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地理,了解祖国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中学生爱国思想的培养

2022-02-23杭佳佳

考试周刊 2022年46期
关键词:爱国祖国过程

杭佳佳

爱国是身为中国人需要具备的重要品质,将决定着国家的振兴。在新时期的教育领域,随着五育并举思想被提出,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有所转变,教师须遵循德育与智育有效结合的原则,将爱国思想渗透于地理课堂上,引领学生在探索地理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从爱国视角加以审思,从而促使其形成正确的爱国观念,并在今后的成长中,能够以爱国思想为引领,深入探索地理文化,感受祖国的地理和人文面貌,建立起民族自信心。

一、 初中地理课堂中学生爱国思想培养意义分析

地理是重要的人文课程,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十分丰富,是启迪学生形成良好人文意识、助力学生全面了解祖国和世界的重要载体。在新课标背景下,关于地理课程教学规划有了全新的转变,要求教育领域要从学生素质品格建设出发,重点培养爱国素养。在初中阶段,将爱国思想与地理教学相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从宏观角度讲,有助于培养更多爱国人才,助力国家和民族实现有效振兴。从学校发展角度讲,将爱国思想渗透到地理课堂当中,有利于促进素质课改深化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素养。同时,从学生的个人角度讲,重点培育学生的爱国意识,能够使得其在今后的成长中,坚定理想和信念,确定今后的学习目标,规范有序地完成学业,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良好的姿态参与到祖国建设当中。此外,对教师来讲,加强爱国思想与课堂深度融合,对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塑造优秀师德师风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在今后面对地理课教学任务时,教师须把握好新时期的素质课改契机,将爱国思想作为重要的指导理念融入地理课堂当中,使之更具文化底蕴,促进学生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时实现自身爱国意识的有效建设,提高学生的爱国素养。

二、 初中地理课堂中学生爱国思想培养现状分析

在新时期的地理教学领域,教师须认识到渗透爱国思想、培养学生爱国品格的重点要求。并结合当前的教育实践,分析在爱国教育实施过程中表现的不良现状。首先,对新时期教育领域所提出的五育并举战略思想,教师在思想认知上不够端正,未能够意识到德育目标,以及给地理课堂所提出的转型要求。其次,对地理课程与爱国教育之间的关联缺乏了解和认识,在授课期间仍然以唯分数论为指导,关注学生地理课程的基础理论成绩,对其在学科范围内的优秀品德建设则缺乏重视,导致学生在参与地理课程学习时,所掌握的知识储备比较片面,在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同时,在组织地理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对爱国文化资源发掘不够充分,所选择的授课模式也比较落后,以说教为主,向学生渗透基础的地理知识,导致学生最终所形成的地理思维不够灵动,对地理课程背后的文化内涵掌握比较片面,对祖国的了解也不够具体,使得其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中,难以坚定理想,很难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地理课程学习行为的规范性,也不利于学生的爱国素养与责任素养建设。所以,教师在面对地理课程时,需要把握好立德树人发展目标,深入贯彻爱国教育。

三、 初中地理课堂中学生爱国思想培养原则分析

(一)遵循求实、动态、渐进的原则,增强爱国思想认知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需要秉承着求实、动态与渐进的原则,从爱国思想层面着手,给予学生正确的引领和启示,使之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在思想上加深对爱国内涵的理解,进而端正学习态度,在形成一颗爱国之心后,探索地理文化内涵,通过感受多元地理文化加深对祖国的了解,使得其形成良好的祖国情怀。

首先,教师要遵循求实原则,引领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理念,在对待地理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求实、求真精神,客观地看待和分析,从而保证学生所掌握的地理文化和知识要素更精准,对祖国的地理版图和人文特色了解更全面和准确。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针对我国的海陆位置以及所呈现的地理特性展开分析,如东邻太平洋,所以在东部地区,所呈现的降水情况较好,但是内陆地区因为周边没有太多海洋,所以在整体气候表现上比较干燥。

其次,教师要切实了解地理所具有的动态变化特征,遵循动态原则定期革新地理文化内容,发掘爱国内涵,使得学生所掌握的文化要素具有较强即时性,保证学生对祖国的了解更精准。例如,为了让学生对祖国的人口数量加深了解,教师可以定期搜集祖国的人口数据变化情况,做好比例分析和区域范围内的人口数据整理,保证学生所掌握的人口数据更精准,且表现出较强的针对性,方便其在接下来结合不同区域范围内的人口数量情况,就当地的经济、文化等层面展开分析,增强地理各个文化要素之间的关联。所以,在地理课教学期间,教师须根据整个国情,以及国家在各个方面的变动情况做好资源发掘,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所接收到的地理知识更加新颖。

最后,教师还需遵循渐进的原则,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索地理文化,发掘爱国精神内涵,使得其在慢慢积累的过程中加深对祖国的认识,感受祖国发展的速度,从而对祖国建立起自豪和自信心,助力其在今后的学习中,始终跟随祖国的步伐,以建设祖国为己任不断地进行自我创新。

(二)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参与地理课程学习时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感,并保持着浓厚的爱国情怀,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把爱国放在首位。所以,教师在授课时,需要做到情与理的结合,引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深入发掘地理文化资源,更具体地了解祖国,之后在形成爱国观念的基础上分析目前祖国在建设和发展中的困境,确定接下来的方向,利用自身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进行深入探讨,从而让学生在实践分析的过程中加深爱国情怀。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还需发挥好自身所具有的启思作用。要以身作则积极学习与地理课程有关的爱国文化要素,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有效渗透给学生,使得其在教师的带动下主动探索地理知识,并应用于祖国的未来建设思考当中。

(三)遵循持之以恒的原则,规范爱国主义行为

爱国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在渗透爱国教育时,须秉承着持之以恒的原则,引领学生在地理课程学习期间,要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助力其高效且全面地掌握地理文化,并在自主剖析、深入探索的过程中真正加深对地理爱国内涵的理解。要切实了解学生在地理课程学习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思维、能力基础,制定出更合理的教学方案。更要做到知、行、情的统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维度着手加强学生的爱国思想培育,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切实领悟爱国内涵,并在今后的地理课学习中,收获丰富的文化知识,深入探索国情问题,强化责任感与使命感建设。所以,在明确掌握爱国教育渗透原则后,教师在今后需要切实发掘与整理教材中所包含的爱国内涵,探索更规范有效的教育实施路径。

四、 初中地理课堂中学生爱国思想培养策略分析

(一)整合资源,完善爱国教育内容体系

在地理课上,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科本身所具备的德育功能,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民族素养、助力其全面了解祖国为目标,就课程资源进行全面发掘。整理与教材主题有关的爱国文化素材,保证所构建的爱国教育内容体系更全面,助力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领悟。

首先,发掘教材中的爱国要素是十分必要的。在“工业”这节课中,教师可以从教材中整合资源,向学生介绍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介绍中国硅谷——中关村科技园区。让学生在了解基础地理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祖国工业发展的速度和品质,从而对今后的祖国工业事业繁荣发展建立起自信心。

其次,在发掘爱国文化资源时,教师还需要秉承德育目标引领,深入发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地理主题渗透文化素材,从而保证所构建的课程更具文化色彩,使得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获得启发,增强对爱国的认识。例如,在“农业”这节课中,教师可以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如“东作农家处处忙,金珠非是疗饥方”“四月江南农事兴,沤麻浸谷有常程”,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从古至今对农业的重视,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在当前社会领域所呈现的价值。从而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农业内涵,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塑造优秀的农业发展精神品格,懂得珍惜粮食。

最后,教师还需要坚持以发散学生爱国思想为引领,着重培养与地理课程有关的乡土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乡土文化氛围,引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内在含义,从而形成良好的家乡情怀。以“农业”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农业的分布特点,遵循东耕西牧的原则,探索不同农业类型所呈现的分布地区,如种植业大多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而渔业则以南方和沿海地区为主。在围绕农业展开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家乡当地的农业特点,包括农作物的类型以及气候条件,探索农业发展的规律,从而让学生对家乡农业发展加深理解,并引领其根据自身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就今后家乡农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观点。并将农业发展与当地的饮食文化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尝试着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不同地区的饮食差异,如在南方地区多以稻米为主,在北方地区多以面食为主,这一现象与农业种植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使得学生通过有效探索掌握丰富的家乡文化,并使得其更好地了解家乡。

(二)优化导入,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引领

在开展爱国教育时,教师须从思想层面加强引领。发挥导入环节所具有的启思作用,指导学生根据所导入的素材进行有效分析,从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并感受祖国的人文魅力和地理特色。一般在导入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课程的教学要点,发掘生活中比较真实的素材,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眼光和视角,对生活案例加以分析,发掘地理内涵,驱动学生在掌握国情、了解祖国的前提下端正自身的学习观念。

例如,在“交通运输”这节课当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对交通运输特点有所了解,感受祖国交通事业的强大,可以将“南疆铁路”的案例导入课堂上,即南疆铁路的建设切实改善了当地的民生,在交通便利的前提下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发展,让南疆地区的石油、棉花以及其他农作物资源都拥有了良好的销售渠道。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学到什么?学生经过讨论意识到了交通运输是促进当地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案例导入后,明确接下来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析我国交通运输工具的变化,以及每种工具的特点和运输优势。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就交通运输发展展开讨论,通过交通运输体系分析来了解家乡的经济水平。

同时,在导入阶段,教师还需要向学生渗透国家的政策法规,如在发展铁路运输时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在开发铁路运输体系时需要遵循节能环保原则,不破坏周边生态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在建立起绿色地理学习理念后就具体的现象和问题展开探析,使得其在端正自身地理学习观念的前提下建立起良好的爱国意识。

(三)构建情境,增强爱国主义思想认识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切实关注课堂情境对激发学生爱国意识、增强其爱国学习体验所发挥的促进作用。全面发掘并整理地理文化资源,在精准定位爱国教育目标后,对具体的育人活动进行优化设置。在搭建生动的情境后,引领学生进行思考,探索情境背后的含义,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地理课程当中,始终保持正确的学习思想态度,认真看待地理课程,增强对地理文化内涵的理解,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爱国素养。

以“自然灾害”这一节课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切实了解自然灾害给祖国造成的破坏,需要结合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构建情境,引领学生在情景感知的过程中建立起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并在今后的生活环境当中,形成保护自然的责任感,从而维护祖国生态环境,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在构建情境时,教师可以分别从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着手创设真实的情境,列举干旱、洪涝、台风的灾害,展示地震、泥石流的不良景象,引领学生在感知中思考不良灾害所产生的原因,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灾害现象,然后在维护国家环境健康和安全的思想支撑下,探索预防自然灾害的有效路径。以干旱这一自然灾害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华北地区的春旱严重现象,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并引领其在感知过程中思考干旱这一灾害的具体形成诱因,可以从温度、降水等多个层面着手加以分析。从而保证学生真正理解干旱这一灾害,分析其所带来的影响,探索预防干旱的主要举措。

(四)合作探究,加深爱国主义内涵理解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深入分析爱国教育实践目标,本着启迪学生形成良好爱国思想、提升整体爱国素养的原则,改良现有的课堂教学形态与授课模式。积极践行合作育人思想,构建探究式课堂环境。引领学生在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后,发挥自身的思维想象力,基于对地理文化常识的了解进行深入探索,通过互动交流与分析来增强自身的学习感悟。

以“土地资源”这一节课为例,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并总结探讨在土地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如何优化利用土地资源。之后,将课堂交给学生,引领其结合自身所掌握的地理文化常识,以及现实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分析当前国家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并着手于实际,分析目前土地资源在应用过程中所呈现的过分占用耕地、过度放牧、水土流失严重和土地污染问题。在树立正确环保生态观念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小组互动与探究,了解目前国家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所设置的相关法律法规,探索有效的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举措。要合理建设人工草场、维护草地资源、加强水土流失问题的预防,构建防护林,对沙漠戈壁等地区加强耐旱植物的种植,大力发展沙产业,从而实现国家土地资源优化利用。

不仅如此,在合作探究期间,教师还需引领学生从维护国家土地资源完整的角度着手,以国际视角为出发点展开深入剖析。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国家土地安全观,维护国家土地完整,以激活学生的爱国心理,使得其在今后的成长中能够以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维护土地资源完整为出发点,积极参与到祖国土地保护事业当中。

(五)任务驱动,提高爱国主义实践能力

教师要在行为上加强指导,引领学生在面对地理课程学习任务时,树立起正确的爱国思想观念,确定接下来的实践探究方向,规范自身在地理课中的学习行为。在任务驱动的前提下,有目的、有方向地展开地理文化探索。通过实践调研与思路整理来加深对地理文化的认知,并使得学生通过任务实践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在任务驱动环境下,对祖国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树立优秀的热爱情感。

以“民族”这节课为例,教师在展开育人活动期间,需指导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人文特色进行实践调研。比如说,可以围绕我国少数民族的种类、分布地区以及所呈现的人文习俗特点加以探讨。在实践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真正加深理解,认识到我国民族的多样化特征。并在今后的成长中以尊重少数民族文化、提高民族文化包容性为准则来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例如,可以指导学生围绕蒙古族的赛马、射箭、摔跤等竞赛项目进行调研,了解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日文化,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在构建具体探究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坚持以培育学生爱国情怀为目标导向,鼓励学生就项目的探究实践成果进行互动分享。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得其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拥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

同时,也需要针对学生的项目实践成果给予其指导、反馈,帮助其明确项目的实践目标,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蕴。通过项目实践来掌握民族文化,积累更加丰富的民族知识储备,以便在今后的成长中,以更加包容的心态看待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提高整体的民族凝聚力,也能够在感受多样民族文化风采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自信。

(六)生活拓展,增强爱国实践责任意识

教师需认识到生活拓展对启迪学生形成正确爱国意识、增强爱国思想感悟的驱动价值。在展开地理课程教学时,需结合地理本身所呈现的生活化特征,加强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有效拓展课程内容,延伸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生活实践和参与的过程中,对祖国的地理文化真正加深理解,并通过切实的感受来增强自身的情感领悟。

以“疆域”这一节课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行政区的划分等级以及具体名称展开实践调研,从而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扩展认知的覆盖范围。之后,引领学生在学习和了解行政中心的过程中,就八大菜系、四大刺绣、地方特色等进行有效剖析,加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与行政中心之间的联系,方便学生增强记忆力和理解力。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联系生活,引领学生就港、澳、台作为国家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切实建立起良好的祖国统一责任意识。确保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始终明确祖国统一的目标,建立起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责任感、使命感。

不仅如此,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还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实践习惯,引领学生结合家乡地区的地理文化资源,就目前水资源匮乏以及水环境污染问题展开深入思考。结合目前所积累的生活常识,分析在今后的成长生活当中如何节约水资源,维护水环境的安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用水观念。比如说,可以开展爱护水资源的生活主题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分别从农业、工业、生活等几个维度着手,就水资源的优化使用举措展开分析。

五、 结语

依前所述,在地理课堂上,教师需认识到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发掘教材中的爱国文化内涵,以启迪学生形成良好爱国意识、发展爱国情怀为目标,实施更有效的教育模式。教师可以全面整合爱国资源,之后通过优化导入、构建情境、合作探究、任务驱动、生活拓展等主要手段,营造良好的爱国文化氛围,支撑学生在掌握一定地理知识储备的前提下进行探索和分析,以增强学生的爱国理解与感悟。

猜你喜欢

爱国祖国过程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