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元素融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2022-03-14田甜

传播与版权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课程建设

田甜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要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意在培养新媒体行业的从业者,其具备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这决定了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枣庄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近年来尝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本文以枣庄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阐述课程思政建设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牢记培养初心、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课程创新性建设及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实践策略,并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的思政改革进行反思。

[关键词]思政元素;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建设

2016年,枣庄学院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以培养媒介融合背景下具有互联网精神与新媒体思维的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2019年,为实现为国家育人育才和增强学生使命担当的重要目标,枣庄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建设的工作正式启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思政是指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将思政德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媒体工作者应具有的职业素养,传授学生互联网知识和新媒体思维,提升学生的新媒体应用技能。

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策略

(一)牢记培养初心,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时刻明确,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谁培养人才?培养适合什么时代的人才?高校畢业生直接向社会输出,这些刚走向社会的年轻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会受社会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工作的灵魂,也是媒体工作者的重要理论指引。在我国,新闻事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要充分反映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媒体要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和提供多种社会服务。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1]。近年来,涉及网络道德与法治问题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互联网虚假信息泛滥,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著作权等事件屡见不鲜,网络环境亟须净化。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的是互联网与新媒体领域的综合应用型人才,这批学子通过学习掌握了前沿的互联网思维及新媒体使用方法,他们的价值观通过网络被放大。高校在培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自身所培养的是互联网使用人群中的专业人才,这类人才不仅需要懂得互联网和新媒体技能,更需要明确网络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的边界。

枣庄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除了开设与其他专业相同的思政教育类公选课,专业性更强、更有针对性的职业素养与道德教育专业课从该专业开设之初就已设立。从2016级—2018级本科生媒体伦理与法规课程到2019级本科生网络传播法规与伦理课程,课程从原本的媒体指向转向了网络指向,不再纯粹聚焦规范媒体人的言行,而是将讨论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的网络行为。这加深了学生对新媒体与自媒体使用过程的反思。另外,在原本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如新闻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等课程中,枣庄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同样将课程的思政映射点写进了教学大纲,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确保思政元素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把握正向舆论导向,让课堂释放正能量

当下,我国处于快速发展期,社会变动巨大,矛盾不断出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顺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应用型专业,高校专业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也以应对快速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衍生的各种新型职业知识需要为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现实环境的变化、经济发展的趋势都有较其他专业更多的讨论,而现实的矛盾也常常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巨大冲击。针对这种局面,枣庄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积极面对新形势与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网络新闻实务、新媒体事件研究、网络舆情导论、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新媒体艺术批评与鉴赏等课程,对媒介融合、新媒体事件、网络舆情等积极学习、掌握规律,实现了学科互涉和知识跨界。

在网络新闻实务课程的最后一节课,枣庄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另辟蹊径,采访资深网络新闻行业从业者,将采访音视频放进课件,让真正的从业者讲述网络新闻行业的工作内容、从业经验,并且介绍其多年的工作心得,讲述其从业十余年后仍心存敬畏与热爱、不忘初心的心路历程。此举能让学生对网络新闻行业的认知更加深入。在教学新媒体事件研究课程时,枣庄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从不同类型的新媒体事件入手,将“人肉搜索”“网络污名化”等所蕴含的传播学规律和社会学研究成果与学生进行分享,对当下存在的消费主义、拜金主义、过度娱乐等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在教学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新媒体艺术批评与鉴赏、数字时代经典作品选等课程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带领学生走进了充满科技感、未来感、设计感的数字媒体艺术世界,希望学生通过感受美好、学习美好,更好地发现美、创造美。枣庄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自此不再单一地培养行业技能人才,而是走上培养具有传媒理想、实践技巧、审美能力和独立思想的全面人才的育人道路。

(三)加强课程创新性建设,突出思政元素

课程的创新性有多种层次,包括课程内容改良、案例革新,也包括课程教学方法的更替。媒体环境日新月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自然成为一个快速向前发展的专业,在教学的创新性上,其具有必需性和紧迫性,而课程思政的建设同样离不开创新性。

针对每届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枣庄学院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在课程选择上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其根据行业要求和媒体环境的变化不断对课程进行调整。例如,其将媒介经营与管理修改成网络媒介运营与管理,将媒体伦理与法规修改成网络传播法规与伦理。这些课程修改的目的都是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互联网传播环境。

在课程内容上,除了专业性的修改,还有越来越多思政元素的加入。课程思政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课程+思政”,而是要将思政教育要点合理映射到所学内容当中。例如,在网络与新媒体应用模式课程当中,在“网络与新媒体应用模式的设计原则”这一知识点上,落脚在“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上,特别强调了作为企业不能只注重利润,一个企业成功与否,要从产品生产、教育大众、文化传承、提供娱乐和协调关系五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重视教学中的互动及方式方法的创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被提上日程,而这恰好符合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打通线上线下同步教学的发展趋势。特殊背景下的线上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完成基本的学习内容,还在各门课程中加入了政府、学校、社区抗疫一线的最新政策、行动及经验,让学生感受到党的强大领导力和各级组织的执行力,并对学习生活回归正轨充满信心。教师通过线上教学,不仅可以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反馈,还能通过多种新潮方式进行师生互动,拉近彼此距离,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居家学习的心理状况,对学生积极进行疫情期间的情绪疏导。

(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精神力量

教育的终点是育人,高校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不同环境下不同学生的差异情况。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习惯更张扬、更有个性的表达方式,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自己,也善于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2]。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维持学术严谨的同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加轻松愉悦地完成学习过程,成为高校教育新的命题。目前,在我国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全媒体建设正在进行,“报、网、端、微、平”在媒体中已形成相互打通的局面[3]。这一经验同样可以借鉴到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教学设计环节从课堂扩展到手机端、屏幕端,让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教师的教学案例、教学计划,其也可从新华思政、学习强国等平台上学习优秀的思政资源。课程思政建设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有了更多尝试的空间,思政元素与新媒体结合,使得思政本身的内容既严肃又活泼,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而学生获取到的思政教育资源也随着新媒体的介入翻倍增长。此外,思政教育还可利用多种平台引入打卡这类社交模式,让思政元素不仅融入学生的学习中,更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学生精神力量的获得与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锻炼密切关联。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用性较强,需要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环境。在技能型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枣庄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自开设以来,在历年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都会注重加入新的技能型课程。从数据库管理、网页设计与制作到新媒体影像创作、数字音频技术等课程的加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师通过对媒体环境、互联网行业实际情况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掌握技能的必要性,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作为新时代媒体人,用实操技能武装自己是自身从业道路的必要条件,也是更好地展现传播效果、发挥新时代传媒人社会功能的必要条件。

高校要以学生为中心,洞察学生所思所想。大学生即将踏上社会,会有一定的畏难和逃避思想。教师此时的思政教育不应仅停留在课堂层面,还要积极跟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变化,用社会经验引导学生,用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阐述社会变迁历史,讲述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精彩故事,让他们认识到这些成就是曾经的青年所创造的,青年所在之处即为国之未来,大学生们应以朝气蓬勃的面貌迎接挑战,以此化解他们的焦虑和惆怅。

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反思

(一)技能类课程思政映射点难以把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兼顾理论与实践,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等基础必修课程,也包括基于各方面能力提升需要而设置的新媒体文本写作方向、新媒体运营管理方向和广告营销方向等选修课程。不管是哪一个模块,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都基本实现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双管齐下,特点是实践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过程中比例逐渐提高。实践类课程本身注重能力目标的实现,课程讲授课时较少,实验课时较多,原本的教学大纲中也注重学生的实操能力,留有大量学时供学生携机操作或头脑风暴、共同策划。如何利用理论课时在传递理论和技能信息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是思政建设的一大难点。目前,高校专业的校企共建工作已全面铺开,为学生开设了更多与行业接轨的课程,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还有深入企业学习交流和实习的机会。将课程思政建设成为与理论课程、实操课程、实习阶段相互融合的系统性工作也是思政工作的难点之一。

(二)本专业学生知识具有差异化

近十年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全國高校内逐渐普及,枣庄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开设在文学院,与文学院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有较大不同: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等专业的学生学习背景基本是纯文科,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文理兼收。这就导致有相当比例的理科学生考入并选择该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文理科学生在政治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逻辑能力等方面接受的知识训练差异较大,这给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政建设带来一定困难。教师在事先未考察学生差异化的情况下,很难保证课堂学习成果的有效获得。

(三)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

课程思政建设这一理念自提出以来备受重视,但对专任教师来说,思政教育能力的提高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内容。本专业教师常年关注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对思政建设的接受度比较高,但他们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内化和表达还需要系统地学习和训练,以增强教师本人的理论自信。除了思政知识本身造成的建设难度,还有如何在本学科教学内容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这些难题都需要专任教师克服。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重视知识宽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融入思政元素以重新构建新的专业知识体系,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

(四)教研活动缺少思政教育反思

教研活动对提升教师能力、改善教学质量、丰富学术成果都有巨大助益。目前,高校的教研活动仍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研交流,包括团队内的科研探讨、进度推进,也包括项目、会议和论文方面的讨论,另一方面是日常教学工作的展开。高校常年累积的听评课制度、讨论制度,让教师对专业教研活动有了思维定势。课程思政建设自提出以来,对课堂上的建设重视度高、对课堂下的研讨重视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教研活动中没有融入思政元素,会导致思政建设一直停留在教师“单打独斗”、浮于表面的局面,不能做到群策群力、取长补短,这也让课程思政建设独立于其他工作之外。归根结底,这是思政建设融入专业程度不深的表现,教师需要从课程分析、教学大纲、备课、听评课各方面进行改进,让课程思政逐渐转变为专业思政。

三、结语

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给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带来更多机遇,也对高校培养新媒体人才的工作提出更大挑战。媒介融合时代已经来临,社会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懂传播、会技能、高素质、有信仰的人才有大量需求。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观目标相统一,为社会输送符合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斌,霍小光.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新华社,2016-02-19.

[2]姚湘莲,向琳丽.网络互动化教学模式在现代思政课程教育改革中的应用:评《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探索》[J].化学试剂,2020(04):475.

[3]花靖超,刘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7-09.

3557500338291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课程建设
信息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及其运用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