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管抽吸取栓与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比较研究

2022-01-10罗政云陈轲付航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远端缺血性神经功能

罗政云,陈轲,付航

本研究局限创新点/局限性:

(1)创新点:脑卒中患者应用导管抽吸取栓、支架取栓两种治疗方案的效果尚存在争议,本研究探讨对比上述两种治疗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可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2)局限性:纳入样本量较小,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果,另外支架取栓治疗与导管抽吸取栓治疗的效果会受到技术操作熟练程度的影响,后续研究中应增强医务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以尽量减少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我国的脑卒中死亡率为149.49/10万,在居民总死亡率中占比为22.3%,且男性脑卒中死亡率高于女性,脑卒中已成为造成社会、家庭严重负担的首要疾病[1-2]。脑卒中患者多伴有感觉障碍、侧肢麻木以及四肢无力等临床表现,患病早期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是降低患者死亡风险的关键[3]。快速消除血栓以保证血管疏通对降低患者病死率以及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静脉溶栓治疗较为常用,而有研究指出机械血栓切除术较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更明显的临床效果,并且支架取栓、导管抽吸取栓治疗均可以有效疏通患者的阻塞血管、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远期预后[4-5]。脑卒中患者多伴有神经功能损伤,因此评估神经功能损伤以及恢复情况是判定临床治疗效果的一种方式,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分别在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估中具有较高信效度,常用于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6]。目前针对导管抽吸取栓、支架取栓两种治疗方案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尚无定论,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较上述两种治疗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为后续脑卒中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5月在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7]中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影像学检查确诊;(2)发病24 h内就诊;(3)经CT检查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颅内出血;(4)血管造影显示本次发病的责任血管为大血管闭塞;(5)无导管抽吸取栓、支架取栓治疗禁忌证。排除标准:(1)伴有活动性出血或者凝血功能障碍;(2)心、肺、肝等重要器官存在严重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3)合并精神疾病与语言障碍;(4)伴有药物无法控制的严重高血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文化程度、吸烟率、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理批号:TJ-IRB20181012)。纳入研究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常规组患者采用支架取栓治疗,即在腹股沟行穿刺术后静脉注射2 000~5 000 U肝素,寻股动脉通路置入穿刺导丝,沿导丝路线置入8 F股动脉鞘,将8 F导引导管置于责任血管侧颈内动脉C1段或椎动脉V1段,在血栓近端导入远端通路导管,导入微导丝以带动微导管经血栓达远端并进行造影,观察血管闭塞处及其远端血流活动情况,采用Solitaire支架取栓,该支架经微导管连接并置于血栓远端,通过造影剂介入观察支架位置以确认取栓部位,退出微导管,支架静置其中持续5 min,回退支架并开启负压抽吸装置,利用远端通路导管建立连接并完成血栓抽吸,之后将远端通路导管与Solitaire支架同时收入导引导管后退出,再次通过造影剂观察血管血流活动情况,若通畅度仍未改善,则再行血栓抽吸操作(该操作次数不超过3次)。

1.2.2 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采用导管抽吸取栓治疗,确认责任血管颈内动脉C1段或椎动脉V1段后置入导引导管,利用微导丝导入技术经微导管衔接进入血栓病变血管周围,抽出微导丝后利用微导管建立影像学衔接,通过血管造影观察闭塞部位远端血管血流活动情况,同步使用血管远端通路导管及微导管建立影像学衔接,同时在血栓近端、远端进行造影,以更好地了解血栓及周围组织情况。利用微导管再次导入微导丝,在二者导引下将抽吸导管精准导引至血栓近端并与血栓局部有效接触,之后同时抽出微导管及微导丝,装置真空负压吸引装置并行持续负压抽吸操作(若该装置介入后连接管未见血流活动证实管内已吸入血栓),保持原位负压抽吸操作持续90~120 s,保持负压状态缓慢退出抽吸导管,退出过程中通过导引导管远端后加快退出速度并于导引导管尾端同时行负压抽吸操作。完成抽吸操作后,检查抽吸系统及导引导管抽吸装置并了解血栓抽取具体情况和效果,针对已抽取出的血栓制定相关标本并行病理学检查,采用血管造影了解血管通畅情况,如血管再通则停止操作,血管通畅度未见改善或血管造影仍见明显血栓时重复上述操作完成血栓抽吸,若抽吸2~3次后仍未见血栓抽出且未见血管再通,则证明取栓失败,改用支架取栓方式完成取栓。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及血管再通时间。治疗后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标准[8]评估血流分级疗效,进而计算患者的血管再通率:血管闭塞并且无血流灌注评为0级;闭塞段仅通过微量血流评为1级;<50%的远端缺血区存在血流灌注评为2a级;>50%远端缺血区存在血流灌注评为2b级;远端缺血区血流完全恢复灌注评为3级。mTICI达到2b~3级为血管再通。(2)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NIHSS评分。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 h、7 d、30 d、90 d采用NIHSS[9]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量表总分42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越严重。(3)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mRS评分。分别于术前及术后90 d采用mRS[10]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评分标准如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评为0分;患者仍有症状但功能障碍有所改善,可顺利进行日常工作和生活评为1分;患者无法进行病前活动,但可以自己完成日常事务评为2分;患者需要部分帮助,但能独立行走评为3分;患者无法独自站立/行走,需要别人协助完成日常生活评为4分;患者只能卧床休息,大小便失禁,只能依赖他人完成日常生活评为5分。(4)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症状性血栓逃逸、心肌梗死、消化道出血、血管再闭塞。(5)比较两组患者90 d存活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比较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及血管再通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管再通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及血管再通时间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cular recanalization rate and vascular recanalization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方法与时间在NIHSS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01);时间、治疗方法在NIHSS评分上主效应均显著(P<0.001)。术后30、90 d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0、90 d 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术前,术后90 d 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术后3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NIHSS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NIHSS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注:a表示与常规组比较,P<0.05;b表示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c表示与本组术后30 d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24 h 术后7 d 术后30 d 术后90 d常规组 40 21.52±3.21 20.48±3.19 19.42±3.13 16.53±3.19b 12.70±2.16bc研究组 40 21.55±3.24 20.44±3.18 19.45±3.12 13.52±3.14ab 9.77±3.21abc F值 F交互=5.665,F时间=6.456,F组间=5.454 P值 P交互< 0.001,P时间< 0.001,P组间< 0.001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mRS评分比较 术前研究组患者mR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两组患者mR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术前,且研究组患者mR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mRS评分比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mR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mRS评分比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mR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90 d t配对值 P值常规组 40 4.62±0.21 2.40±0.16 -53.182 <0.001研究组 40 4.45±0.24 1.27±0.11 -76.180 <0.001 t值 -3.371 36.808 P值 0.001 <0.001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仅出现2例症状性血栓逃逸,常规组患者出现3例症状性血栓逃逸、2例消化道出血、4例血管再闭塞,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5.0%、22.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23)。

2.5 两组患者术后90 d存活率比较 术后90 d研究组患者存活率为90.0%(36/40),常规组存活率为85.0%(34/40)。两组患者术后90 d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7,P=0.499)。

3 讨论

脑卒中包括脑血栓、脑栓塞,患者脑血管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可导致血液凝集而形成血栓,而血液中的栓子可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导致血管阻塞,使患者的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11-12]。机械性血栓切除术也有多种术后并发症,故需要对这些并发症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血栓切除术的效果[13]。

SHALLWANI等[14]研究表明,远端通路导管抽吸取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在90%以上且一次成功再通率超过70%,血管再通时间少于30 min,表示导管抽吸取栓治疗可以在提高血管再通率的同时有效缩短血管再通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均在85%以上,并且研究组患者血管再通时间相较于常规组明显缩短,与以上研究结论相符,提示导管抽吸取栓治疗与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可获得较高的血管再通率,而导管抽吸取栓相较于支架取栓具有较短的血管再通时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导管抽吸取栓的操作步骤较少,并且难度较低,通过抽吸便可直接达到血管再通的目的,但支架取栓治疗过程中支架到位及释放花费的时间较长,另外抽吸导管抽吸力强、口径大、头端柔软,可缩短血管再通时间[15-16]。

NIHSS是现阶段临床客观评估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常用量表,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而mRS可以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17-18]。SCHRAMM等[19]研究显示导管抽吸取栓治疗发生血栓逃逸的比例低于2%,支架取栓治疗的血栓逃逸发生率在7%左右,该研究认为导管抽吸取栓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栓逃逸发生风险,并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临床结局。本研究中神经功能评分结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并且术后30 、90 d NIHSS评分明显更低,另外研究组患者mRS评分低于常规组,提示导管抽吸取栓治疗可有效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性血栓逃逸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并且间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以上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支架取栓以及导管抽吸取栓两种治疗方式均可获得较高的血管再通率,疏通闭塞血管可以促进患者脑组织恢复正常血运,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缺氧情况,保证神经元供氧充足,继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而导管抽吸取栓治疗可快速疏通血管堵塞,因此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方面的效果更明显[20]。支架取栓治疗释放支架时会对血栓产生一定的压迫,进而导致脱落的血栓逃逸到梗死部位周围的分支血管,继而引发无效灌注,而无效灌注不利于患者后期神经功能的改善,而导管抽吸取栓可直接抽吸出血栓并将其排出体外,有效弥补了支架取栓治疗血栓逃逸发生率高的不足,极大降低了支架取栓造成的血栓破坏以及血栓脱落至远端侧支血管的风险,此外,直接抽吸可通过将不稳定斑块直接抽吸到体外的方式来降低血栓逃逸的发生率,从根本上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以及症状性血栓逃逸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21]。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患者术后90 d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支架取栓与导管抽吸取栓治疗均可达到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死率的目的,为患者的临床治疗安全性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导管抽吸取栓治疗与支架取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均具有良好的血管再通效果,而导管抽吸取栓治疗可明显缩短患者血管再通时间,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有效降低患者症状性血管逃逸等并发症发生风险。

作者贡献:罗政云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撰写、修订论文;陈轲进行资料收集、整理;付航进行统计学处理,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远端缺血性神经功能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改良Henry入路治疗桡骨远端AO B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经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疗效探讨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内侧楔骨远端倾斜与拇外翻关系的相关性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