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劳动教育效能及路径研究

2022-02-21徐海朱海娟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效能劳动教育职业院校

徐海 朱海娟

摘  要:近年来,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趋突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职业院校由于自身的办学特点,在劳动教育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本文在分析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和基本效能的基础上,提出从构建课程体系、整合教育资源和突出劳动精神三个方面着力,从而使劳动教育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

关键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路径;效能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2-0-03

现阶段,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趋突出,成为國家人才培养的必备条件。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为职业院校的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职业院校可以凭借自身劳动教育的优势,充分融入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战略布局中,为全社会开展劳动教育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促进社会正确看待职业教育,因此职业教育强调劳动教育,也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

一、职业院校强调劳动教育的必然性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要内容[1]。高职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是大势所趋。职业院校在开展职业培训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同时也伴随着很多制约因素。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制定没有统一、科学的评价标准,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出现“畸形”现象,扭曲了原本的内涵。此外,劳动教育没有搭建夯实的理论基础,导致高职学校劳动教育发展“混乱”。因此,高职学校发展劳动教育必须与现实情况相适应,探索创新模式,采取针对性对策,发挥劳动教育在育人方面的积极能效。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开展劳动教育,相较于其他类型教育,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职业院校长期从事技能教育,以就业作为自己的办学风向标。在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实习实训、就业入职等方面拥着大量的投入,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占据着同技能培养同等重要的位置。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责任心,有效提升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较强的劳动综合能力。可以说,职业教育是距离劳动最近、服务劳动最直接、理解劳动最深刻的教育,所以职业院校强调劳动教育,并以之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有着内在必然性。

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社会方面

社会上普遍存在轻视劳动教育的作用和劳动价值观偏差等问题。新时代高职学生的价值观等“三观”正在处于萌芽阶段,在社会观念不成熟的时候,更容易受到冲击和影响。长期以来,劳动教育成了学历教育的附庸,成为素质教育忽视的环节。更有甚者,错误地认为劳动是低人一等的体力劳动,就是去做工,去种地。错误地将劳动与利益挂钩,只要有劳动,必然索要报酬,必然要换取相应的利益,不能正确认识劳动素养是人才内在核心素养之一。。劳动教育本应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重要方式,但是却长期被忽视,被排斥在主流之外。

(二)教育者方面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劳动教育学科,缺乏劳动教育经验,没有统一的劳动教育理论体系。职业院校工作教育的发展处于测试阶段,社会各方对劳动教育的观点不尽相同。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中,由于过于重视学历教育,唯学历论、唯分数论,学校和家长往往只是片面强调德智体三个素质,忽略了美和劳的培养,其中对劳的培养更为忽视。学生沦为了学习的机器,家长和教师剥夺了学生劳动的权利和机会。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劳动是创造物质的直接手段。这一观点为大家所接受,但对于毕业生应该从事什么形式的工作的意见却是不尽相同。毕竟,高职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学习是他们最重要的任务,他们未来想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并没有具体的理论依据,这就导致了高职劳动教育没有理论指导的“尴尬”局面。职业院校对劳动教育的开展只停留在开设一些注重体力的低水平劳动教育活动层面,这不能很好地体现劳动育人的应有价值。

(三)学生方面

受错误社会风气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对劳动缺乏正确的认知,劳动思想认知程度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表现为劳动不积极,偷奸耍滑、不认真等现象,一遇劳动就喊苦叫累。学生普遍未能建立起正确的劳动观,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对基层劳动人民缺乏尊重,认为体力劳动低人一等。对劳动认识的偏差,也在反噬着学生的技能学习,造成部分学生不愿学习生活劳动技能。尽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但一些家长仍然固守传统观念,总是把劳动看成低级活动,把不好的思想灌输给孩子,让孩子在心里萌生了阴暗想法——“鄙视”劳动,学生时代养成了错误的惯性思维。在学校和同学关系不好、个人主义占主导地位、贪小便宜、不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这行为和其他同学在一起时显着“与众不同”。此外,一些职业院校未能正确地将劳动教育视为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是将其归类于为人才教育的“包袱”,没有认真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无法真正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产生了混淆。

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基本效能

(一)树立职业理想

由于基础教育过于注重成绩,忽视了劳动教育,使得很多学生到了职业院校后,缺乏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对职业教育嗤之以鼻,对生产服务一线的职业不屑一顾。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成了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学生要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树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理想,端正学习态度,为专业学习提供动力和保障。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要引导学生形成爱岗敬业的精神目标。要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个人职业方向,指导学生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态度,合理规划职业生涯。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并通过劳动,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认知和职业道德,在劳动中磨练自己,在职业活动中成就人生。

(二)养成职业素养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劳动者。所培养的人才应具体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安全生产意识、质量控制意识、持续发展意识、合作共赢意识、创新创业意识等等。学生通过技能实训、顶岗实习等方式,切身体验生产劳动,了解生产工序,认识工种要求,在生产劳动中得到熏陶,获得合作意识、质量意识、劳动意识等职业素养。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奋斗,日常行为准则中应渗透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伟大品质,树立实现振兴中国传统文化伟大目标。劳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只有正确理解了劳动的内涵,才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求。职业院校应积极创设现实的生产服务环境,让学生切身处地的学习、思考、感受,了解生产活动的实际需要,从而就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并内化成自觉的行为和观念。

(三)促进技能发展

技能水平是职业能力的重要内容。专业技能教育作为职业院校的品牌特色,仍然是职业院校坚持的教育主项。学生的技能水平最终还是要在生产实践中得以體现和提升,要将自己所学的技术应用到生产劳动中,在生产劳动中不断内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技能水平。职业院校应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坚持与时俱进,传授学生适应未来技术变革的新知识、新技术,将劳动教育融入劳动实践中。在劳动生产中,观察记录、实践反思,从而发现新问题、生产新知识,逐步提升技能水平。

(四)完善教育教学

借助劳动教育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聘请企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利用企业人员丰富的生产经验,承担劳动生产教学,帮助专任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有机融合,优化产教融合活动设计,将学习和劳动贯穿于学习生产全过程,真正做到“做中学”。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可以重新搭建人才培养体系,从课程目标定位到课程体系结构的全面重构。完善高等职业的育人体系,劳动教育可以将技术知识、实践技能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进行铺道贯通,以解决教育体系偏重的现象。按照学生实际,重新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制订劳动教育计划。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育人作用。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促进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愈发重视,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依然难以在短时间内转变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窘境。尽管国家在劳动教育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文件,但劳动教育处于边缘位置的现状尚未全面得到扭转,劳动教育存在着许多不足。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促进人才培养,需要从劳动课程体系、教育资源、劳动精神培养、劳动教育服务几方面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教育程度。

(一)知行合一,构建劳动课程体系

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改革,不能一味地提升学生实践技能,而是要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谋求推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使劳动教育改革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方向。确保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职业院校应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案,强调知行合一,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根据培养需要,开齐开足劳动课程。明确不同学段学生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采取有效措施,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机构,因地制宜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此外,还可以依托跨校联盟、校企联盟,以及社会产业的支持和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寻求劳动教育资源的共享,在优势上相辅相成。依托学校职教组织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其他机构共同研究多种教育模式,并不断构建新的劳动教育体系,促进人才发展。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除传统的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外,还要积极倡导开展公益性劳动、家庭劳动等形式的劳动教育,并将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考核。建立健全过程性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将课程的考核评价分布于学生劳动的全过程。制定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考核评价方式,设计多元化评价方式,将考核评价贯穿于学生的动态发展全过程。如灵活运用谈话交流、过程提问、撰写心得体会、项目化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短期和长期评价相结合,提高劳动教育课程质量。

(二)内外协同,整合劳动教育资源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立体教育网络。学校教育是主体,学校应大力挖掘自身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实训基地、车间、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设施,深化校企合作、做实工学结合,大力挖掘和创造劳动机会,聘请企业优秀人才进校开展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全面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课程、思想政治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教育、学术劳动教育和劳动育人教育等管理等纳入监督评价工作体系,作为学校对劳动教育进展情况和监管部门对开展跟踪实施劳动教育政策的评审依据。人类对劳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第一个基础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作风对于学生正确设定劳动价值观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将劳动作为稳固家庭关系的基础,在这种家庭教养的熏陶下,学生会将努力劳动视为自身发展和安家的前提[2]。家庭教育是载体,家庭应充分发挥教育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培养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将家庭劳动纳入学生操行考核范畴,由家长和学校共同打分,共同监督,做到家校协同教育。完善学校的劳动教育不能仅仅依靠院校资源,而是要通过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工匠精神。企业往往有真实的工作环境,职业院校要善于利用企业资源,通过实习、见习等方式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在真实劳动环境中的实践能力和认知习惯。社会教育是延伸,劳动教育必须在实践中完成,积极开展践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营造生产劳动环境,创设生产劳动岗位,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育人作用。学生在日常生产学习之外,还可以进一步与周边社区、大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合作,让学生更多地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三)质量并重,突出劳动精神培养

职业院校在保证劳动教育量的同时,要着重突出质的要求,不能让劳动教育陷入“有劳动无教育”的窘境。一切教育以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尽管实践层面的可行性往往受到社会发展和就业状况等因素的限制,但在人才发展过程中仍可有所侧重。与德育、智育、美育的滞后性和长期性相比,劳动教育更加灵活有效。此外,劳动教育本质上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因此,在社会生产服务岗位的基础上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提高技能型和专业型人才的实践技能,这也是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宗旨。一是突出劳动精神的培养,使之内化为学生养成劳动素养的内在动力。二是营造良好的学习宣传环境,营造尊重劳动,崇德尚技的校园氛围,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三是研究在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精神的方法和路径,并努力付诸实践。四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举办系列讲座,邀请技能大师、大国工匠等进校园、进课堂,努力使劳动精神成为每个学生的职业信仰。

(四)发挥优势,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职业学校对劳动教育改革离不开社会支持,特别是与职业学校长期合作的单位,要在劳动教育改革中发挥关键作用。因为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培养专才应该是学校的事,但仅限于提升理论知识,后期的人才素质能力的发展还需要依靠企业力量的支撑。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优势,结合自身优势专业,按照社会劳动教育需要,为当地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提供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服务。从课程设计到师资培训,提供全方位劳动教育服务,让普通教育学校的孩子们也能从小正确认识劳动。职业院校可以选派学院技能大师或技能大赛获奖学生到中小学开展技能展示,让普通教育学校的师生切实感受技能的魅力,同时也能提升职业院校师生的成就感,也能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

五、结语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新时期,高职学生劳动精神的提升,是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前提。职业院校要按照习近平新时代工作和工作教育的重要思想,积极探索更新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要把劳动教人精神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相结合,协调各类教育资源,打造多元化的劳动教育综合平台。为进一步凸显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职业院校应努力将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紧密有机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强化劳动意识和实践,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林夕宝,余景波,宋燕.高职院校发挥劳动教育育人效能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2020,26(4):28-37.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效能劳动教育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基于改进TOPSIS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效能评估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教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