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态律动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2022-01-08刘文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体态律动音乐教育中小学

刘文

摘要:学习音乐不仅能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心理上的放松,还能够使学生受到音乐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使小学音乐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音乐教师需要重视体态律动的重要作用,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运用有效措施为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体态律动;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早在1902年,体态律动就被来自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首次提出,指的是在人体的运动中实现内在情绪到音乐的转化,人体成为了乐器本身。音乐教学活动中运用体态律动的方式,能够将乐曲中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姿势、体态、动作等节奏,激发学习者的音乐潜能,培养节奏感和音乐素养。

一、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尊重天性,激发兴趣

活泼好动是中小学生的共同特点,此阶段的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注意力不集中,做事容易三分钟热度。基于小学生的这种年龄特征,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很难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体态律动教学可以将音乐和形体结合起来,用体态动作表达音乐,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沉闷,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转化知识,寓教于乐

中小学生好奇、好动、喜欢模仿,虽然求知欲很强,但其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思维方式更直观、形象,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音乐教学中的乐理知识大多是抽象的,枯燥难懂,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吸引小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此,教师可以采用体态律动法教学,设计一套有趣的游戏,将晦涩难懂的乐理知识融入体态动作中,使其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便于中小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节奏时,将七个音符转化为简单有趣的肢体动作,让学生在熟记动作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乐理知识。

二、体态律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以作品风格为导向

小学阶段是音乐审美启蒙教育的重要开端,使学生接触多元化的音乐作品,对于促进他们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体态律动教学设计中,应十分重视音乐素材的选择,使学生能够接触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并能够尝试以体态律动表达自己对不同音乐风格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在四年级教学中,笔者将《赶海的小姑娘》与《大海啊,故乡》两首同为大海题材但风格迥然的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们欣赏,引导他们对比两者在速度、力度、音色、旋律、情感内涵等方面的区别,并随着音乐自由律动,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在聆听《赶海的小姑娘》时做出欢快、跳跃的动作,而在欣赏《大海啊,故乡》时做出柔美、缓慢的动作,可见他们对欢快和抒情风格的作品分别有了准确的认识。

(二)通过律动彰显音乐速度与力度

音乐代表着速度与力度,主要以律动的方式展现。音乐速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赏析音乐,也是学生赏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例如,在学习小学舞曲相关内容时,很多音乐旋律优美且速度较快,因此能够传达出轻快、活泼、奔放的情感。若是速度适中,那么就偏向于抒情豪迈类,速度较慢则能够展现出音乐的庄严、忧伤、肃穆,因此也就表明不同的音乐能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且这种感受与速度有着极大的关联。对此,教师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律动,以此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不同速度的音乐来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律动。此外,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中不断集中注意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教师就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来展现音乐的速度,如电子琴、钢琴,可以结合乐器的速度差异来表现律动差异,最后结合体态律动运动教学,可以有效展现音乐的速度和力度。

(三)强调学生节奏感培养

节奏感是体态律动教学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体态律动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音乐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可以通过让学生模唱、范唱等方式,学习演唱歌曲,再结合节奏感和律动感的教学,让学生增强自身的节奏感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以《青春舞曲》这首歌曲的教学为例,这是一首维吾尔族的民歌,有着明显的4/4拍节奏,由于节奏感鲜明,旋律十分欢快,在教学活动中若是仅仅采取演唱练习的方式来学习歌曲,很容易会导致学生出现疲劳的心理,也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能课后就忘记了这首歌。体态律动教学法下,教师可以先与学生共同演唱该歌曲,熟悉歌曲的背景之后,由教师进行简单的示范,每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分为四拍,用拍手的方式来表示前两拍,用跺左脚和跺右脚来表示后两拍。这样一来,学生们在教师的带动下,积极加入到了《青春舞曲》的节奏感练习中,学生们受到教师的鼓励和引导,有规律、有律动地演唱歌曲,并做出相应的动作。通过对音乐欢快节奏的欣赏和表现,对4/4拍的旋律形成深刻的感受和认知,学生的节奏感大大增强,感知节拍和节奏,结合节拍强弱训练,让学生形成听觉、视觉的双重印象。节拍和动作一一对应起来,生动、形象地展示出音乐节拍,有利于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成效,实现音乐内在素养的培育,使学生能够更有兴趣学习音乐知识,为未来的成长夯实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堂中运用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结合体态律动的优势作用,加强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训练。在动静相宜的良好课堂环境中,音乐知识深入人心,加强对小学生的引导,学生在感受艺术魅力的过程中提高音乐素养。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发挥出体态律动的唤醒作用,培养小学生较强的节奏感和音乐学科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萍.浅析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課程教育研究,2020.

[2]鲁华.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小学音乐教育[J].科学咨询,2019.

猜你喜欢

体态律动音乐教育中小学
少儿器乐教学法创新研究
利用体态律动,提高小学低年级阶段欣赏能力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