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 知行合一
——浅探《弟子规》对青少年品德教育的意义

2022-02-23谭梧燕

考试周刊 2022年46期
关键词:志向弟子规诚信

谭梧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对提升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希望,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党的十九大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上述指导思想与政策方针,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的关注,也说明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中小学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对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核心要素,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极为关键。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道德修养理论与宝贵经验总结。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多少经典传承了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思想。《左传》记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次之谓不朽。”说明树立德行为先,而后建立功业,再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可以称为不朽。《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道德经》记载:“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著名的童蒙读物《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中国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以儒家思想中的孝悌思想为核心,编写的学童生活规范的韵文,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韵文形式,分五部分编撰成书,后被清朝学者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分为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个科目,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要求弟子们孝亲悌弟,严于律己,行思学文,为弟子们制定了一套明确的道德规范准则。这对中小学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极具参考价值。

中小学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不可或缺,儒家孝悌文化对塑造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树立高远的人生志向

《弟子规》记载:“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意思是: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切勿自暴自弃,圣贤境界虽高,但只要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此外,“学贵立志”“天生我材必有用”“人无志不立,学无志不成”“蜉蝣撼树,尤可敬之,人无大志,蝼蚁不如”等名言警句均阐述了树立高远的人生志向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在青少年时期树立自身高远人生目标的名人、伟人也不在少数。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先生为世人所敬仰,从小立下当宰相与良医的志向,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言。清代爱国政治家、思想家、民族英雄林则徐少年时巧对佳话“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抒发了凌云壮志的博大胸怀。在中国近代史上,他为民办实事、禁烟不禁商、开眼看世界,为反抗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周恩来总理年少时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参与创建与领导中国共产党成立新型人民军队,解放全中国,为人民谋福祉,50多年革命生涯,26年总理任期,日理万机,将全部精力奉献给了祖国与人民,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政治楷模。

任何人都应当立志,“匹夫不可夺志也”。个人立志宜早,“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认为一个人年少时就应立下志,当自己还未步入社会之前,心中便应有个奋斗的目标,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父母不在世了,自己操持家业,独立走上社会了,便应有一种为自己的志向而努力的作为,即“行”。孔子15岁便立志学习周礼,领略西周恢复初年的奴隶制盛世,克己复礼,以仁政治国,实现“大同社会”。一个人的志向不是随便确定的,而是在掌握大量的知识并认真思考、选择后定下来的,子夏的“博学而笃志”便道出了这个道理,只有学习了广博的知识,用知识本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坚定自己的志向。一旦立下志向,就要坚定信念,终生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努力,“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德育的重点之一即为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不仅为了利益自己,也要利益别人,志向越大,动力越大,越能造福于民族、国家乃至世界。众所周知,志向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与诉求,通常表现为获得普遍社会认可与实现自我价值等高层次的人性需求。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小学教育者们,需要致力于引导青少年们树立高远的人生志向,并以从容坚定的心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为之奋斗。一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用高尚的思想武装自己,把小我融入祖国乃至世界的大海中,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二是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实现,理想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只有以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去面对困难和挫折,以顽强的毅力去冲破艰难和险阻,才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二、 培养爱亲敬人的意识

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德以孝为本,说的是孝顺父母、尊重师长是德行的根本。《孝经》中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德行教育从行孝开始,“孝门开,百门开”。《论语·为政》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里包含着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就是恭敬之心,对长者的恭敬。行为上敬重父母,不能傲慢无礼。“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父母让我们做的事情,马上就去做,不要拖拖拉拉。“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教导我们,需恭恭敬敬地谛听,父母指责我们,需顺从地接受。现在社会是孩子呼,父母不能缓,反道而行之,父母的溺爱助长了孩子的傲慢无礼,他们对父母的呼唤往往是置若罔闻,甚至还会埋怨父母,与父母对立,不服管教,顶撞父母,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荡然无存。“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外出办事时,必须禀告父母,回来后也要面告父母,以免父母挂念。居处要安在固定的地方,职业要稳定不能轻易变化。入则孝部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对父母的态度,同时也提出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加强自我的人格修养,做一位身体健康、道德高尚的人,如“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如果身体受了伤,就会给父母带来忧愁。如果品行上有什么缺失,就会使父母蒙受羞耻。孝敬父母,还应该友爱兄弟姐妹,“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为人兄长要有长者风范,要友爱弟弟,而为人弟要懂得尊敬兄长,只有兄友弟恭,和睦相处,才能称得上是对父母的孝顺。“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在吃饭喝水、就坐行走的时候,都应当谦虚礼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居后。“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长辈站着,晚辈不可以就座,长辈落座后,吩咐晚辈坐下,晚辈才可以坐下。三字一句,具体教导了孩子们如何尊敬长辈。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只有将孝悌思想从小渗透到孩子们的德育中,才能唤醒孩子们爱亲敬人的意识,才能使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在青少年爱亲敬人意识的培养中,首先需要重视家长的示范作用,父母对长辈、亲友在家庭生活上“以礼相待”,既丰富、温暖了家庭生活,又为子女树立了榜样。父母本身孝顺长辈,子女才会孝顺父母。其次,多为儿童创造认识和接触长者的机会。尝试给孩子与年长的人接触的机会,假日要回家看看长辈,父母也可以多给孩子讲长辈的故事。孩子与长辈多进行交流,可以加深彼此的感情,孩子也能从长辈那里感受到爱。再者,我们需要重视传承孝道文化,“百善孝为先”,可以让青少年们多读一些古人的诗文故事,让孩子们知道孝是中华传统美德,用先辈的事迹促进孩子们对“孝”的理解,感受孝道文化的内涵。与此同时,要引导孩子以爱亲敬长为标尺,时时不忘自己待人处事的态度与行为。

三、 形成良好的日常习惯

良好的日常习惯包括规范的行住坐卧,文明的言谈举止,恭敬的待人接物,以及对待衣食的态度等。《弟子规》记载:“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意思是:应该早起早睡,把握光阴及时努力,岁月不待人,要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曾国藩先生曾经指出,要看一个家庭会不会兴盛,第一是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在饮食方面也应懂得节制,这也是在训练一个孩子的自制能力。“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物等物品应该放回原处,以免弄皱弄脏。当东西都有固定的位置,生活就会有条不紊,做起事来就能够循规蹈矩。我们从生活起居里可以看出一个人真正的修养和品德,这些素质需从小开始培养,在整理房间、衣物的时候,培养这颗恭敬、谨慎之心。“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要求我们穿衣在整洁,不在华贵或是名牌,要跟自己的身份、经济条件相称。“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进门时脚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时身体也不要站得歪歪斜斜的,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更不可以抖动。“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做事情不要太匆忙,匆忙容易出差错。对待任何事物,既不要害怕困难,也不要轻率应付。

有些孩子熬夜上网、玩游戏、玩手机、沉迷于歌舞娱乐等,日夜颠倒,不务学业,浪费宝贵的时间。在穿着上喜欢攀比,非名牌不穿,非昂贵的不买。追求个性,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带给别人轻慢、傲娇的印象。诸多现象表明,德育工作要从学生的基本行为礼仪与文明举止开始,长期实践,形成良好的日常习惯,塑造富有教养的行为品格。加强品德教育,培养良好习惯,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是确立育人理念,营造德育环境。事实证明,良好品德的形成与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分不开的,如墙上绘着《二十四孝图》等反映中华传统美德与伟大民族精神的图片,有助于青少年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形成自觉的行为与良好的习惯。二是提高教师素质,突出德育主导作用。教师的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加强教师思想品德修养,树立良好的道德风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受到学生的信赖与尊重,其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者,我们更要承担起品德教育的重任,要细致入微、持之以恒、因势利导地开展品德教育,让学生时时、事事都用真善美的天平去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强,正是接受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只要教师和家长合理正确地引导与培养,孩子们就能形成正确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家校合作,深入学习践行《弟子规》,循循善诱,使每个学生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生”。

四、 注重诚实守信的品格

自古以来,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于诚实守信的名言典故也是数不胜数。《论语》记载:“人无信不立”“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唐代诗人李白在五言古诗《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诗句中,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说的是“诚信”分量比大山还重。商鞅立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守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信任和尊重。诚信是立身之本,孔子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假如一个人不信,真不知他还能做出什么事情来,所以诚信对一个人在社会、在人群中立足是相当重要的。

《弟子规》中关于诚实守信的内容,句句经典,教导弟子落实在生活中。其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明说话的关键在于讲信用,对自己说出来的话负责任,努力去实践、去履行自己的诺言,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尽力去做到。如果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做到,就不要随意夸下海口,更不能使用花言巧语来欺骗对方。“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说明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说明不合义理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允诺,会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使自己进退两难。

在全社会倡导诚信的今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接受文明教育的青少年们,应该身体力行,领文明之先风,做诚信之表率。“诚”即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即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不虚假。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它是一种美德、一种品质,为我们中华民族世代所信奉,是人类的无形资产,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准则。所以诚信教育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会影响他的一生。诚信教育是人生一种道德的投资,也是社会的一种无形资产。实现的方法与途径如下:一是在教育中加大对诚信教育的重视程度。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事事讲诚信,给学生做诚实守信的榜样;教师以信用取信于人;因材施教,注重诚信教育的实践性。二是在管理体制中强化对诚信的教育。诚信是一种优良品质,是社会要求人们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带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一方面,要把诚信的具体规定列入有关的制度中去,让全校师生都知道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另一方面,还要建立诚信的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并和全社会的信用制度协调一致。这是诚信制度执行的关键和强有力的手段,它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总之,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教育是学生优良品质形成的温床。充满民主、爱心的班集体,能让学生的诚信品质得到健康成长和塑造,让学生的智力和心灵得到正确引导,学校教育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 确立仁爱的人际关系

《弟子规》记载:“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们共同生活在一片蓝天之下,一片土地上,应该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彼此珍惜。“已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一个人有才能和本事,不要自私保守、舍不得付出,要时刻想着服务大众、回报社会。看到别人有才华,应当学习、欣赏、赞叹,而不是批评、嫉妒,更不能因为嫉妒而贬低别人。“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别人忙碌的时候,不要去打搅他,别人心绪不安的时候,不要用言语去干扰他。“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则说明别人有缺点,千万不要去揭穿,别人的隐私,切忌去张扬。

人与人之间应该以仁爱为相处的原则,看待别人如同看待自己一样,这种爱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亲朋好友之间,而且要推广到周围的其他人,要做到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与人之间应该具有同情心,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相互包容,“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无援的,我们的生存需要别人的帮助和配合。每个人随时都可能面临困难,这时候就应该伸出援手,无私地去帮助对方。我们只有互相关爱,互助合作,才能维持生命共同体。尤其现代科技的发达,交通的便捷,人与人之间往来互动更为频繁,人与人之间更应该和睦共处。

我们的学生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有极强的个性,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不顾及他人的感受。缺少包容、谦让与合作的品质,对别人的反应过于敏感,不懂真正的交友原则。不懂得关爱别人,爱护弱小的群体,缺乏与周围的人真诚的沟通和交流。这样容易造成同学间的人际关系紧张,不团结、不友善,过度地心理提防,缺乏安全感,以至于造成心理障碍。《弟子规》中泛爱众、亲仁的思想,非常适用于学校的德育课程,对养成良善的为人处世态度、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百年树人,教育为本;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德育有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经验,《弟子规》中的德育思想值得我们思考、探索、借鉴,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实用性,易于落实在生活中,广泛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和处世中,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使道德规范转化成一种内在的自觉习惯化行为,真正达到知行合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本着立德树人的思想,以德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志向弟子规诚信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脑洞超市 志向高远的猕猴桃归来
弟子规
弟子规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天鹅de志向
终身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