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之易学思想研究

2022-03-03王敏

文学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易学哲学思想红楼梦

摘要:《红楼梦》作为我国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有着精彩的文学形式,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意蕴。这部文学著作的哲学视角是《易经》中的一些思想。其中所讨论的问题和中国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红楼梦》中,作者在前八十章,其所表达的哲学思想非常复杂,诸子百家,三教九流都包括在内。本篇文章通过对《红楼梦》中一些人物以及经典语句的解读,探析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哲学思想。作者简介:王敏,1997,女,汉,河南省驻马店市,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qq:2634742934邮箱:2634742934@qq.com,手机号:17831136592

关键词:《红楼梦》 《易学》 哲学思想

一、《红楼梦》哲学思想研究概述

之前研究《红楼梦》的巨作有很多,但是以哲学的视角去分析红楼梦的却位为之不多。最早从哲学的视角来研究《红楼梦》的应该是王国维。王国维先生曾说过:“《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1]从1986年开始俞平伯先生多次的明确了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的方向。到了1995年,梅新林第一步从哲学的角度解读《红楼梦》的专著《红楼梦哲学精神》成书。到了后来,2006年张文德的《文学的哲学:红楼梦的第三种读法,以及2009年刘再复的《红楼四书》相继问世。在这些研究中梅新林、宋子俊主要是以《易经》哲学中的阴阳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张文德研主要是以我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为研究基础;刘再复则是以他的悟性哲学理论为研究基础,其中不仅涉及了中国哲学的儒、道、释三家的理念,更是涉及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荷兰德林等西方哲学。本文主要是通过把《红楼梦》和《易学》中一些思想的连接点加以分析,在《易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对《红楼梦》中的一些人物和句子进行简单地分析。《易学》本身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至宝,其中蕴含着许多哲理和富有指导意义的人生哲思。《红楼梦》则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两者在中国文化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将两者结合起来是很浩瀚的工作,本文通过《易学》的视角就几个方面对《红楼梦》的内容进行简单分析。

二、《红楼梦》中所体现的太极思想

《红楼梦》作为文学上的一本著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更具有一定的哲理性。《红楼梦》是一部自身拥有哲学视角的著作。刘再复先生曾经指出:“没有视角,就没有哲学。”[2]之所以能够成为哲学,其中必定有着与众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宇宙论等哲学思想。所站的哲学视角不同就会对于原著有着不同的理解方法,所以哲学视角很重要。从哲学视角来看,《红楼梦》当中有一个大观园,因此,刘再复先生认为这就是《红楼梦》的哲学视角。并且,他认为这种视角和庄子的道眼、《金刚经》的天眼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从《易经》的哲学角度来看《红楼梦》的话会更有哲学韵味。

从“太极”的视角来看《红楼梦》,《红楼梦》开篇的《好了歌》中有一句:“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这里所要表达的是权力。“功名、将相”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权利的追求。在《红楼梦》当中有四大家族,最有权利的当属王家,而贾府内王熙凤是最有实权的人,贾府外当属王子腾,但是无论是王熙凤还是王子腾,甚至是王侯将相,他们现在有在何处呢?只是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闭眼了”,而这句话说的则是金银,富贵。《红楼梦》中最富有的当属薛家,但是最后还是闭眼了,什么财富也无法带走。由此可见,无论是权利亦或者是财富,梦醒时分,都是一场空。《好了歌》它是《红楼梦》的主题曲,他的目的是要告诉人们,红尘中的一切都是空和无。而《红楼梦》从“太极”视角来看,其阴极就是对于红尘往事的看破。虽然《好了歌》是《红楼梦》的开篇主题曲,但是作为《红楼梦》的整个核心却并不是刚刚所解析的“空”。《红楼梦》其实从始至终所贯穿整部著作的是一个“情”字。因此,只有“情”字才是《红楼梦》的中心。《红楼梦》的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有情字所牵连。当然,这个“情”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人情以及男女之间的爱情。在女娲补天后,多余的拿一块石头落在了“青埂峰”,而“青梗”就是“情根”的一个谐音,同时,也是一种隐喻。在《红楼梦》第五回描述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时候,无论是其看到的对联,还是听到的十四支仙曲,无不包含一个“情”字,在《红楼梦》中,这完全就是一个“情”的世界。无论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情,还是贾宝玉和薛宝钗的情,亦或者是贾宝玉和大观园各个姐妹的情,虽然这些情不尽相同,但是却都表现了一个“情”字。因此,从“太极”视角来看《红楼梦》,其阳极就是我们刚才索索的对于红尘往事中情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三、《红楼梦》中的心物一元思想

中国哲学中所说的“心物一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心物一元”可以追溯到《易经》。《易经》最简单的表达方式其实就是太极图,这不仅仅是《易经》的起点和终点,同时也是中国哲学中“心物一元”的一个出发点和归宿。《周易·系辞》中说: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其实“两仪”指的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太极的“阴”和“阳”两极。而两者虽不同但是却同出于一个共同体,也就是“一元”。“一元”其实就是《易经》之中的“太极”,这个“太极”就好像道家的“道”,儒家的“仁”以及佛教的“佛”。其实无论是儒家的圣人,還是道家的神仙,亦或者是佛家所追求的佛,都可以理解为《易经》当中的“太极”,“太极”也就是“一”,同时“一”也就是“太极”。无论是道家的有与无,还是儒家的仁与恶,亦或是佛家的色和空,他们的实质都是我们所说的“一”,也就是“太极”,他们都是精神和物质上的统一,只不过在探究宇宙万物的时候,每一个学派表达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红楼梦》的太虚幻境的牌坊上有这样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句话也是“心物一元”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标志。天下万物都是由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无”产生的,这个“无”是我们无法描述的的,也是我们无法说出的。因此,“无”必须要借助“有”来进行表达,而“无”也就成为了“有”的一个起源,也就是“根”。“心物一元”最简单的表达方式就是“无”,而其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之前提到过的“太极”。这个“无”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什么也没有,不是空,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虚无,而是一种被“有”所填满的“无”,这个“无”已经包含了世界万物,和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一定的相似性。《红楼梦》这本巨作,它的故事是从大荒山、无稽崖开始的,而“大荒”和“无稽”都是在“无极”状态之下的“无”。《好了歌》中的言语,也表达了无论是权利还是金钱,到头来都是空,这个空也是和“无”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红楼梦》开篇所写的那块石头,由于动了凡心,无论如何和他说都想要下凡体验一番,但是最后在经历了凡间一切事情之后才知道一切都是空,一切也都是“无”。其实,这都表现了《易经》中“心物一元”的思想。

《红楼梦》中关于翠缕和湘云在谈论阴、阳一事时,是表现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的依据。湘云说的:“‘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个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一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就有一个阴生出来”。在这里,他把阴、阳分析的及其透彻。和《易经》中的“太极”生“阴”、“阳”具有吻合性。認为阴、阳两个字并不是分开来讲的,而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之中。这一处,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易经》中的“太极”思想以及“阴阳一元”思想清楚地表达出来。而金陵十二钗,在太虚幻境入册之时,也清晰的表达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是梦,但是梦里却又是真的,真真假假,虚实结合。这些都体现了《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四、《红楼梦》的无极境界

所谓无极,也就是指万物的本源,相对于太极来讲,无极更加的原始,其特点就是无声、无色、无味、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任何的边际。其核心的点就是我们所说的“无”。无极而太极,无极就相当于0,而太极就相当于1。《道德经》中也说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4]所谓无极境界也就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没有任何边界的语境,和数学中所说的π也具有一定的类似之处。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贾宝玉在禅偈后还附了一首《寄生草》词注: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疑凭来去。茫茫看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在贾宝玉看来,在感情中,如果总是想要的得到回应,并且一定要感情印证,那么这样只会给自己增加更多地烦恼。只要真情在自己的内心,不必非要其验证彼此的情感,只有不验证,放下这一执念,才能够回归到万境归空的境界。达到我们所理想的“太极境界。”由此可见,贾宝玉已经看透了很多凡尘俗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所谓的空境。而在贾宝玉写完之后,林黛玉又补了八个字: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八个字可以说在《红楼梦》中具有很高的哲学境界。在《红楼梦》中也是点睛之笔,她的这八个字不仅抛弃了凡尘俗世,更是在贾宝玉的思想基础上,更加的透彻,在空境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比“太极”的境界更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我们所说的“无极”的境界。如果从《易经》的角度来看,林黛玉易经达到了《易经》的无极之境,也就是相当于达到了老子一直所推崇的“道”,而贾宝玉则只是达到了“太极之境”,与林黛玉的思想还有一定的差别。林黛玉达到了我们常说的“无”的境界。由此可以看到,《红楼梦》中所侧重的点并不是“有”的这种哲学,而是“无”的哲学,是无极之境的哲学思想。因此,红楼梦这篇巨作,不仅仅有善恶、好坏、因果、是非,更有一种无法超越的“无”的境界。

五、《红楼梦》的哲学精神

《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著作,他所表现的不是“有”的哲学,而是一种“无”的哲学,同时也是一种“情”的哲学。其中包含了很多“空”、“情”、“无”以及“无极之境”等等这些哲学思想。《红楼梦》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人们对于权利、财富、功名利禄以及美色的追求,这与贾宝玉身上所特有的天真、淳朴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贾宝玉身上最可贵的也就是这样一种不被奴役,回归生命本真的精神。《红楼梦》中所呈现的问题不仅仅包括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哲学思想,同时它也体现了一种悲观主义以及生死的哲学问题。从死亡哲学的角度出发,《红楼梦》中的生死观也体现在很多方面。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而海德格尔却认为“未知死,焉知生”中国人也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红楼梦》也有说过: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这也表现出了,人只有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才会回归本真,才会最真实。《红楼梦》中的晴雯等人在临死之前所说的话也是句句肺腑之言。曹雪芹与海德格尔在生死问题上有所不同,海德格尔对于死亡是一种积极赴死的态度,对于死亡是抱有一种积极的心态。而曹雪芹对于死亡的态度确是悲观的心态。在《红楼梦》中,无论是贾宝玉还是晴雯等人,他们对于死亡都是一种悲愤的心态,在死亡面前他们表现的是悲伤欲绝。而这种思想也传达了一种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思想。虽然《红楼梦》中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空”,但是,并不是鼓励人们有消沉的意识。

《红楼梦》中不仅说了“假作真时真亦假”,还说了“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哲学思想。在看清楚一切都是“无”之后,关于人的生死问题,《红楼梦》中也做了解答,即人要好好的活着,并且还要活得有意义。他们把一切假相看透之后,并没有陷入所谓的“虚无”,他们又重新发现了一种“有”,这种有是在无之后的有,也就是在无的基础上产生的有。这也是中国哲学上所说的“空”的境界。

《红楼梦》其实不仅仅在《易经》中表达了中国哲学中的思想内容,同时在其他方面也有体现。在《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中,翠缕在问什么是阴阳,没有影,也没有形的,湘云却回答说:“这阴阳不过是个气罢了。器物赋了,才成形质”。其中翠缕有所说的无影无形,和张载所说的气非“接于目而后知之”。也就是说“气”并不是看到之后才知道的,在一定程度上也说出了“气”的不可见性。而湘云所回答的“气”要在器物上才能够形成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曹雪芹先生和张载都认识到了世界的物质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有了唯物主义所说的“物质”这一概念。在《红楼梦》中,存在着很多中国哲学思想。它不仅仅包含了人性思想,还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从《易经》的角度解读《红楼梦》,主要是为了挖掘《红楼梦》中所体现的一些哲学思想、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精神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可以在现实社会中成为解决问题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0.

[2]刘再复.《红楼梦》哲学论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5-16.

[3]李鼎祚.周易集解[M].北京:中央编辑出版社,2011.

[4]林语堂.老子的智慧[M].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13.

作者简介:王敏(1997—01)女,汉,籍贯河南驻马店,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中国古代哲学。

猜你喜欢

易学哲学思想红楼梦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西风颂》中的矛盾与调和
论中国养生文化
以“微积分”理念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高等数学中的哲学思想研究
《雕菰楼易学五种》
简单易学的口水巾
四种易学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