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在学习理念下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03-14向宇森

关键词:政治思想信息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泛在学习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植入泛在学习理念,是顺应教育对象变化、教育技术革新、教育模式转换以及推进教育目的实现的必由之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为泛在学习理念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高校须及时主动构建和完善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突破教育模式时空限制,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泛在学习;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技术迭代革新推动学习方式逐步从传统课堂学习过渡到数字化学习再到泛在学习,其间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发生着深刻变革,泛在学习将成为教育技术领域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必然要求顺应时代发展,推进教育理念创新,将泛在学习理念有效根植于教育实践。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其独特优势与泛在学习有机契合,高校应遵循新时期大学生学习特点及规律,以先进学习理念促进教育模式转换,构建和完善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一、泛在学习及其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分析

泛在学习是教育技术发展后生成的一种崭新学习模式,其含义、特点等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但伴随实践推进和认识深化,关于泛在学习的理论探赜将不断充实、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植入泛在学习理念,既是适应教育因素改变的应急选择,也是推进教育目的实现的内在诉求。

(一)泛在学习的理论探赜

在国内,泛在学习理念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朱熹,他曾提出:“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这一观点阐明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学习的重要性。关于泛在学习概念的起源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泛在学习是由‘泛在计算’衍生而来,是美国的马克·威士重新审视了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后提出的概念”。1988年马克·威士第一次提出泛在计算的概念,其意是指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可以进行计算的一种方式,他在《The Computer for the 21st Century》中所说:“最深刻的技术是看似消失的,它们融入了每天的生活当中以至于不可分辨了”。伴随泛在学习在实践运用中的迅速推广,学界对其理论探究也不断深化,形成了关于泛在学习的多维理解。虽然学界对泛在学习的含义界定仍然众说纷纭,但大多只是分析視角有所差异,并无本质分歧。综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泛在学习是指“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学生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挖掘泛在学习本质特点不难发现,已有多种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之融通。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非正式学习理论提倡学生掌握学习活动主导权,不以教室为唯一课堂,不受固定学习时间束缚,学习实践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等。泛在学习理论研究方心未艾,实践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新的边界,深化泛在学习理论探赜必须以实践为基础,积极借鉴相关理论有益成果,推动学习理念创新不断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生活化。

(二)泛在学习理念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分析

1.教育对象变化提出泛在学习现实诉求

分析并把握教育对象的行为特点和需求心理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大学生已经全面进入00后时代,在互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与80后、90后在性格特点、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性,他们极具求新意识,善于发掘和运用新鲜事物,信息获取方式更加多元化、现代化。然而,处于社会转型和多种矛盾凸显的历史时期,多元文化同主流价值观念相互混杂,大学生价值认知呈现多面性和不稳定性特点。基于教育对象的新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愈加严峻的考验和更加艰巨的任务,高校亟待推进教育方式和手段创新,扩宽教育时空覆盖面,时时、处处为大学生进行知识解惑、思想引导,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对象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时间、空间节点。

2.教育技术革新奠定泛在学习技术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谈及教育技术革新时曾指出,要“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当前,随着移动终端逐步普及、移动网络快速覆盖、移动应用迅猛增长,教育技术已经普遍存在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远程教育,也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诸如计算机、幻灯片投影仪等或多或少被采用。但是,当前广泛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教育技术,其作用发挥受制于教育者主观意愿及媒介素养,教育工具运用与学习功能开发未能有机统一。移动互联网不仅兼具其教育技术优势,而且有助于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发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强化学习时空灵活性,以碎片化学习填充大学生时间空白。

3.教育模式转换营造泛在学习生长环境

教育模式即能够使学习者达到最佳学习状态的方式方法,在教育改革迅速推进的浪潮中,教育模式转换成效显著。近年来,基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模式在商业运用中取得成功实践,并迅速在高校推广。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移动学习在我国发展较晚,但近年来已取得较大进展。同时,另一种相似学习模式MOOCS在中国引起越来越多关注,国内知名大学纷纷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集聚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组建“在线课程共享联盟”。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尝试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教育方式,但囿于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师素质层次不齐等因素,教育模式转换未能及时跟进教育改革整体步伐。顺应教育模式转换的时代潮流,借鉴已有实践的成功经验,搭建商业运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嫁接桥梁,方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理想。

4.教育目的要求引领泛在学习发展方向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还需要坚定自身理想信念,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诞生30余年来,其在知识传播、品格塑造、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奠定了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然而,在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及多元价值观念错误导向的复杂背景下,对于正处于价值迷茫期的大学生而言,极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想观念侵蚀,学校教育正向引导力量部分被消解,少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畸形,成为有才无德的危险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不仅需要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还需形成覆盖家庭、社会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只是专职教师的独角戏,而应是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领域相互配合的交响团,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作用力。泛在学习理念倡导教育走出校园,将教育融入生活,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思想引导,实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同作用,构建全面、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移动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泛在学习理念的有机融合

移动互联网是传统固定网络的延伸和发展,具有移动性、贴身性、交互性等特点,5G时代的迅速到来更加凸显其独特优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泛在学习理念的实践转化提供了广阔的可为空间。

(一)移动时空环境强化学习灵活性

在市场需求刺激和行业竞争压力双重推动下,移动互联网成为当下科技公司角逐的最重要平台之一,其发展速度大大超出人们预期,移动终端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移动应用层出不穷,移动网络热点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大学生求新意识强,手机、平板电脑等成为其必不可少的工具,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群体中泛化渗透,移动生活渐成常态。为使大学生方便、快捷享受校内网络资源,当前大多数高校加快了校园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教室、宿舍、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成为WIFI覆盖热点,大学生可以在移动环境中阅读学习材料、观看学习视频、下载课程资源、参与课堂讨论、提交课堂作业等。同时,可穿戴設备引领移动互联网不断升级,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强大的学习功能,无需掏手机,只用抬抬手腕就能看到未读消息;不用开电脑,碰碰眼镜框便可通过语音听取收到邮件。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传统课堂和固定网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育对象学习时空受到较大局限,不利于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移动互联网利用移动时空环境优势,紧跟数字化变革时代潮流,打造移动学习课堂,有助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范围,强化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灵活性。

(二)生活学习交织增添学习情境性

学校教育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但在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除了依靠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的传道、授业、解惑,生活也是大学生学习的另一大课堂。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存在空间,学习与生活相互孤立的传统模式发生改变,贴身终端使得碎片化学习成为可能,学习与生活无缝衔接。移动互联网不仅搭建起大学生学习新平台,更提供了大学生学习新情境。在实际生活中,借助移动互联网大学生可以随时利用手边终端进行学科知识搜索,帮助教育者实现课上教育与课下指导有效配合,以即时通讯应用软件为纽带构建平等、理解、共享的和谐师生关系。同时,特定情境刺激下的学习需求有助于强化学习者学习愿望,促进被动学习转化为学习自觉,在亲身体验和实际问题解决中把握知识源头、增强学习效果。学习需求贯穿于大学生移动生活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多样化信息资源潜在刺激大学生刨根问底的求知欲望,渴求把握问题本真和全貌。移动互联网碎片化学习模式实现了学习与生活无缝对接,有助于大学生在自我需求和实际感知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知,内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即时信息传递提升学习互动性

只要移动网络能够覆盖,移动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地发送信息或接收信息,公众便可以进行实时信息沟通和交流。移动互联网不同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信息媒介,信息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收,移动终端持有者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传播者,受众自主选择、私人定制所需信息资源;同时,移动互联网也不同于固定网络信息传递,打破了时间、地域、设备限制,真正实现受众与信息同步。推动泛在学习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转化,必然要求充分尊重教育对象主体地位,改变以教师为主导、以内容为中心、信息单向灌输的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构建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协同共享式学习模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师生的核心关系由过去较单纯的教学关系逐渐转变为教学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交织的新型师生关系复合体”。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多元关系形成,教育者不应仅仅成为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者,还应在良好沟通中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师生平等对话、教学相长、共享知识、共同进步。通过移动互联网即时信息传递,有利于教育者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全面把握学习实效,有的放矢,针对性部署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安排,科学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计划,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科学性。

三、基于泛在学习理念的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

泛在学习理念有效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拓宽教育覆盖面、加快教育生活化、提升教育针对性,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移动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及其在商业运用中的成功实践,为泛在学习理念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在条件,泛在学习方式发展潜力巨大。学习方式与教育模式有机统一,学习方式变革必然要求教育模式创新同步跟进。高校应以移动互联网为创新契机,打造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满足教育对象多样学习需求,提供大学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教育、管理和服务。

(一)构建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平台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囿于主客观因素限制,预期目的与实际效果存在一定差距。构建移动互联网教育平台,有助于优化教育方式手段,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重要作用。

1.革新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呈现

首先,适应主流终端加强版面设计。近年来,移动终端研发风起云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超出人们想象。鉴于不同类型产品外观设计、操作系统有所不同,为了保证教育内容呈现更加清晰、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须加强校企合作,根据当前大学生手边主流终端对教育内容进行重新版面设计。其次,根据数据分析完善智能推荐。面对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移动互联网信息,大学生囿于有限时间和精力,往往只能选择部分信息浏览,甚至会遭受多元有害信息侵害。完善智能推荐,是指依据移动互联网用户在信息浏览中的数据分析,提供用户切实需要的信息资源。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荐,需积极引进已有技术手段,综合分析大学生阅读兴趣与偏向,量身打造个人学习资源库,正向引导信息选择存在偏差的少数大学生。再次,关注受众体验促进学娱结合。调查发现,大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在内容选择上更愿意停留在轻松活泼的娱乐休闲信息上,在形式选择上更倾向于图片、视频、音频等直观路径表达上。因而,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应以大学生为中心,关注大学生行为特点,注重感受性和教育性结合,适应大学生的现实情感和心理反应,以鲜活生动、喜闻乐见、轻松活泼的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2.创新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式手段

一是打造高校移动学习“微课堂”。微课堂是以移动终端为载体,教师将微型课件适时上传,学生随时随地开展课程学习的新兴学习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创新中,固定网络教育已经卓见成效,但学习时空限制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功能最大化。例如,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创了实习生管理新模式,通过移动终端开展“掌上”重修课程学习,各专业的老师登陆平台的微课中心,上传事先做好的课件,系统就在30秒内自动生成一个“微型课件”。二是完善高校移动图书馆访问。图书馆作为传统信息服务的中心,为大学生知识扩展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除了需要完成专业教育指定系列教材学习之外,还需夯实理论根基,捕捉学科前沿,扩展时代视野。在校园数字化建设快速推进中,完善移动图书馆访问势在必行。移动图书馆利用手机、PAD等移动终端设备,以无线方式接收图书馆服务,帮助大学生与图书馆进行适时信息资源交互,是传统图书馆功能和服务的延伸与扩展,具有移动性、便携性、及时性等比较优势。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移动图书馆,必须完善学科学习资料储备,畅通并简化访问程序,做好学习方法创新普及宣传,使其切实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二)构建移动互联网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平台

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必须主动占领并形成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打造移动互联网学生管理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科技化、便捷化。

1.打造移动互联网学生管理平台

移动互联网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同时,也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良好契机。在各级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者中,辅导员、班主任与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管理者作为其传统角色,如何根据社会发展创新工作模式,成为检验思想政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在管理对象变化及管理理念更新背景下,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局限和缺点日益凸显,其交互性、开放性、主动性等优势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有力补充。高校必须发挥移动互联网的比较优势,积极创建班级博客、微信群等现代管理平台,将宿舍管理、综合测评、勤工俭学等日常工作融入移动互联网,时时、处处提供大学生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以管理平台创新提升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2.完善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

微博、微信、二维码、短视频等新兴移动应用软件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延展,越来越多大学生利用手边终端进行信息搜索、信息接收、信息发布、信息交流,移动互联网功能逐步等同于传统固定网络。创新大学生信息服务体系,必然要求顺应大学生信息需求方式变化,将最新移动应用(APP)运用于大学生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以科技创新带动信息服务工作方式创新。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即时通讯工具及时发布讲座培训信息、社团活动信息、就业招聘信息等;设置二维码信息访问新路径,便利大学生运用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获取校园信息;推进移动互联网“红网”工程建设,传播主流声音,抢占舆论宣传新阵地和制高点,等等。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渗透性强,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高校理应结合大学生信息需求状况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特点,“注重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潜在功能开发,积极追踪移动互联网新兴信息服务APP,打造多层次、全范围、创新性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体系”。

[1]潘基鑫等.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4):93-98.

[2]李焕亮.移动学习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3]习近平.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05-24(02).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3.

[5]林华.移动互联时代思想政治课的新机遇[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3):38.

[6]向宇森.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3131500338275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信息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政治呵护只为“挑刺”?——县镇干部眼中的政治呵护:护长不护短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办公室政治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订阅信息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展会信息
政治法律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