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锐从“寒”论治糖尿病经验

2022-02-09晗,陈

吉林中医药 2022年12期
关键词:阳虚附子阳气

杨 晗,陈 锐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长春 130117)

2015-2017年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11.2%[1]。糖尿病患病城市化、老龄化等趋势愈发显现[2]。陈锐教授师从仝小林院士和南征教授,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有其独到见解。基于祖国医学“消渴”阴虚燥热的主要病机[3],陈锐强调,糖尿病患者未必皆有“消”“渴”之症状,糖尿病不能完全等同于消渴病[4],并提出“阳虚致寒”之糖尿病病机,发扬仝小林院士“态靶因果”辨治理论,强调辨证论治,态靶结合,圆机活法,临床收获佳效,以下将对陈锐思路进行简单总结。

1 论糖尿病之“寒”

糖尿病迁延日久,发展为糖尿病肾脏疾病,有脾肾阳虚、阴阳两虚、肾阳衰微等多种分型[5],学者们已经认识到糖尿病后期“寒”“虚”之病机核心[6],但是针对糖尿病的初始病机,多数学者们却依然奉阴虚燥热为圭臬,并将“三多一少”作为其主要表现。然而,临床研究[7]发现,糖尿病阳虚证型占比近半,且不局限于糖尿病肾脏疾病阶段。笔者临诊也发现,糖尿病患者在首次发现自己患病时,多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自觉有“消”或“渴”症状的患者,则往往已经达到糖尿病后期阶段。此时若以“阴虚燥热”立论遣方,难免有牵强之意。其舌淡白或淡红,脉沉细冷迟者也不在少数。此类患者,治疗以“寒”立论,似更合理。下文将从病因、病机和论治3个方面,论述糖尿病之“寒”。

1.1 起居失宜,寒象丛生 陈锐将糖尿病之“寒”的病因归类为外界寒凉内侵和素体阳气本虚两个方面。恣食生冷油腻,寒气内侵,加重脾胃负担,伤及脾胃;晚睡早起,昼夜颠倒,人体阳气受损,阳虚致寒。对于外界寒气内侵致寒,陈锐特别强调,触冒风湿寒暑,无论外邪属阴属阳,都将导致人体卫外之阳受损,终致大气亏虚,这也是导致糖尿病转寒的重要原因之一。“气不足便是寒,寒盛者阳必衰。”《景岳全书·卷五十》人体卫外之阳亏虚,则寒象内生。陈师同样强调,“以妄为常”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状态,导致人们一年四季都有感受寒邪,直伤阳气的可能。其作为糖尿病转寒的主要病因,致现代人多见形胜气夭、阳虚气弱的“膏粱之人”状态[8],阳气虚损,阳虚则寒为其主要表现。

1.2 阳虚为本,寒凝为标 基于现代人“阳气本虚”的状态,被称为“肥贵人”之疾的糖尿病,发病率连年上升与其密不可分[9]。“两虚相逢”的状态,往往是导致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表现不明显的本质原因。多位学者承认糖尿病阳虚这一病机,如彭万年[10]认为阳虚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临床多用温阳法;王评等[11]也认为,脾肾阳虚为血糖升高之根本病机。陈锐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将导致糖尿病之“寒”的病机归类为大气亏虚之寒,脾胃阳虚之寒,气滞血瘀之寒,阴精不固之寒。

1.2.1 大气亏虚之寒 素体阳虚、缺乏运动、昼夜颠倒、不避寒暑等原因,将导致人体大气亏虚之寒,以阳虚为始。阳虚则卫外不能,为固不得。“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虚状态长时间影响人体免疫力,病邪持续侵犯而不得除,人体正气持续耗损,病邪愈发深入,终致人体大气亏虚之寒,此为多数糖尿病患者的共同病理状态,也是导致糖尿病之“寒”的根本病机。

1.2.2 脾胃阳虚之寒 脾胃阳虚之寒,其病位在脾胃,却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人体大气之亏虚也与其互为因果。脾胃阳虚则运化失常,不仅导致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为人体所用,甚至可能表现出食积化热之假热真寒之表象,干扰医者判断;脾不得散精,清气不化,则致痰、湿、毒等浊邪留滞,人体阳虚不得推动,导致多种并发症。陈锐也曾强调,“迈开腿,管住嘴”以辅助控制血糖虽成临床共识,也应当以适当为度。过度节食和过度运动,可能让本就虚损的人体正气和脾胃阳气进一步耗散。特别是糖尿病后期的糖尿病肾脏疾病阶段,总为人体阴阳两虚之候,此时如果过度控制饮食和大量运动,可能导致人体正气愈发亏损,加重糖尿病之“寒”。

1.2.3 气滞血瘀之寒 大气亏虚、脾胃阳虚之寒,导致以“阳虚则寒”的糖尿病病理转归,阳气虚不能推运气血,加之阴邪留滞的阻碍,气血不行,则成气滞血瘀之寒。其病位散在人体各处,促生多种并发症,影响疾病转归。

1.2.4 阴精不固之寒 阳气不行固摄之功,阴精散溢,临床表现多尿、蛋白尿,多为阴精不固之寒。其病位在肾。《景岳全书·杂症谟·三消干渴》提出:“真阳不足,火亏于下”是消渴病的病机之一。笔者认为,以“阳虚则寒”为主要病机的糖尿病分型,迁延到后期大量蛋白尿阶段时,其病理本质应当为阳不得固摄,导致阴精逸散所致,是阳损及阴,而并非常规阴虚燥热病机下的阴损及阳。肾阳不固也可致肾阴虚损,导致瘀血内生于肾[12],气滞血瘀之寒也将表现于肾,导致糖尿病肾脏疾病这一并发症。

肥胖高脂本就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诱发高血糖状态[13],再加阳虚不得抗邪,病理产物留滞,其症状将更加严重。阳虚的人体状态不仅导致人体抗邪能力的降低,无法表现出明显的疾病诊断症状,同时还将导致临床表现、病理产物等向阴寒的方向转化,从而滋生以寒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综上所述,大气亏虚之寒、脾胃阳虚之寒、气滞血瘀之寒、阴精不固之寒,其起因皆为阳虚所致,作为糖尿病之“寒”的主要病机贯穿终始,步步深入。

1.3 虽显热象,阳虚仍存 笔者认为,即使糖尿病患者表现出了热象,其病机本质也可能属于阳虚而非阴虚。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对消渴的病机阐述如下:“饮一斗,小便一斗,上伤燥热,下病湿寒,燥热在肝肺之经,湿寒在脾肾之脏”。证明即使是以“消”和“渴”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内伤湿寒也是其病机之一。至于为何表现出消谷善饥等热象,病机反而可能为阳虚虚寒?笔者认为,外显虚火,内为虚寒为其本质原因。另外,脾胃虽然同司受纳运化水谷精微之能,两者虽互为表里,但终究有脏腑之别,并非同体同用,其病理转归则各有不同:消谷善饥往往是胃热之属,是阳明燥土不得阴滋之候[14];而此时脾也可表现为阳虚气虚表现,为太阴湿土不得阳运之候。脾不得人身阳气推动,脾气虚则不得运化水谷精微,留滞脉管之内则表现为高血糖、高血脂等一系列代谢失常表现;胃不得阴津滋润而见消谷善饥之燥热之象,本质皆由阳气虚损引发。运化失常导致的浊邪留滞以及消谷善饥导致的饮食失宜,又会加重脾胃运化负担,使得病理产物不断积聚,人体阳气虚衰,抗邪能力降低而无力祛除,最终致使糖尿病产生的毒邪弥散全身,诱发各种并发症[15]。综上所述,即使糖尿病患者出现了消谷善饥这种燥热之象,临床也应辨证论治,不能见热就归为阴虚燥热之属。综上,阳虚气机不行,阴浊留滞生寒,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根本病机之一。

1.4 辨证论治,祛浊扶阳 刘完素《三消论》中曾言:“今消渴者,脾胃极虚,益宜温补,若服寒药,耗伤脾胃,本气虚之,而难治也。”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无脾胃之能量供给,抗邪祛病,如同战场无兵,处处受掣。针对“阳虚致寒”的糖尿病病机,结合临床表现,陈师提出“益气通络,祛浊扶阳”大法治疗阳虚引发的糖尿病。不奉“阴虚燥热”为糖尿病病机之圭臬,临证审别寒热,随证而治,发扬仝小林院士“态靶因果”辨治理论[16],以“调态”“打靶”为主要思路组方,结合祖国医学理论,辨治糖尿病。态为疾病及人体之状态,靶为疾病之主要矛盾,用药之目的地。临床结合糖尿病现代医学客观指标,如血糖升高(标靶),陈锐常重用黄连为降糖主药[17],结合干姜、生姜之属,平衡寒热,去性存用,防止苦寒伤阳,又有清散胃热,改善消谷善饥之功。针对阴浊之邪留滞状态(态靶),陈锐善用清半夏、茯苓、大腹皮三者配伍[18],谓之“开路将军”,清化阴浊之邪,令邪有出路。配合淫羊藿、桂枝之属,温阳化气,助阳气流转。如遇真火匮乏,阳虚甚者,肉桂、附子不吝用之,以求釜底加薪,少火速生[19],配合前药,正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以上诸药相配,壮真阳而祛浊阴,疗阳虚之本,化阴邪之围,除虚热之标,药简力专,攻补兼施,方可疗愈糖尿病“阳虚则寒”之证型。经过治疗,多数患者不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测指标恢复正常,精神状态、生活质量等也得以逐步好转。

2 病案举例

患者张某,男,44岁,2021年5月11日初诊,血糖升高发现13年。现症见:腰膝酸冷,口渴喜热饮,尿频,夜尿2~3次,大便调,纳可,眠可。自用甘舒霖30r,早24 iu,晚22 iu;服用阿卡波糖每日50 mg。查体示:舌淡红,苔黄厚腻,底暗红滞,脉弦略硬。身高180 cm,体质量71 kg,BMI:21.92。辅助检查示:尿微量白蛋白(mALB):6.4 mg/L(参考值0~30);尿肌酐(Ucr):9.62 mmol/L;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值:0.67 mg/mmol(参考值0.1~3.39);糖化血红蛋白(HbAlC):5.9%(参考值4.0~6.0);空腹血糖(GLU):6.75 mmol/L↑(参考值3.89~6.11);餐后2 h血糖(2 h GLU):12.41 mmol/L↑;γ-谷氨酰转肽酶(GGT):64 IU/L↑(参考值10~60);血小板比容(PCT):0.300%↑(参考值0.108~0.282)。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诊断:中消。证属脾肾阳虚,痰瘀互结,以自拟消渴方加减,处方如下:清半夏15 g,茯苓45 g,大腹皮30 g,黄连30 g,黄芪30 g,炙淫羊藿30 g,炮附子15 g,桂枝30 g,烫水蛭6 g,酒大黄6 g,生姜3片,大枣3枚,每日1剂,7剂,水煎服,早晚饭后0.5 h温服,嘱遵守糖尿病患者饮食运动注意事项,根据血糖变化逐步减少胰岛素注射量。5月18日2诊,患者自服药以来血糖平稳下降,胰岛素减至早16 iu,晚10 iu;嘱阿卡波糖继服,随证加减。5月25日,停用胰岛素。6月8日3诊,患者自述四肢不温;大便日1行,不成形,夜尿1次,舌淡红,苔薄黄微腻,脉沉细略涩;辅助检查结果:糖化血红蛋白:6.5%↑;空腹血糖(GLU):7.15 mmol/L↑;餐后2 h血糖:12.41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6↓;尿常规:酮体1+;γ-谷氨酰转肽酶及血小板比容指标恢复正常。陈师综合考虑后,于当日停用西药,转用纯中药治疗,瘀血状态有所减轻,浊邪已去大半,法守匡扶真阳,以利湿浊。上方加肉桂15 g,水蛭改用三七粉6 g,水煎服。患者随后复诊,黄连用量逐渐降低至15 g,其他药物随证加减,守扶阳祛浊之大法。患者诸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于2021年11月30日停药,嘱3个月后复查,至今未见异常。

按:本例患者糖尿病日久,长期使用胰岛素和西药联合控制血糖。经过治疗,已经完全停用胰岛素和口服西药,并在后期随访中,在不服用中药的情况下,血糖等各项指标均能够达到正常水平,胰岛功能部分恢复,达到临床治愈水平。患者初诊时见舌苔黄厚腻而舌体未见相对应的热象表现,则可确定其舌苔所示的胃热为标,而并非病机本质。初诊服用7剂中药汤剂后,舌苔转白,黄苔所示热象已退,便是证明。结合患者口渴喜热饮、腰膝酸冷、尿频而尿蛋白未见异常、舌底暗红瘀滞等体征,陈锐将本例患者辨证为脾肾阳虚,痰瘀互结证,治当温阳祛湿,化瘀排浊,以自拟消渴方为基础,针对患者阳虚致痰湿瘀血等阴浊留滞的病机,进行加减。以清半夏、茯苓、大腹皮清化阴邪。结合舌底络脉所示瘀滞,选用烫水蛭,其能通行四肢百骸之血脉,通利瘀血,配合酒大黄以生“推陈致新”之效[20]。后期瘀血症状缓解,则换用较为平和之三七粉,按血糖变化加减黄连用量。又于全疗程中守温阳大法,以淫羊藿温补阳气,后期邪去大半,则重用肉桂、附子等温阳之品,收先攻阴邪,复壮真阳,为攻补兼施而先攻后补之理。

本病例的治疗中,用到了附子配半夏的“十八反”,临床常被视为禁忌。然而对于半夏和附子配合应用,从古至今皆有依据可参。古籍如《金匮要略》中的附子粳米汤、赤丸方等。现代学者[21]进行动物实验研究等也发现,附子半夏的混合煎剂的毒性甚至低于附子单煎剂。反药同用,如将之畏帅,互相牵制,彼此相忌,各施其用,可收相反相成,各立其功之效[22]。刘沛然有言:“半夏附子合用,对阳虚寒痰冷饮的病症能斩关夺将,使阳气回,寒痰化,沉疴起,病邪除[23]。”半夏配附子,正是针对糖尿病阳虚阴盛之病机,复阳祛浊起沉疴之配伍。陈师经常强调: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陈师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认为针对糖尿病阳虚阴寒凝结之症,辨证准确,可不墨守“半蒌贝蔹及攻乌”之禁忌,放胆用之,方不负圆机活法,辨证论治之准绳。

猜你喜欢

阳虚附子阳气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阳虚质备孕女性针灸调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附子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中西医结合治疗阳虚血淤型冠心病的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