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据新闻:争夺国际传播数据话语权的新角色

2022-03-14冯嘉泳

传播与版权 2022年3期
关键词:数据新闻国际传播

冯嘉泳

[摘要]当今,国际政治日益演化为“话语权政治”,各国积极谋求将自身的特定话语巩固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游戏规则。在激烈的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下,以“数据+可视化”为生产逻辑的数据新闻迅速崛起,并衍生出一种新的话语权—数据话语权。数据话语权在数据新闻中产生并得到深化,助推数据新闻成为当前各国媒体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新战场。然而本应顺势而动的我国媒体却面临一系列数据新闻生产危机,目前我国媒体探索数据新闻可持续发展之路尤为必要。

[关键词]数据新闻;数据话语权;国际传播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各国之间的人员流动通道陷入封锁局面,各国媒体的新闻发布成为受众获取全球疫情信息的唯一窗口。在这期间,为了能更好地答疑解惑和传达疫情的实时态势,各国媒体创作了大批优秀的数据新闻,譬如美国《纽约时报》的Interactive:The Fullest Look Yet at the Racial Inequity of Coronavirus、英国《卫报》的How Coronavirus spread across the globe-

visualised,以及我国财新的《境外病例输入30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归国之路几多曲折?》等。

数据新闻是一种对数据进行再结构化处理的报道方式,新闻媒体通过应用数据挖掘、分析等技术在海量数据中提炼出新闻线索,再将相关数据以可视化的形式来讲诉故事或者呈现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数据不仅贯穿始终,而且通过层层环节能不断再造新的数据关系,这使得数据新闻往往承载更多的新信息,比单纯提供事实信息的传统报道更具传播优势和影响力,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此话语权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形式的话语权,它源于新闻中的数据,是特定主体通过对某个领域数据或者更大范围数据集的积累、收集、控制、处理、发布、解读、传播等行为,以及通过提供不断延伸的相关数据产品和数据服务而获得的现实传播优势和深层影响力[1]。

一、数据话语权根植于数据新闻

数据话语权离不开“数据”这一核心,这里的数据并不仅仅是数字,还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既然数据并非新事物,为何数据新闻能孕育数据话语权?归根结底在于传统报道中的数据仅仅作为辅助说明的成分,直至数据新闻的出现,数据才得以成为核心的叙事元素,数据话语权也借此得以成型和壮大。

(一)优势初显:数字阅读让数据新闻“被看见”

数字化阅读浪潮席卷全球,推动新的阅读审美出现,人们日常阅读的载体不再以纸张为主,而是转变为以网络、智能手机和电子阅读器为主。于是信息传播者开始创新信息内容的呈现方式,使其具有多链接、选择多元和非线性的特点,体现为对事物的阐释不再只有单一的文本,而是多个文本并存,文本之间相互链接,受众通过点击方式能随意切换页面,每个页面对应不同的文本内容,受众不仅能浏览与之关联的其他文字副本,还能够收听和收看各式音频、视频等其他多媒体文本。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文本的构成,还是受众的阅读顺序都是自由多变的,这为数据新闻的进场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数字阅读延长了信息传播的距离,降低了信息传播和受众获取信息的成本,使全球信息能够24小时源源不断地流向受众。爆炸式增长的信息量和重复的筛选解码工作会触发受众大脑的认知惰性,使其本能地选择那些简单便捷的信息,久而久之催生出一种新的注意力模式—“超级注意力”,受众的关注焦点会在多个内容间不断跳转,偏好多重信息流动,追求强刺激水平,对单调沉闷的信息忍耐性较低[2]。在此影响下,篇幅长、信息复杂而又形式单一的传统报道已经难以吸引受众的注意,而数据新闻的结构化和直观性特点较好地契合了当下受众的注意力模式,能够得到更多“被看见”的机会,从而使自身被关注、被讨论并产生影响力。

(二)独具一格:弥补传播的话语缺陷

在风险社会下,层出不穷的全球问题使国际议题异常复杂,再加上西方媒体在我国议题上长期采取苛刻的报道立场,单靠传统的图文和单个视频难以根除“污名化报道”对我国形象的负面影响,另辟新的传播话语途径无疑是唯一出路。

我国文字新闻篇幅长、结构复杂、宣传意味浓厚,对国外受众而言理解门槛较高、缺乏阅读趣味,而数据新闻跳脱固有框架,采用可读性更高的视觉形态来向受众呈现新闻事件。以数据地图、网络图谱、动漫等视觉形式呈现事实信息,不仅样式新颖、色彩明快,而且清楚明了、风格多样,减少了受众的认知负担,也有效解决了异文化信息传播中的理解障碍和误差。此外,数据新闻中所有的数据都具有相对清晰的指涉对象和表征内容,这种较强的指向性能推动受众依照原先已构建的“对应关系”来建立新认知。例如,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推出的《全球反恐二十年:追踪恐怖组织关系网》通过不同颜色的线和圆点逐一呈现恐怖组织“基地”的“盟友”“合并”“敌对”等关系网,各个节点以线条互相连接,不同线条代表不同关系,整个页面直观新颖,各组织之间关系指向清晰明了,受众还可以通过点击圆点来查看对应的组织信息,这种形式相较于过去的纯文字反恐报道更具备可读性和说服性。

图片新闻承载的信息量有限,在涉及重大复杂的国际议题时往往力所不及,而数据新闻强大的时空关联性使其能够承载大量复杂的信息。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新闻能够连接古今中外,其不仅能清晰地梳理事物发展的历史脉络,而且还能将数件孤立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其在同一语境下呈现,信息量庞大却并不冗杂,各具属性但又交叉服务于同一主题。例如,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推出的《2个月,13753例,新冠肺炎如何蔓延全球?》通过一组地图回顾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过程,在世界地图中,媒体将新增病例国家以橙色表示,已有病例国家以紫色表示,按照10天为一个统计周期,将2个月内各统计周期的世界地图进行排列对比,使世界各地的疫情发展動态一目了然。同时,其他图表按照疫情蔓延的时间顺序进行选取排列,一一对应社区传播、跨国传播等疫情传播模式。这篇新闻信息量虽大但处处是关键,每组数据背后都包含疫情的类型和演变逻辑,这很好地解释了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宏大又复杂的国际议题。

(三)日渐稳固:话语优势在传播链条中深化

话语权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需要媒体不断进行巩固,数据新闻多链接文本的特性使它能够随着事物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文本的修改和替换,受众只要点击同一链接便能得到最新的数据。例如,财新《数字说》栏目推送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实时动态》呈现了每一天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分布地图以及各国累计的病例数量,这则新闻从疫情暴发至今一直置于财新疫情专题的顶部,受众每次点击都能获取实时更新的疫情数据。这种对特定主题内容的持续性传播使受众一直处于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促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自发地去接触该类新闻,久而久之使受众产生一定的依赖度和信任度。此外,数据新闻的说服力还会在后续影响中持续深化,由于数据新闻的解释和预测均源于海量数据的互相关联以及科学的梳理评估,其往往能够正确揭示事件的发展状态和未来走向,并在现实中得到有力的体现,这使得数据新闻能在受众的意识深处发挥特殊影响力并对受众的行动起指导作用[3]。

二、数据新闻打破我国形象塑造困境

数据话语权在数据新闻中产生的同时,也会反过来助推数据新闻逐步具备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潜力,当其说服力和影响力随着作品的增加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最终就会转化为数据话语权。在数据话语权的加持下,我国数据新闻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会被放大,我国议题也拥有了以自己定义的方式而被看见的可能。

(一)新地缘叙事还原和再构我国形象

数据新闻擅长搭建空间框架,即设置多方对比的参照语境,在该语境下,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概念会被重新定义,各国变为全球地图中的视觉符号被互相关联,呈现一种全新的地缘叙事方式。例如,财新《数字说》栏目推出的《境外病例输入30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归国之路几多曲折?》就巧妙地运用了新地缘叙事方式,通过3D地球的动画形式呈现了我国从2020年2月到2020年3月内每一天的境外输入病例轨迹,将我国新冠肺炎疫情与国外疫情关联起来,在全球语境下讨论我国疫情是修正中国与世界共在状态的一种全新方法[4]。

一方面,全球地图的呈现方式将我国和其他各国置于同一语境下被看見、被讨论,使真实的中国进入国外受众的视野。同时,不同国家对应不同的数字、色彩和图案,国家之间还会有各种线条和箭头进行勾连,这能够将抽象复杂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关系转换为形象生动的视觉元素,通过多个视觉元素的组合,地图上的每个国家都承载更多层次的信息。这促使国外受众能够跳脱西方媒体的污名化框架,更客观、理性地看待我国的国际角色。

另一方面,数据新闻的新地缘叙事方式本质上仍是一种视觉上的新闻策划行为,全球地图中呈现的所有数据的采集和筛选工作都是围绕媒体预先设置的主题展开,每一个地图元素的布局也都经过精心挑选。这种没有复杂的背景和故事,只有被各种视觉元素包装的数据契合了受众的大脑惰性,往往能劝服受众相信数据地图中所呈现的内容就是当今世界的真实情况,使受众在接收信息时个人思维会不自觉地滑向媒体所设置的特定认知路径,从而隐晦地实现特定意识形态的传递。借助新地缘叙事方式,数据新闻传播的目的性会被极大削弱,其所设计的新闻话语也在潜移默化中被合理化,从而为我国形象的重塑创造了机会。

(二)交互式叙事助推我国形象可触

在传统报道中,受众仍然停留在“看”的层面,而数据新闻已经开始在交互层面上构建叙事,借助交互地图、3D动画、游戏等形式呈现信息,受众通过鼠标点击能自行进入新闻场景中的各个层级,不仅可以随意切换浏览界面,而且可以触发声音、漫画、动态时间线等。例如,在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推出的《全球反恐二十年:追踪恐怖组织关系网》中,不同恐怖组织之间有不同颜色的线进行勾连,表示各组织间不同的关系,受众可以选择“关系网络”“金钱输送”“意识形态”三个板块中的任意一个,点击板块下的各个红色圆点,触发不同组织之间的关系线和信息的出现。这种多媒体的融合使受众更愿意付诸时间和精力参与新闻报道,随着互动的深入,受众会产生“结论源于自己”的感觉,进而促使受众修正原有的偏见和误解,认可新闻所呈现的中国形象。譬如在这篇反恐报道中,受众在阅读后会容易形成“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的认知,并且由于受众将部分自身意识投射到新闻内容中,其建立起来的国家形象认知往往比仅依靠文字阅读所形成的国家形象认知更为深刻和持久。

(三)建设性叙事巩固我国正面形象

在信息爆炸的当今,受众渴望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受众所接收到的信息不仅真假难辨,而且复杂散乱。信息量虽然在不断增长,但受众的认知较为混乱、浅薄,受众迫切需要更具深度、更具问题意识的新闻来深化自身认知,而数据新闻直面现实,不排斥揭露问题,能从大量数据中梳理归因、延伸思考,能很好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上文提及的《2个月,13753例,新冠肺炎如何蔓延全球?》不再仅将着力点落于中国,而是由点到面,在呈现病例增幅和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病例从何而来、为何恶化等深层次问题,新闻通过多方数据交叉对比及科学梳理,不仅使受众能快速厘清各国复杂的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情况,而且揭示了各国疫情暴发与社区传播、跨国传播等疫情传播类型的关联性。这则新闻跳出好新闻、坏新闻的二维区分,聚焦于新冠肺炎疫情背后的原因和趋势的研判,内容真实客观地还原了疫情蔓延的情况。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而且使受众在阅读过程中修正原有的偏差认知,进而建立起更为客观的中国形象认知。

三、补短与开拓:数据新闻的可持续发展

路径

当今,数据新闻已经成为各国媒体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新战场,然而,我国数据新闻在推广和创新上相较于国外较为落后,而且还面临一系列数据危机。数据新闻如何化危机为转机,我国媒体探索其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由之路。

(一)多方协作生产,共同应对“数据饥饿”

只有以更高的效率掌握充分的数据,我国媒体在设置国家议题时才能摆脱“数据饥饿”的困境,才能在国际舆论场中及时发出我国“声音”。但数据海量且复杂,媒体在使用相关数据前需要对其真伪、权威性、关联性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调查周期不确定,这导致有效数据“供不应求”的现象频繁出现。对此,媒体应积极改革当前的新闻生产机制。一方面,媒体要革新内部的组织架构,在内部围绕数据新闻搭建起一支各生产角色兼备的专业团队,让记者、编辑、数据分析员、设计师和工程师共同参与数据新闻生产的全过程,通过协同生产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缩短调查周期;另一方面,媒体应积极对外谋取合作,实现多方互利共赢,各媒体需要建立和完善自身的数据库,将以往在新闻报道中长期积累起来的新闻素材按照关键词、主题、标签等进行重新分类,并向合作方开放数据库,通过数据资源的互通,实现数据生产的优劣互补。另外,数据资源合作也不能仅限于本土,我国媒体还需要与国际组织接轨,联合全球权威机构共同开发数据。

当前我国数据开放环境的不明朗也造成了“数据饥饿”,社会上流通的有效数据日益递减,媒体在制作数据新闻时越发困难。对此,我国政府应充当起各方机构的协调者,积极调和目前数据资源紧张的局面。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信息的公开力度,对其中涉及公众利益的数据要更快、更准确、更全面地发布,以此减少媒体的数据收集成本,推动更多优质的公共议题数据新闻的出现。

(二)找准自身定位,实现效果最优化

受生产流程的制约,数据新闻实现劝服意图不再通过时新性,而是借助数据的构成和呈现方式,不同的数据的构成和呈现方式潜藏不同的影响逻辑,对传播效果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国内的数据新闻制作大多建立在对已有的新闻报道进行简单的数据提炼后再进行可视化呈现,多为长图和文字数据,形式单一。譬如目前非常普遍的“一图读懂”系列,媒体只是对政府和专业数据公司整理好的研究报告进行简单加工,所呈现的数据形式还是抽象枯燥的“文字+数字”的组合,缺乏对数据背后问题的挖掘和对事件发展趋势的建設性预测,本质上仍是传统新闻报道生产逻辑下的产物。对此,媒体应摆脱“数据搬运工”的身份,提升数据新闻的深度,增强其视觉呈现效果。媒体除了运用柱状图、表格等常规数据图表,还应拓展气泡图、雷达图、热力图等图表,不能一味依赖静态信息图,应多利用动态地图、3D动画等新形式来呈现信息,并拓展超链接服务,让受众能够把握新闻叙事节奏,与文本产生互动。

(三)创新盈利模式,破解发展难题

数据新闻在本质上是新闻产品,仍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盈亏的影响。目前数据新闻尚处于精英传播环境,多数受众对其知晓度及主动获取的意愿都处于较低水平。同时,数据新闻与传统报道在内容结构上差距明显,受众是否选择阅读数据新闻都依赖于个人的媒介素质。这导致数据新闻的用户市场一直难以扩展。此外,媒体还承担着高成本生产的重压,不仅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去聘用专业人才和购买技术工具,而且需要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同时需要时间成本,部分数据要借助实地调查、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才能生成,制作周期漫长。未来要将数据新闻打造成我国争夺国际传播话语权的新力量,就需要盘活数据新闻当前的盈利模式,尽可能减轻其经营压力,对此政府应给予媒体更多资金、资源和政策的支持,让数据新闻能释放经营压力,激发创作动力,迸发创新活力。媒体也需要补齐自身发展短板,一方面要坚守内容为王的理念,挖掘更多有深度的选题和内容,借助优质的内容建立口碑,扩大用户群,并针对用户不同的阅读审美和习惯进行差异化精准推送,提高用户的点击率,培养其忠诚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付费墙、提供数据集及数据分析服务等创造数据新闻的盈利价值,拓展更多盈利渠道。

[参考文献]

[1]陆小华.数据话语权:国际传播的战略性竞争焦点[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10):1-6.

[2]付晓静.数据新闻缘何“热”:基于电子阅读背景的考察[J].科技与出版,2019(09):97-100.

[3]徐星星.技术赋能下数据新闻的新发展与困境探析[J].中国编辑,2020(01):36-41.

[4]刘涛.论数据话语权:数据新闻与国家话语建构的视觉修辞途径[J].对外传播,2018(03):57-60.

3255500338262

猜你喜欢

数据新闻国际传播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国内网络数据新闻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新变化探究
媒介融合时代数据新闻可视化教学探索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