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发有写作年表

2022-02-09邢丽凤

芳草·文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当代作家当代文学文摘

邢丽凤

一、写作纪事

一九六九年

十月三十日,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乡。

一九八六年

九月,入读杭州大学经济系经济管理专业。大学本科时代热衷于诗歌写作,并以数种笔名发表诗作多首。

一九九〇年

七月,完成本科学业,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随后辗转于福建龙岩造纸厂、建龙公司等多家企业。

一九九三年

九月,进入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李新宇教授。硕士研究生期间,在《晋阳学刊》《中国电视》《文论报》《电影评介》《台港文学选刊》等刊物发表文艺评论十余篇。

一九九六年

七月,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九月,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攻读文学博士学位,师从潘旭澜教授。博士研究生期间,在《小说评论》《中国文学研究》《当代文坛》《上海文学》《探索与争鸣》《齐鲁学刊》《东南学术》《作家报》和香港《二十一世纪》等报刊,发表论文和文艺评论五十余篇,其中两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一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

一九九九年

七月,获得文学博士学位,以人才引进方式进入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工作,被聘为讲师。

二〇〇〇年

九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十一月,论文《模糊审美:九十年代小说的叙事风格》发表于《文艺评论》一九九九年第六期,此文二〇〇〇年十一月获得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

二〇〇一年

本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科研项目“新时期文学传播接受史”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和黄万华、施战军联合主持的“新课程、新思维结合的教学改革———二十世纪华文文学史系列课程建设”获得山东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移民文化与客家山歌”项目获得台湾中流文化基金资助;主编的“读网时代”网络文化丛书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获得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二〇〇二年

九月,破格晋升为教授。

本年,出版随笔集《客家漫步》(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诗性的燃烧———张承志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和《准个体时代的写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小说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二〇〇三年

本年,论文《“真实”的背面———评析〈小说月报〉(一九八〇———二〇〇一)兼及“选刊现象”》(《文艺争鸣》二〇〇三年第二期)引起广泛关注,论文《文学出版与九十年代小说》(《文艺争鸣》二〇〇二年第四期)获得《文艺争鸣》年度优秀论文奖;当选山东省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

二〇〇四年

本年,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三等奖;专著《准个体时代的写作》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论文《人文肖像———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当代文学》(原载《当代作家评论》二〇〇四年第四期)获得《当代作家评论》年度优秀论文奖。

二〇〇五年

本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客家漫步》获得第二届齐鲁文学奖散文奖(二〇〇二———二〇〇四);“网络文学研究”被立项为山东省人文社科项目重点项目;专著《媒体制造》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获得《人民文学》和《南方文坛》联合举办的“年度优秀青年批评家”奖;论文《短篇小说为何衰落?》获得《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南方文坛》二〇〇五年第三期“今日批评家”专栏刊发黄发有评论专辑,发表吴义勤、王永兵的《像火焰一样地沉思———论黄发有的文学批评》和韩青撰写的印象记;编选《中国现代新人文小說》(当代部分,五-八卷),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与山东的客籍人士创立山东省客属联谊会,担任创会副会长。

二〇〇六年

一月,调入南京大学文学院工作。

三月,被评聘为博士生导师。

本年,作为编委,开始担任新创办的《扬子江评论》杂志的执行编辑;专著《文学季风———中国当代文学观察》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当选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媒体制造》获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表彰奖;主编的《边缘中国》丛书和随笔集《客家原乡》由青岛出版社出版。

二〇〇七年

一月二十三日,入选人事部、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评选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本年,入选江苏省三三三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短篇小说为何衰落?》获得二〇〇五———二〇〇六年江苏省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论文集《想象的代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当代作家评论》二〇〇七年第四期刊发批评家研究专辑,发表何言宏的《发现者的激情与尊严———黄发有的文学批评》和王宏图的《理解的冲动与鲜活的印记———黄发有的文学评论及其他》。

二〇〇八年

七月,入选江苏省三三三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十一月,被评为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A类人选。

本年,科研项目“文学期刊与中国当代文学”立项为江苏省社科项目;“新文学史上的文学会议与文学发展”被立项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专著《媒体制造》获得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文学评论奖;论文《重建理想主义的尊严》获得《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和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国作家网联合举办的“新时期文学研究”征文优秀论文奖;主编的《中国城市名片》,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二〇〇九年

九月,到哈佛大学从事一年的访问研究,师从王德威教授。

十月三十一日———十一月一日,在哈佛大学燕京大礼堂举办的“中国文化研讨会第二四届年会”上做重点报告———《消费寂寞:青年亚文化视野中的华语网络文学》,《星岛日报(美东版)》十一月四日进行重点报道。

十二月三日,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聚会厅作《影视文化与当代中国大陆小说》(Film & TV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Novels in Mainland China)的主题报告。

二〇一〇年

五月一日,在“哈佛大型春季中国文学演讲会”上作主题报告“跨媒体传播与大陆类型文学的变迁”。本年,“文学史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文学期刊研究”被立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文学史上的文学会议与文学发展”被立项为江苏省三三三工程项目;著作《边缘的活力》获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评选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一二届优秀成果表彰奖;主编的《舌尖上的故乡》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二〇一一年

二月二日,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八月,获得江苏省三三三工程突出贡献奖。

本年,《想象的代价》获得江苏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论文集《边缘的活力》获得江苏省第四届紫金山文学奖文学评论奖;论文《浅阅读语境中的浅写作》刊于《文艺研究》第四期,《新华文摘》二〇一一年十八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二〇一一年第七期重点转载,获得江苏省文学评论奖二等奖、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奖三等奖。

二〇一二年

本年,论文《文学与年龄:从“六〇后”到“九〇后》刊于《文艺研究》二〇一二年第六期,《新华文摘》二〇一二年十六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J3)二〇一二年第九期转载,获得江苏省文学评论奖一等奖;论文《审美风尚与时代文体———“十七年”〈人民文学〉头条的统计分析》刊于《文学评论》二〇一二年第六期;论文《跨媒体风尚与文学的前途》刊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二〇一二年第二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二〇一二年七期主题转载,获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二〇一二年度优秀论文奖。

二〇一三年

二月———六月,在香港珠海学院担任客座教授。三月,论文《文学与年龄:从“六〇后”到“九〇后》获得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七月———八月,在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担任访问学者。

十月,在《文艺研究》第八期发表论文《从先锋美学到含混美学》,被《新华文摘》第二十一期重点转载;在二〇一三年第十期发表《第四次文代会与文学复苏》,获得二〇一三年度《文艺争鸣》优秀论文奖。

本年,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文学传媒与文学传播研究》。

二〇一四年

十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专著《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

十一月,“新中国文学传媒史料综合研究与分类编纂”被立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十二月,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史料卷》。

本年,在《文学评论》第一期发表学术论文《〈文艺报〉试刊与第一次文代会》;在《文艺研究》第十期发表论文《“长篇崇拜”与文体关系》,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二〇一五年第三期转载;在《天津社会科学》二〇一四年第五期发表《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的问题和方法》,被《新华文摘》二〇一五年第三期论点摘编;论文《媒介互动格局中的文学期刊》刊于《当代作家评论》第一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第七期转载,获得《当代作家评论》年度优秀论文奖;论文《从先锋美学到含混美学》获得江苏省首届紫金文艺评论奖二等奖。

二〇一五年

三月,被评选为江苏省优秀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四月,在台湾东海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本年,论文集《文学与媒体》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准个体时代的写作》由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繁体字版。

二〇一六年

五月,主持编纂的《新中国文学史料大系(四五卷)》被批准为国家“十三五”重大出版工程项目。十一月,调回山东大学文学院工作。

本年,论文集《跨媒体风尚》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二〇一七年

九月,论文《“十七年”文学的计划体制———以〈作家通讯〉的稀见史料为依据》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本年,论文《抒情的衰变———论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情感历程》发表于《文艺研究》第六期。论文《当代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思考》发表于《当代文坛》第二期。

二〇一八年

二月八日上午,山东省作协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举行,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机构,黄发有当选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九月二十日晚,第七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一书获得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

九月,《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一书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十月十二日,中国作家协会发文,批准在山东大学设立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研究基地,黄发有为基地负责人。

十月,入选山东省第二届齐鲁文化名家。

十一月十六日,“中国当代文学期刊发展史”被立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二〇一九年

五月,论文《史料多元化与当代文学研究的相互参证》发表于《南方文坛》第三期,获得本年度《南方文壇》优秀论文奖。

九月,论文《当代文学的接续与更新———基于〈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简报〉的文学史考察》发表于《文学评论》第五期。

十一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

十二月,论文《论文学语言在电子文化语境中的变异》发表于《文艺研究》第十二期。

二〇二〇年

一月,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三月,主持编纂的《新中国文学史料与研究系列(四十五卷)》被批准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九月,论文《书信里的文学期刊史迹》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五期,获得《当代作家评论》本年度优秀论文奖。

十月,论文《抒情的衰变———论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情感历程》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十一月一日,在杭州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本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二、主要作品目录

◎专著

(一)《诗性的燃烧———张承志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二〇〇二年版;

(二)《准个体时代的写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小说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二〇〇二年版、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二〇一五年版;(三)《媒体制造》,山东文艺出版社二〇〇五年版;(四)《文学季风———中国当代文学观察》,山东大学出版社二〇〇六年版;

(五)《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二〇一四年版。

◎论文集

(一)《想象的代价》,人民文学出版社二〇〇七年版;

(二)《边缘的活力》,吉林出版集团二〇〇九年版;

(三)《文学与媒体》,福建人民出版社二〇一五年版;

(四)《跨媒体风尚》,海峡文艺出版社二〇一六年版;

(五)《网络文学内外》,海峡文艺出版社二〇二〇年版。

◎教材

(一)《文学传媒与文学传播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三年版。

◎散文随笔集

(一)《客家漫步》,南方日报出版社二〇〇二年版;(二)《客家原乡》,青岛出版社二〇〇六年版。

◎编著

(一)主编“读网时代”网络文化丛书,安徽教育出版社二〇〇一年版;

(二)编选《中国现代新人文小说》(当代部分,五-八卷),山东文艺出版社二〇〇五年版;

(三)主编“边缘中国”丛书,青岛出版社二〇〇六———二〇〇七年版;

(四)主编《中国城市名片》,山东画报出版社二〇〇八年版;

(五)主编《舌尖上的故乡》,山东画报出版社二〇一〇年版;

(六)主编《新世纪文学大系·史料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一四年版;

(七)主编“网络文学前沿探索丛书”(六种),海峡文艺出版社二〇二〇年版

(八)主编《中国网络文学理论评论年选(二〇一九)》,海峡文艺出版社二〇二〇年版;

(九)主编《中国网络文学理论评论年选(二〇二〇)》,海峡文艺出版社二〇二一年版。

◎论文

(一)《论台湾女性文学的父亲主题》,《晋阳学刊》一九九六年第一期;

(二)《背对时间的写作》,《上海文学》一九九八年第三期;

(三)《凝望与倾诉──评关仁山的小说创作》,《小说评论》一九九八年第三期;

(四)《准个体时代的写作》,香港《二十一世纪》一九九八年八月号;

(五)《九十年代小说的新闻化倾向》,《文学世界》一九九八年第五期,《新华文摘》一九九八年第十二期转摘;

(六)《张承志:永生的文化精魂》,《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九八年第六期;

(七)《文化娱乐产业与传统资源》,《探索与争鸣》一九九八年第十一期,《新华文摘》一九九八年第十二期全文转载;

(八)《“另一面”和“另一个”》,《北方文学》一九九九年第五期,《新华文摘》一九九九年第十一期全文转载;

(九)《游牧灵魂———张承志与草原文化》,《中国文学研究》一九九九年第二期;

(十)《林海音的女儿情结与文化乡愁》,《齐鲁学刊》一九九九年第三期;

(十一)《日常叙事:九十年代小说的潜性主调》,《上海文学》一九九九年第十期;

(十二)《自我重复:媒体时代的文学病毒》,《文学世界》一九九九年第一期;

(十三)《模糊审美:九十年代小说的叙事风格》,《文艺评论》一九九九年第六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〇〇年第三期转载,《新华文摘》二〇〇〇年四期转摘;

(十四)《张旻:恍惚的逃走》,《山花》二〇〇〇年第二期;

(十五)《在游荡中囚困———朱文和〈什么是垃圾什么是爱〉》,《文艺争鸣》二〇〇〇年第二期;

(十六)《月黑灯弥皎风狂草自香──当代视野中的丰子恺》,《当代作家评论》二〇〇〇年第三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〇〇年第七期转载;

(十七)《九十年代小说的反讽修辞》,《文艺评论》二〇〇〇年第六期;

(十八)《想像的代价———二十世纪中国自由写作论纲》,《文艺评论》二〇〇一年第五、六期连载;(十九)《文学期刊与九〇年代小说》,《文艺争鸣》二〇〇二年第一期;

(二十)《审美理想主义:中国当代文学的稀有资源》,《山花》二〇〇二年第五期;

(二十一)《论九十年代小说的叙事视角》,《齐鲁学刊》二〇〇二年第三期;

(二十二)《文学出版与九〇年代小說》,《文艺争鸣》二〇〇二年第四期;

(二十三)《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选择》,《文史哲》二〇〇二年第五期;

(二十四)《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历史迷惘》,《学习与探索》二〇〇二年第五期;

(二十五)《写物主义: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叙事情感》,《天津社会科学》二〇〇二年第六期;《新华文摘》二〇〇三年三期转摘;

(二十六)《〈山花〉:边缘的力量》,《当代作家评论》二〇〇三年第一期,《山花》二〇〇三年第二期转载;

(二十七)《“真实”的背面———评析〈小说月报〉(一九八〇———二〇〇一)兼及“选刊现象”》,《文艺争鸣》二〇〇三年第二期;

(二十八)《批评家是寄生虫吗?》《南方文坛》二〇〇三年第四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二〇〇四年第一期转载;

(二十九)《挂小说的羊头卖剧本的狗肉———影视时代的小说危机》,《文藝争鸣》二〇〇四年第一、二期连载,《新华文摘》二〇〇四年第八期转摘;

(三十)《悲悯的摆渡———散文的白先勇》,《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二〇〇四年第二期;

(三十一)《文化民族主义与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河北学刊》,二〇〇四年第二期;

(三十二)《不变的慰藉———“布老虎”十年》,《当代作家评论》二〇〇四年第四期;

(三十三)《人文肖像———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当代文学》,《当代作家评论》二〇〇四年第四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〇四年第十期转载;

(三十四)《中国当代文学的版本问题》,《文艺评论》二〇〇四年第五期;

(三十五)《边际写作:跨世纪女性文学的身份认同》,《天津社会科学》二〇〇五年第一期;

(三十六)《废墟上空的鸽群———艾伟论》,《山花》二〇〇五年第三期;

(三十七)《短篇小说为何衰落?》,《南方文坛》二〇〇五年第三期,《新华文摘》二〇〇五年第十五期全文转载;

(三十八)《因为尊重,所以苛求》,《南方文坛》二〇〇五年第三期;

(三十九)《〈美文〉与散文流向———散文创作的文化语境及其审美流向》,《文艺评论》二〇〇五年第五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〇六年第三期转载;

(四十)《影子批评———新世纪文学批评的独立性危机》,《文艺争鸣》二〇〇五年第五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二〇〇五年第六期主题转载;

(四十一)《文学健忘症———消费时代的文学生态》,《南方文坛》二〇〇五年第六期,《新华文摘》二〇〇六年第三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二〇〇六年四期全文转载;

(四十二)《批评就是发现》,《甘肃社会科学》二〇〇五年第六期;

(四十三)《余华的惯性》,《钟山》二〇〇六年第一期;

(四十四)《传媒趣味与文学症候》,《天津社会科学》二〇〇六年第二期,《新华文摘》二〇〇六年第十一期转摘,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二〇〇六年第八期转载;

(四十五)《虚无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文艺争鸣》二〇〇六年第四期;

(四十六)《莫言的“变形记”》,《当代作家评论》二〇〇六年第六期;

(四十七)《文学教育的工具情结》,《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二〇〇七年第一期;

(四十八)《文学编辑与文学生态》,《花城》二〇〇七年第三期,《当代作家评论》二〇〇七年第三期转摘;

(四十九)《不合时宜的美文———张承志散文论》,《当代作家评论》二〇〇七年第四期;

(五十)《跨文化认知与多元互动———美国汉学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简评》,《文艺评论》二〇〇七年第四期;

(五十一)《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期刊改制》,《南方文坛》二〇〇七年第五期;

(五十二)《九〇年代小说的城市焦虑》,《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二〇〇八年第一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二〇〇八年第六期主题转载;

(五十三)《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当代文学》,《天津社会科学》二〇〇八年第二期,人大复印资料《新思路》二〇〇八年第四期全文转载;

(五十四)《潮流化仿写与原创性缺失———对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片面反思》,《当代作家评论》二〇〇八年第五期,《新华文摘》二〇〇九年第二期封面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二〇〇九年第三期主题转载;

(五十五)《重建理想主义的尊严———对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一种反思与展望》,《南方文坛》二〇〇八年第六期;

(五十六)《从人化审美到物化审美———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审美怪圈》,《当代作家评论》二〇〇九年第三期;

(五十七)《以文学的名义———过去三十年中国文学评奖的反思》,《社会科学》二〇〇九年第三期,《新华文摘》二〇〇九年第十四期转摘;

(五十八)《创新焦虑与断裂思维———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历史逻辑反思》,《天津社会科学》二〇〇九年第三期;

(五十九)《论“十七年”文学的审美主流》,《南京社会科学》二〇〇九年第六期;

(六十)《文学期刊改版的经验与误区》,《中国出版》二〇〇九年第七期;

(六十一)《活力在于发现———〈人民文学〉(一九四九———二〇〇九)侧影》,《文艺争鸣》二〇〇九年第十期;

(六十二)《从宁馨儿到混世魔王———华语网络文学的发展轨迹》,《当代作家评论》二〇一〇年第三期;

(六十三)《文学史视野中的第一次文代会》,《扬子江评论》二〇一〇年第四期;

(六十四)《网络文学的可能与限度》,《文艺争鸣》二〇一一年第三期;

(六十五)《浅阅读语境中的浅写作》,《文艺研究》二〇一一年第四期;《新华文摘》二〇一一年十八期作为封面文章重点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二〇一一年第七期主题转载;

(六十六)《警惕山寨化写作窒息都市小说的生命力》,《探索与争鸣》二〇一一年第四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一一年第七期转载;

(六十七)《消费寂寞———网络文学的游戏化趋向》,《南方文坛》二〇一一年第六期;

(六十八)《跨媒体风尚与文学的前途》,《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二〇一二年第二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二〇一二年第七期主题转载;

(六十九)《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南京社会科学》二〇一二年第二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一二年第六期转载;

(七十)《文学与年龄:从“六〇后”到“九〇后”》,《文艺研究》二〇一二年第六期,《新华文摘》二〇一二年十六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一二年第九期转载;

(七十一)《北京世妇会遗产与女性文学的责任》,《天津社會科学》二〇一二年第四期;

(七十二)《呼唤大编辑》,《中国出版》二〇一二年第十四期;

(七十三)《文学风尚与时代文体———〈人民文学〉(一九四九—一九六六)头条的统计分析》,《文学评论》二〇一二年第六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一三年第二期转载;

(七十四)《莫言的启示》,《东岳论丛》二〇一二年第十二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一三年第三期转载;

(七十五)《文化渡者的东方情怀———从许世旭看中韩文学交流》,《中国比较文学》二〇一三年第一期;

(七十六)《从“边区文艺”到“西北文艺”———〈西北文艺〉(一九五〇-一九五三)研究》,《小说评论》二〇一三年第一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一三年第五期转载;

(七十七)《从先锋美学到含混美学》,《文艺研究》二〇一三年第八期;《新华文摘》二〇一三年第二十一期作为封面文章重点转载。人大复印资料《美学》二〇一三年第十一期全文转载;

(七十八)《文学会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二〇一三年第八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一三年第十一期转载;

(七十九)《第四次文代会与文学复苏》,《文艺争鸣》二〇一三年第十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一四年第二期全文转载;(八十)《〈文艺报〉试刊与第一次文代会》,《文学评论》二〇一四年第一期;

(八十一)《另一种友情批评》,《文艺争鸣》二〇一四年第一期;

(八十二)《媒介互动格局中的文学期刊》,《当代作家评论》,二〇一四年第一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二〇一四年第七期主题转载;

(八十三)《巴金编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国出版》二〇一四年第四期;

(八十四)《文学期刊与当代文学环境》,《社会科学》二〇一四年第五期;

(八十五)《“文学新星丛书”的寂寞事业》,《南方文坛》二〇一四年第三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一四年第八期全文转载;(八十六)《中国青年出版社与“红色经典”》,《当代作家评论》二〇一四年第四期;

(八十七)《〈当代〉:现实主义的当代命运》,《文艺争鸣》二〇一四年第八期;

(八十八)《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的问题和方法》,《天津社会科学》二〇一四年第五期,《新华文摘》二〇一五年第三期转摘;

(八十九)《〈收获〉与先锋文学》,《当代作家评论》二〇一四年第五期;

(九十)《“长篇崇拜”与文体关系》,《文艺研究》二〇一四年第十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二〇一五年第二期主题转载,《新华文摘》二〇一五年第五期转摘;

(九十一)《新文学史视野中的文学会议研究》,《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二〇一五年第二期,《新华文摘》二〇一五年第十四期全文转载;

(九十二)《论张承志的文化批判》,《文艺争鸣》二〇一五年第五期;

(九十三)《“十七年”文学的计划体制———以〈作家通讯〉的稀见史料为依据》,《文学评论》二〇一五年第五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一五年第十二期转载;

(九十四)《网络空间的本土文学传统》,《当代作家评论》二〇一五年第六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二〇一六年第三期转摘;

(九十五)《屏蔽内心:新世纪文学的外向化趋势》,《文艺研究》二〇一五年第十二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一六年三期转载,《新华文摘》二〇一六年第六期转摘;

(九十六)《告别伤痕的仪式———对照审稿意见重读〈记忆〉》,《文艺争鸣》二〇一六年第四期;

(九十七)《“作协四大”的文学史考察》,《扬子江评论》二〇一六年第三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一六年第八期转载;

(九十八)《网络文学研究的挑战与启示》,《文艺争鸣》二〇一六年第十一期;

(九十九)《当代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思考》,《当代文坛》二〇一七年第二期,《新华文摘》网刊二〇一七年第十一期全文转载;

(一〇〇)《抒情的衰变———论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情感历程》,《文艺研究》二〇一七年第六期,《新华文摘》二〇一七年第十八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一七年第九期转载;

(一〇一)《媒介融合与网络文学的前景》,《天津社会科学》二〇一七年第六期,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一八年第三期转载;

(一〇二)《稿酬制度与“十七年”文学生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二〇一八年第二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一八年六期转载;

(一〇三)《当代文学的接续与更新———基于〈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简报〉》的文学史考察》,《文学评论》二〇一八年第五期;

(一〇四)《论文学语言在电子文化语境中的变异》,《文艺研究》二〇一八年第十二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二〇一九年第三期主体转载,《新华文摘》网刊二〇一九年第八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二〇一九年第四期全文转载;(一〇五)《史料多元化与当代文学研究的相互参证》,《南方文坛》二〇一九年第三期,《新华文摘》二〇一九年第十四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一九年第八期转载;(一〇六)《论中国当代文学期刊研究的进展与路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二〇一九年第八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一九年第十一期转载;

(一〇七)《论网络文学评论的拓展与深化》,《当代文坛》二〇二〇年第二期;

(一〇八)《作家课堂里的俄苏文学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九五〇年代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油印史料的文学史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二〇二〇年第六期;

(一〇九)《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史料拓展》,《文艺争鸣》二〇二〇年第四期;

(一一〇)《书信里的文学期刊史迹》,《当代作家评论》二〇二〇年第五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二〇年第十二期转载;

(一一一)《论文学期刊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互动关系》,《文艺研究》二〇二〇年第十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二〇二一年第三期转载;

(一一二)《中国当代文学传媒史料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天津社会科学》二〇二一年第一期;

(一一三)《当代文学史视野中的审稿意见》,《扬子江文学评论》二〇二一年第一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二一年第五期全文转载;

(一一四)《作家培养的“文艺春天”———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稀见史料(一九八〇-一九八二)综合研究》,《文学评论》二〇二一年第五期;(一一五)《论中国当代文学稀见史料开掘的意义与方法》,《文艺研究》二〇二一年第十期。

(责任编辑:宋小词)

猜你喜欢

当代作家当代文学文摘
论医学背景对当代作家文学创作的影响
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用特色的研究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反思与追问
论中国当代作家文学作品中的审丑美学观
台港文摘
台港文摘
健康文摘
健康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