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与长效机制建构

2022-03-14王会礼

关键词:主体政治思想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是安众首选、工作重点,也是强国利民的一个重要基点、根本点。应深入探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与长效机制建构。关键、本质是工作策略。创新、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策略和方向,在于充分关注“政策统领”、“课堂功能”、“实践到位”三要素。坚决落实政策统领,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服从政策主体。充分发挥课堂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正确引领,心理教育奠基,传统文化薰修护航,努力实现工作目标。突出全方位组织管理,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积极探索,实践到位。

高校思政;工作策略;三要素;探索实践

我国政治制度、社会发展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现状与价值、特殊性,决定高校必然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主阵地。从现实状况和今后发展看,高等教育领域正确、正义力量与歧见、错误思潮,甚至反动势力,在影响与反影响、渗透与反渗透、较量与反较量之间,将愈来愈明确、突出、尖锐,短时间不会停止或消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是安众首选、工作重点,也必是强国利民的一个重要基点、根本点。早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于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習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次印发文件、召开会议,反复强调思政工作重要性,并强有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重点、落脚点,是大学生教育。要看到我们已有成绩,也必须有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如何积极应对现今更加多元、复杂、深刻的挑战,深入搞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工作目标,是务必积极思考的重大课题。要进一步认真探讨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与长效机制建构。真正坚定不移抓根本,潜心育人促发展。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的一些内在特点,决定其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不能消弱,还应得到加强。推进、优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策略与方向,必须充分关注“政策统领”、“课堂功能”、“实践到位”三要素。

一、坚决落实政策统领——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服从政策主体

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深入,实效、高效、长效,实现预期目标,必须强化和寻求理论支撑。要加强理论研究,站在理论制高点上。对教育主体性的正确认知及主动实施有重要价值。教育主体性,依据教育工作各层面的不同,表现为学生、教师、决策者三方面,即“三主体”。 教育教学的所有工作及相关活动,作为涉及人成长的重要方面,必须坚持和把握教育主体性。因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殊性所决定,还必须积极重视教育主体性的个性化、独特性。

(一)教师主体性立足学生主体性

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立足学生主体性。学生为基础主体。学生当然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承载”对象,也必然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正因为学生是主体,学生才成为教育教学的对象。不能像传统式教育那样,仅仅把学生看成教育对象。也不能只肯定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还要把基本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主体性上,实施发展性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正确的行为方式、依法治理邪教与反邪教等,终要靠青年学生去实现和落实。在生源落后学校、班级,包括高职院校,学生主体精神不仅不能忽视,还要更好关注。

要发挥好教师主体性。教师为导向主体。教和学是二个不同方面的辩证统一。从教学活动准备、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基本着眼点的确要放在学生的主体性上,但决不可排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发挥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利用自己的价值选择和主动创造,引导、规范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实质是教育规律、教育创新和教育艺术的统一。厘清以上,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独特意义。高职教育的这些方面应更加重视。

(二)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服从政策主体

必须高度重视决策者主体性。决策者和上级是政策(政治、指导)主体。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具有极其重要性,又政策性十分强的工作,更应如此。围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党和政府过去高度重视,近年更是如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有许多专门文件。早先如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5年元月19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等等。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和学校,都有相关文件和会议指导、推动。这些重要文件、会议精神、实施意见等,包括各级党政响应号召,宣传和推动,以求实现相应目标,反映、体现决策机构和相关领导的主体性,既引导和规范教师的主体性,当然也强调以学生的主体性为基础。

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必须服从政策、决策主体。2016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是一次具有开创性价值和意义的重要会议,是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充分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也为搞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历次重要讲话思想深邃、立意高远,从全局与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很强思想性、政治性、指导性和针对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重大创新成果,是指导和引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对于办好高等教育,顺利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以此为指针,积极主动、扎扎实实贯彻好。

(三)实现“三主体”有机融合

“三主体”有机融合。教师是教育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协作者,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者、探索者、创造者和自我身心发展的参与者、实践者,是“学”的主体;决策者是管理者、研究者、指导者,是“引领”主体。决策者、教师、学生“三主体”交互存在。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视界,通过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各主体之间“视界融合”,最大限度推动学生良好成长。

科学强化“三主体”有机融合理念。教师的信念影响所使用教学策略的类型,其认识信念是整个课堂的认识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个别教师在平时工作,以及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随意化倾向,特别是过去个别教师的反其道而行之,严重违反政策与规定,是问题之源、害群之马。即是没有政治倾向上的错误,对教育教学内容处理上的随意化,也对学生发展造成伤害。少部分教师为讨好一些学生的不当需求,随意降低教学要求或改变教学内容,使应达的教学目的、课程标准无法达到,形成隐患。一定程度上,这些都是学生产生各方面问题、出现错误思潮,弱化思政工作效果,以至于滋生邪教等的温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负能量、绊脚石。要坚决反对和扼止教师,特别是思政、人文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随意化倾向与错误行为。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坚守爱国守法守规、潜心教书育人,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二、充分发挥课堂功能——务求明确工作意义并达成目标

思想政治工作实效、高效、长效,应该“目中有人”、“心中有事”、“胸怀梦想”。“人”,就是前述“三主体”;“事”的核心,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梦”,即“中国梦”、“事业梦”、“学生梦”,努力梦想成真,打掉不良思想意识滋生、漫延基础。无“人”、“事”、“梦”的工作,是盲目的,必然不会有好效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工作的其它方面都是如此。课堂教学是学生教育的重要主渠道、主阵地,务求明确工作意义与目标,主动强化,认真实施。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正确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任伊始的2012年11月29日,籍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之际,道出全党全国人民心中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等时间点,多次亲临高校,或致信大学生,叮嘱“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要素。党和国家对高等院校、大学生在国家园梦过程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既极度重视,也殷切期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渠道,必须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在“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等方面正确引领,充分发挥思想基础与方向指引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个别人对其重要地位的认识仍不到位,存在轻视现象;部分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热情,有轻慢现象;教材体系、内容自身或与中小学有重叠,或缺失,或不深刻,容易导致教学中有所放弃。还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开发、运用不足或偏颇,教师自身素质与其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实践环节仍比较薄弱等。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很容易出现教学上的形式主义或虚无化,甚至对学生产生误导,对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有意无意制造困难和障碍。对所存在不足或问题,及其危害,我们应保持清醒认识。深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研究,探析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理论与现实基础、现状和影响因素,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多层面出发促进获得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再难,也要积极搞好。

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有预见,是重要方向。“中国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错误思潮、反邪教等,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更高要求。必须从事关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有效解决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现在仍未解决好和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正确行为方式的确立,与如何区分宗教与邪教、认识邪教危害等,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水平,编写、组织优质教材,完善、开发多样化教学软件,真正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重大课题。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感染力,切實提高大学生运用科学、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奠基

心理品质的提升,既为学生生存和发展所直接需要,也为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以及正确理想和价值观念的确立,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学习奠基。心理健康教育至少有如下六大重要作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教育教学过程本质是一个心理发展过程,心理教育能为学生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奠基;学校平安顺利的需要——心理教育有心理疏导功能,心理健康是师生平安的重要基础;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心理教育也是着眼未来的教育,心理教育能够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力支持;教师成长的需要——办学质量提高关键在教师,心理教育能在学生发展的同时,让教师也成长;打造学校品牌和提升知名度的需要——没有心理教育的教育不是完善的教育,搞好心理教育能提高学校美誉度和影响力;促进“中国梦”实现的需要——师生成长,学校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践行“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错误思潮,促“中国梦”实现。

教师主体性一定要发挥好。作为人文类,特别是与人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提高质量,更要考虑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根据学生身心特点,站在学生现实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可以简单易记的“六个是”——是个快乐的人、是个自信的人、是个善于与人交往的人、是个耐挫折的人、是个积极向上的人、是个潜能正在得到开发的人,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其可进一步升华成核心与外显化的“六个字”——抬头、挺胸、微笑,以此为指针努力工作。 多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取得许多成功经验。

决策者和教师,都要准确认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功能,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品质提高,必须以正确思想道德建设为方向,以思想政治水平提升为引领,为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基。努力使每位学生都享有优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课程应保证学生相关知识够用,推动心理品质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发展性、预防性的;绝大多数乃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维护和提高,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和解决个别问题;重在预防,工作重点不是放在个别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上,不是只关怀已经发现有心理困扰的那一部分学生,而是面向全体,这是工作的立足点;心理辅导课程,包括讲座等,应突出品质培养,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而不是知识教学,主要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也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出贡献。深入研究高职学生容易出现的自信心不足、主动性不强、进取精神欠缺等特点,对于进一步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有重要意义。

(三)重视传统文化薰修护航

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文明、创造不凡历史的进程中,经过五千多年锤炼、洗礼,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内求”、“利他”特质,强调以家庭为中心,以集体为本位,在个体、局部与集体、整体发生冲突时,主张牺牲前者而保护后者,即“天下为公”,使爱国、仁爱成为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主张“道德至上”、“仁者爱人”、“谦德”,强调“仁让为贵,以孝悌为尚,以忠敬为美”的人生理想的儒家文化,是贯穿其中的重要主线。优秀传统文化教人孝敬、守规、智慧,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一直居其主导地位。传统文化的精髓,至今深植人心,与不良思想和行为格格不入,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利器。

我们目前在引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开设课程讲授传统文化、推广传统文化,及其研究等方面,存在很大缺失。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对其经典著作的阅读和领悟更少、更不足。部分高校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其作用从全局看仍然十分有限。我们不反对张扬个性,但应该把握一个法度。传统文化教育能够通过“树人”,在推动学生成长,为学生成长护航,促进实现“中国梦”,实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等方面,发挥应有的正能量。必须着力在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薰修途径与策略的拓展、优化上下大功夫。

三、积极探索实践到位——真正以正确认识指导工作开展

理论指导实践、“言”与“行”结合是一种必然,思想政治工作同样。站在一个高度上,才具备发展的动力。有人干,认真干,才能干好。有科学、合理模式,推动工作才有力、高效。正确认识,建构队伍,形成模式,不断探索,积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不断优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通途。真正以正确认识指导工作开展,全力以赴,再接再厉,奋斗到底。

(一)严格科学组织管理

立足前述“三主体”,结合现实情况,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绩,必然源于“三大法宝”:第一个法宝,就是各级领导(含民办高校董事会)、行政团队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没有各级领导的热情鼓励、积极支持,必一事无成;第二个法宝,是全体老师,包括全体同学、学生社团干部、会员的理解、支持,没有老师们、同学们的理解、支持,老师们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渗透、落实,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能获得全面性、根本性的成效;第三个法宝,是辅导员(班主任)、思政教师、心理教师,各类学生管理人员等坚持创新与不懈努力,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开辟出新的有益的途径。

根据“三主体”、“三大法宝”,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深入探索中,可确立“二全”、“二个”、“三重点”、“多渠道”工作模式。“二全”即全员参与和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实施“全员教育”和“全面教育”,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打基础;“二个”指相关专家和部分有经验的领导、辅导员(班主任)、思政教师、心理教师,面向个别有较严重认识问题、心理困扰或不良行为倾向的问题学生,进行专业的个性化思想工作、心理辅导;“三重点”指注重氛围营造、预防为主、重在关爱与指导,贯彻发展性教育原则;“多渠道”指突出思想政治专门化工作与其它教育工作结合,课内外多方式、多渠道配合,认真开展各类活动、各项工作。开拓进取,不断突破,有效落实预防、预警和问题干预的“三预”机制,保证学生正确、健康成长。注意切实调动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及其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积极性,增强主动性、责任心,以求更好工作效果。

(二)不断改进教育教學

必须把好课堂教学关,搞好相关活动。努力上好思想政治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健康心理学”)、中华传统文化等课程,让这些课程成为学生最喜欢,也最满意的课程。特别是大一第一学期,学生正处在重要适应期、转型期,如何使学生确立自主、创新、主动学习模式,转轨特定专业学习,适应面向社会的开放学习环境,对应课程教学及其相关活动,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选择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能有效达到教学目的,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式方法。 落实好“三主体”:立足相关文件、会议、讲话精神;教师“自清”——先自己弄明白,多阅读、查资料,深入思考,避免误导学生;学生“他清”——让学生弄明白、接受和有启发,达到课程标准要求,避免误入歧途。务求坚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构建“人人育人、处处育人、事事育人”的协同育人格局。 以协同创新的视角推进综合改革,有效增强感召力,提升师生与政治内涵关联的人文、心理素养,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预防为前瞻、问题为导向,努力“前置式”教学。 思想政治工作遵循规律、因势而新,各类课程同向同行,教书育人同步。

从健康人格入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核心、重中之重。训练健康人格的最佳角度和方法之一:健康人格介绍+核心人格特质训练+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此素质教育、心理教育模式的结构设计,针对了青年学生发展中知易行难的特点,强调知行合一。它的实际意义,在于使健康人格从只是一个美好,但却十分遥远、抽象的概念,成为可感、可塑、可分解、可操作的行为,甚至语言。 注意提高以自我为主体,以外在环境、个人心理和行为为对象,以实现内外和谐为目标,强化自我觉醒、自我规划、自我执行、自我评估、自我激励和自我校正能力。推动学生对不合理信念、负性情绪和不良行为有效抑制,以及对良性和困难行为自觉坚持的自我控制能力与综合素养发展。切实加强“三主体”的有机结合,实现真正突破。

(三)强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拓宽、优化教育渠道,是时代发展需要。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我们应上下齐心,着力“五功”:“功”在课堂——课堂有强吸引力,有鲜明风格,高质量;“功”在科研——研究较大的课题,也要研究“草根”式课题,有效解决问题;“功”在思想——我们有正确思想,也让学生有正确思想、会思想,通过播种思想,让学生提高;“功”在创新——积极创新,教育智慧聪颖,方法适用、好用,实干,见成效,业绩佳;“功”在学习,不断增强自身发展与搞好工作的核心竞争力。把握焦点,优化工作,有效工作。积极、主动关注国家前途、命运,为学生发展着想,为人民幸福生活服务,为早日顺利实现“中国梦”努力。

要点燃学生梦想。在主流优秀的同时,我们的学生队伍的确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部分学生无理想、缺少前进动力、缺乏创新精神、被动应付、急功近利等,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与实现“中国梦”相违背。其有应试教育影响所致,也有社会大环境、小气候所造成,有些是不良家庭教育所引起。短视化的教育,只看到脚前面那点“天”,就会产生重大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把大家的梦想汇集到一起,就成了整个国家的梦想。”“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我们有信心和决心认真工作,激情,导学,点燃梦想,推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可持续健康发展。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光辉的事业。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我们应树立高度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敢于担当,永不言败。站在“三主体”角度,立足现有基础,传承、创新结合,追求高效。不变的是目标,是好的做法;变,是要做的更优,是改革进取。抓好根本,推陈出新,努力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9-92.

[2]喻平.教学认识信念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28-30.

[3]杜安国,陈爱华.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研究[J].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2021(8):53-61.

[4]王会礼.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三焦点[J].思想教育探索,2014(1):58-59.

[5]吴静芳.多元、体悟、协同:高校新生教育模式的构想[J].中国大学教学,2013(7):21-23.

[6]卢晓中.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01-210.

[7]林建华.积极推进综合改革 充分发挥大学创造潜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5(19):13-15.

[8](英)罗宾逊,(美)阿罗尼卡.让学校重生[M].李慧中,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112-116.

[9]杨眉.健康人格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20-22.

3577500338221

猜你喜欢

主体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论碳审计主体
政治呵护只为“挑刺”?——县镇干部眼中的政治呵护:护长不护短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办公室政治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