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结非连续性文本 优化单元整合教学

2022-01-21唐绍龙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单元整合教材

唐绍龙

【摘   要】把联结策略适时地运用到单元整合教学中,使非连续性文本和教材内容有效结合在一起,可最大程度地落实“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单元整合;教材

单元整合教学适时地打破一课一学的教学进程,在单元内(或跨单元、跨年段)对单一的、零散的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挖掘、重新编排,组合成新的单元,实施整体教学,促使知识学习系统化,课堂组织结构化,情感体悟完整化,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宽度、广度和深度,提高了教学整体效益,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单元整合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间内在的联系,厘清知识脉络,掌握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知识点的简单重复和叠加,忽视了单元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情境性,割裂了语文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出现了“无法精选内容,整而不合”“整体性不强,越整越多”“支架搭设较随意,合而不拢”等问题。对此,笔者尝试探索单元整合教学的有效途径,提炼出“联结非连续性文本”的优化策略。

一、寻找连接点,夯实学习基础

层级性与阶梯式是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和身心的成长,学习内容由易变难,由简单趋向复杂。这就要求教师统筹教学资源,整体架构,这也是整合教学的重要出发点。

(一)联结《感动中国》,具化内容“增增肥”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五篇文章,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本册第四单元安排了《桥》《穷人》《金色的鱼钩》三篇小说,要求读小说时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通过比较阅读,会发现《狼牙山五壮士》《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桥》《穷人》《金色的鱼钩》六篇文章的着墨点都在人物形象上。为此,可以联结《感动中国》相关资源,完成如下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联读《狼牙山五壮士》《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桥》《穷人》《金色的鱼钩》。

2.认读生字词,学写生字和词语。

3.思考: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请用一个词语去形容你的阅读感受。

4.交流汇报,体会“感动”。

第二课时

1.观看《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5分钟)

2.说说对“感动”的理解。

3.联读非连续性文本“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簡介卡,说说感动的理由。

4.重读六篇课文,任选人物,做“感动人物卡”(如图1)。

5.汇报交流。

第三课时

交流:作者是如何写出感动的?

1.阅读《狼牙山五壮士》《灯光》,圈画出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品读交流。

2.引导学生关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借助“交流平台”,体会“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好处。

第四、五课时

交流: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塑造令人感动的人物形象?

1.阅读《桥》《穷人》《金色的鱼钩》《我的战友邱少云》,圈画出相关语句并品读交流。

2.引导学生关注情节,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

3.借助“交流平台”,深入了解小说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

第六、七课时

1.学习《七律·长征》,体会革命的艰难与红军的革命精神。

2.联结第二单元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在诵读中体会爱国精神。

3.结合课文片段,学习第四单元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根据“感动人物卡”和“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简介卡进行小练笔。

第八至十七课时

1.迁移“点面结合”的方法,学习《开国大典》。(两课时)

2.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多彩的活动》。(两课时)

3.学习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演讲》。(两课时)

4.教学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两课时)

5.学习第四单元的“快乐读书吧”“日积月累”以及第二单元的书写提示,进行总结。(两课时)

以上案例通过精选两个单元的课文进行串联的形式,围绕“感动”这一连接点,联结非连续性文本,实现单元整合教学。教学效果明显:(1)非连续性文本的介入,使学习内容变得丰厚了。(2)课时数减少了,和正常教学相比少了3~4个课时。(3)学习情境更加切合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结了与《感动中国》相关的非连续性文本,消除了学生与革命文本、小说文本的距离感,同时增加了一份尊重和理解。

(二)联结“情感语录”,多种方式“表表爱”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要素为“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围绕心爱之物,写出喜爱之情。“感情”怎么写?有哪些表达方式?除课文外,许多课后“阅读链接”中都藏着表达情感的秘妙。比如,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的“阅读链接”《瀑布》用诗歌表达情感,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的“阅读链接”《难忘的一课》用具体事件表达情感,四年级下册《白鹅》的“阅读链接”《白公鹅》用反语的方式表达情感。它们都是突破习作难点的好载体。学完第一单元课文后,可进行如下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1.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情感语录”,谈谈想法。(太直白、太单调)

2.联读《桂花雨》《鸟的天堂》《大自然的声音》《梅兰芳蓄须》《白鹅》五篇课文的“阅读链接”,想想作者都是怎样表达情感的,画出相关语句并品读。

3.小组合作学习,找找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达情感的,讨论并归纳。

直接表白:每回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借助比喻: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

借助具体事物:面对着……的春日,或……的秋夜……稻田……

借助具体事件:教汉字、参观伟人像。

借助诗歌:《瀑布》。

借助反语:“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因为它自认为是这条河的主宰”。

4.回顾课文,发现更多表达感情的方法。

5.情境导航,任选方法进行“表达情感”小练笔(如表1)。

6.汇报交流。

以上案例跨年段、跨单元,在串联“阅读链接”的基础上联结非连续性文本“情感语录”,形成另一个非连续性文本“爱的印痕”。学生在情境中对比阅读、发现、迁移运用,逐步掌握表达情感的方法。通过联结和整合,学生不会只停留在直接表白的层面,而是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联系生活圈,拓宽学习空间

教师要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之间架设桥梁,联结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进行单元整合教学,使语文融入生活,让学生乐学、趣学。

(一)联结“记录表”,强化过程指导

习作过程指导非常重要。以非连续性文本为中心,让单元习作融入整个单元教学中,和单独的习作教学相比,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以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单元整合教学设计如下。

1.阅读单元篇章页,明确单元习作任务,选定观察对象,连续观察一星期。

2.学习《爬山虎的脚》,体会作者观察之仔细,借助课后“资料袋”,学习连续细致地观察,以表格或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记录。

3.学习《蟋蟀的住宅》,感受课文的表达特点,联读“阅读链接”《燕子窝》,学习将观察记录转化为文字,对“描写连续观察的结果”“突出观察对象的变化”“表现观察者的想法和心情”等内容进行重点指导,并迁移运用。

4.练写观察日记,对照“阅读链接”进行修改。

5.对照单元习作要求,修改习作,完成观察日记。

以上案例联结非连续性文本“记录表”,引导学生将表格转化成文字,最后形成习作。“记录表”在单元整合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很好地铺设了习作路径。

(二)联结“飞花令”,重视诗词积累

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最后一个板块是“古诗词诵读”,这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项学习内容,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美好和快乐。除了诵读,还可以增加游戏,多一些趣味。为此,联系学生喜欢的节目,进行如下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1.课前分小组整理古诗词。

2.观看《中国诗词大会》。

3.联结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飞花令”简介卡。

4.行“飞花令”(输的一方进行诵读表演)。

5.变“飞花令”为“诗词首尾连接”“我爱记诗词”“挑战诗词”“诗词爆米花”等各种游戏。

6.评选“诗词达人”,开展“诗词秀”。

7.制作“我的诗词座右铭”书签(如图2)。

8.互赠书签。

上述案例联结“飞花令”简介卡这一非连续性文本,集古诗词诵读、回顾、积累、理解、展示、运用于一体,使学生终身受益和难忘。

三、聚焦双线轴,促发整合思维

统编教材围绕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以双线并行的形式进行编排,凸显工具性,关注人文性。教材内容与双线目标紧密相连,非常清晰,连接起了整个教材体系。

(一)联结“说明书”,带着语文要素“串习作”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围绕语文要素,本单元安排了《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两篇精读课文和《我的朋友容容》《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两篇习作例文,以及单元习作《形形色色的人》,中间穿插安排了“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正常的课时安排是7~8课时。单元整合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课时

1.整体认识单元生字、新词,会写生字、词语。

2.读通、读顺两篇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

3.说说最喜欢哪一个人物,做好批注,并互动交流。

第二课时

1.说说平时都是怎么介绍自己和朋友的。

2.除了人物介绍,还有其他类似的介绍吗?

3.认识药品使用说明书、产品说明书,了解说明书的特点。

4.示范“说明书式”的自我介绍(如图3)。

5.联结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我的朋友容容》《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人物,根据范例和文本内容编写“某某某”说明书或“某某某”自传。

6.交流人物说明书,了解文本内容;联结“说明书的使用说明”,通过人物的具体表现,读懂人物的個性品质。

第三课时

1.对比阅读说明书和习作例文,说说不同,发现习作秘妙。

2.对比课文与习作例文,借助“交流平台”了解写人的基本方法。

3.回忆身边的人,并以编“某某某”说明书(自传)的形式列习作提纲。

4.借助习作提纲,选择人物某个特点,通过典型事件“初试身手”。

第四课时

1.对比阅读单元内六个人物的说明书,完成优化(如图4)。

2.完成习作。

第五课时

习作讲评,并开展“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评选活动。

以上案例对习作单元进行了整合,没有一课一课地教,而是恰当地联结了药品、产品说明书等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教学资源。通过课例可以看到:(1)相应的内容学完了,课时数却少了。(2)以“说明书(自传)”这一支架贯穿整个单元教学,简单有效,增加了趣味性。(3)课堂中学生多次接触和使用非连续性文本,学习习作的同时体会了非连续性文本的价值与意义。(4)将非连续性文本转化成习作提纲,汇总写人的基本方法,为学生习作做好铺垫。

(二)联结“旅游简报”,跟着人文主题“云旅游”

课堂中以人文主题为核心,联结非连续性文本,也是学语文、用语文的一种途径。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异域风情”,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正常的课时安排是11~14课时。当下,疫情挡住了人们出行的脚步,为此可以“云旅游”为主题,进行如下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根据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搜集相关资料,并以表格形式进行记录。

2.分小组(关注相同遗产的为一组)进行内容的分类、整理、筛选。

第一课时

“云旅游”第一站:《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1.欣赏世界各地景点的照片和视频,创设“云旅游”情境。

2.学习文本,基于数字和图片感受金字塔的不可思议。

3.对比阅读《金字塔夕照》,初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同时了解两种文本的不同表达特点。

4.补充学习有关北京、伦敦、夏威夷等地的“旅游简报”。

5.联结课前搜集的材料,制作“旅游简报”。

6.交流介绍,体会异国风情。

第二、三课时

“云旅游”第二站:《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

1.阅读两篇文章,学习生字新词。

2.圈画和品读,进一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3.结合“词句段运用”,迁移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方法,进行小练笔。

4.结合“交流平台”,谈体会。

5.联结相关资料,为“水上威尼斯”和“真正的荷兰”制作“旅游简报”。

6.开展“旅游简报”播报员展示活动,充分感受异国风情。

第四课时

“云旅游”第三站:校园、周边、博物馆等

1.迁移“旅游简报”的制作方法,以小卡片的形式形成“某地讲解图”。

2.结合讲解要求,自己试着讲一讲。

3.开展“我是小小讲解员”比赛。

第五课时

“云旅游”第四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结合课前搜集的相关材料,再次整理,将“旅游简报”优化成“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备忘录”(如图5)。

2.再次回顾《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旅游攻略、旅游简报、景点备忘录、景区简介等非连续性文本。(提示:图文结合,关注数据和表格的运用)

3.撰寫习作。

第六课时

习作讲评,修改誊抄。

第七课时

1.学习《乡村四月》。

2.单元学习大整理。

以上案例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异域风情”进行整合,通过联结“旅游简报”等非连续性文本,创设“云旅游”情境,既让学生学习了文本内容和知识,又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不但串联了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一系列教学内容,使其形成一个新的整体,还有针对性地铺设了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路径,让单元教学变得有情有境。

联结非连续性文本,优化单元整合教学,可最大程度落实“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课标要求,使教学有情有味、有声有色、有理有据。在联结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比较、筛选、概括、推论和统整,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巫永荣.“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初探[J].课外语文,2014(4).

[3]曹鸿飞.“1+X”联读:小学语文课文新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江滨实验小学   325800)

猜你喜欢

非连续性文本单元整合教材
教材精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促“合”融“通”,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新视角
构建“单元整合、主题牵引”诗歌鉴赏“深度学习”课堂的策略
基于单元整合的语用能力培养策略
单元整合教学,提高学生语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