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旭从虚、瘀、郁论治老年性痴呆经验探析

2022-02-09毕雪梦

吉林中医药 2022年12期
关键词:脑络脑髓肾虚

毕雪梦,韩 旭

(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 210029)

痴呆,病根据发病年龄不同,主要分为早老性痴呆与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痴呆多指发生于60~85岁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衰退性疾病,常兼有抑郁、焦虑、恐慌等心理紊乱症状,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信心[1]。随现代生活水平的提升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发生率正逐年上升;研究统计,至2050年,每85人中便有1人罹患老年性痴呆[2]。随着年龄逐渐增加,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发生老年性改变,记忆力、认知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逐渐下降,出现善忘等症状[3],并可伴随震颤、抑郁、谵妄等并发症[4]。

韩旭教授针对老年性痴呆一病研究颇深,认为老年性痴呆多为虚、瘀、郁共存,肾虚为本、郁瘀相搏所致,故遣方用药常以补肾益脑为主,兼以活血化瘀、理气行郁,补虚泻实,攻补兼施,用于临床,收效颇佳。现将韩旭从虚、瘀、郁论治老年性痴呆的经验总结如下。

1 明辨标本虚实,详析瘀郁病机

老年性痴呆属祖国医学呆病、痴证、善忘、健忘、郁证等范畴。所谓呆者,“痴也、癫也、不慧也、不明理也”,症轻者常见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等;症重者则可见闭门自居,终日不语,言辞颠倒,行为失常,数日不知饥饱。其基本病机为肾虚髓减、神机失用[5]。《医林改错》有言:“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所以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韩旭认为,老年性痴呆的病因繁杂,究其根本不离肾脏虚损,髓海失充,不能上充于脑,其病理变化可概括为脏腑失养,阴阳失调。《千金翼方》曰:“人五十以上阳气始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失前后,兴居怠惰。”随年事渐高,脏腑之气渐衰,脑失濡养;加之生活方式改变,饮食劳倦、七情内伤,上扰神明,终至老年性痴呆的发生[6]。《灵枢·天年》言:老人“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即谓老年人肾气渐衰,精髓乏源,脑髓空虚,神机失用,病发痴呆。肾虚髓减、脑脉失养为老年性痴呆生理病理的基本特点。血瘀、气郁的形成,多因气机失调,升降失司,久致郁滞,思虑内结,壅滞于脑,枢机不利,阴阳失调,即所谓“喜怒不常则伤脏”,临床常见情感淡漠、抑郁不欢、焦躁多疑等表现[7];《血证论》曰:“气结则血凝。”老年人久病成瘀,加之素体虚弱,肾气渐衰,营卫失和,终至瘀毒内滞,损伤脑络[8],出现面色晦暗,头部刺痛之症;二者相搏,出现瘀郁搏结之征象。故而,韩旭指出,年老体弱之人病呆,一曰肾虚,二曰气郁,三曰血瘀。肾气虚衰为老年性痴呆致病之本[9],瘀郁互结为其致病之标,临证拟方治疗当从补肾益脑、理气解郁、化瘀祛毒入手。

2 把握病机特点,辨证循法施治

2.1 补益脏腑,充髓益脑养神 “脑为髓之海,为元神之府”“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若年老肾衰、久病不复,导致脑髓空虚,神机失用,则智能、思维活动减弱,甚至失常。故言肾气渐衰为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所谓肾藏精,精充髓,髓荣脑;肾气旺盛,髓海充足得以上充于脑,濡养脑络,神机得以正常运行。《素问·逆调论》有言:“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老年人肾气衰弱,无以生髓充脑,肾精虚衰不得上濡于脑,脑脉失濡、神明失养则善忘呆钝;加之老年人脾胃功能减弱,运化失司,元气不足,终至脑络不得通、神机不得用,阴阳失衡而呆钝愚笨[10]。正如《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言:“五谷之精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脾胃气虚失运,脑髓失其补益,加重老年性痴呆的发生。韩旭认为,老年性痴呆治疗强调补虚以补益肾脏、生髓充脑为主,兼健脾益气,补虚泻实,顾其标本。方拟益肾健脾汤,药用党参、炙黄芪、白术、茯苓、熟地黄、菟丝子、益智仁,以补肾健脾,益精填髓。又虑其体质偏虚,虚不受补的特点,选药多择药性平和之品,并总结出“补虚为主并贯穿全程,中期理气解郁,晚期兼化瘀毒”的老年性痴呆临床序贯疗法。“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对于初期肾气虚弱,肾精不沛,髓海失足患者,自拟补肾生髓益智方,药用生晒参、酒黄精、熟地黄、菟丝子、益智仁等以滋养先天、濡润脑髓;中期伴有脾肾两虚,兼有郁滞者,肾虚髓减,脾失健运,气机失调,郁滞脑络,临床多见头昏健忘、不思言语,拟益智解郁方,党参、黄芪、黄精、石菖蒲、郁金、川芎等入药;痴呆晚期,久病成瘀,肾精衰渐,瘀毒壅滞,脑络不通,神机失用,方选经验方“参黄冲剂”加减,药用党参、酒黄精、熟地黄、制首乌、淫羊藿、菟丝子、益智仁等补肾填精、益智醒神,配伍石菖蒲、郁金理气解郁、醒神开窍,虎杖、乌蕨草等兼化瘀毒。

2.2 理气解郁,柔肝运脾健脑 肝郁脾虚是老年性痴呆的重要病因。《辨证录·呆病门》曰:“大约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于胃气之衰。肝郁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则土不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积于胸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气机失调,滞于脑络则致郁。肝主疏泄,主藏精血,调畅气机;老年痴呆患者常伴有情志失调,气郁不畅,思虑过度则伤脾,肝火旺盛则碍脾气运行。脾为后天之本,气机运行的关键枢纽;老年患者肝气郁滞,久之损伤脾气,失于健运,终致脑络失于濡养,神机失用则病痴呆[11]。析其病机为肾虚髓减为本,肝气郁结为标。韩旭临床善以补肾虚为主,兼理气疏肝健脾,拟方补肾解郁汤,方选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生地黄、熟地黄、当归、白芍、石菖蒲、郁金,标本兼治,相得益彰。若中焦脾胃滞运日久,临床症见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腻脉滑者,酌加薏苡仁、扁豆、半夏、厚朴等开胃运脾,健运中焦,以助清窍醒神。久病抑郁,脏腑失和,郁而化热者,临床多见性格急躁,情绪不宁,善怒易哭,苔黄脉弦,兼以丹栀逍遥散加减,补肾健脑同时兼以疏肝解郁、清肝泻火;然顾及老人阴虚体质,理气解郁不宜过用芳香燥湿之品,多选合欢皮、郁金、玫瑰花等药性较为平和之品,渐解其郁,疏畅情志。

2.3 化瘀祛毒,通络开窍醒神 《伤寒论》指出:“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景岳全书》亦言:“凡心有瘀血,亦令健忘。”中医理论认为,久滞成瘀,瘀血必兼气滞。呆病日久,气滞血瘀壅滞于络,瘀血内阻,脑脉不通,脑气不得与脏气相接;加之肾虚日久,脑络失养,瘀血阻滞,蒙蔽清窍,从而出现反应迟钝、神情淡漠、谵狂妄想、肢体麻木疼痛、舌暗瘀斑、脉细涩等临床表现。营血是流动于脉内的营养物质,具有濡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如《灵枢·平人绝谷》言:“血脉和利,精神乃居”[12]。若血行凝滞,瘀于脉内,则无以濡润脑窍,神明失养而病患痴呆。老年人年迈久病,耗伤气血,加之脾胃之气衰惫,气血生化乏源,人体脏腑失于调和,气血运行失调,血脉壅滞,易致瘀血内生。韩旭指出,老年人病痴呆,初期症情轻浅,常不以为意,不能及时补益肾气,填补髓海之空,大脑失于濡养,日久兼夹瘀郁,病理产物内生,阻于脑络,甚则瘀毒内生,病情顽固,病机复杂。此时用药不宜药性过猛,图一时之快,治标不治本。治疗上主张搭配使用通络化瘀软坚之品,拟方化瘀搜络醒神汤,药用太子参、茯苓、白术、赤芍、虎杖、地龙、牡蛎、鸡血藤、络石藤、石菖蒲、郁金等,徐而图之。

3 整体辨证施治,身心综合调理

3.1 首分虚实寒热,明辨气血阴阳 老年人体质多虚,兼夹气郁血瘀,而成虚实错杂之证。韩旭认为,治疗老年性痴呆,临床辨病时应分清脏腑虚实,顾其寒热病性。若患者症见记忆力下降,头晕乏力,不善言语,耳聋耳鸣,舌体瘦小,舌淡,脉沉弱,脾肾气虚为主,可临证增量配伍白术、茯苓、山药、杜仲等药健脾补肾,加强全方补养之力;若见神志亢进,癫狂谵语,则选用质重苦降之品,如磁石、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之类配伍焦楂曲、佛手以平降阳亢、顾护脾胃。其次,临床针对痴呆患者,应明其体质特点,析其气血阴阳,以平和为期。若患者体质以气虚为重,平素易于外感,汗出烦作,临证可对症加减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等加强敛汗之功,同时配伍防风、白术以固其表,增强体质;老年女性患者,往往血虚偏重而伴见面白舌淡、头晕眼花、乏力时作,临证常选当归、阿胶配川芎、白芍以调血理气。年老阳虚,体质偏寒,症见手足冰冷、倦怠健忘,则选用干姜、肉桂配杜仲、牛膝助补益阳气;心烦潮热、盗汗时作等阴虚为主体质偏热患者,选用牡丹皮、丹参配栀子、五味子以滋阴清热。此类治法,皆可助脾肾健运,瘀郁得化,气血运行通畅,脑髓得其濡养,神智渐复。

3.2 善用辨证药对,兼顾主次缓急 选用药对辨证用药,以“七情和合”理论,增强组方疗效,已成为选方遣药基本的中药配伍方式。韩旭认为,老年人病发痴呆,究其本质不离肾虚,加之平素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的影响,呆病日久,郁瘀搏结,滞于脑络,加重痴呆症状。故治疗针对肾虚本质,选用药对增强疗效,多选用党参、黄精为君药药对,相辅相成,滋补肾阴肾阳;同时善用地黄、菟丝子补精填髓益智,填髓海空虚,又增补肾之功。其次,韩旭常选用益智仁、石菖蒲二药作全方引经药,引药入脑,醒神益智,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中医“益肾通脑开窍”的治呆理论。痴呆一病,往往病机复杂,所谓“间者并行,甚者独行”,若病势较深,病情较急,则多配伍应用专一有力的方药。韩旭主张中西医并重同治,直达病所。若病势轻缓者,施方遣药则较为宽泛,主次兼顾,针对伴随兼症,标本同治,顾其缓急;若兼有气滞痰瘀,症见体型肥硕、食欲下降、偶有胸闷,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滑者,则应增豁痰化瘀之力,选全瓜蒌、半夏健脾化痰,赤芍、丹皮兼化血瘀;兼心肝火旺,善忘、急躁易怒、心烦失眠、舌红苔黄者,配伍黄连、栀子清解郁热,柴胡、白芍疏肝理脾,临证拟方,相得益彰。

3.3 调畅疏导情志,身心同治延年 老年病呆,日久不愈,年老体衰,加之情志不遂,五志内伤,脏腑功能失调,脑髓空虚,易出现健忘、焦虑、抑郁等症状,为郁瘀内生,上闭清窍,脑络不通,脑髓不充所致。《华佗神医秘传》中对痴呆一病有这样的描述:“此病患者,常抑郁不舒,有由愤怒而成者,有由羞恚而成者。”认为此病多由肝郁不疏,气机不畅所致[13]。韩旭防治老年性痴呆一病,除中西医调治之外,还主张身心同治,强调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调摄,鼓励老年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从事力所能及的脑力劳动;特别是退休后的老年人,要尽可能地多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不脱离家庭,不脱离社会,可有助于延缓疾病进程。《黄帝内经》有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积极适当的情绪疏导,可助老人宣泄不良情绪,畅达肝气,安其神志,很大程度上利于痴呆一病的预防调摄。

4 病案举例

陈某,男,68岁,2021年2月24日初诊。患者记忆力下降1年余,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头昏头痛,下肢乏力,无手脚麻木,无颈项酸楚,纳谷欠佳,夜寐尚可,大便时干时稀,小便自调。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于外院行头颅CT提示脑萎缩。MMSE量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21分[14]。中医诊断:老年性痴呆;肾脾两虚、气郁血瘀证。治法:补肾健脾益智,解郁化瘀醒脑。拟参黄冲剂加减。药用:党参15 g,酒黄精12 g,熟地黄10 g,菟丝子10 g,淫羊藿10 g,炒白术10 g,茯苓10 g,益智仁10 g,虎杖15 g,石菖蒲10 g,广郁金10 g,炒焦山楂15 g,炒焦六神曲15 g。14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21年3月24日二诊:患者服药后症状稍缓,仍感头昏头痛,下肢乏力,食欲较前增进,夜寐尚安,二便尚可。虑其脑络不通,神明失养,加强前方疏通脑络、益气醒神之功,加天麻10 g,钩藤10 g,藁本10 g,潼白蒺藜各10 g,土茯苓40 g(先煎),炙黄芪10 g,路路通15 g,续服14剂。

2021年4月22日三诊:患者服药后症状好转,言语增多,头晕头痛间作,下肢乏力好转,大便3~4日1行,苔脉好转。予前方中药加火麻仁(打碎)30 g,续服30剂。

2021年10月7日就诊:患者服药后症情基本平稳,无特殊病情变化,记忆力较前好转,性情大好,时有头昏,纳谷尚可,夜寐尚安,二便自调。复测MMSE量表评分:24分。予前方中药改膏方续服。

按:老年患者久病痴呆,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与生活信心。《景岳全书·杂证谟》中提出:“痴呆证……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善愁,其证则千奇百怪,无所不至。”本案患者脾肾渐虚,无以濡养脑络,加之饮食失节、情志不调,脑髓失养,神明失用。韩旭遵“失养者补之,郁滞者行之,不通者通之”理论与经验,拟方加减,党参、黄精补益气血,熟地黄、菟丝子、淫羊藿补肾生髓充脑,白术、茯苓健运脾气,益智仁、石菖蒲、郁金通脑解郁醒神,虎杖化痰活血,焦楂曲顾护胃气。后患者脾胃之气渐行,纳谷尚可,仍伴头昏头痛、下肢乏力,予天麻、钩藤、藁本、潼白蒺藜、土茯苓、路路通舒通脑络,调和脏腑,加以黄芪辅黄精益气,服之收效较佳。“治病如抽丝”,痴呆症多为脏腑虚衰,积损而成,本案患者依从性佳,坚持守法服药,6个月后症状明显好转,后改汤剂为膏方,徐而治之,缓解老年痴呆症状。

5 结语

韩旭从虚、瘀、郁论治老年性痴呆,为治疗老年性痴呆带来临证新理念。其不同于老年病专补其虚、痴呆患者专补其脑的思想,倡导治疗本病从补肾充髓益脑、理气解郁运脾、化瘀祛毒开窍入手,兼顾标本缓急,明辨虚实夹杂,临证加减,以期脏腑调和,髓充脑健,助患者症去而神安,临床疗效较好。

猜你喜欢

脑络脑髓肾虚
从久病入络探讨慢性头痛的病因病机
伍大华应用脑髓理论治疗痴呆经验*
“肾虚湿瘀”理论下的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学研究
“赶走”肾虚
基于脑髓生成理论探讨补肾化痰法在中风病恢复期的应用
透视“肾虚综合征”
脑络欣通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神经元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益气脑络通汤治疗脑栓塞80例
妇科肾虚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毒损脑络”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病机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