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模型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2-02-21朱芳转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生干部协同育人人才培养

朱芳转

[摘 要]学生干部是新时代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工作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骨干和重要力量。高校学生干部的能力素质特别是社会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能否落到实处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的对学生干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指导学生干部的教师能力素质有待提升、学生干部社会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学生干部组织开展活动创新性不够、学生干部思想境界不高等问题和现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研究探索构建我国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模型,并从成立培训学院、加强评价考核、提供锻炼机会、增强自我意识等四个方面研究探索我国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实践路径,形成学校、学院、组织、个人“四位一体”的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人才培养;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1-0017-08

学生干部是新时代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工作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骨干和重要力量。新时代如何提升高校学生干部的能力素质特别是社会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骨干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时代新人,是目前摆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不断增强和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时代研究课题。

一、关于人的能力、社会能力的研究概述

(一)人的能力、社会能力概念内涵

恩格斯在谈到全面发展的人的能力时,说这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说明人的能力是一个人内在本质力量的表现和展示。[1]学者奥加列夫(E.I.Ogarev)认为:能力是一个评价性概念,它把一个人描述成为特殊活动的主体,在此种活动中,此人的能力发展使他/她能够从事符合资质的工作,对待遇到的问题能做出负责性决定,规划、执行并合理和成功地实现既定目标。[2]学者李荣新认为:能力就是人改造客体的主体条件即主体能动性,人的能力主要体现为主体能动性的主动程度。[3]学者潘尔春、吴军认为:人的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人从事各种创造性活动的全部才能和力量。[4]

1920年,桑代克(E.L.Thorndike)首次提出了“社会能力”的概念并进行界定,引起了心理学界对社会能力的关注和研究。While(1959)认为:社会能力是指有机体与其环境有效地进行交互作用的能力。Rubin&Rose-Krasnor(1992)认为:社会能力是指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中进行社会交互作用时,既能达到个人发展的目的,又能维持与他人积极关系的能力。根据学者日洛娃(I.P.Zhirova)、米赫诺(O.S.Mikhno)的观点,社会能力是指在创造性地解决社会任务和完成社会角色的过程中,确保积极融入社会的个人素质、社会知识和技能的集合。[5]学者波切布特(D.A.Pochebut)认为:社会能力是指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建设性地运用社会知识、技能和能力,为成功地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系统提供适应和自我实现的能力。[6]

(二)人的能力、社会能力结构内容

學者登尼(N.W.Denney)把人的能力分为两种,一种是未经训练不做练习的能力,另一种能力是经过充分训练和练习的能力。[7]学者于咏华认为:人的能力既包含着一般能力又包含着特殊能力,是一个整体系统。[8]学者张康之认为:在社会的视角中,能力体现在方方面面,人需要参与多少项社会活动,人就应该具有多少相应的社会能力。[9]学者阎建平、王美兰认为:人的能力是由一个与生俱来的自然基本能力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与创造能力等社会性能力有机结合而成的“金字塔”式结构系统。[10]学者佩尔吴津斯基(V.G.Pervutinsky)认为:社会能力结构内容应包括社会智力、精神状态、职业能力与社会道德等。[11]学者卢奇亚诺娃(M.I.Lukyanova)提出:社会能力应包括两部分的结构内容。一是动机价值部分,包括社会活动的动机、动机形成度、争取成就、对社会交往的态度、对道德规范的态度、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价值观;二是操作价值部分,包括知识、能力、技能、对自己和他人的行动进行批判性分析、预测交往的结果、进行沟通、影响他人、设定目标和目的。[12]学者Kostelnik认为:社会能力包括六个方面:采纳社会价值观、自我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计划与决策能力、发展文化能力。[13]学者高举学认为:社会能力可概括为两种成分:一是适应性行为;二是社会技能。[14]

(三)人的能力、社会能力培养途径

学者张康之认为:学习科学和参与实践是人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基本路径。[9]学者王忠武认为:有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促进和提升人的能力发展。[15]学者陈蕃认为:未来教育的重点在培养人的能力上,能力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能力来自实践。[16]学者安鸿章认为:大学期间所接受的教育或者一定时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影响到人专业能力的养成和提高。而大学以后的教育或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和培养,直接影响到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17]

学者Caplan和Weissberg(1989)进一步归纳了社会能力培养性研究所应关注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应该致力于发展个体的哪些行为方式或心理品质?二是培养方案应该从哪些关键性的发展任务或挑战入手?三是应该创设什么样的环境以保证获得的行为方式能够得到强化、维持与迁移,使其真正成为个体的一种“能力”。学者高举学认为:大学期间提升社会能力,是大学生从学生身份向社会人过渡的有效适应和衔接。[14]学者黄天元指出:社会能力培养研究表现出了新的特点,一是重视社会能力概念内涵界定与教育培养技术的整合;二是注重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培养提升学生社会能力;三是重视学生社会能力培养提升的社会化应用;四是强调社会能力培养要与学生类型、特点相匹配。[18]

综合分析中外学者有关“人的能力”“人的社会能力”的研究论述,对于“人的能力”的认识,多数研究学者认为人的能力不是先天就具有的,而是后天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提升的结果,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能力素质提升的基本途径。对于“人的社会能力”的认识,多数研究者认为人的社会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并能在社会中生存发展下去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也就是个体应具有的能很好地应对和适应各种社会情境、并能实现自身良好发展的素质能力。进一步深入分析相关学者有关“人的社会能力”方面的研究,可以归纳出人的社会能力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和互动能力、确定和实现目标能力、适应和融入社会能力等三个方面。为此研究者综合分析归纳提出了“人的社会能力”的本质和内涵,即社会能力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的;适应社会情景和他人是社会能力的核心;人的社会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目标;社会能力是情境性的,一个人认识到自己所处环境的规则和标准,然后使用这些规则和标准与他人互动。新时代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践育人理论、协同育人理论为研究的理论支撑。研究者认为,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是学生干部社会化过程的定性特征,有助于学生干部有效地发挥社会功能,更好地履行学生干部的职能和职责,为积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和学生干部自身的人生职业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教育发展得好则能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平台;反之,则会阻碍一个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资本已成为大多数国家最为重要的资本。[19]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时代重任,“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新时代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青年提出的希望和要求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并希望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20]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向广大青年发出号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22]这是当前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高校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做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也是高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有思想、有知识、有能力、有水平的高层次人才的奋斗目标。

高校学生干部是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学生干部培养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增强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需要。高校学生干部是学校与广大学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和优秀分子,若培养得好就会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坚力量和栋梁之材。新时代高校学生干部的主要职责和职能体现在:在学习和思想政治表现方面能在所在组织或群体中起表率作用;能做好传达并带头执行学校、所在学院或有关部门的决定、决议及规章制度;能及时向党团组织反映学生的情况和要求,做好对学生进行教育疏导、沟通服务等工作;能积极贯彻所在学生组织的章程或条例,按照所担负职务的职责要求积极工作;能积极策划和组织开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活动以及有益于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学习发展、身心健康、社会实践以及能力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活动。

社会能力对一个人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生存和发展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实践证明,高校学生干部的能力素质特别是社会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能否落到实处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者认为,高校要培养提升学生干部的能力素质,就要重点培养提升学生干部的社会能力,如新时代高校学生干部必须基本具有的道德能力、宏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社会能力。

三、高校学生干部社會能力提升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学生干部概念界定

本研究所指的高校学生干部是指高校班委会(团支部)学生干部、学生党支部、学生工作办公室、团总支兼职学生干部、各级学联和学生会干部、学生社团干部等,也就是指班级(团支部)、二级学院、学校等三个层面所设置的各级各类相关职务的学生干部。

(二)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现状调查

研究者在曾开展的有关我国高校校园集体活动组织现状的调查中,调查问卷中一并对我国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情况进行了调查。在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情况方面的问卷调查中,重点调查了“高校对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高校学生干部组织开展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高校学生干部组织开展和参与活动的经常性、丰富性”“高校学生干部构思策划和组织设计活动的新颖性和有效性”“高校学生干部自身社会能力状况和对学生工作的胜任情况”“高校学生干部组织开展活动的质量效果和得到的认可度”“高校对促进和保障学生干部开展学生工作平台的搭建情况”,以及“高校对学生干部工作情况的激励机制和有效评价”等。

对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方面的情况调查,调查采取的方法是通过研究者所在高校的在校学生干部向其在全国其他高校上学的同学(学生干部)发放调查问卷。研究者随机抽取了所在高校学生干部100名,组成了问卷调查者和问卷发放者团队,问卷调查者和问卷发放者团队分别填写和负责发放、回收了调查问卷。采取这样的方式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可以保证问卷调查的广泛性,填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也能保证提高问卷的回收率。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02份,有效问卷887份,问卷有效率98.3%。

调查问题统计结果显示:71%的被调查高校学生(学生干部)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使用多培养少的现状;68%的被调查高校学生(学生干部)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干部组织开展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存在功利思想和怕吃苦的现状;61%的被调查高校学生(学生干部)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干部组织开展和参与活动的经常性、丰富性不够,存在时紧时松的现状;73%的被调查高校学生(学生干部)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干部构思策划和组织设计活动的新颖性和有效性不高,存在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现状;58%的被调查高校学生(学生干部)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干部自身社会能力状况和对学生工作的胜任情况不好,存在被动和被迫工作的现状;75%的被调查高校学生(学生干部)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干部组织开展活动的质量效果和得到的认可度不高,存在为完成任务而开展活动的现状;81%的被调查高校学生(学生干部)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对促进学生干部开展学生工作平台的搭建不到位,存在师资、场地、经费等保障不到位的现状;78%的被调查高校学生(学生干部)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干部工作情况的激励机制和有效评价不科学,存在评价不及时、不全面的现状。

(三)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问题分析

综合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情况和开展工作现状,发现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高校对学生干部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高校和学生干部所在的二级学院以及学校相关组织层面均缺乏对学生干部系统的培养计划、实施步骤、激励机制和科学评价。二是负责指导学生干部的教师能力素质有待提升。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学生活动多半没有教师亲临指导或指导教师的能力水平达不到活动组织的指导要求标准。三是学生干部社会能力得不到充分有效锻炼提升。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活动组织数量和质量的下降使得学生干部社会能力在活动中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升,学生干部组织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受挫。四是学生干部在活动组织中缺乏创新创造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干部组织开展活动缺乏规划和思考,组织活动思路不开阔,内容形式不新颖,活动效果不好,缺乏吸引力。五是学生干部思想境界不高,有功利思想。目前在我国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中还存在一些为谋取或为得到某些方面好处和利益而当学生干部的学生,这些学生干部功利思想严重,缺乏吃苦奉献精神。

综合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干部中存在的状况和造成以上五方面突出问题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一是高校没有把学生干部纳入重点培养目标。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加强和培养学生干部社会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对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的保障举措不到位。由于经费、资源等方面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目前我国高校在学生干部培养中有关人力资源配备、活动场所提供、培训平台建设等方面还不能做到全面保障和有效提供。三是高校学生活动的组织难度增强和加大。由于受网络媒介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活动表现出学生普遍不愿意参加、难以组织特别是学生不愿意参加校园集体活动的局面。四是一些学生干部对工作有顾虑,不能全身心投入。目前我国高校一些学生干部在遇到学生工作中的困难和阻碍时,缺乏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精神,往往是不作努力或尝试便打退堂鼓或者放弃,工作更是缺乏創新创造。五是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程序和考核机制有待完善。目前由于我国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程序和考核机制缺乏严谨性和存在一定的漏洞,让一些机会主义者和有功利思想的学生进入了学生干部队伍。

四、高校学生干部应具有的社会能力内涵解析

由于社会能力表现的多样性、人们对社会能力认识的选择性、不同层次高校培养目标的差异性等因素,当前在我国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目标和内容结构认识方面表现出多样性。我国高校到底应该重点提升学生干部哪些方面的社会能力?研究者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及在研究前期的调研、问卷调查和访谈中,结合高校学生干部的职能和职责,综合分析提出了新时代我国高校学生干部应具有的最基本、最主要的8个方面的社会能力,即:道德能力、宏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这8个方面的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的提出,也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我国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的具体提升目标和内容结构。

1.道德能力。道德能力是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能力资源。道德能力是主体的“内德”和“外施”能力。道德修养力、道德实践力、道德影响力、道德选择力、道德创造力,对个体的人的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23]学者余仰涛提出:思想品德能力是指一个人为完成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优良思想品德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包括思想品德认识能力、决策能力、实践能力等。[24]学者于咏华提出:把人应具有的调节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能力称之为道德能力。并指出,在社会生活中,主体道德能力的大小、开发如何及起作用的程度,直接影响着群体凝聚力及整体能力。道德能力是主体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能力,人的基本能力应该是体力、智力和道德能力的有机统一。[8]新时代高校学生干部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人心、调节关系,起到带头示范和榜样作用,自身就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能力。

2.宏思维能力。“宏思维能力”首次被我国学者李培根提出。所谓宏思维能力是指对一些宏观问题、重大问题、事物整体联系的观察、感觉和思辨能力。[25]宏思维能力需要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需要哲学素养,需要人文情怀。一个人的宏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遇事是否具有从宏观、全局、全方位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和能力素质。宏思维能力具体体现为一个人能否从整体中认识事物和把握事物,也就是体现为一个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如何。现实生活中宏思维能力具体体现在是否能对社会、对人类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有认识、有思考,如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健康、资源消耗等问题。宏思维体现情商,一个人的情商主要体现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每一个人的社会活动都会与其他人有联系。新时代高校学生干部具有宏思维能力,可以促使学生干部在组织开展或参与活动时紧密结合实际,做到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分析和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时能思路开阔、思维严密、考虑长远,能积极从全局、全方位出发思考问题,寻求问题最佳解决途径。

3.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是指开展组织工作的能力。针对具体活动、项目组织而言,组织能力也指活动或项目的策划实施或组织管理能力。策划实施能力是一种从活动或项目谋划构思到实施完成整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策划能力、宣传能力、组织能力、表现能力、协调能力、推动落实能力、管理能力等。[26]未来社会的发展,一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要依靠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对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事实上,组织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而且涉及领域十分广阔的能力。新时代我国高校学生干部将在未来的社会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要经常性地启动新的工作,新工作的启动往往就是从策划组织开始到实施完成结束。高校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在高校班团活动、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各类学生活动中均能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培养、提升和锻炼。

4.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也称为学习思考能力。學习能力是指以快捷、简便、有效的方式获取知识和信息,并将其融入已有的知识,从而改变已有知识结构的能力。思考能力也称思维能力,是指一个人遇事或遇到问题运用大脑所储存的知识结构,通过运用综合、比较和概括、逻辑等思维分析手段,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能力。学习与思考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学习思考能力是新时代我国高校学生干部应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因为高校学生干部的基本任务就是学习知识、思考问题,在学习与思考中提升自己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7]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干部学习思考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自学能力较弱,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强,在学习中思考和在思考中学习的训练缺乏,特别是缺少批判性和逻辑思维能力,也由此导致我国高校学生干部通过学习提出新问题、新观点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5.合作能力。合作能力也可以称为合作、协作能力。自有人类社会开始,人们之间就有合作、协作,未来社会是一个分工更细、人与人之间更需合作、协作的时代。不会与别人合作、协作的人,是一个没有成功希望的人。合作、协作能力是一种更高的能力,既无法归结为理性能力,也无法归结为感性能力,而是理性能力与感性能力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实践理性属性的能力,善于与别人合作、协作的能力。[28]合作、协作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是发挥团队精神,培养和调动团队成员的集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发挥团队成员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善于与人合作和协作的精神品质。新时代我国高校学生干部要能发挥好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履行好学生干部的职能和职责,应该说具有合作、协作能力也是高校学生干部应具有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能力。高校学生干部的合作、协作能力在高校班团活动、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各类学生活动中均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和实践体现。

6.适应能力。心理学用适应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对社会适应行为最先展开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利兰·布雷德福(Leland P. Bradford)在1973年的研究和科恩(Cone)在1987年的研究,他们认为社会适应能力具体是对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的适应,是个体在社会生存过程中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时的一种心理适应。[29]高校学生干部社会适应能力,就是高校学生干部在校园组织或一些社会组织中,积极参与校园组织或社会组织互动,并实现个人与校园组织或社会组织协调发展的能力。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仅是个体对环境的“顺应”,也是改变环境、推动校园组织或社会组织变革的过程。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可以是单纯的个体改变,可以是个体促进环境的改变,也可以是个体与环境同时发生改变,并最终实现个体与校园组织或社会组织的协调发展。[27]新时代我国高校学生干部的适应能力主要包含有人际交往适应能力、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学生干部角色适应能力、活动组织适应能力等。

7.创新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教育应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且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应具有的基本社会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创新是社会、国家和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延续其实都是在不断创新中进步和发展的,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此,生存发展在社会、国家和民族中的个人也应如此。一个人具有创新能力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所处的生存发展环境的变化。创新不但需要丰富的知识做储备,还应具有创新的思维和意识。高校学生干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以提高学生干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的培养方式。实践是培养创新的土壤。新时代我国高校学生干部通过组织开展或参与班团活动、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各类学生活动正好能发挥和增强学生干部的这种创新自主性,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干部个性充分发展,进而增强学生干部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意识。

8.领导能力。领导能力的核心是变革,就是个体或群体影响或推动群体或个体实现共同目标或达到变革的过程。关于领导能力的培养,一些学者对它的认识有一定的偏见,认为只有具有当领导条件的人才需要培养领导能力。其实领导能力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一个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人一生需要领导的事务很多,不但需要领导好自己所处的组织、自己周边的群体、自己的家庭,更要领导好自己。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应具有领导能力,领导能力也是一个人应具有的基本社会能力之一。关于“大学生领导教育”西方国家比我们认识得早,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就开始重视大学生领导能力的培养和研究,并且相当活跃,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领域。[30]知识经济、学习经济呼唤人才的领导能力。高校学生干部要充分发挥干部作用、履职尽责,领导能力是其应具有的基本社会能力中的必备能力。从这个意义说,提升学生干部领导能力应该成为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新的主题和重要目标。高校要重视和发挥班团活动、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各类学生活动在新时代学生干部领导能力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五、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模型构建与实践路径

(一)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模型构建

根据人的社会能力的内涵结构和培养途径,研究者认为,新时代我国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应着重从方方面面的社会实践活动着手,积极促使学生干部组织开展和参与班团活动、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各类学生活动,特别是组织开展和参与校园集体活动。同时,还应积极从学校层面成立学生干部培训学院、学院层面加强学生干部评价考核、组织层面提供学生干部锻炼机会、个人层面增强自我能力提升意识等方面构建我国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实践模型,形成学校、学院、组织、个人“四位一体”的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协同育人机制。

研究中所说校园集体活动是以我国高校群团组织、班集体、学生社团等为单位或以这些组织中的团体、个人为单位,组织开展的集体、团体成员或个人参与的以思想教育、志愿服务、文明养成、文体艺术、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技能培养、就业创业等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第二课堂活动。网络境域下,关于校园集体活动的界定,不仅包括校园现场集体活动,更应包括校园网络集体活动。校园集体活动中渗透着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的各种教育元素,特别是能重点提升高校学生干部的道德能力、宏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

高校校园集体活动作为一种心理学、教育学现象的本质,能够保证高校学生干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与集体、组织和社会的联系以及培养提升自身社会能力。高校校园集体活动能有效提升学生干部社会能力的保障举措主要体现在:校园集体活动能为参与成员提供成对和小组合作的机会;校园集体活动能提供具有探索性的任务,并以共同的创造性成果为目标;校园集体活动能促使参与成员之间发生互动或角色变化;校园集体活动能形成参与成员之间的竞争。实践也证明,我国高校学生干部组织开展或积极参与校园集体活动,能在组织开展和参与校园集体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社会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竞争力,这对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和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样,这也是积极推动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依托的有形抓手和载体,不断取得工作实效的有力举措,也是开展此研究的根本目的和其创新性的具体体现。

(二)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1.学校层面,应成立学生干部培训学院

一个人社会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系统的理论学习培训和加强实践锻炼。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干部的社会能力提升重视程度不够和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缺乏系统规范的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等问题,高校要解决好这一方面的问题,应在学校层面成立学生干部培训学院。学生干部培训学院应重点从全面安排部署、课程方案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实践锻炼活动等方面牵头抓总,做好全校学生干部培训工作。培训学院应每年甚至每学期要制定下发有关做好全校学生干部培训工作的安排部署通知,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制定学生干部培训方案;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才学等角度全面设置培训课程,为丰富课程内容还可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邀请专家学者等一流师资给学生干部上课、做专题辅导讲座,分享学生干部培养成功案例和经验;有意识地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引导开展各类学生活动特别是组织开展校园集体活动,给学生干部提供社会能力提升的实践锻炼机会和平台。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和锻炼实践增强和培养提升学生干部的理想信念、思想意识和责任担当、吃苦奉献等精神。

2.学院层面,应加强学生干部评价考核

为促使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工作有效开展,实践中要求高校学生干部所在的二级学院要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如对学生干部每年的工作内容和社会能力提升等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和达标指标,每年可结合学生干部工作任务要求和达标指标的完成情况对照评选“优秀学生干部”,让真正优秀的学生干部获此殊荣,这是对学生干部最好的认可,也是最好的激励。为了激励学生干部积极组织开展和参与好各类学生活动,不断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自身社会能力,学生干部所在的班级可实行素质拓展积分制度,即学生干部每组织开展或参与一项学生活动,根据活动完成情况和取得的效果给予相应的素质拓展积分,此素质拓展学年综合积分可作为学生干部评优、入党、奖励、资助、就业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和推荐依据。同时,这一考评制度也能及时将不作为、不参与学生工作或工作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干部及时发现和清退出学生干部队伍。对学生干部的工作状况进行公正科学的考核评价,可以及时认可学生干部的努力和付出,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此促使和调动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成效性,同时也积极推动我国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工作落到实处。

3.组织层面,应提供学生干部锻炼机会

这里所说的组织层面是指高校学生干部職务所在的工作组织,如班级(团支部)、学生党支部、学生工作处(工作办)、团委(团总支)、学生会(分会)、学生社团等组织。这些组织要正确对待和认识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的校园集体活动难以组织和开展的现状,以及班团活动、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各类学生活动质量和数量下降的现状,正确思考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和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研究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就是高校应重点培养好、使用好和发挥好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在各类学生活动中注重配备具有专业水平的指导教师,因为只有积极发挥指导教师的科学指导和引领作用,才能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并促使各类学生活动有效、深入和持续开展下去。另一方面各类学生组织要充分信任学生干部的能力素质,放手大胆让学生干部去工作,使学生干部在各类学生活动组织和参与中尝试成功与失败,总结工作经验教训,促使学生干部不断提高、不断成长、不断发展。高校学生干部只有在各类学生活动特别是在组织开展和参与校园集体活动中,积极发挥聪明才智,不断加强实践锻炼,勇于创新创造,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能力。

4.个人层面,应增强自我能力提升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的天才、才能和禀赋的展现主要靠教育,特别是靠自我教育。在适当的条件下,在恰当的教育下,任何人都会显露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才能。”[31]他反复强调,“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32]高校学生干部在自身社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要一直增强和树立自我能力提升的意识和主动性,要时刻认识到当今社会是讲能力讲素质的社会,是公平竞争的社会,是“能者上庸者下”的社会,若自身不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能力将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生存和长远发展。这一现实要求高校学生干部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和参与各类学生活动,通过在组织开展和参与各类学生活动中,认识集体,了解社会,增强社会适应性;更重要的是通过组织开展和参与各类学生活动开拓思维,砥砺品行,磨炼意志,增强自身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高校学生干部应重点通过积极组织开展和参与思想教育、志愿服务、文体艺术、学术科技、社会实践、技能培养、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努力达到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模拟、锻炼和提升自身社会能力的目的和效果。同时,高校学生干部还要积极学习、吸收和借鉴提升社会能力的科学思想和经验成果,不断开拓创新思维和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娟.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践的重要途径[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1):76-78.

[2]Огарев Е.И. Компетентность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Социальный аспект [M]. Москва: РАО ИОВ, 1995: 234.

[3]李荣新.关于人的能力是主体能动性的探索[J].社会科学论坛,1995(2):51-54.

[4]潘尔春,吴军.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7(2):26-30.

[5]Жирова М.В, Михно О.С. Социальная компетентность личности. [J]. Москва: Современные проблемы науки и образования, 2012 (1): 78 .

[6]Почебут  Д.А. Компетенции в образовании: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и оценивание [M].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ационально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 2012: 56.

[7]金匀.人的能力在一生中是如何发展变化的[J].心理学动态,1985(3):45-49.

[8]于咏华.关于人的能力问题的思考[C]//中國人学学会. 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329-338.

[9]张康之.论人的能力的社会图景[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3):58-66.

[10]阎建平,王美兰.能力新论:简谈人的能力及其发展规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10-13.

[11]Первутинский В. Г. Развитие социальной компетентности студента в условиях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й подготовки [D]. Москва,2016: 76.

[12]ЛукьяновИ. И. Базовые потребности как основа развития социальной компетентности подростков [J]. 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ая наука и образование, 2001 (4): 41–47.

[13]刘艳,邹泓.社会能力研究的概述与展望[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1):47-50.

[14]高举学.培养大学生社会能力是就业能力的重要前提[J].成功:教育,2010(6):189-190.

[15]王忠武.实践活动的质量与人的能力的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1994(6):11-13.

[16]陈蕃.未来教育的重点在培养人的能力:上[J].继续医学教育,1997(3):7-11.

[17]安鸿章.浅析人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的概念异同[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6):24-28.

[18]黄天元.美国社会能力培养研究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6):59-64.

[19]Vivien Stewart.面向未来的世界级教育—国际一流教育体系的卓越创新范例[M].张煜,李雨英子,张浩然,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10.

[20]人民日报评论员: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N].人民日报,2018-5-3.

[2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

[2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7-3.

[23]韩庆祥.能力本位论与21世纪中国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12-22.

[24]余仰涛.论人的思想品德能力[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6):35-39.

[25]李培根.谈专业教育中的宏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6-17.

[26]杨荫环.漫谈日本对人的能力开发[J].企业管理,1981(2):41-42.

[27]杨国欣.大学生课外培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63,59.

[28]迈克尔·克尔伯格.超越竞争文化—在相互依存的时代从针锋相对到互利共赢[M].成群,雷雨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42.

[29]丁晖.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2:21-23.

[30]郑尧丽.大学生开放式领导力开发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4:19.

[31]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 姜励群,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3.

[32]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 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3.

(责任编辑: 杜家和)

猜你喜欢

学生干部协同育人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学生干部教育管理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
高职学生干部成长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与应对能力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