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野下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育人的实践探索

2022-01-27高军梅

传播与版权 2022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文科课程思政

高军梅

[摘要]在新文科视野下,新闻学教育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本文认为,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為:丰富教学目标,融入思政育人理念;挖掘思政元素,拓展课程教学资源;发挥联动作用,系统实现价值引领;革新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育人效果;完善评价标准,延伸课程评估体系。同时,为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价值观和专业素养教育,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高校则应深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改革,系统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生态,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

[关键词]新文科;课程思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学概论

课程思政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育人实践,“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构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1]。同时,为推动传统文科的升级,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新闻学科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2]。在新文科视野下,如何使新闻学科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同向同行,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闻学专业教学,已成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课程思政与新闻学教育同向同行

新闻学科的课程思政要将“专业知识传授、立身育才理念、家国民族情怀”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融为一体,加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培养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人才。

(一)新闻学科课程思政的内涵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建设方案,专业教育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应在“凸显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中起到深化作用。为此,本文将新闻学科课程思政的内涵提炼如下。一是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新闻报道中自觉恪守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坚定对党的领导、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政策的认同,增强国际视野,满怀爱国热情,勇担民族复兴使命,发扬时代精神。二是个人品格(如何做人):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根基构建课程知识体系、构建专业新闻人格、增强实践意识,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遵守社会道德、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具备健全的人格。三是科学观(如何做事):培养学生不仅具有新闻理论知识、新闻实务技能,而且具有敏锐的判断能力和批判精神,能够服务于整个社会,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者、创新者。

(二)新闻学科课程思政的特殊性

新闻学科的课程思政具有特殊性,“既要强调新闻工作的党性,又不可忽略新闻自身的规律性”[3]。首先,新闻媒体与社会舆论关系密切,将价值塑造融入专业教育,引导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增强“政治家办报”的意识,尤为重要。其次,新闻与意识形态关系特别密切,课程思政本质是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引领当代青年群体,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爱人民、爱集体的思想意识。最后,新闻学科的研究对象与传播技术关系密切,课程思政要密切关注传播技术,不能忽视传播技术革命带来的新课程内容。

(三)新闻学科课程思政应解决的问题

目前,某些课程思政“在过程中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忽视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忽视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1]。因此,新闻学科课程思政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任课教师加强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提炼。教师应注重挖掘并提炼课程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寻找恰当的实现方法和载体途径,巧妙地将其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二是专业课程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机结合。课程要在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性专业课程等顶层设计上下功夫,细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模式等改革。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新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

新闻学概论在新闻学科体系中起统领作用,是学科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为分支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该课程可以拓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课程思政内容。

(一)强化政治意识,构建课程知识体系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恪守新闻工作守则,热爱新闻行业,具备不断学习和追求卓越的精神;要将课堂教学与时事政治教育相结合,以习近平新闻思想为学习材料,让学生领会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与新闻舆论引导的重要性;要将课堂教学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通过讲述范长江等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事迹,让学生领会和学习他们的崇高品质和良好的职业操守;要加强新闻学概论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新闻传播史等相关理论课程的统合,系统地促进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政治意识学习和价值观念学习。

(二)坚持底线意识,塑造专业新闻人格

课程教学要正确对待现有新闻学史论的研究成果,正确借鉴西方新闻学理论和教学资源,汲取其关于客观主义报道、新闻专业主义等养分,使其成果经验为我所学、为我所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借鉴与思考,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坚持真实性”的底线意识,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专业新闻人格。

(三)增强实践意识,参与新闻改革实践

在新媒体时代,众多自媒体应运而生,“后真相”“反转新闻”等现象屡见不鲜。对这些现象教师都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增强学生实践意识。同时,教师可以范长江、长江新闻奖获奖者的事迹和作品进行案例教学,以教育的力量来增强新闻媒体公信力,促进并参与新闻改革实践。

三、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在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竭力帮助学生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与精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丰富教学目标,融入思政育人理念

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即课程要强化政治意识,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课程知识体系,使学生具备新闻理论知识、新闻实务技能,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拥有敏锐的判断能力和批判精神,从而塑造学生的专业新闻人格,成为服务于整个社会的新闻人才。

(二)挖掘思政元素,拓展课程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思政资源辅助课程教学,如在讲授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时,可以以习近平新闻思想为学习材料,让学生领会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与新闻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在讲授新闻学发展时,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由徐宝璜、邵飘萍和戈公振从理论、应用和历史层面奠定的我国新闻学基础框架,阅读他们的代表著作,着重讲述他们的新闻教育和实践内容,启发学生学习前辈“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责任与担当。

(三)发挥联动作用,系统实现价值引领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新闻史论等相关课程的统合,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系统阐述和评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要义;中国新闻传播史是关于新闻本体、新闻传播和新闻社会功能的发展史,着重探讨新闻自身的发展规律;范长江新闻思想研究课程通过人物事迹、新闻作品以及各种文集来研读和探寻其在新闻理论、实务和价值观上的新闻思想等,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辨析是非的底线思维、家国情怀和初心使命感。

(四)革新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要革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上体现先进性、互动性和创新性,进而从传授知识到培养、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新闻人物和事件的选取,历史脉络的梳理,新闻价值的挖掘,社会议题的选择,新闻观点的确立,无不发挥着思想引领作用。”[4]因此,除了常规的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学术阅读等教学方式,有学者提出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闻史论课程思政创新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激发学生主体潜能”“精选场景化个案,打造可感式课堂;挖掘在地化案例,培养历史的‘在场感,对接现实关切等”[5]。

(五)完善评价标准,延伸课程评估体系

“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一般意义上构建。”[6]对学生而言,课堂效果双评估的体系、标准建立,即将课程教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增加对课堂育人效果的评价比重。对教师而言,其除了着重考查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满意度,还反馈学生在思想认识过程中的知识内化和价值认同程度,从而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建立健全师德建设考核机制,实行岗位与课程思政衔接的动态管理制度。

四、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

以新闻的定义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确定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的由来与含义,理解中西方的‘新闻定义,掌握陆定一的‘新闻定义”和能力目标—“认识新闻本质,运用新闻定义提高辨别和创作新闻的能力”,而且要确定思政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新闻,树立正确政治思想意识,提高政治素养,坚持唯物主义新闻本源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指导新闻实践”。

(一)课前预习

教师在课前通过爱课程平台发布预习任务,请学生提前阅读陆定一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并思考什么是新闻?最近关注了哪些新闻?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扼要总结,侧重于激励。

(二)课堂教学设计

1.课程导入

以“孟晚舟回国”新闻引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事件的本质,清晰展现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维护本国公民正当合法权益的坚定决心,展现我国人民不畏强权、反对霸权的强大意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

2.课堂授课

第一,教师讲解新闻的由来与含义,帮助学生认识新闻现象的丰富性和新闻传播活动的复杂性,启发他们思考与探索新闻的本质。

第二,教师简要介绍其他中外典型的新闻定义。如在介绍“事实说”的新闻定义时,教师可着重介绍范长江的新闻定义,即“新闻是广大群众应知、预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并简要介绍其身份事迹,引导学生思考其新闻精神对当下新闻工作的启发和意义,从而解读新闻记者与人民同呼吸、与社会共命运、与时代共荣辱的职业真谛。

第三,教师提出西方新闻的“性质说”与“兴趣说”,引导学生认识其新闻价值观的弊端和片面性,从而使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新闻本源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第四,教师引入时任延安《解放日报》总编辑—陆定一的“新闻定义”,分别阐释该定义的三个关键词:事实、新近发生、报道,进而介绍《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主要内容,启发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以指导新闻实践。

3.课程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辨别中西方新闻定义,认识和理解陆定一“新闻定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明确新闻定义,理解和掌握新闻的基本特征;鼓励学生从课程实际出发,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阅读专业发展前沿信息,了解有关新闻定义的最新发展,思考陆定一“新闻定义”的不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4.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注重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加入课程思政元素,能够潜移默化地实现德育与专业教育的良好融合与互相促进。但同时其存在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传授,课程相关的政治理论知识收集不足,教师政治理论的知识储备略显不足等问题。

五、结语

新闻学科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能有效促进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双轨”发展,系统实现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思想导向和育人导向目标。目前,课程思政工作的实践载体主要集中在第一课堂(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我们应深入思考如何发挥第三课堂(校外社会实践)对课程思政的作用,系统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生态。例如,学校合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挥教学实践基地的协同育人功能、充分挖掘优秀校友资源的育人功能等。这不仅需要教师强化立德树人意识,加强自身的价值观和专业素养教育,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而且需要高校深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改革,构建相应完善的配套体制,保证课程思政实效,回归教育初心和使命,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

[参考文献]

[1]刘文红.新聞传播课程思政论文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

[2]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10-17)[2021-12-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93.html.

[3]许一鸣.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福建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谈新闻工作[J].中国记者,1989(07):13-14.

[4]曲升刚.课程思政:新时代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J].传媒,2020(18):81-83.

[5]阳美燕.基于马新观的新闻史论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以“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为例[J].青年记者,2020(31):58-59.

[6]王岳喜.论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0):125-130.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文科课程思政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