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综合化改革

2022-02-13洪艺敏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产教融合

摘 要: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国家战略。从2015年以来,国家连续出台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不断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但是相当一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仍然按传统办学模式在发展,尚未构建起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进行根本上的系统改革。实现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综合化改革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综合化改革的方向是“以社会为中心”建构课程。实现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综合化改革,需要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实现,需要高校各级行政和学术领导的思想支持、制度支持和条件支持,需要广大教师教学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学校应用型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综合化;改革;产教融合

问题的提出

作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近年来,笔者到过五十多所地方新建高校参加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由于笔者长期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在评估过程中对课程与教学的相关指标关注更多,发现大多数被评高校此部分的指标存在着比较集中的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雷同,缺乏学校自身特色;二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繁杂,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三是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往往达不到评估指标规定的要求,文科类专业尤其突出;四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师生简单互动,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联系不足;五是课程试卷以知识考核为主,综合考核学生应用能力的试题少;六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大多没有实质性开展,尽管大部分高校签订了一批校外教育实践实习基地协议,提供给各专业学生实习、毕业生个别就业,但学校仅有个别专业能与合作单位实质性合作,并有一些合作研究课题或项目。一部分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学生,行业、企业在学校建设实践实训平台,但仅限于个别专业。

针对以上问题,通过评估访谈、查阅学校资料发现,被评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整体的思考和系统的顶层设计。大多数被评高校在评建过程中,简单模仿已经接受过评估的高校做法,简单抄袭已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和课程体系结构。学校办学定位不明、专业发展定位不清,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雷同,缺乏学校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要么是沿用原有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表述方式,要么是模仿已评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表述方式。从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中看,提出了“需求导向”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和要求;从课程形式上看,也按模块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但从课程结构上看,并没有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结构。一部分高校,按“产出导向”的专业认证理念构建课程体系,但毕业要求与课程之间没有建立起实质性的对应关系。为了迎评,大部分被评高校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课程试卷给予高度重视:各院系开展说课、磨课活动,组织教师开展大范围的试卷摸底检查,学校教学督导开展了全面的督导工作,开展了全面听课和试卷核查工作。应该说,在规范课堂教学、试卷评阅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多数教师讲课认真,基本达到教学规范。试卷格式规范、文档整齐,但是对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学校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只是为了达到产学研合作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在短期内,浅层次地与行业、企业开展了一些合作。

以上问题的出现,与被评高校对评估指标的内涵缺乏系统性的理解有关,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被评高校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转型,形似神不似,基本沿用传统的办学模式在办学。学校对国家应用型发展要求没有充分认识,对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路径不明。评估高校存在的问题,也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推動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新时代国家适应社会变革、科技革命、产业发展的需要,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是国家解决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和同质化倾向严重的需要。应用型高校要根据国家新时代新要求,加大转型发展力度,从办学模式上、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真正意义的转变。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心脏”[1]。应用型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是要抓住课程这一核心,实现课程的综合化改革。

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综合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主要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高校突出社会服务职能,面向社会,以服务社会为办学重点。“地方性、应用型”是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定位,转型发展是发展方向,融合发展是发展理念,产教融合是发展途径。应用型高校要契合、支撑和引领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抓住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针对当前应用型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的综合改革。本文所讨论的课程,是广义的课程,包括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的单门课程,主要讨论专业课程,包括专业课程的编制、专业课程的实施(教学)和专业课程的评价。

高校的课程有两种建构方法,一种方法是按学科知识逻辑建构,另一种方法是按技术逻辑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参照苏联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沿用学科知识逻辑构建课程,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排列,形成“知识三层楼”的课程结构。

1998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快速发展,一批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不断涌现。一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始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改革课程。他们借鉴国外、境外应用科学大学或应用技术大学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按技术逻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即根据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人员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并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如合肥学院打破学科框架,探索构建了应用型模块化课程,获得了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但大部分的高校并没有实质性地进行课程改革,只是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上一个课程模块或几个课程模块,一般称专业方向课程或专业模块课程,以体现专业对社会需求的呼应。

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以后,在教育部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推动下,开始启动高校专业认证工作。一些申请专业认证的应用型高校根据专业认证“学生中心、产业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按技术逻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但目前申请并通过专业认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还不多,通过专业认证的专业所占的比例还很少。按技术逻辑的课程构建方法,是“以社会为中心”的课程建构指导下的一种建构方法。此方法以社会需要为目标来源,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的“问题”组织课程。

高校有三种课程建构思想:一是“以知识为中心”,二是“以社会为中心”,三是“以个人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课程建构思想强调,教育是为了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高校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因此高校的课程应以知识为本位,以知识作为高校课程建构的基础,遵循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通过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实现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以社会为中心”的课程建构思想强调,教育是要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要为社会谋利益的。知识只有运用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才有意义。高校的课程必须以社会为本位,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问题”组织课程。 “以个人为中心”的课程建构思想认为,教育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和激发,因此高校的课程要以个体为本位,以个人为中心,尊重个体的个性、兴趣、爱好和选择,满足个体身心发展需要。[2]

以上三种高校课程建构思想体现了对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不同认识,它反映了不同的课程观,而不同的课程观会建构出不同的课程体系。任何一所高校都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选择不同的课程观。学术型高校更多地会以“以知识为中心”建构课程,应用型高校则应该“以社会为中心”建构课程,完全“以个人为中心”建构课程的高校,在我国还鲜见。西方中世纪大学曾追逐过这一目标,当前美国一些高校仍坚持这一理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预计“以个人为中心”的建构课程思想将会得到重视。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知识、社会和个人是一所高校要考虑的三大要素。高校要为社会培养人才,要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要创新知识,推进学科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要通过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高校,都要兼顾这三大要素。只是高校的类型不同、定位不同、侧重点不同,有些高校更侧重知识,有些高校更强调社会。学术型高校的使命是认识世界,更侧重传授知识;而应用型高校的任务是改造世界,更偏向服务社会。不管是学术型高校还是应用型高校都要培养人才,都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不能忽略个人,都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3]

应用型高校“以社会为中心”建构课程,通过社会 “问题”关联知识与社会、知識与学生,通过社会“问题”建立起知识与知识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理解知识、了解知识在社会实际中的运用,通过知识的学习,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社会“问题”为经纬统合知识与社会、知识与学生的课程构建方法,是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综合化的方法。

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综合化要实现知识与社会的综合、知识与知识间的综合、知识与学生的综合。实现这三个方面的综合能使高校与社会产生有效联动,使高校的知识与知识间建立联系,打破学科专业间的界线,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使学习者在学习掌握知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经验间实现相互融通,使高校在知识、社会和学习者个人间取得适当的平衡。[4]

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综合化改革的方法和路径

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综合化改革的关键是找到关联知识与社会、知识与学生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可以是专业要培养的“准职业人”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也可以是一个工程、一个产品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关键能力。不同学科的不同专业,因学科专业特点不同,关联的社会“问题”会有不同。例如:社会工作专业,可以以专业要培养的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社工实务能力和专业管理能力来确定“问题”。社会工作者要求具备的实务能力包括需求评估、服务方案设计、服务提供、服务过程监督、效果评估、反思和研究等。专业管理能力包括机构管理能力、政策制定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和社会倡导能力等。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能力,社会工作专业可以以“研究、策划、行动、评估” 作为关联的社会“问题”。再如:工程类专业培养解决工程问题的工程师,可以以一个工程或一个产品生产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作为关联的社会“问题”,包括“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构思”是工程或项目实施的理念或思路;“设计”是把工程或项目的理念或思路通过方案体现出来;“实现”是把设计的方案生产成为产品;而“运作”则是把产品投入市场的管理能力。汕头大学CDIO工程教育类专业就用此方法进行了课程综合化改革实践,取得了成功。

应用型本科专业确定关联社会“问题”有不同的路径。采用何种路径,取决于应用型高校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用型高校各专业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在充分了解所在专业所服务的行业或产业发展要求、了解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发展基础、了解毕业生的毕业走向、了解所在区域同类高校同类专业的发展情况基础上,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和服务面向,找到所服务的行业和企业,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使高校专业学术领导和专业教师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运作方式和人才岗位要求,才能确定好专业关联的社会“问题”。

应用型本科专业关联社会“问题”确定以后,可以以模块化组合的方法构建课程体系。模块化组合课程方法是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一种可行方法。模块化组合课程方法的关键是课程目标的确定。专业要对关联的社会“问题”进行分解,把“问题”细分为一个个的课程目标,根据一个个的课程目标组建一个个的模块课程。实现一个课程目标可能是一门课程,也可能是一组课程。一个个课程目标的实现构成了一个模块化课程体系。在一个模块课程中,每一门课程都是这一模块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模块中的课程是一个整体。在这一整体中,要做好课程的衔接,避免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因为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选择最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在一个课程体系中,模块课程与模块课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他们共同完成课程的大目标。在这一系统中,要处理好前后续模块课程的关系,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处理好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应用型高校要重视理论基础,因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而且还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要有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应用型本科人才要培养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要强化理论的应用,要加强实践教学,要把实践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构建实践性的教学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5]

应用型本科专业模块化课程组合方法,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解决应用型高校专业结构调整难的一个有效方法。应用型高校适应社会需求体现在专业结构上。当社会需求发生变化时,应用型高校专业结构就需要进行调整,而专业结构的調整是高校办学最难的事,它受到的阻力最大,因为它涉及教师的生存问题。如果采用模块化课程组合方法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当社会需求发生变化时,应用型高校可以只对专业模块课程进行调整,不必伤筋动骨经常调整专业。

实现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综合化改革,不仅要以关联社会“问题”构建课程体系,而且还要以实现关联社会“问题”为目标,实施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理论应用能力为关键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教学”或“项目教学”是应用型课程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感知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培养有效思维。有效思维是所有学科和学术领域教学的终极目标。国外有学者对有效思维进行了研究,提出有效思维包括五个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作出推论和提出结论、明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归纳的能力、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解释进行概括的能力[6]。有效思维对道德养成、人格培养和创新创业等一系列重要的教育结果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思维能力的重视是世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趋势之一。

应用型高校本科专业课程综合化的改革,还要以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学生被动听、被动学的学习方式,以“问题”的实现设计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改变标准化答案的学业评价方式,考核学生完成项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综合化改革的条件保障

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综合化改革是一项教学改革,但它不仅仅是一项教学改革,它的实施不仅带来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而且还将带来学校办学和发展模式的转变。改革是否能彻底,是否能成功,并取得实效,需要全校各系统协同推进,包括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院系行政与学术管理人员学术治理能力的提升、专业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改变和学校应用型教学资源的建设。

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政策上、制度上和经费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学校领导要站在国际国内社会深刻变局、中国新发展格局变革的高度,从国家、地方和学校三方面统筹谋划学校的发展。要深入研究和深刻把握国家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新理念、新方向、新要求,深入研究和深刻把握国家对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要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做好学校顶层设计,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引导性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各院系各专业主动积极开展课程改革,根据各专业课程改革需要制定配套的改革制度,改变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引导教师把精力更多地投入教学,投入到应用研究上,以保障改革方案的实施;要制定院系行政、学术管理人员和教师培训计划,对各院系、各专业行政和学术领导及广大教师进行管理能力、教学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的培训,开展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系统学习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使他们明确改革方向、目标和要求,掌握改革的策略和方法,应用教学和科研的能力;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各院系、各专业开展应用型本科专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根据改革的需要重新分配院系教学经费;在全校营造改革创新文化和质量文化,形成改革创新氛围。

各院系行政和专业学术领导要深刻把握本学院学科专业发展方向,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深入研究本学院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掌握本学院各专业所对应的产业发展情况和同类高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制定院系和专业发展规划及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各院系教师要学习和了解新时代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要求,明确学校和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要求,不断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社会,走出校园、深入行业企业,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和科研方式,更多地投入教学、投入到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应用研究,使自身具备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和能力要求。

应用型本科专业综合化课程的实施,需要有真实的生产、管理和服务平台,因此应用型高校要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引研入校、引企入校,与研究院所、企业联合建立产学研合作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建设满足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07.

[2]王伟廉.论学校专业与课程建构的指导思想[J].教育评论,1990(4):15-16.

[3][4]洪艺敏.深化产教融合 推进应用型高校课程综合化改革[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21(1):17-19.

[5]李明舜,洪艺敏,杜江.女子院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2):32.

[6]王伟廉.高等学校本科课程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2.

(作者单位:合肥学院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产教融合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