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本为理念的《蝙蝠和雷达》课例研究

2022-02-14谢洁滢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本小学语文

谢洁滢

内容摘要:以“学本”为理念的《蝙蝠和雷达》教学首先要设计难度适中的课前作业,题型多样,以便充分了解、分析学情,调整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其次,围绕教材、回归文本,明确体裁特征,紧扣课文提问。再次,利用课文的助学系统,以“下定义——分类别——挖掘特点——模仿提问”的思路作支架式引导。最后,按照最后的教学环节时间长短,结合教材的课后习题或《蝴蝶的家》,检测学生的即堂学习情况。

关键词:学本 《蝙蝠和雷达》 小学语文

佛山市H小学自2019年来,以“学本”理念为依托,开展“以学定教”、以“前置小研究”为辅助的语文教学。笔者实地观摩一周该校的“学本语文课堂教学实验”,以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的《蝙蝠和雷达》课堂教学为例,分析其是否切实践行“学本”理念,并为其提出优化建议。

一.“学本”在《蝙蝠和雷达》课堂教学的实践

“学本”一般指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授课前,教师充分把握授课学生的学习薄弱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置适宜的学习任务,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积极自主学习。又或是设计合适的主问题,引导每一位学生在提问中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沉入课文,细嚼语言,进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授课后,合理设计课后作业,检测学生在课堂上能否有收获,以此进一步反思该授课,为下一次教学做准备。

而在佛山市H小学的“学本语文课堂教学实验”观摩发现,作为课前作业的“前置小研究”是开展学本课堂的第一步。一方面,它能够让自控能力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其学习积极性。只要按照“前置小研究”进行教学,学生就能在课堂里充分展现自我。例如,在“前置小研究”里,教师设计了一道课外拓展题:仿生学是什么?说说你知道的类似于“蝙蝠与雷达”、“鱼与潜水艇”的知识。学生在课前便查找大量利用仿生学的发明,而后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分享知识。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前置小研究”的完成情况,更深入了解到学生理解课文的程度。在“前置小研究”中,教师布置一道习题:寻找两个科学名词并解释。但教师在学生的作业中发现,很多学生能找到“超声波”和“无线电波”,却几乎脱离课文来解释两个名词,直接填写在词典或互联网查到的解释。据此,教师在课堂上特意引导学生仔细看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

其次,课堂依靠生生互动生成,学生自主合作并解决问题,而教师仅作引导作用。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要求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而《蝙蝠和雷达》是该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其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要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正与单元要求相对应。在佛山市H小学的《蝙蝠和雷达》教学中发现,教师利用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针对课文提出问题,并请其他学生解决问题,依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合作探究。当一名学生提问:“为何要写蝙蝠而不写小鸟?”另外一名则回答:“因为蝙蝠在夜里飞行,不会撞到障碍物。”当提出该问题的学生还未理解回答的时候,教师则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三段,联系第一段“夜航的飞机”,该学生便知道蝙蝠与飞机相似。另外,教师利用教材的阅读提示、课文批注和课后习题为范例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类。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各自的问题,在问题清单上以内容、写法和生活/课外对问题进行归类。

最后,落实“以学定教”,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学定教”是指根据学生身心规律及其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1]四年级学生,进入抽象思维发展期,他们分析、比较、演绎、归纳、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等思维水平有了发展。[2]在课堂上,教师提供图片道具,请学生复述课文和解释雷达原理。学生拿着道具,輔以动作,用自己的话复述较难理解的课文内容或雷达原理,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以“学本”为理念的《蝙蝠和雷达》教学优化

在佛山市H小学的《蝙蝠和雷达》课堂中,学生积极上台分享,能够主动进入课堂,整体课堂氛围活跃。但是“学本”课堂不单靠学生的积极、自主和互动便落实到位,也不是靠活跃的课堂气氛就能成功,而是靠教和学的“互动生成”。教师同样作为课堂的学习者,与学生互动交流,师生共同进行头脑风暴,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教师也作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给予学生合适的捷径让其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因此,针对《蝙蝠和雷达》的特点和教材要求,提出四点教学优化建议:

1.课前作业的设计要难度适中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扭转教师中心的传统观念。[3]许多研究和时间也在强调对学情的研究。[4]学情是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的重要因素,而“前置小研究”作为课前作业,是有效快捷了解学情的途径之一。

在此课例中,教师虽然先布置了“前置小研究”让学生自主学习,但也以此推动课堂,让学生在每个环节都上台展示分享成果。这就意味着,教师仅把“前置小研究”看作为教学用具,“前置小研究”的作用只停留在教学效果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展示自己,推动课堂教学顺利完成。教师并没有通过课前作业具体认识到班级情况和个体差异,没有分析学生的“前置小研究”完成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改变教学方法,再进行新授课。

所以,“前置小研究”的题目设计要由易到难。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而且能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理解课文的水平。据此,《蝙蝠和雷达》的“前置小研究”可如下设计:第一题为落实易错字。列出两个包含多音字“系”的句子让学生注音。第二题为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解释“蝙蝠”“无线电波”。第三题为用“蝙蝠和雷达”概括课文大意。第四题为阅读课文后,提出自己的困惑。第五题为问题分类:分类总结好课文批注和课后习题的问题,以及自己提出的疑问。如此,学生专注在课文中,无需借助多媒体了解“仿生学是什么”,为了解答“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而上台展示,占用课堂时间,让语文课“向外跑”。

2.“学本”回归课文本身

虽然“学本”课堂是靠教和学的“互动生成”,方践行“学本”理念,但是语文教学不可忘记依托课文。课文是教学的载体,特别是小学课堂,是打好语文基本功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备课时,根据课标要求,不但要备学生,而且要备课文。

一方面,明确课文的体裁特征。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文本,即便是简单的科普说明文,教师也不能游走于教材提示的浅层,落实单元要求得从文本入手。若在课堂上凭借生生互动和自主学习,就能落实到教学目标,固然是一个成功的课堂教学。但根据《蝙蝠和雷达》的课前预习的导语,若课堂靠四年级学生自由发挥,便很容易脱离语文教学实际,语文课变成科学课。《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有其对应的说明对象。例如以提问课题“蝙蝠和雷达”为导入,“课文到底是要说明什么?”或“课文是以蝙蝠为说明对象,还是雷达?又或者是其他?”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而不是开门见山提出“为何要写蝙蝠?”“蝙蝠与雷达有何关系?”学生尽管可以根据对课文的认识解答这些问题,但是缺乏对说明文这一体裁的认识,只在字面上游走,而不是挖掘课文。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紧扣课文提问。四年级学生常常会在课文中提出关于内容或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因为大部分学生会忽略文字的奥秘、句式的运用、内容的编排,较难提出更多关于写法的问题。而教师在备课时,一是备课文语言蕴藏的深意,二是备作者写作的形式技巧,即上面提及到学生忽略的方面。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注意某些值得品味的句子、课文的结构等。例如,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四、五段,学生很容易发现第一次的实验与后两次的实验的叙述篇幅不同,便会提出“为什么第一次实验是详写?第二、三次是略写?”这一针对写法的问题,而不是单单停留在课后习题“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

3.支架式引导

该课例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分类问题,学习多角度提问。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学习提问的环节止于“有什么问题特别有价值能帮助理解课文?”这一主问题上。但学生还是回答“蝙蝠与雷达的关系是什么?”等教材范例,不能体现出学生学会了提问。

根据提问单元的特点,在《蝙蝠和雷达》中,教师该怎样搭支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第一步利用助学系统搭支架,给类别下定义。经过三年级预测阅读单元的学习,四年级学生回答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难度不大,但是要思考不同角度的问题或准确提出不同角度的问题,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蝙蝠和雷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依据助学系统的问题,教学生学会以内容、写法、生活/课外三方面归类问题,更要给学生说清楚,针对什么方面的问题该怎么提问。例如,学生较难提出关于写法的问题。教师首先明确给“写法”下定义——写法就是作者在写文章时怎么样写开头和结尾、怎么谋篇布局等。然后,利用教材范例“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指出这就是关于写开头的提问,让学生举一反三,试着针对结尾的写法提问。如此,问题归类不仅仅落在归纳总结,而是通过辨析概念和归类让学生初步了解怎样提出各类问题。

第二步引导学生挖掘每类问题各自的提问特点,并模仿提问。通过归类后,引导学生挖掘每一类里面的问题有什么相似点,进而回归到文本,模仿问题相似点提问。例如,“为何开头要写飞机?”“为何‘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后面还要写‘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种针对写法的提问,都有一个“为何”和具体写的内容。据此,教师可用如下问题作为范例给学生搭支架:“为何第二段要用设问句‘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而不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因此在漆黑的夜里,飞机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学生很快能发现课文在第三段的结尾存在第二个设问句,以此提出新問题:“为何第三段结尾不用‘它的眼睛其实不是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接着第四段‘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由此可知,经过挖掘问题特点和合适的支架式提问引导,学生更容易去挖掘文本,提出更多不同角度的问题,从而落实教学目标。

4.检测学生的即堂学习情况

一堂课是否实现有效教学关键在于学生在这一堂课能否有效学习。较为理想的语文教学是学生实现“一课一得”,这也是以“学本”为理念的教学效果。教师怎样知道学生有无“一得”呢?不是小测考试,而是平时教学的检测反馈环节。可是,一线教师通常更注重课后作业。但《蝙蝠和雷达》趣味性强,学生比较能接受和理解,教师可在最后环节检测学生的即堂学习情况。具体设计以最后的教学环节时间长短为例:

若时间比较紧迫,教学时间在五分钟以内,教师可结合课文最后习题,让学生阅读《它们是茎,还是根?》片段后,根据本节课所学,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近一百四十字的片段,大概一分钟以内就能读完。教师再给予两分钟以内的思考时间,学生若能有“一得”,运用该课所学,可以较快提出问题。若不能,教师亦可在这短短几分钟时间,掌握到学生的即堂学习情况,课后能有针对性地辅导,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若预留充裕时间,教师可利用该单元的略读课文《蝴蝶的家》,让学生读完课文后,提出问题,且试着分类好问题。这样设计一个教学环节,不仅有利于及时全面检测学生的即堂学习情况,而且有利于充分利用教材,节省以后的课时。同时,基于《蝙蝠和雷达》的教学目标,《蝴蝶的家》正好对应分类和提问两个重难点。教师用一篇新的课文便能把握——能不能落实教学目标,学生能不能学以致用。如此,已习得的学生能巩固分类和提问的能力,还未习得的学生在《蝴蝶的家》能再次锻炼学习,进而把握方法。

三.从《蝙蝠和雷达》到“学本”课堂的教学启示

以“学本”为理念的教学实则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随时要接受学生的考验,学生可随时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发挥教育机智,随机应变,明确回答。在课堂上,教师看起来更多充当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但实际上教师学习知识在前,在课堂上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不断与学生互动学习。

从佛山市H小学以“学本”为理念的《蝙蝠和雷达》课例可知,教师要充分把握学情、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或教学工具、研读好课标和教材。针对“学本”课堂的教学,学情是教师备课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绝大部分教师会精心设计好课前作业以考察学情,如“前置小研究”。据此,再选择该课时的教学方法或教学工具,以便激发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开学生学习《蝙蝠和雷达》的困惑。当然,课标和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以“学本”为理念的教学也离不开两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四年级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5]和“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6]而上述分析以“学本”为理念的《蝙蝠和雷达》教学实践恰恰对应课标和教材的要求。

基于分析与反思此课例,可明确教师以“学本”为理念教学时,首先要转变观念和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以学生身份参与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7]。在课堂上,教师面对学生积极提出自身没有准备的问题,不能避而不答,要正面回应学生。其次,正确对待课前作业。不管是“前置小研究”还是“导学单”,它们的功能是帮助教师了解学情,以任务驱动的形式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而不是为了在课堂上,学生能更加主动自信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最后,以“学本”为理念的语文课堂教学始终要围绕教材,回归课文,符合单元指向,落实教学目标。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目的是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世界,实现文本学习的人文价值。而不是与现实生活挂钩,就“向外跑”,把语文课变成其他科目课程。若能切实践行上述三点,以“学本”为理念的语文课堂方可实现“以学为本,以学定教;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核心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次林.以学定教的实质[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04):28-32.

[2][3][4]李政濤,吴玉如.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10.

[5][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韩立福.学本课堂:概念、理念、内涵和特征[J].教育研究,2015,36(10):105- 110+135.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学本小学语文
借力“语言支援”,构建学本课堂
教育寻真
渗透“学本”思想 构建有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整体·联系·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