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作文的科学审视

2022-03-01高娟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2期
关键词:个性

高娟

内容摘要:新高考制度下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出发点是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并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反思。显然这种命题方式对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的“个性化写作”是指具有写作主体本身鲜明特征的创作,主要包含思想的个性化、思维角度的个性化和语言表达的个性化等。本文联系写作教学的实际,从这三个方面重点探究了个性化作文的内涵,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关键词:个性 个性化写作 思想的个性化 思维角度的个性化 语言表达的个性化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即无从谈起。”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写作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新高考制度下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出发点是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并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反思。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学生首先必须根据命题人创设的特定情境来提炼自己的观点,这样显然对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什么是“个性”?个性,指的是一个人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个性化写作则是指具有写作主体本身鲜明特征的创作。

所谓“文为心声”,写作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写出独特的自我,做到以我手写我心。所谓的“个性化”主要包含思想的个性化、思维角度的个性化和语言表达的个性化。

一.思想的个性化

思想是指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再认识,并非简单的所思所想。它的形成源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积累、吸收和转化。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要求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中学生尚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心智尚未成熟,再加上人生阅历不够丰富,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往往千篇一律,作文中呈现出来的思想常常比较肤浅,缺乏一定的深度。这也正是许多教师一直渴望突破的教学难点。可是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却并没有把重心放在对学生个性化思想的引导和培养上,反而总结出固定的“万能模式”对学生进行灌输,甚至要求学生牢记所谓的“规则”,这样的教学理念和做法直接导致学生思想上的懒惰和思维上的僵化,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写不出有个性、充满灵气的作文了。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来引导并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呢?

1.个性化思想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呵护和欣赏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惠多斯曾经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会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学生现有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引导,激活学生创作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在“发现”上下功夫,写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并加以指导,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健康思想、健全人格的形成。

作为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独立见解,更要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细细品读作文中体现出的个性化思想,充分肯定其中合理的部分,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现自我,写出个性。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思想上不够成熟的地方加以引导,这样学生往往更能够接受教师的观点和建议。

2.个性化思想的形成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产生的前提,它是一种求新意识,是学生写作的动力源。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写作时积极思考,围绕材料和自身的立意不斷地对自己发问,不断地匡正自己的观点,发散自己的思维,主动在对材料的论述中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避免老生常谈的内容出现。

学生本人也应学会将对自我个性的认知转化为思考过程中的独特思维模式,做到自然而然地抒写并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3.个性化思想的形成离不开日积月累的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圣杜甫以自己的切身经验向我们讲述了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和文本之间会不断产生交流与对话,作品中的思想也会渐渐渗透到读者的心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这也是喜欢阅读的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很有“想法”的原因。

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指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有价值的素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在课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吃透教材,充分感受课文中的丰富思想。比如在教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为了让学生在思想上充分地认识到地坛带给作者的启示,从而进一步领悟生命的意义,我让学生围绕“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等含义丰富的句子进行深入的探究,并结合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思考生与死的意义。品味这些含义隽永的句子,就像在嚼橄榄,“越嚼越有味道”,许多学生都沉浸其中,对史铁生的不幸遭遇深感同情,并感动于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教材就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在教学过程中从知识情感目标的角度出发带领学生去思考去挖掘课文中深刻的意蕴是引导并培养学生思想的有效途径。

在课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每天的阅读积累,拓宽自己的阅读面。“两耳不闻窗外事”只会导致思想的闭塞和陈旧,我们应鼓励学生多阅读,尤其是阅读新闻报刊类杂志,及时了解并积累时事素材,确保思想的与时俱进。平时我坚持让学生做阅读摘抄,做时事剪报,并要求学生在旁边用一段文字附上自己对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的看法。渐渐地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了关注社会时事动态的意识;为了更准确地点评,有的学生还会主动去关注与这一事件相关的时事评论,学生自我主动的探究无形中丰富并加深了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

二.思维角度的个性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它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而作文的“发展等级”,也包含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而言,思维角度的广与深无疑是写作探究的方向。具体写作时,常常有“广撒网,多捕鱼”与“集中一点,刨根问底”两种思路,两种思路互相交织,可使学生的写作达到全面化、立体化的效果。

“广”不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而是以中心词句为圆心,进行发散式的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达到对文章重点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深”就是要以逻辑思维发掘事物背后的东西,结合事物的矛盾、规律、发展变化,探究其现象的内因外因,透过现象从深层次上来洞察事物的本质。

怎样使自己的作文在临场考试时脱颖而出?

1.一个重要的办法是:换一个思维角度,换一种眼光看问题[1]。

2021届南京高三一模语文作文题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前不久,有媒体发表了一组题为‘一臂之力’的抗疫照片:河北某村,江浙医护人员为当地百姓进行核酸采样;小区门口,社区志愿者为居民来购蔬菜等生活物资;学校走廊,提前返校的学生正在协助喷洒消杀……

在社会各个领域,无数个平凡人用他们的‘一臂之力’,撑起了一片片美丽的天空。一臂之力,人人可为,众人合力,能移泰山。”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在人民公园联合开展“贡献一臂之力,创造幸福生活”主题宣传活动的情境,要求考生以高中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主题演讲稿,向广大市民说说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大多数学生都是从材料中最显眼、最直接的部分——“个体的一臂之力”开始写起,在此基础上探究合力的影响。“每个人的贡献有限,或许绵薄之力、杯水车薪,并不能使大势逆转”“但再微薄的一臂之力,在众人齐力的积累下,都将展现出巨大的价值”,由此切入,理所当然,也不容易跑题。但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这样构思的,结果都落得个“千篇一律”、“平平淡淡”的结局。

而范文《幸福花开》的小作者却凭借自己独特的思路脱颖而出,他从“幸福”的内涵谈起:“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为幸福生活而打拼着。幸福或许是温饱,是财富,是地位等等,每个人或许都对幸福有独特的理解。但在我看来,得到幸福,需要感受到温暖与关怀”,然后再探讨“温暖与关怀从何而来”的问题,从而引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与体谅,引出“要贡献出自己的一臂之力”。小作者的构思独辟蹊径,与众不同,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产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巧妙的思维角度往往能吸引读者,品读之下让人产生曲径通幽之感,在思想的表达方面也更加高效。

2.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素材入手,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甚至创新自己的思维角度。

2020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出示的是这样一则材料: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纵观整则材料,不难看出命题人的意图,他是在提示我们要慎重选择喜欢的对象,学会选择自己周围的环境,以便让自己受到良好影响,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成为国家需要的“样子”。考生还可以在这一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思考,得出“通过努力,我们自己也可以成为影响别人的那个环境”的结论。

有一个学生在新华社新媒体上读到了一则关于阎志强的评论“每年倒贴工资十多万,‘公益瘾者’阎志强26年的公益人生”,之后便活学活用,把积累的这一素材应用到了高考作文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是这样写的:

“我的资源放在公益大海里,便是价值最大化。”阎志强得知一名解放军战士长期默默捐款给孤儿,为之感动并投身公益事业,而后,他20余年如一日,关爱贫困孩子,关爱无助老人。德不孤,必有邻,阎志强“把灯背在背上”,摸黑前行,这光明照亮了身后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公益行列,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对公益事业的“同气相求”。

素材的核心围绕公益情怀,每个人都应心存善念,主动投身志愿者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因而许多人读到阎志强的事例,都会和“無私奉献,大爱无疆”之类的主题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常规的思维角度。而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材料之下,这位同学以一种创新的角度去运用阎志强的素材,他关爱贫困孩子,关爱无助老人,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去拥抱世界。他超越“小我”,走向“大我”,以自身的行动影响了身边的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公益行列,这就是材料中所说的“同气相求”。

许多教师经常会发现虽然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素材,但是真正到了写作的时候,平时辛辛苦苦积累的素材根本就派不上用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就在于学生只知道摘抄素材,在阅读的过程中缺乏深入的思考。如果能从多角度去审视素材,就会发现同一则素材根据其不同的侧重点,往往可以用于许多不同的主题之下。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进行这样深入的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角度也会变得非常丰富,思路也就更加开阔了。

三.语言表达的个性化

语言表达的个性化是指作者在撰写文章时,其语言文字表达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往往能够给人一种全新的印象。

谈及语言表达,凡进入“发展等级”的作文,往往是在语言表意清晰、自然流畅的基础上注重对语言的“优化”。我们经常会发现,含义相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显现出来的效果会大不相同,所以我们应有意识地对自身的写作语言进行锤炼,实现语言表达的“优化”。

什么是语言的“优化”?有人认为词藻雅丽、行文华美是语言优化的表现,但我认为语言优化更多地应表现为小作者拥有自身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在一般情况下,语言表达的个性化多指作者自身内涵的一种韵味、一种光泽、一种气派,它以自然流露为上,返璞归真为上。[2]

议论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语言力求准确而精炼。同样是写以“贡献一臂之力,创造幸福生活”为主题的演讲稿,大多数学生都是直接这样写道:“我们要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臂之力”。而有一位同学作文的主体部分并没有出现“贡献一臂之力”,而是以一种极具画面感,很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写道:“当大雪来临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各扫自家门前雪,而是要拎起扫把,扛起铁锹,大喊一声‘到公路上扫雪去喽’!”相比较而言,这样的语言显然更加形象生动,也更加耐人寻味,能带给阅卷老师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是有灵魂的,它的灵魂就是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语言总是以不同的形式彰显作者内心的思想和情感的力量,教师应鼓励学生彰显自身语言的个性化色彩。

在写作教学方面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意识,让学生的作文呈现出独特深刻的思想认识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渴望达到的目标。在此之前,培养学生健康的写作动机非常重要,要让学生明白写作并不是为了应试,而是出于自我观点或情感表达的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开展“专题阅读”“调查访谈”“话题讨论”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引导他们养成坚持阅读、勤于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参考文献

[1]何永康.《高中作文高考作文全攻略》P.121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何永康.《高中作文高考作文全攻略》P.230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个性
浅谈数学课堂创新意识的培养
放飞心灵?发展个性
京剧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山水骀宕 景致漫漫
浅谈幽默式教学在中学生物课堂中的作用
语言表达重“个性”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