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建设首善融通卓越的现代高职院校

2022-02-13田宏忠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适应性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

田宏忠

摘 要:职业教育是助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劲力量,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迫切的历史任务。以“十四五”期间首都职业教育“增强适应性”为逻辑起点,以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改革发展为引例,从融入新时代、站稳新定位、锁定新目标、实现新跨越四个维度,提出实现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适应性;产教融合

“十四五”时期,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大有作为”的发展阶段。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已成为下一阶段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与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迫切任务。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扎根京华大地办教育,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略、新部署,学校职教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先后以“优秀”等次通过教育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验收;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跻身北京市“特高校”建设单位和国家“双高校”建设单位;牵头组建北京人力资源服务职教集团,获批为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

进入“十四五”时期,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将牢记初心使命,勇担历史责任,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融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是我们办学的根本遵循,实施“双高校”“特高校”建设任务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时代使命。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学校将积极推进办学定位从层次教育走向类型教育,推进职业教育体系从分割走向贯通融通,推进办学体制从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张皮”走向深度产教融合,推进办学机制从校企合作走向校企命运共同体,推进服务社会从人员培训走向教育培训、技术支持、产能开发、社会治理、创业指导等多元精准发力,推进国际交流从注重引进走向重在输出,努力创新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在融入首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学校将贯彻产城教融合发展理念,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助力具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学徒制模式实践改革。加快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双向聘用机制。探索职业教育与前沿科学技术的融合,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深化国际交流,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建设海外分院。坚持“五育”并举,着力培养时代新人,为所有学生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

站稳新定位

学校将坚持扎根京华大地,服务民生福祉,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方向定位,做精专科职业教育,做强职业继续教育与培训,扩展启蒙职业教育,突破本科职业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全方位多层次服务技能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建设。

建设面向一老一小的康养护管专业群(包括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护理、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学前教育等专业)、面向基层社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专业群(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职业指导与服务、公共事务管理等专业)、面向首都基础设施维护的城市运行与安全管理专业群(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安全技术与管理、物联网、大数据、5G技术等专业),打造面向就业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项目库(创建包含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就业培训、社区职业教育、启蒙职业教育、教育援助等具有内涵的培训品牌),形成“3群+1库”的专业(群)布局。

构建产城教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不断深化专业群内涵,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做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经营过程,创新实践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求”,学校成为“地方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的院校典范。

锁定新目标

强化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动力,以专业特色建设为核心,以产城教融合为着力点,以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为保障,建设首善、融通、卓越的现代高等职业学院。

建设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提升院校治理能力。一是坚守首都意识,把讲政治放在第一位,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服务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二是建设首善学校,打造政府信任、社会认可、学子向往的现代高职学院;三是坚持首善标准,学校各项工作要对标对表国际职业教育一流标准。

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学校以党建引领事业发展,实现政校行企、产城教、普职成、教学研创、岗课赛证、专业群之间、国内国际、线上线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教师与工程师(技师)/培训师、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深入融合贯通,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和类型特点。

形成与北京市属高校“差异化发展”的态势。展现学校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和服务首都的职业教育适应性,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保持在北京市职业教育领先集团,重点专业(群)建设保持在全国同类专业领先集团。

实现新跨越

1.实现办学模式向类型教育的跨越

第一,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践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健全教育教学标准,培养实践型技术技能人才。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探索不同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改革学习评价,实行项目制、作品制等体现技能学习成果的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增值性评价。全面实施“1+X”证书制度,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基础;积极引导学生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完善“双元”育人模式,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与企业开展深度、全面合作,推动学校和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不断深化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训基地。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第二,抓紧教学改革创新,推进“课堂革命”。加快新型教材和课程资源建设。关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发展趋势,编写适应岗位需求的“工单活页式”新型教材。建设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课程、MOOC、SPOC、专业教学资源库及网络平台,服务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教学方法创新。树立基于学习效果的教育理念(OBE),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进步为根本,创新高品质学习设计,实施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全面实行项目化教学、情景式教学、现场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新型数字化教学方法。

第三,健全人才发展体系,深化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管理制度,探索以校企师资互兼互聘为途径构建“双元选拔、双向培养、双轨运行、双重考核”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实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团队赋能,成就更多“双师型”专任教师和“三师型”教师团队(专业骨干教师+企业技术大师+职业培训师),提升教师落实育训并举的能力。

2.实现服务社会向基层社区的跨越

第一,把课堂搬到社区。致力于产教融合平台的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与地方政府、首都产业对接,同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技能型社会建设深度融合,探索实体化的产教利益共同体建设,搭建多元产教融合高端平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新模式。

第二,把好用的人才输送到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基层一线。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创新引领、技术引领和标准引领,深化德技并修、“岗课赛证”融通、“政校行企”协同的培养模式改革,学校成为助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重要来源、未来“大国工匠”的成长摇篮。

第三,开展高质量职业继续教育和培训。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

第四,把论文写在京华大地上。围绕首都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开展攻关,建设大师工作室、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构建深度融入区域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重大前沿问题及政策、制度、标准、模式、路径,探索“中国职业教育模式”。

3.实现学校治理向现代化的跨越

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堅持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完善以二级学院为教育教学实体的二级管理体制机制。党支部建在教研室,把教研室打造成教学研究、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层教学组织。探索“智慧+”时代的虚拟教研室建设。

完善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按照“于法有据、于事有效、于人方便”的原则,提高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深化评价改革,完善职评、考核、聘任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其鲜明导向作用。一要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二要突出教书育人的实绩;三要彰显“教学质量重于课时数量”的导向。

夯实“接诉即办”校园应急服务机制基础,坚持“首问责任制”,将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习惯化制度化。健全“吹哨报到”服务一线机制,全校所有工作要围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教育教学科研,建立响应反馈机制,提供“上门”服务。

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健全重大事项风险评估机制、矛盾纠纷排查机制、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完善校园安全应急预案。加强后勤标准化建设,树立“走进校门就是教育工作者”的理念、“服务也是育人”的理念、“校园一草一木都具有教育功能”的理念,推进后勤服务保障的队伍专业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标准化、工作规范化。加强“云智劳职”建设,推进管理服务、教学环境、教育资源、教育科研活动数字化、信息化,营造数字化学习生态,打造“劳职在线”虚拟学院。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 [EB/OL]. (2021-09-30). 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2110/t20211008_2507725.html.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 (2021-10-12). 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3]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EB/OL].(2021-04-13).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104/t20210413_526123.html.

[4]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4/t20190404_376701.html.

[5]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系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校长)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适应性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