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收期对‘黄冠’梨果实品质影响的研究

2022-02-16张子申柯泽华赵曙良程福厚李向玺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采收期果糖蔗糖

张子申,柯泽华,赵曙良,程福厚,李向玺

(河北工程大学园林与生态工程学院,河北邯郸 056038)

0 引言

梨在中国是仅次于苹果、柑橘的第三大水果,2018年中国梨生产面积约为94.35万hm2,产量约为1607.8万t,分别占世界梨面积的71.21%和产量的68.65%。河北省是梨生产大省[1]。‘黄冠’梨成为京津冀地区的主栽梨品种,在果实的外观特征、营养特性、香气物质[2]、光合特性[3],以及春施15N-尿素‘黄冠’梨的吸收、分配与利用[4]等方面前人进行了系列研究。成熟期是影响梨果实品质的重要因素,李江阔等[5]指出采收期是影响南国梨的贮藏和果实品质的重要因素。Lee等[6]指出,在水果和蔬菜发育过程中,果实会积累有机酸、糖、淀粉等营养成分,这些营养成分会影响果实的品质。‘黄冠’梨的果实品质会随采收后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高豪杰等[7]指出采收时间是果实正常贮藏和正常软化的关键因素。徐凌等[8]研究得出梨果实为呼吸跃变型,有后熟期。李丽梅等[9]研究了采收期对南水梨常温贮藏品质的影响,提出盛花期后139天为石家庄地区南水梨的适宜采收期。谢培荣等[10]指出,果肉硬度是贮藏果实后熟衰老的重要指标之一。及华等[11]指出,采收期是决定果实贮藏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适宜的采收期对提高果实的耐贮藏性和商品价值至关重要。王文辉等[12]研究了采收期对黄金梨果实品质及黑心病影响,采收期直接影响梨果实品质和贮藏期梨黑心病的发病率。目前关于‘黄冠’梨不同成熟阶段的果实品质动态变化规律尚不明确,‘黄冠’梨适宜的采收期的研究未见报道。笔者研究在‘黄冠’梨果实发育后期,果实发育天数对梨品质因子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示差折光法测定果实的糖酸组分及其含量,以期在保证果实产量与品质的前提下确定‘黄冠’梨的最佳采收期。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材料采自河北工程大学洺关校区试验农场,品种为‘黄冠’梨,树龄18年,株行距4 m×5 m;树形是疏散分层形。土壤为褐土类型,质地为壤土,土壤容重1.33 g/cm3。田间持水率24.2%,表层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1.2%,土壤pH 7.3,采用常规管理技术措施,折合产量40500 kg/hm2。

1.2 试验方法

在果实进入膨大期后选取生长健壮、树势相对一致的10株树,分别于每株树树冠外围随机选取210个果实挂牌。7月15日、7月22日、7月29日、8月8日、8月15日、8月22日、8月29日(对应时期分别为盛花后106、113、120、130、137、144、151天)分7个采收期采收果实,每个采收期随机选取10个已挂牌的果实测定单果重、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机选取已挂牌的20个果实测定果实中的果糖、葡萄糖、蔗糖、苹果酸、柠檬酸和Vc的含量。

利用LB50T型手持式糖度计测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GY-1型硬度计测定果实硬度[13],果糖、果酸的含量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Dionex P680 HPLC pump),ZORBAX Carbohydrate色谱柱(安捷伦4.6 mm×150 mm,5-Micron,美国)进行测定[14]。糖含量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测定》(GB 5009.8—2016)中的方法[15]。苹果酸和柠檬酸含量的测定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有机酸的测定》(GB 5009.157—2016)的方法[16]。采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测定果实Vc含量[17]。

1.3 数据分析

利用Excel 2010和DPS 7.05软件统计分析数据。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对数据进行差异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采收期对‘黄冠’梨果实单果重和硬度的影响

从表1看出,在果实发育106~130天期间,随着‘黄冠’梨采收期的推迟,‘黄冠’梨的单果重显著增加。130天之后,单果重的变化不显著。137天时单果重达到最大264.10 g。106~151天随着果实采收期的推迟,果实的硬度呈现下降的趋势。‘黄冠’梨的果肉硬度(y)与果实发育天数(x)之间的相关方程为y=-0.0849x+3779.2,r2=0.9528,表明采收‘黄冠’梨果实越晚,果实硬度越小,两者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表1 不同采收期‘黄冠’梨的单果重、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

2.2 采收期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的影响

从表1看出,不同采收期果实可溶性固形含量为11.05%~12.40%,早采收(即果实发育106天和113天)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小于其他时期,到果实发育137天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最高水平。但随着采收期的延后、果实发育期的再延长,果实成熟度的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不再增加,反而有下降的趋势。从果实发育期间106~151天Vc含量的变化(表1)来看,发育到120天采收,果实Vc的含量最高,达到2.47 g/100 g,与发育130天采收果实没有显著差异,但与发育106、113、137天及以后采收的果实的Vc含量相比,显著较高。这与果实发育过程中Vc被氧化降解有关。

2.3 采收期对梨果实糖含量的影响

在果实发育106~151天范围内,随着采收期推迟,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表现为增高趋势(表2)。果实发育106~151天果实总糖(果糖+葡萄糖+蔗糖)在梨果肉中的含量呈增加的趋势。其中果糖在总糖中所占比例为70.09%~84.00%,是果实糖分的主要成分。在果实发育106~137天果糖含量显著上升,在发育137天采收的果实,果糖含量最高达到51.59 mg/g,137~151天果糖含量有显著降低。随果实采收期的推迟,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呈增加的趋势,葡萄糖在果实发育第151天含量最高达到10.24 mg/g,蔗糖在果实发育第144天达到峰值12.13 mg/g,在130~151天之间差异不显著。葡萄糖和蔗糖之和占总糖含量的16.00%~29.91%。

表2 不同采收期‘黄冠’梨果实的糖组成成分及含量

2.4 采收期对梨果酸含量的影响

从表3看出,随果实发育时间的延长,果实的含酸量呈下降的趋势。其中苹果酸是梨果实酸的主要成分,苹果酸占酸总量的93.05%~97.28%;苹果酸中,苹果酸D是主要组分,苹果酸D占苹果酸的82.92%~91.84%,随果实发育天数的增加,苹果酸D含量呈显著的下降。不同发育天数的‘黄冠’梨苹果酸总量(y)与果实发育天数(x)呈极显著的直线负相关关系,相关方程为y=-0.1457x+1.5129,r2=0.9501。

表3 不同采收期‘黄冠’梨的酸组成成分及含量

2.5 不同采收期‘黄冠’梨的糖酸比

果实的糖酸比是决定果实风味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果实的含酸量是影响风味品质的主要因子。由图1可知,‘黄冠’梨果实糖酸比随果实成熟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在106~120天果实的糖酸比较低,在130天以后,随着果实发育天数的增加,果实酸的含量降低,糖分含量升高,糖酸比有显著的提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糖酸比(y)与果实发育天数(x)之间的相关方程是y=2.0167x-183.22,相关系数r2=0.9835,两者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图1 不同采收期‘黄冠’梨糖酸比

2.6 采收期对‘黄冠’梨果皮颜色变化的影响

果实色泽是影响果实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果实发育天数的延长‘黄冠’梨果皮颜色逐渐变淡黄。果实发育106天和113天时,‘黄冠’梨果皮颜色为青绿色。果实发育120~137天果皮颜色逐渐变为绿黄色,果实发育144~151天‘黄冠’梨果皮颜色逐渐变为淡黄色。

3 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在不同采收期时‘黄冠’梨果实单果重、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酸、Vc含量的变化规律。‘黄冠’梨果实发育到137天采收时,单果重达到最大;果实硬度随发育天数的增加呈显著下降;在检测日期范围内,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上升的趋势,137天时达到高峰,Vc含量变化较小,仅在120天时显著较高。在果实发育106~151天范围内,随着采收期推迟,果实总糖(果糖+葡萄糖+蔗糖)含量表现为增高的趋势,其中果糖是果实糖的主要成分。在果实发育106~137天期间果糖含量显著上升,之后有显著降低。随果实采收期的推迟,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呈增加的趋势。随果实发育时间的延长,果实的含酸量呈下降的趋势。其中苹果酸是梨果实酸的主要成分,苹果酸D是苹果酸的主要组分。随果实发育天数的增加,苹果酸D含量呈显著的下降。随果实发育天数的延长,果实的糖酸比提高。在‘黄冠’梨果实发育130~137天采收时,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果糖、葡萄糖和Vc含量都较高,糖酸比和果肉硬度适宜。因此,以获得‘黄冠’梨最佳品质为目标的适宜的采收期为8月8—15日。

4 讨论

提高果实品质的研究一直是梨树栽培研究的热点。不同梨品种,在成熟前期果实糖分种类和比例会发生变化,采前也是果实糖分积累和转化的关键时期,果肉中糖的含量及其比例是确定采收期的重要依据。本研究的‘黄冠’梨是白梨种和砂梨种的杂交品种,不同采收期果肉的果糖占总糖(果糖+葡萄糖+蔗糖)的70.09%~84.00%,果糖是决定‘黄冠’梨糖含量的主要成分,而蔗糖占总糖的15.99%~31.46%,随着采收期的推迟,蔗糖所占比例显著提高。砂梨系统的丰水梨品种属于中熟梨品种,属于高糖型品种,成熟时蔗糖含量在总糖(果糖+葡萄糖+蔗糖+山梨醇)中的比例迅速增加[20],达到43.08%;白梨系统的鸭梨成熟时蔗糖含量在总糖中比例是缓慢增加,属于低糖型品种。果树光合作用产生的同化物以蔗糖的形式积累,在酶的作用下蔗糖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果糖含量增加,伴随果实自身的呼吸和代谢消耗蔗糖和葡萄糖,导致葡萄糖含量下降[21]。果实发育前期以果糖含量最高、蔗糖最少,果实成熟期以积累果糖为主,果糖和葡萄糖随着果实发育含量逐渐升高。徐文清[22]认为,进入果实膨大期后,果糖含量迅速上升,蔗糖含量缓慢增长,葡萄糖维持稳定直到果实发育后期蔗糖含量才有明显的积累,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与伍涛等[23]测定丰水梨和鸭梨的结果比较,蔗糖含量相对较低,而果糖含量相对较高,这可能与果实蔗糖代谢酶在果实发育不同阶段的催化反应有关[24]。梨果实中的有机酸主要是苹果酸[25],其次是柠檬酸,酒石酸和乙酸等含量极微,忽略不计。随着果实发育,果实呼吸商提高会加速苹果酸的降解,柠檬酸是通过果实自身合成的,随着果实发育逐渐积累[26]。糖酸比是评价果实风味的主要指标[27],在梨果实发育后期,不同采收期果实的糖酸比存在较大的差别,进而影响果实最终成熟的口感。

不同时期采收的果实单果重、硬度、颜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及其糖、酸的种类及其含量可能会有较大差异。梨果实成熟时会显示出固有的颜色,较早收获的梨果实通常呈绿色,随着果实成熟度的提高,果皮上叶绿素逐渐分解,底色逐渐呈现出来。果实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果实中糖、酸的种类和总量,含糖量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可能是因为果实中糖的积累方式为中间型,生长前期为淀粉积累,后期以淀粉降解转化为糖[28]。酸含量呈下降趋势,这与随着果实的增大,水分的增加而产生的稀释作用[29]有关。所以,采收期决定了果实品质和风味,对采摘后即食的梨果,应充分考虑其果实品质的因素,在果实达到较好的口感时进行采摘。而在当前生产中,大都是凭经验确定采收期,采收时往往无法达到‘黄冠’梨的最佳风味,从而影响了消费者购买意愿,间接降低了梨果商品的应有价值。本研究则是以获得较好品质和风味的‘黄冠’梨为目标,根据果实发育的规律,提出较为适宜的采收时期,为生产中‘黄冠’梨的适期采收这一实际问题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

采收期对果实贮藏性也有显著影响,通常采收越早,果实硬度越大,果实的耐藏性越强,因此,确定适宜的采收期对生产优质果实意义重大[30]。采收期也同时决定了果实的贮藏性和货架期,这是本研究未涉及之处。若以提高‘黄冠’梨耐贮性或增长货架期为生产目标,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采收期果糖蔗糖
乳果糖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高血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治疗
带您认识果糖
金禾实业:具备成本及产业链优势
果糖摄入量与高尿酸血症有何关系
果糖基转移酶及低聚果糖生产研究进展
以大豆油与玉米油为原料的“液体皂”的制备
氮掺杂碳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在游离氯检测中的应用
不同结果部位和采收期对南丰蜜桔果实品质的影响
HPLC法与比色法分析柴胡中皂苷与黄酮类成分动态积累变化
不同采收期对红富士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