社团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让“学困生”向社团优秀学生看齐,从而养成学生自动自发的学习习惯。

(二)对高职院校学生身份认同感不高

较多社会人士通常会给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贴上“高考失败者”“学习落后者”等标签,同时高职院校也被社会划入高等教育最低层次。这使得部分学生不愿意报考高职院校。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国内的认可度低、吸引力弱。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对于自己高职生的身份也是十分不认同的,他们来到学校读书的部分原因是为了完成家人安排的任务,混个毕业证而已。其在行为上的懈怠和不作为使得培养“思想道德好、实践技能高、综合素质高和就业质量高”的人才目标无法顺利达成,导致职业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企业技术性人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在当今城市化加速进程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人口流动和网络信息给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更加加剧了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对于自我身份的不认同感。面对这种情形,高职院校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引导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认同校园文化,认同大专生身份。

(三)对职业认同感不高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可能会成为蓝领,或者部分企业要求毕业生到企业车间实习数月,再提升到管理层。但是部分学生难以接受蓝领这个职业,哪怕是短暂的几个月也不能接受。这普遍反映了大专生对自我职业认同感不高,尤其是蓝领这个职业身份。面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应当提前让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教学,让学生尽早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认同自己未来的职业。

三、广东N学院“双身份”育人实践路径

基于以上不良现状,高职院校应着力创新育人模式。高职院校应帮助学生不断拓宽视野,广泛接触各个学科领域,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并最终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地域優势帮助学生拓展素质,如帮助学生利用好图书馆资源、旁听非专业课程、参加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模块的知识,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亦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利用军事化管理手段对学生进行行为约束,培养学生的自律性;二是让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三是让学生深入参与企业实践,精准掌握企业的运作流程,学习企业文化精髓,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

广东“N学院”为了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习惯不良、责任意识弱、职业认同感低等问题,创新性地采用“学生+X”双身份育人模式(如表1所示),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律性、自主学习性,提升学生对学校、未来职业的认同感及对社会责任意识。“学生+X”双身份育人模式即在不同年级赋予大专生学生以外的身份。一是招纳部分大一新生进入学校军政教导队。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集中管理、集中体能训练,严格管理他们的作息时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成长。二是选拔部分大二学生担任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他们通过参与新生班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培养交流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及干部责任意识。三是在高年级大三学生中大范围推广企业实践教学,让学生提前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学习,精准掌握企业运营流程、模式,熟悉企业文化,提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

(一)采取“学生+队员”双身份的管理办法

将准军事化素质考核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接受团(校)、营(学院)、连(班级)双管理。建立“一日生活制度”,早操、课前队列、上课出勤、晚上就寝、外出请销假、大型活动等实行报告制度,宿舍内务实行“六净”“六无”“六整齐”标准,再辅以每日仪容仪表检查、每周升旗、每月军事文化固定学习日,,这些规章制度和培养措施使得学生养成按时作息和遵守纪律的习惯,规范了学生礼仪行为。

(二)采取“学生+助理”双身份的管理办法

充分利用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实行“助理制”,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目标的能力。建立“助理”指导流程。第一步,将每天岗位任务按步骤分解为若干个小任务布置给学生,由学生制定目标、计划和实施方法,提升学生制定目标能力。第二步,辅导员检查助理们的任务执行情况,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助理及时修正,学生执行任务能力得到提升。第三步,评价任务完成情况。通过反思不足,引导学生助理自主学习课程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自主学习领导能力、管理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建立“助理”考核制度,并评定相应等级,提升学生反思能力。

(三)采取“学生+准员工”双身份的管理办法

校企共研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开发“专业课程+企业认证课程+企业工作项目”的“校企融合”型课程体系,由学校导师(专业导师、课程导师、思政导师)和企业导师(企业技术骨干)组成双导师。根据双课程体系,在学校企业双环境中实施教学。学生学习的同时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运营、管理,并接受“学生成绩+员工岗位”双考核,学生职业信念、珍惜岗位、尽职尽责、崇尚技能的职业认同感得到提升。

四、高职院校“双身份”育人模式的依据

学生通过扮演“学生+军政教导队队员”“学生+辅导员助理”“学生+企业准员工”等双身份,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其根本原因在于“双身份”育人从根本层面改变了学生对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身份及未来职业的认识。

(一)群体文化认同理论

广东N学院“学生+X”双身份育人模式的成功是基于学生对军政教导队、助理团、校企合作单位等群体文化的认同。学生认同该群体文化,因此认同军政教导队队员、辅导员助理、企业员工这些身份。身份认同主要指某个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集体身份选择。学生会根据特定的群体身份来理解群体等外在世界并且根据群体身份进行自我行为约束,换句话说身份具有某种特殊的价值意义,学生会根据这些身份来进行自我调控。“认同( identity) 是人们实现从思想到行为转变的关键点。人们只有从理性和情感上对群体文化产生认同,才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这个群体,才能自动自觉地遵守该群体的行为准则,并且成为该群体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身份认同的有效动机就是主体会将个人行为焦点聚焦于与自身身份相一致的行为上,也就是说符合他们现在是谁,或者未来是谁的身份。身份认同过程同时也是自身道德素质、职业素养的养成过程。所以说“双身份”育人模式不仅仅从知识、技能层面培养了学生,更是从价值观、人生观层面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文化认同的建设可以在各个不同领域展开,各个领域的文化认同都将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有学者认为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并不是独立于环境而存在的,恰恰相反是受环境影响而动态塑造出来的。

(二)群体文化内在优势

广东N学院的军政教导队、辅导员助理团、实习企业皆是学校经过多年培育或精心挑选的优秀团体或者法人实体单位。这些团体、单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培育,形成了各具特色且有深远影响力的群体文化。这些群体文化具有培育好学、钻研、开拓、担当、服务大局、爱岗敬业的好学生的潜在优势。

(三)群体文化认同过程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群体文化都能被人们自我认同,只有主体自身将其内化,并将内化意识转化为符合身份的行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身份)认同。认同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认知,二是情感,三是行动。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不认同自己“大专生”身份,是因为对高职文化的认知、情感、行动三者之间产生了矛盾,从而形成认同危机。学生加入军政教导队、辅导员助理团、企业等,增强了切身体会,改变了对学校等群体文化的认知,开始从情感方面悦纳高职院校群体文化,从而自觉改变其外在的行为表现。事实表明,广东N学院的学生以能够加入军政教导队、辅导员助理团、进入优秀企业而感到自豪,学生通过扮演军政教导队队员、辅导员助理、准员工等角色,被这些群体文化所感染,最终高度认同这些群体文化。学生认同群体文化后,被群体塑造为“示范者”角色,成为群体的教育先进典型,并且以自身的言行去感染同化新加入的成员。广东N学院的学生对军政教导队队员身份、辅导员助理身份、准员工身份的认同过程具体如图1所示:

五、总结

广东N学院“双身份”育人模式赋予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以外的身份,并让学生感知群体成员行为习惯,与群体成员产生情感共鸣,最终达到认同群体文化和群体身份的目的,并自觉以群体所要求的行为准则来要求自我、规范自我。通过军政教导队、辅导员助理团、实践企业等群体文化来引导学生规范自我行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梁亚倩.高职院校素质拓展与“学困生”学习习惯危机转化[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3):46-49+54.

[2]马庆祥,杨娟美.高职毕业生“高就业率”“高离职率”现象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5(02):89-93.

[3]王佳昕.工匠的文化认同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4]刘媛,张江榕,郑宸.高职院校学生身份认同现状与提升路径探寻——以上海D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交际,2021(01):37-39.

[5]罗应棉,陈雨露.基于身份认同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J].船舶职业教育,2020,8(06):41-44.

[6]汪春花,王垒.基于身份认同的动机理论及其对大学生学业结果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5(06):1170-1178.

[7]曾庆香."饭圈”的认同逻辑:从个人到共同体[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19):14-23.

3432500338235

猜你喜欢

助理身份群体
生活小助理
江苏海外新华商群体探秘
自在如风
助理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中间群体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