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沐教育信息化春风 彰古诗词教学魅力

2022-02-13唐明曦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教育信息化小学语文

唐明曦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认识和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让學生爱上古诗词并体会其中的乐趣,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不断思索和探究如何借助信息化春风,用好智慧课堂,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活学古诗词,爱上古诗词。结合古诗词的教学实践,本文以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为例,探索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借助信息化手段,助力古诗词的教与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信息化 古诗词教学

引言

在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古诗词的教学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如何解决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困难成了一线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难题。古诗词的学习能让学生接受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积累丰富的诗词知识,也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研究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爱上古诗词,是极具现实意义和探索价值的。

一、课前:微课导学,激发兴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学习,是指学生在新课学习前通过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已具备的能力对新课内容进行了解、熟悉和思考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上课之前对课本内容进行预先学习的一种方法。古诗词的课前预习,对于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微课这一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不仅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了便利,也为教师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

我在进行《清平乐 村居》一课的教学设计时,一方面立足教材挖掘文本内涵,另一方面立足学情把教学目标简单化。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新课标中对课程设计的要求。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词,认识较为浅显,大多停留在背诵记忆、初步理解的认知层面上。因而在备学生时,我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学情,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点理清古诗词学习的思路。我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学情制作了《古诗词学习四步曲》的微课,设置了四个环节——知作者、明诗题、解诗意、悟诗情,从作者的生平、词牌名的区分、上下两阕的大致内容、诗词所传达的感情几方面,较为全面、细致地讲解了这首词的相关知识。

在新授课前,学生提前预习、自主质疑,会对课堂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我将微课《古诗词学习四步曲》推送至班级空间,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进行课前学习,在课前就能了解并总结出古诗词学习的四个步骤,初步达成掌握《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的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此外,通过微课设计的四个环节内容的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发散思维,提前搜集与这首词相关的作者介绍、词牌名知识等资料。当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别人不知道的辛弃疾”“词牌名知多少”等问题抛出后,学生积极分享、各抒己见,课堂气氛轻松,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课中:高效互动,精准教学

(一)利用“班级空间”激趣导入,引生入诗

“班级空间”是科大讯飞智慧课堂中的一个平台,主要是师生间、学生间一个探讨学习的园地。借助“班级空间”,师生可以对某一首诗词的作者、诗意、诗情等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和分享。

以古诗《所见》为例,诗中所描写的是夏季乡间孩子放牧时的情景,而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大多对农村生活比较陌生。因此,在上课之初,我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夏天喜欢玩耍的游戏,随后通过班级空间展示预习时学生分享的农村孩子玩耍时的照片,并在全班进行分享,使学生了解农村孩子在夏天的快乐生活。接着引入课堂导入语:“古时候有位名叫袁枚的大诗人,他非常喜欢农村田园生活,一天他来到一片树林里……”随即展开课本插图介绍:“眼前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于是,他立马提笔把眼前所见写成了一首诗。”至此,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正如于漪老师所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通过班级空间的课前互动,巧妙引入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妙用“精品资源”创设诗境,引生入境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有趣。“精品资源”是畅言电子书库的配套,其涵盖教学设计、课件、音视频等各种素材,可用于教师课前备课或课堂教学。各类资源随取随用,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如教学《池上》时,我充分利用畅言智慧课堂中的精品资源创设情境:先播放资源包中的优美配乐,然后将多媒体资源中的视频出示给学生欣赏。就这样,学生听着耳边动听的音乐,看着视频中缓缓流淌的泉水、水中清晰的倒影、荷叶上时而停驻的蜻蜓开始了古诗的学习。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在诗画的对照中,边读边看、边听边读,不知不觉中就步入了诗的意境中。信息技术走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能闻其声、入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达到了“资源激趣,引生入境”的效果。

(三)使用“在线搜索”抓关键词,品味诗意

信息技术走入课堂,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一改以往教师“大肆讲”而学生“厌烦听”的情况。如今,学生借助学生机的在线搜索功能,实现自主答疑解惑,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多元,课堂效率更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了质的飞跃。

如教学古诗《乞巧》时,我发现学生对“乞巧”这一词语不理解,甚至误认为乞巧节就是“情人节”。于是,在教学时,我给学生播放有关乞巧的微视频,不仅解答了学生的困惑,还让学生懂得了乞巧节的内涵。

又如古诗《望庐山瀑布》的教学中,“日照香炉生紫烟”一联中关键字“生”的理解是本诗的重难点。对于缺少乡村生活体验的学生而言,如果仅靠老师的口头讲解,要精准地理解“生”字的妙处是有难度的,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就巧妙地解决了难题。我在教学时,先抛出问题:“生”能换成“升”吗?为什么?我没有让学生立即作答,而是让学生通过语音搜索“庐山云雾缭绕”的相关影像资料。通过观看影像资料,学生看到了层层烟雾笼罩下若隐若现的香炉峰,经过太阳光的照射,紫色的轻烟从山谷中升起,让观者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一段影像将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具象化,学生借助影像资料就实现了对“生”这一关键字的深刻理解。网络资源这一信息化的助力,让这首诗的重难点就这么巧妙突破了。

(四)借用“学科工具”突破难点,感悟诗情

课堂教学一定要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经验产生紧密联系,尤其是当教学能激活学生的旧知时,才更有助于学生收获新知。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化难为易,降低教学的难度,将传统课堂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

在教授《清平乐 村居》一课时,我借助电子课本中的图像资源,采用“遮罩”“聚焦”“画笔描绘”等功能,将风景、人物、环境这三者融合成一个画面,再让学生在创设出的情境中,去感受农村的秀丽风光,想象和睦老夫妻之間的温情对话。词的下阕的一个重点问题是:如何解读“卧”字?借助智慧课堂的在线讨论功能,我在讨论区设置开放性问题:“卧”字能换吗?全班参与、人人发言,经过激烈讨论后,再进行“最佳演员”竞选,学生利用学生机拍摄微视频,上传至班级空间进行评论、点赞等互动,寓教于乐。学生在表演中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也掌握了抓关键字来理解诗词的方法。

三、课后:整合资源,提升素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册语文书中古诗词仅有几首,如何让学生通过几首诗词的学习,激发浓厚的诗词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的积累,真正丰富学生的诗词文化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是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此外,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短短40分钟也难以将诗词知识全面而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信息技术下的学习模式,化解了这一难题,并给古诗词教学带来了诸多惊喜。

如在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后,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查找其他的“送别诗”,通过班级空间进行“送别诗”主题展。短短一晚,学生们在班级空间展出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白居易的《送别》等数十首送别诗,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在教学《渔歌子》时,我由这首诗发散开去,将同类型的诗词通过资源包的形式一键分享给学生,学生再利用课后时间去诵读、品析、理解。有了信息技术的助力,学生可以实现课上的问题课下再探究,课下的收获课上再分享。学习的平台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延伸,也是学习能力的延伸、感情的延续。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借助信息化手段,古诗词的教学实现了从烦琐向简单、从枯燥向生动、从课内向课外的转变,真正滋润了学生的心田,润泽了学生的生命。总之,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充分相信:若能“沐浴教育信息化之春风”,定能“彰显古诗词教学之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玲.让美在诗意中徜徉[J].小学教学参考,2011(5).

[3]吴永军.关于智慧课堂再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4).

[4]语文社教材研究中心,十二省小学语文教材编委会.语文教学与研究1[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08.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教育信息化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